新四季網

我們的小鎮觀後感匯總【最新】

2023-08-09 23:27:43 3

  《我們的小鎮》這個話劇提供了一個視角——死後的視角。

  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中都要經歷無數的離合悲歡,抱怨和痛苦、快樂和幸福,與我們相伴。但它們究竟有什麼意義?

  如果我們能夠從「死後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切,就是假設我們死了,並且有機會重新看一遍曾經的或此時的生活,看我們曾經或此時是怎樣生活的,也許,一切不自知就會被喚醒,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為何。用死後的視角看待生長的命運,恬淡而不悲觀,澄淨而不傷感。

  第一篇:看《我們的小鎮》有感

  如果說布萊希特的「間離」戲劇方法直接受梅蘭芳京劇演出的啟發的話,那桑頓·懷爾德的戲劇觀念之中國因素就要複合得多了。因父親曾任美國駐華總領事,懷爾德少年時在上海、山東煙臺生活過若干年且接受教育(其時恰逢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共和興起的時代風雲變幻中),中國文化不可避免地對其有所影響,及至成年,在其戲劇觀念的形成過程中,京劇的獨特形式亦予他不少啟悟。《我們的小鎮》這個劇本,在二十世紀三〇年代的美國劇壇算是個「異類」,從形式到內容,均有出人意表之處(如舞臺上「沒有帷幕,沒有布景」,舞臺經理既是無所不知的敘事者,也是身處其中的演員),而作者對生死的思慮與體悟,對我們而言,或許有著某種東方式暗接款曲的熟悉感,因為那些凡俗的平淡,及平淡中隱藏的詩意與深刻。

  《我們的小鎮》中,那個不起眼的小鎮名為格洛佛角,鎮上有幾百戶人家,共2642人,而劇中的三幕戲主要圍繞吉布斯家和韋伯家展開,一切波瀾不驚,出生、成長、上學、結婚、生育、死去,一代人、兩代人,周而復始,每個人都是如此生活著。這讓我想起美國另一位戲劇大師尤金·奧尼爾的名作《天邊外》,探討生活在別處這個話題,「海的那一邊是什麼?」「是天邊。」「那天邊外呢?」劇中的主人公一生渴望著「天邊外」的生活,可終其一生也未走出小鎮,徒然留下無限的悵惘和悔恨。而《我們的小鎮》中的人物似不太存有生活在別處的想法,但並非他們全無困惑與夢想,此處生活的意義是他們,亦是這部劇作念茲在茲的莫大問題。

  與許多劇作將筆力灌注在第一幕相異,《我們的小鎮》初始一直平靜鋪敘,第一幕「日常生活」、第二幕「愛情與婚姻」,淡淡而過,或有讓人飲白開水般的不耐。但第三幕,不避「怪力亂神」,有了幽靈,有了穿越,有了哀傷,有了猶猶豫豫的放下,前面兩幕的意義不再模糊,墊場不再是墊場,一切貫穿起來,獲得了一種飛升。日常生活、愛情與婚姻,平凡得令許多人習焉不察,忘卻此中的真意,而死亡及虛擬的穿越,讓本來隱形的一切驀然顯影,重新曝於我們的眼前。韋伯家的艾米麗因難產而死,得知還有一次返回人間稍作停留的機會,她選擇了自己十二歲生日的那天,雖然同時得到警告這樣的重返是痛苦的,她仍然如此選擇、不改初衷。因之,有了返回時限已到,艾米麗再次離別時如下的告白:

  「再見,再見,世界。再見,格洛佛角……媽媽,爸爸。再見,我的鬧鐘……媽媽的太陽花。食物和咖啡。新熨好的衣服,還有熱水澡……睡覺與起床。哦,地球,你太美妙了,以至於無人能認識你的好。」

  這種錐心的痛楚,是因為艾米麗意識到自己以前對這些美好事物的忽視,於是在被帶回墳墓的剎那,她仍要努力再回看一眼。「有沒有人在活著的時候,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每一分,每一秒?」這是她面對舞臺的詰問,痛入心扉,或許亦問入每一個人的心裡。

