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要睡覺時總是揉眼睛抓耳朵(寶寶總愛揉眼摳鼻撓耳朵)
2023-07-31 09:51:28 2
媽媽們有沒有這種感受,自從有了寶寶以後,時不時就因為寶寶的一點「風吹草動」而緊張。
比如:寶寶揉個眼睛就怕他眼睛感染了、摳摳鼻子就怕他鼻子發炎了、總撓耳朵就懷疑是不是中耳炎……
CC、DD小時候也有過這些抓耳朵、揉眼睛之類的小動作。
CC那會兒沒經驗嘛,每次都搞得我擔驚受怕的。無數次湧起想帶娃去醫院查一查的衝動,但都被C爸給按了下去,「你看她也不哭不鬧的,就是抓著玩呢,甭擔心~」
到了DD這呢,我也算有經驗了,可以說是處變不驚,抓就抓吧,疼的又不是我。
不過,即便大多數時候他們的這些小動作都是正常的,咱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
當這些動作過於頻繁,或者是寶寶表現出難受、頻繁哭鬧等現象,那就要引起警惕了。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寶寶的這些小動作到底哪些是正常情況,哪些又是值得注意的吧~
一、揉眼睛
● 不用擔心的正常現象
寶寶眼睛的重要性不言而明,我們保持警惕心自然是好的。
畢竟,誰也不希望寶寶出現意外,但很多時候也不至於小題大做。
比如這兩種現象:
01
生理本能,困了
還記得咱們之前分享的關於寶寶「睡眠窗口期」的一些現象嗎?
揉眼睛是小寶寶發射出的一個最典型的睡眠信號了。如果同時還伴有打哈欠、眼神呆滯、或者找人撒嬌、變煩躁等情況的話,那基本就是「犯困」無疑了。
像DD犯困時的信號就是揉眼睛、找人抱抱,然後腦袋往你肩頭鑽。
不光是寶寶,其實好多大人犯困的時候也會揉眼睛的嘛,包括我自己。
遇到這種情況,當然要抓緊時機哄睡寶寶啦,這才是最要緊的事。
02
用眼過度,眼睛太幹了
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長時間面對屏幕或光源,會導致寶寶用眼過度,出現乾澀發癢的情況。眼睛發癢,肯定就要揉一揉來緩解了。
這一點,相信不用我說,媽媽們也都知道。
但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常常忽略的。
實際上用眼過度,不只存在於電子產品上,長時間盯著繪本、玩具,「效果」是一樣的。
所以啊,繪本、玩具雖香,咱也不能總看,還是要適當的帶娃活動活動,出去走走,看看戶外,讓眼睛能得到充足的休息。
● 需要額外注意的情況
如果寶寶總是頻繁揉眼睛,則可能是某些病理性原因:
01
先天性眼瞼內翻/「倒睫」
有些寶寶有先天性眼瞼內翻的情況,這就會導致睫毛向下向後生長,從而貼附在眼球表面,刺激角膜,引起眼睛不適,出現眨眼、流淚、揉眼睛等現象。
如果是少量的倒睫毛,帶寶寶找到專業的眼科醫生,由醫生查看情況後拔除就可以改善。
但如果是因為瞼內翻引起大量睫毛貼附在眼球表面,那就比較嚴重了,需要由醫生進行評估後制定治療方案(千萬不要自行處理)。
02
過敏
現在這個季節,過敏原比較多。如果寶寶出門接觸了花粉、沙塵等,回來開始頻繁揉眼睛,就有可能是過敏性結膜炎。
結膜炎後期可能會伴隨眼睛紅腫、分泌物增多、流淚等情況。
如果發現上述端倪,媽媽們最好帶寶寶去醫院進行檢查,對症用藥。
03
眼睛屈光不正
有些寶寶頻繁揉眼睛、眨眼且還經常眯著眼睛看東西,則可能和眼睛的屈光不正有關,比如近視、散光、弱視、隱斜視等。
因為寶寶很難去描述看不清東西這件事,所以日常表現可能就是經常揉眼睛和眯著眼睛看東西。
有些情況可以通過觀察判斷,比如弱視。但也有些,我們很難自查,建議家長及時帶寶寶到眼科就診。
二、摳鼻子
● 不用擔心的正常現象
摳鼻子、挖鼻屎,也可以入選寶寶「小動作」的前三名了。老母親看小娃「摳」得暢快,一方面嫌棄他髒,一方面還得擔心,這娃該不是有什麼毛病~
但其實,這些時候,就是我們多慮啦!
