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8篇

2023-07-31 03:40:26 1

  《天那邊》這是一部由80後導演韓延指導,百花獎影帝吳軍、華誼兄弟新秀劉科、實力新人趙冉共同主演的關於「農村支教」的電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天那邊》觀後感8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天那邊》觀後感

  看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群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裡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著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群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裡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門前望著大山。後來孩子喜歡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著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愛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愛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愛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裡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讚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但這麼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己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衝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著現代都市年輕人易衝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裡,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生命還價更高的愛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著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

  看這部片子時,我想起了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群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裡迢迢」還在我腦中留有很深的印象。還有一部記不得名字的電影,一個本是被拐賣到山區裡的年輕城市姑娘,在逃脫人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並在小山村裡當起了老師,後來又離開村子的故事。這雖然不是像《天那邊》和《美麗的大腳》一樣的支教,但也給了我不少感觸。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現在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我們在雜誌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

  我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跡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裡看來,不知又是何種滋味,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著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助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考慮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同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為同一片天嗎?

  篇二: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電影是這樣開始的:火車上,兩個實習的要去山區支教的大學生(一男一女),正肆無忌憚地、信誓旦旦地說著豪言壯語。女孩為夢想而來,男孩為愛情而來。這樣地開始似乎一下子就讓人看到了結尾。女孩為了夢想放棄了男孩、放棄了愛情。

  可當男孩走的時候,更多的不是鄙夷。就像男孩所說的:我要回家,我在這兒呆不下去了,我想我的爸媽。你去實現你的夢想和價值吧。你說得很對,我在這就是白痴。是的,我們沒有權利讓你一個剛要畢業的過慣了安樂生活的大學生去承擔那份本來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況且,也許正的像他說的那樣在這裡我就是白痴。城裡,也許更適合他,更好地讓他把自己的所學奉獻給社會。

  當許老師要走的時候,破籮的小太深刻了:哭似的微笑。頓時才明白了原來笑是可以這樣的。不願讓許老師難過,他要笑;要小屁股們笑,他要笑。又不願看到許老師走後小屁股們難過,他哭了。他看到過無數次小屁股們因為支教老師離開而難過。於是有了這樣的微笑。可許老師還是走了,畢竟她只是一個即將要畢業的大學生,沒有準備好在大山裡呆上一輩子。

  支教是整個社會的事,是一件要全社會接力的事。也許,我們沒有必要讓哪一個人在山裡呆上一輩子,可我們是不是能讓一次支教的時間變得長一些,一年、兩年,讓孩子們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篇三: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這是一部由80後導演韓延指導,百花獎影帝吳軍、華誼兄弟新秀劉科、實力新人趙冉共同主演的關於「農村支教」的電影。

  昨天才看的這部片子,有很多的感觸。

  來回看了兩遍,結尾的地方還是會流淚。電影前面一部分給人的感覺,用兩個字來說應該是搞笑,特別是村長帶著女主角剛剛進村時候那一段,面對攝像機的近距離問候特寫,一種無釐頭的感覺。然而順著看下來,到電影後面1/3左右的時候,當女主角了解到這個支教的小學幾個比較特別的細節之後,卻無法讓人笑出來,電影給人的感覺卻是一種深沉的悲哀。

  《天那邊》這部電影是以女主角回到山村小學,代替死去的老校長「破羅」繼續自己的教師職業為結局,這個結局很悽美,但是現實點來講,根本就是行不通的,或者說是很難實現的,試問,有幾個大學生能夠安心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給這片貧瘠的農村,更別提一輩子時光了,如果那樣的話,他就是聖人,大多數人卻不是聖人。當然,大多數人不能夠這樣的原因並不是說他沒有愛心或者什麼的,而是生活環境所致,從小到大養成的習慣可能讓你在那邊根本就無法長期生活,這才是最致命的。這部電影以此為結局,還有片中許多情節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也是對目前支教這種方式的一種期待:大學生來偏遠地區支教是好事,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和知識,但是時間太短,根本就做不了許多事情!對這些地區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並不一定是最優秀最前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他們所渴望的僅僅是「穩定的教師隊伍」,你可以不是最優秀的,你也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但是只要你能紮根於此,山村的孩子們就總有走出去的一天!同時,國家也應該著實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工資待遇了。