  日常生活的緩慢流程有著極大的銷蝕作用,一切的耐心,一切的尊嚴,在時光的消磨中損耗殆盡,似乎沒有了重心與質感。但桑頓·懷爾德的戲劇敘述方式卻使那難言的真相忽然拉至我們的面前,所有的不再影影綽綽,而是清晰可辨,纖毫畢現。艾米麗如是,而送報紙的男孩喬·克羅威爾更有著在劇作家藝術處理下微縮的一生,他剛在舞臺上出現時,在派送小鎮報紙《哨兵報》,邊和吉布斯醫生拉著家常,談論談論膝蓋隱隱作痛什麼的;而隨後從舞臺經理貌似隨意的旁白中,我們得知喬非常聰明,高中畢業將獲得麻省理工的獎學金,「本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但戰爭爆發了,他死在了法國。——所有那些教育都白費了。」死亡兀然撲至眼前,原本凡俗的日常生活頓時暗潮洶湧。我們若事先得知這一切,還會一任生活的漠然嗎?

  桑頓·懷爾德對小鎮日常生活的鋪陳是異常散漫的,沒有太多的戲劇性,沒有特立獨行的人物,沒有抓人眼球的事件,一切的平常凡庸如劇本名字:「我們的小鎮」,放之美國任何一個州皆可,或許放之四海亦皆可。甚至,舞臺經理還請來了一位州立大學的農業學教授,給大家介紹格洛佛角的地理概況,諸如生成年代、氣象學知識、人類學資料等等,與故事本身並無直接的關係,近似繁冗的旁逸斜出的枝節。這是對寫實劇的一種近於「笨拙」的陷溺與戲仿,當進入的程度達至極限時,反諷的效果也就油然而生,刻畫凡俗生活的戲劇泛出了隱喻的色彩,源於懷爾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為最微小的事件找到最珍貴的價值」。大家對如此的一個小鎮的感受是陌生與熟悉的混合,故事未必逐個經歷,但人情與世態的相通卻是不言而喻的。

  桑頓·懷爾德曾說,「我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新型戲劇家。我曾希望自己是。我希望能貢獻一份力量,為他們的到來鋪平道路」。事實證明,懷爾德確是一個不顯山露水的創新者,他從無戲劇性中尋出戲劇性,從凡庸中提煉出詩意之花來,於他自己是抒懷之作,其間的隱喻亦為我們每一個人所見證。

  第二篇:《我們的小鎮》觀後感

  在本周周四,我們在活動中心觀看了《我們的小鎮》,整部戲演員們都在很用心的演,觀眾也比較積極的配合著。我在看完這演出之後,感觸也很深。

  第一幕,演的是小鎮的一天,那是那時候是主角們小的時候,表現出他們的天真,兩小無猜。第二幕是演主角們成年後,情竇初開,兩情相悅的美好畫面。第三幕是女主死後的追悼會以及亡靈返鄉之後發生的事情。

  在看完整部戲之後,我感覺這部戲就是為了表達人活著才是最美好的,只有在活著的時候真正認識到此時此刻生活的價值,生活才是有意義的。但是人活著的時候,總是不會發現自己到底有多幸福,相反,他們總是抱怨生活,抱怨麻煩,抱怨一切令他們不爽的事。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吧生活過的這麼盲目,更多的,我們要多一雙眼,一雙能發現生活幸福的眼睛。只要你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其實生活真的很美好,別等到失去了就才後悔。儘管生活中有著總總的不如意,但是我們要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就如一句戲中的臺詞「沒什麼可以認真的」,沒錯,這種心態我們可以面對煩惱,面對痛苦,面對人生。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面對困難挫折和痛苦時,這種心態往往能讓我們更冷靜,更能度過這艱難的時期,沒錯,沒什麼可以認真的。

  第三篇:觀《我們的小鎮》有感

  閱讀《我們的小鎮》,我會將這些字一個個置換成舞臺演員的臺詞,會想到舞臺上奔走不停的演員們將我讀到的這些字,一句句地說出來。這和閱讀普通小說的經驗不同。普通小說,我對詞語的體味更多地停在安靜裡,而《我們的小鎮》是有聲音的,閱讀這樣一個劇本,我常常會被裡面念臺詞的人的語氣吸引,甚至打斷。

  是的,我被某個人的一句話帶到自己的童年,或者我的故鄉裡。

  儘管是美國一百年前的作品,但是,作為一個小鎮,它在世界上仍然有著時間的公約性。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這個被懷爾德無數次重複表述的小鎮,仍然可以想到自己的故鄉,甚至將自己故鄉裡的人和故事代入在這個劇本裡。

