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8-02 09:52:51 1
本發明屬於茶加工工藝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其製成品的色澤和衝泡後的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減肥,對吸菸者也可減輕其受到的尼古丁傷害。從殺青機開始旋轉,炒茶就變成了一場賽跑,高溫下茶葉的氧化、變色以及滋味改變隨時都在發生,耽擱和混亂會給茶葉帶來不可改變的影響,炒茶要以秒來衡量。殺青機噴出濃烈的、發酸的青草味,落下的茶葉滾熱,像是許多發燙的小手落在人的手心中。高溫讓茶葉有了灼烤的氣息,茶香明顯,有輕微的熟豌豆香,甚至有咖啡的淡焦香,也可稱之為慄香,無法言傳,似有似無。
李春華等,「高慄香型條形炒青綠茶加工新工藝新技術集成研究與應用」,2011年5月26日公開了用烘乾、炒幹、遠紅外乾燥三種乾燥方法,採取分段組合方式乾燥提香,可發展茶葉中的各種香氣成份,大幅增加成茶香氣濃度和持久性,形成一種愉快而特殊的「板慄香帶果香」。該方法採用烘乾、炒幹、遠紅外乾燥三種乾燥方法組合方式提香,工藝複雜,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一種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包括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和炒制加工流程,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包括攤青、殺青、攤涼和回潮工序;炒制加工流程包括揉捻、初烘、攤涼回潮、粗炒、精炒、篩分、毛火烘乾和足火烘乾工序。
優選地,所述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包括:攤青工序,取鮮葉原料,進行農殘快速檢測合格後,自然攤青,葉片失水平伏後輕翻抖,使鮮葉的失水率為13%-17%,此時茶葉葉片柔軟,青草味減少,無紅變,有花果香;殺青工序,設定殺青機的溫度為330℃-340℃,每3秒投葉量為55-70克,殺青時間從進葉到出葉控制在1.3-1.7min,此時殺青葉扎手,梗折不斷,葉色暗綠,無青草氣,無焦邊焦葉,無紅梗紅葉,葉緣有金邊,使得茶葉含水量為42.5%;攤涼工序,薄攤吹風散熱,使茶葉恢復室溫,攤葉厚度1-3cm,此時熱氣散失,葉質柔軟,表面較乾燥;回潮工序,裝筐遮蓋,攤葉厚度38-42cm,此時茶葉柔軟有韌性。
優選地,在炒制加工工藝中:揉捻工序,揉捻機的揉桶轉速42-44r/min,隨茶條緊細,體積減少,先輕揉後重揉,茶葉成條率90%以上後完成揉捻,此時茶條圓緊,完整,茶汁稍有外溢,葉質柔軟,鬆散,結塊少;初烘工序,選用鏈板式烘乾機,攤葉稍薄,中高溫中速,攤葉厚度2-3cm,溫度150-160℃,帶速50-60m/h,此時茶條表面較乾燥,葉質柔軟,手握茶坯成團,鬆手後可三開,葉色深綠;攤涼回潮工序,薄攤散熱,攤葉厚度1-2cm,此時茶條稍有回軟,炒制中不易斷碎,結塊少;粗炒工序,大鍋炒,曲毫機預熱140-150℃,大幅炒28-32min後適當降低炒速和炒幅,炒28-32min至茶葉表面柔軟,再增大炒幅炒制5-8min,此時芽葉玩去,茶坯表面較乾燥,不粘手,色澤墨綠,稍顯清香;精炒工序,小鍋炒,曲毫機預熱135-145℃,根據鍋的型號不同,在鍋內投入2/3的茶葉,先用大幅中速炒制28-34min,茶葉表面水分減少後,改為小幅,茶葉成型後,提高鍋溫至160℃,小幅慢炒3min,茶葉色澤墨綠油潤或翠綠油潤,條索圓緊,顆粒中空,顯慄香;篩分工序,篩去碎末茶;毛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40℃-160℃,茶坯厚度1-2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1-3min,毛火烘乾後攤涼30min以上後進行第二次毛火烘乾,此時茶葉條索收緊,顏色綠明,手捻成末,梗不易碎;足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25℃-135℃,慢速烘乾,帶速6-10m/min,茶坯厚度3-5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2-4min,此時茶葉綠明有光澤,手捻成末,含水量4%。
優選地,殺青步驟使得茶葉的含水量為45%-55%。
優選地,足火烘乾後,茶葉的含水量為3%-5%。
採用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依次通過初烘、攤涼回潮、粗炒、精炒、烘乾等炒制工序,製得的綠茶香氣呈高芬芳慄香型濃鬱持久,茶葉條索收緊,顏色綠明,手捻成末,梗不易碎,並且操作簡便,成本低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的流程圖,包括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和炒制加工流程,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包括攤青、殺青、攤涼和回潮工序;炒制加工流程包括揉捻、初烘、攤涼回潮、粗炒、精炒、篩分、毛火烘乾和足火烘乾工序。