  在其中,看到的還有許曉萌和江可可的愛情。首先,對於江可可這個人物我並不覺得討厭。反而覺得這才是正常現象。還有許曉萌用這樣的方式考驗兩個人的愛情,這種做法也是站不穩的,這與愛情無關,這是生活,愛情在生活面前,要考慮的並不是只有愛與不愛。

  「江可可選擇退縮和放棄,他在工作中和生活上遇到困難後的退縮和放棄了與許曉萌的多年的感情。」在某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的語句,是我所不贊同的。江可可的選著是更現實化的,許曉萌的選著則偏向理想化。

  還有一些影評人認為,80後大學生後應該思索,自己身上的一些問題,比如責任,比如理想,比如對社會的貢獻……我個人覺得在這樣一部影片下,把如此沉重的帽子扣在某一個階層年齡上的人,這樣顯然也是有失考量的。

  關於「農村支教」並不是哪幾個人,或者某幾個人就能改變的。畢竟像徐本禹這樣的人,只是極少數而已……留給我們的思考不應該只是如此膚淺。

  當然了,電影只是電影。生活終究是生活。

  只是,我看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沒有哭,卻在面對這部很早以前的片子的時候潸然淚下。在羅老師背對著許曉萌講那一番話然後又大口扒拉這碗裡的飯的時候,淚水就那樣來了。

  篇四:《天那邊》電影觀後感

  看了《天那邊》這部關於支教題材的電影後,頗有感慨,覺得是個不錯的片子。通過對這個片子的觀賞,更加增強了我要去支教的決心。

  影片的三個主角分別代表了三類人。

  羅老師:他是一個值得我們尊重和給予肯定的人。雖然他得文化並不高,知識掌握的也不準確,但是他卻為村裡的孩子得到知識一直奉獻著,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們,為了教育事業,他甚至錯過了結婚的年齡。

  江可可:他是個理想個主義者,對事情總是僅擁有三分鐘的熱情。在片中他算是起到了襯託的作用,也反映了一些問題。用他的三分鐘熱血襯託女主角的堅持。它代表著一類人——對支教沒有正確的認識,為了支教而支教的一類人他也代表了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的當代城裡人,這與落後的窮鄉僻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能不為如此之大的城鄉差距而痛心。

  片中的女主角:他給我們當代大學生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值得敬佩。一個來自城裡的女大學生能夠在那麼窮的農村給孩子們盡職盡責的講幾個月課實屬不易,她的堅持讓我們感動。已在城裡工作的她在聽到羅老師意外去世的消息後毅然地放棄城裡的工作,回到了曾今的那個學校,她的決定確實讓人佩服,感到。當記者採訪她時問到了她今後的打算,她沉默了,僅是微微地一笑,也許記者當時很疑惑。但是我想每一個有著支教夢想的人都會說:「他的笑,我們懂得!」

  篇五:《天那邊》觀後感

  《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讓我們為之震撼,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徵服》為我們演繹了一個軍人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高度信仰,因為信仰,他在重金高權的誘惑中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的道路,並且出色的完成了各種似乎不可逾越的挑戰,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而《天那邊》中作為農村支教的徐曉萌卻將這兩種精神融於一身。為了給予一群身在深山的貧困孩子教育和幫助,她甘願放棄在城市衣食無憂,輕鬆自在的「天堂般的生活」,甚至遠離親人,眼睜睜看著愛情的離去。她用自己的青春或是更重要的生命去換取許多孩子幸福的將來。

  對於電影中的江可可,雖然他起初並不像徐曉萌為了支教而去,它的離去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畢竟是一個養尊處慣了的公子哥。他說偌大的祖國,到哪兒都可以做出貢獻。可是,連一個小小的考驗都經受不住,把信誓旦旦當作是一個兒戲,就那樣輕易背叛了愛情。就這樣一個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他又能做出點什麼業裡績呢?