  第一幕裡的醫生,他熟悉小鎮上所有人的身體情況。他不由得讓我想起我們村裡的醫生。而恰好,我的小學同學裡也有一對雙胞胎,這讓我閱讀時無端生出親近感。當然,我鄉村生活的記憶,並沒有如此文明的秩序,比如牛奶工以及報社總編,可是,哪個村鎮沒有一個廣播站呢?還有,雖然沒有送牛奶的工人,可是我童年印象最深的,是搖著撥浪鼓在街巷裡賣吃食的老人,他總能定期地將世界上豐富的味道傳遞給我們,即使我們沒有錢買,但也總能湊在他的箱子邊上,狠命地聞一下他出售的零食的味道。

  這種種的代入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一邊閱讀同時也一邊梳理自己的鄉村記憶。這些記憶有的脫離這個劇本,向著遙遠的故事情節走了,讓我忘記了閱讀。所以,這冊薄薄的小書,我讀得很慢,卻也因為這緩慢的節奏,而更加喜歡這本書。

  懷爾德的簡介裡有一段文字,非常吸引我———他竟然在中國居住過。他的父親曾經擔任過美國駐華總領事,為此,他在煙臺居住過,還在那裡念過書。

  煙臺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他造成影響,不好論述。但是,《我們的小鎮》裡所描述的熟人社會的親情和友誼,的確有和我們的傳統文化相近的地方。懷爾德筆下有合唱團,我不由得想起鄉村喜宴或喪宴上的響器班,他們吹嗩吶、唱悲傷的地方戲劇,都是對我童年生活的文化補充。

  如果說《我們的小鎮》第一幕是春天,是孩子童年或者少年的記憶,是一張青澀而泛黃的照片,那麼,第二幕是堆滿糖果的一場婚宴底片,仿佛,只要在暗室裡衝洗一下,便可以將整個場景復活。聲音和色彩隨之而來。醫生的兒子喬治要娶報社總編的女兒艾米麗,竟然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樣,在結婚前的一天,新郎和新娘子不能見面。而結婚所展示的,不僅僅是青春和欲望,更展示了美國底層小鎮的風情和民俗。噢,對了,還有音樂。我記下了那音樂的名字,是手風琴拉出來的《廣板》。

  第三幕是傷感的油畫,需要有光線直射過來,遠遠地看,才能分得清這底片上悲傷的層次。這一幕描述小鎮上的死亡。自然,我在閱讀的時候,又一次想到了我的鄉村的死亡事件。和懷爾德筆下的死亡不同的是,中國鄉村的非正常死亡,並未引起人的重視。這和中國的歷史邏輯有密切關係,中國歷史的邏輯從來是個體依附在集體甚至家國命運上,個體是不值得記錄的,除非是英雄。而在懷爾德的筆下,每一個人的死亡都是小鎮歷史的一次重寫。他們對個體的尊重在這張底片上被放大,個體因而顯得飽滿而生動。

  劇本和小說的區別在於,除了故事敘述的結構更為複雜以外,劇本有聲音和人物活動的畫外內容。比如在第三幕,除了舞臺經理的畫外解說,還有像回憶短片式的插曲。這種閃回一般的黑白鏡頭,插在正在進行的劇情裡,讓大家知道,故事是怎麼開始或者結束的。

  已經死去的艾米麗,在小說的敘述中很難再度回到故事裡,可是,在《我們的小鎮》這個劇本裡,她又回來了。不僅如此,她甚至還可以隔著死亡與現實的空間,和沒有死去的人進行對話。這種「穿越」是超現實主義的嘗試,是完全將時間打斷,將故事正在進行的縱深打破。作者將情感放在了第一位。這個時間,劇情需要的不是邏輯,也不是時間的順序,而是情感的滿足。我想到什麼呢,我想到我幼年時看到一出關於巫婆的戲劇———未成年死去的人,始終不肯離開家庭,每每在深夜的院子裡哭泣,於是,巫婆便讓死去的人的鬼魂上了她的身,和逝者家人對話。一問一答,儼然是活著時的樣子。直到家人滿足了死者的願望,鬼魂方離開巫婆的身體。我每一次看到這樣的巫婆演出,都興奮不已。而懷爾德在《我們的小鎮》裡實現了這些。

  《我們的小鎮》製造了熟人社會的一個通用敘述模式。桑頓·懷爾德寫下了整個美國的小鎮史,甚至是全世界的小鎮生活史。不僅僅是小鎮的風情史,也寫下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當然,還有喜悅和悲傷。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