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包括:攤青工序,取鮮葉原料,進行農殘快速檢測合格後,自然攤青,葉片失水平伏後輕翻抖,使鮮葉的失水率為13%;殺青工序,設定殺青機的溫度為330℃,每3秒投葉量為55克,殺青時間從進葉到出葉控制在1.3min,此時殺青葉扎手,梗折不斷,葉色暗綠,無青草氣,無焦邊焦葉,無紅梗紅葉,葉緣有金邊,使得茶葉含水量為42.5%;攤涼工序,薄攤吹風散熱,使茶葉恢復室溫,攤葉厚度1cm;回潮工序,裝筐遮蓋,攤葉厚度38cm。
在炒制加工工藝中:揉捻工序,揉捻機的揉桶轉速42r/min,隨茶條緊細,體積減少,先輕揉後重揉,茶葉成條率90%以上後完成揉捻;初烘工序,選用鏈板式烘乾機,攤葉稍薄,中高溫中速,攤葉厚度2cm,溫度150℃,帶速50m/h;攤涼回潮工序,薄攤散熱,攤葉厚度1cm;粗炒工序,大鍋炒,曲毫機預熱140℃,大幅炒28min後適當降低炒速和炒幅,炒28min至茶葉表面柔軟,再增大炒幅炒制5min;精炒工序,小鍋炒,曲毫機預熱135℃,根據鍋的型號不同,在鍋內投入2/3的茶葉,先用大幅中速炒制28min,茶葉表面水分減少後,改為小幅,茶葉成型後,提高鍋溫至160℃,小幅慢炒3min;篩分工序,篩去碎末茶;毛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40℃,茶坯厚度1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1min,毛火烘乾後攤涼30min後進行第二次毛火烘乾;足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25℃,慢速烘乾,帶速6m/min,茶坯厚度3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2min,足火烘乾後,茶葉的含水量為3%。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所示為實施例的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的流程圖,包括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和炒制加工流程,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包括攤青、殺青、攤涼和回潮工序;炒制加工流程包括揉捻、初烘、攤涼回潮、粗炒、精炒、篩分、毛火烘乾和足火烘乾工序。
在鮮葉失水工藝流程:攤青工序,取鮮葉原料,進行農殘快速檢測合格後,自然攤青,葉片失水平伏後輕翻抖,使鮮葉的失水率為16%;殺青工序,設定殺青機的溫度為337.5℃,每3秒投葉量為66克,殺青時間從進葉到出葉控制在1.6min,使得茶葉含水量為45%;攤涼工序,薄攤吹風散熱,使茶葉恢復室溫,攤葉厚度2.5m;回潮工序,裝筐遮蓋,攤葉厚度42cm。
在炒制加工工藝中,揉捻工序,揉捻機的揉桶轉速43.5r/min,隨茶條緊細,體積減少,先輕揉後重揉,茶葉成條率90%以上後完成揉捻;初烘工序,選用鏈板式烘乾機,攤葉稍薄,中高溫中速,攤葉厚度3cm,溫度160℃,帶速57.5m/h;攤涼回潮工序,薄攤散熱,攤葉厚度2cm;粗炒工序,大鍋炒,曲毫機預熱175.5℃,大幅炒31min後適當降低炒速和炒幅,炒制32min至茶葉表面柔軟,再增大炒幅炒制7min;精炒工序,小鍋炒,曲毫機預熱142.5℃,根據鍋的型號不同,在鍋內投入2/3的茶葉,先用大幅中速炒制33min,茶葉表面水分減少後,改為小幅,茶葉成型後,提高鍋溫至155℃,小幅慢炒3min;篩分工序,篩去碎末茶;毛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40℃,茶坯厚度2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1min,毛火烘乾後攤涼33min後進行第二次毛火烘乾;足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32.5℃,慢速烘乾,帶速9m/min,茶坯厚度5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3.5min,足火烘乾後,茶葉的含水量為5%。
實施例3
如圖1所示,所示為實施例的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的流程圖,包括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和炒制加工流程,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包括攤青、殺青、攤涼和回潮工序;炒制加工流程包括揉捻、初烘、攤涼回潮、粗炒、精炒、篩分、毛火烘乾和足火烘乾工序。
在鮮葉失水工藝流程:攤青工序,取鮮葉原料,進行農殘快速檢測合格後,自然攤青,葉片失水平伏後輕翻抖,使鮮葉的失水率為17%;殺青工序,設定殺青機的溫度為340℃,每3秒投葉量為70克,殺青時間從進葉到出葉控制在1.7min,使得茶葉含水量為50%;攤涼工序,薄攤吹風散熱,使茶葉恢復室溫,攤葉厚度3cm;回潮工序,裝筐遮蓋,攤葉厚度42cm。