  生活本來就是無數個岔路口,需要我們處處做出抉擇。我想說的是也許我們有許多種選擇,有多種方法,可是不要離自己起初的目標越來越遠。有些事情,選擇了就要堅持做下去,有時候無悔地走完那條路是一種境界。

  篇六: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昨天,學校組織了我們學校全體師生一起觀看了電影《天那邊》,我深深地的被劇中的情節震撼了,讓我貧困地區同齡孩子的上學難的現狀讓我憂心忡忡,女主人邊遠地區教育事業的崇高品質讓我熱淚盈眶。

  電影《天那邊》講述了美麗女大學生許曉萌和戀人江可可在大學畢業後,一起報名志願到邊遠山村裡的水咕嚕小學支教,並且相約堅持三個月。一天,村長跑來告訴她可可離開村子。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小萌的人,是學校的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小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三個月後,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後,一天村長來看她,告訴她羅老師因為修教室,到山上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動了,決定回到那裡,回到農村支教,把青春獻給大山……。

  雖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學多年,但是,邊遠地區的學生渴望讀書訴求和辦學條件的差距讓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時我為我自己感到慚愧,臉紅。自己的讀書條件和電影中的孩子們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還和別的同學比這比那的,完全沒有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上,想想真是不應該啊!

  女主人公是一個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時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種獻身精神值得現代社會所有人學習。

  今後,我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將來做一個像許曉萌一樣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篇七:《天那邊》觀後感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著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溼潤了好幾次。

  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

  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裡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

  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著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

  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裡孩子們的世界。

  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為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

  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

  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

  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裡,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

  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

  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

  篇八: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前兩天我收到兩張免費的電影票,就是這幾天為「教師節」放映的電影《天那邊》,起初以為也就是表現農村教師的電影,或者說也就是讚揚那種蠟燭精神的電影而已,可當我和我的女友在電影院裡與幾乎滿座的人們共同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我實在是小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以後許多的話擁擠在胸,只感覺不寫點東西為這部電影心中就不會暢通的。

  先從羅老師不讓這兩個支教的老師上課說起。

  從這開頭一看,我覺得這就是個引線,是個導演安排的一個讓人帶著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懸念,當看到羅老師與村長一起參與這事時我就更加確定這個想法。也正是有這麼一個懸念,使得人們從開頭的一點笑聲慢慢的被帶入一個疑問中:什麼那個羅老師不讓她們倆個上課呢?難道真如電影後面所說的只是羅老師的一點「私心」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才覺得這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懸念存在的,這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電影所要表現的一切都從這個矛盾演發出來,而這個矛盾就是:當下農村的教育實際情況與「我們」的主觀思想的矛盾!

  為什麼我要在「我們」上上個引號呢,因為我覺得這個「我們」包含的群體太多了,不僅僅是支教的我們,還有教育界的我們,還有象身在事外的類似於看電影的我們。其實,電影的矛盾是借羅老師那一點「私心」從他口中表述出來的,當下的我們真的對農村的教育實際不了解,或是說不太了解。農村的學校與我們城市裡學校的情況實有大相逕庭之感,這裡有人知道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嗎?農村學校除了寒暑假還有別的一個假期嗎?

  這個或許絕大多數人不會知道的,這倒不是我在突顯我什麼,只是用這種疑問的方式更深的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注意程度。這其實我也是偶然知道的,因為我奶奶曾居住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裡,我們去看望她時我得知這個情況的:農村小學上課時間不象我們城裡一樣早8點午12的,他們早上會推遲一個小時,因為早上要幫家裡上山做點農活或做一些家務活什麼的,下課也下的早,原因也還是剛說的那個;他們除了寒暑假另外還一個大家所不知道的假期——秋假,這個在他們那裡叫「農忙假」,我一說這個大家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吧,秋天是收割莊稼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得忙這個,所以農村的學校會因為這個情況而自行的放一段時間的假,沒什麼,這是實際需要的,有些農村生產力還不是很高,不得不靠人力來補充。這也是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的不同之處,農村的孩子們不單單只是學生,他們還是家裡生計的勞力,所以整體知識水平上不去也還有這方面的原因。據我打聽,其實在一些農村還有幾天春假的,不是為春節而是為春耕,春耕秋收還有秋耕秋種,在這些時間裡,農村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相應的調整上課或叫上學時間的。這些情況應該是些不為大家所知的事情吧。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