01
鼻屎太多了
大部分時候,寶寶摳鼻子,都是由於鼻腔裡鼻屎太多了,寶寶覺得癢、不舒服,情不自禁想要把它們摳出來。
媽媽們可以及時觀察,如果發現寶寶鼻子裡有鼻屎的話,可以用毛巾溼敷或者是滴生理鹽水先進行軟化,之後再用棉籤輕輕帶出就可以啦。
02
緩解壓力和情緒
不知道大家發沒發現,有時候寶寶處在陌生環境,或者是被媽媽批評的時候,由於情緒緊張,他們會表現出很多小動作,比如摳手指、啃指甲以及摳鼻子等等。
這是他們他通過某種動作來緩解壓力和情緒的表現。
所以啊,在寶寶有負面情緒時,咱就別「火上澆油」啦,而是要教會他們正確表達情緒,幫助他們宣洩負面情緒才對啊。
03
獲取滿足感
還有一點,大家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的鼻子裡神經末梢相對集中,因此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很高。
寶寶在摳鼻子時,經過神經系統的反射,身體會產生奇妙的感覺,讓寶寶產生很舒服的滿足感。
為了追求更多的滿足感,寶寶會情不自禁地去摳鼻子。
當然啦,雖然這些都是正常的,但如果養成習慣,總歸不好。因為寶寶摳鼻子的時候,手上的細菌很可能侵襲至鼻腔甚至顱內,引發感染,進而導致一系列疾病。
所以,媽媽們還是要儘量糾正哦,可以通過玩玩具等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 需要額外注意的情況
排除以上這些因素,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和鼻子相關的疾病。
01
感冒、鼻炎等
寶寶患感冒或者是鼻炎時,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鼻塞、流鼻涕。寶寶這時候挖鼻子,大多也都是為了緩解不舒服的情況。
媽媽們要針對寶寶的鼻塞、流鼻及時做好護理。
02
鼻前庭溼疹
除了感冒、鼻炎的問題外,我們也不排除,寶寶可能是受鼻前庭溼疹的困擾。
溼疹大家知道的,癢起來有多難受,寶寶自然就控制不住摳鼻子了。
而且,這種溼疹長在鼻子裡面,難受程度只能說有增無減。
如果觀察寶寶發現他鼻翼、鼻尖以及上嘴唇這些部位的皮膚粗糙,且會出現一些細小的皮屑脫落、結痂等,就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了,要及時就醫檢查。
三、撓耳朵
● 不用擔心的正常現象
很多媽媽有時候看到寶寶撓耳朵,就忍不住擔心。但其實,這是1歲左右的寶寶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這幾種情況下並不用擔心。
01
有耳屎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寶寶的耳屎都能隨著他們的咀嚼、說話、打哈欠等自行排出。
但也不排除,有耳屎堆積的情況,比如油性耳屎就難以排出。
如果發現寶寶總是撓耳朵,我們可以先自行檢查,是不是耳屎太多了。
但是千萬不要自行給寶寶掏耳朵。
02
出牙不適
我們都知道耳鼻喉是相通的,寶寶進入到出牙期時,有可能會出現牙齦充血、發炎的情況,那這種不適感呢,就可能會傳遞到耳道,導致寶寶經常撓耳朵。
03
表達情緒
撓耳朵也可能是在表達情緒。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寶寶感到煩躁的時候,都會去抓、扯耳朵。
當然有時候開心了或者餓了、困了,也會這樣表達。
媽媽們不用擔心,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和關注寶寶,儘量及時滿足寶寶的需求。
● 需要額外注意的情況
01
耳朵不小心進了異物
寶寶總撓耳朵,且排除溼疹等情況,就需要檢查寶寶耳朵是否進了異物。
如果寶寶耳朵進了異物,我們千萬不能貿然親自上手掏。
首先,先讓寶寶側身,看看異物能否掉出來。
如果不能,C媽建議及時去醫院,讓醫生來做專業處理。
02
耳朵流膿,可能是中耳炎
中耳炎算是1-2歲寶寶的高發疾病。
寶寶吃奶的姿勢不對,或洗澡時鼻子進水,都可能會導致液體從咽鼓管進入到中耳腔。
且由於受鼓膜的阻擋,中耳道的液體無法及時排出體外,因此引發炎症,導致中耳炎。
相反,我們擔心的耳朵進水會引起中耳炎,反而概率不高。因為從耳朵進的水,是留在外耳道的,很容易排出和擦乾。
如果寶寶有耳朵流膿的情況,請掛耳鼻喉科,讓專業的人來吧。
C媽說
日常生活中,小寶寶因為還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訴求,很多時候只能通過肢體語言給我們「傳達信號」。
有些可能是無意義的,但像揉眼睛、摳鼻子、撓耳朵這樣的現象,如果出現過於頻繁,媽媽們就該多多留意了。
先檢查好寶寶總這麼做的原因,如果情況嚴重的話,要及時採取恰當措施,以免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C媽覺得啊,每個寶寶的身體狀況不同,我們要時常關注、學會觀察,一旦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諮詢專業醫生還是最安全穩妥的辦法。
CD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養育CC&DD兩姐弟,公益普及嬰幼兒餵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讓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的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一起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D爸媽」( ID:cdb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