在炒制加工工藝中,揉捻工序,揉捻機的揉桶轉速44r/min,隨茶條緊細,體積減少,先輕揉後重揉,茶葉成條率90%以上後完成揉捻;初烘工序,選用鏈板式烘乾機,攤葉稍薄,中高溫中速,攤葉厚度2.5cm,溫度155℃,帶速60m/h;攤涼回潮工序,薄攤散熱,攤葉厚度1.5cm;粗炒工序,大鍋炒,曲毫機預熱150℃,大幅炒32min後適當降低炒速和炒幅,炒制30min至茶葉表面柔軟,再增大炒幅炒制8min;精炒工序,小鍋炒,曲毫機預熱145℃,根據鍋的型號不同,在鍋內投入2/3的茶葉,先用大幅中速炒制34min,茶葉表面水分減少後,改為小幅,茶葉成型後,提高鍋溫至160℃,小幅慢炒2min;篩分工序,篩去碎末茶;毛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40℃,茶坯厚度1.5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1min,毛火烘乾後攤涼34min後進行第二次毛火烘乾;足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35℃,慢速烘乾,帶速10m/min,茶坯厚度4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4min,足火烘乾後,茶葉的含水量為4%。
實施例4
如圖1所示,所示為實施例的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的流程圖,包括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和炒制加工流程,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包括攤青、殺青、攤涼和回潮工序;炒制加工流程包括揉捻、初烘、攤涼回潮、粗炒、精炒、篩分、毛火烘乾和足火烘乾工序。
在鮮葉失水工藝流程:攤青工序,取鮮葉原料,進行農殘快速檢測合格後,自然攤青,葉片失水平伏後輕翻抖,使鮮葉的失水率為14%;殺青工序,設定殺青機的溫度為332.5℃,每3秒投葉量為58克,殺青時間從進葉到出葉控制在1.4min,使得茶葉含水量為55%;攤涼工序,薄攤吹風散熱,使茶葉恢復室溫,攤葉厚度1.5cm;回潮工序,裝筐遮蓋,攤葉厚度39cm。
在炒制加工工藝中,揉捻工序,揉捻機的揉桶轉速42.5r/min,隨茶條緊細,體積減少,先輕揉後重揉,茶葉成條率90%以上後完成揉捻;初烘工序,選用鏈板式烘乾機,攤葉稍厚,中高溫中速,攤葉厚度2cm,溫度150℃,帶速52.5m/h;攤涼回潮工序,薄攤散熱,攤葉厚度1.cm;粗炒工序,大鍋炒,曲毫機預熱142.5℃,大幅炒29min後適當降低炒速和炒幅,炒制29min至茶葉表面柔軟,再增大炒幅炒制5.5min;精炒工序,小鍋炒,曲毫機預熱137.5℃,根據鍋的型號不同,在鍋內投入2/3的茶葉,先用大幅中速炒制30min,茶葉表面水分減少後,改為小幅,茶葉成型後,提高鍋溫至145℃,小幅慢炒1.45min;篩分工序,篩去碎末茶;毛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40℃,茶坯厚度1.25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1.5min,毛火烘乾後攤涼31min後進行第二次毛火烘乾;足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27.5℃,慢速烘乾,帶速7m/min,茶坯厚度5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2.5min,足火烘乾後,茶葉的含水量為3.5%。
實施例4
如圖1所示,所示為實施例的板慄香型綠茶的炒制加工工藝的流程圖,包括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和炒制加工流程,鮮葉失水工藝流程包括攤青、殺青、攤涼和回潮工序;炒制加工流程包括揉捻、初烘、攤涼回潮、粗炒、精炒、篩分、毛火烘乾和足火烘乾工序。
在鮮葉失水工藝流程:攤青工序,取鮮葉原料,進行農殘快速檢測合格後,自然攤青,葉片失水平伏後輕翻抖,使鮮葉的失水率為15%;殺青工序,設定殺青機的溫度為335℃,每3秒投葉量為62.5克,殺青時間從進葉到出葉控制在1.5min,使得茶葉含水量為47.5%;攤涼工序,薄攤吹風散熱,使茶葉恢復室溫,攤葉厚度2cm;回潮工序,裝筐遮蓋,攤葉厚度41cm。
在炒制加工工藝中,揉捻工序,揉捻機的揉桶轉速43r/min,隨茶條緊細,體積減少,先輕揉後重揉,茶葉成條率90%以上後完成揉捻;初烘工序,選用鏈板式烘乾機,攤葉稍薄,中高溫中速,攤葉厚度2cm,溫度153℃,帶速55m/h;攤涼回潮工序,薄攤散熱,攤葉厚度2cm;粗炒工序,大鍋炒,曲毫機預熱145℃,大幅炒30min後適當降低炒速和炒幅,炒制30min至茶葉表面柔軟,再增大炒幅炒制6min;精炒工序,小鍋炒,曲毫機預熱140℃,根據鍋的型號不同,在鍋內投入2/3的茶葉,先用大幅中速炒制32min,茶葉表面水分減少後,改為小幅,茶葉成型後,提高鍋溫至150℃,小幅慢炒1.5min;篩分工序,篩去碎末茶;毛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50℃,茶坯厚度1.5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2min,毛火烘乾後攤涼32min後進行第二次毛火烘乾;足火烘乾工序,烘乾機設定溫度130℃,慢速烘乾,帶速8m/min,茶坯厚度4cm,茶葉在烘乾機內時間3min,足火烘乾後,茶葉的含水量為4.5%。
應當理解,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實施例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儘管結合附圖描述了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在不脫離通過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形式和細節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