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通氣孔的鞋的製作方法
2023-08-01 22:46:41 1
專利名稱:具有通氣孔的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通常涉及鞋,特別涉及一種具有通氣孔的鞋以使空氣流通,步行時外面的新鮮空氣可以經過通氣孔進入鞋內部。
背景技術:
一般來說,鞋的作用是保護並支撐腳部。我們穿鞋走路或跑步時,鞋可以避免腳直接接觸外部環境,起保護作用。
鞋一般使用皮革或合成樹脂製作,這類材料結合鞋的設計使得腳部基本不通風。只要穿的時間久一些,就會因為無法與外界通風而使鞋內溫度增高,因出汗而變潮溼,進而造成黴菌繁殖,發生腳臭和腳癬。
為了解決前述缺點,人們開發了很多具有通風功能的鞋。
下面簡要介紹前述具有通風功能的鞋的幾個代表例。
韓國第20-144133號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鞋底空氣循環結構。上述現有技術提供了一種裝於鞋內的(單泵裝置),使外部空氣流進鞋底。該實用新型的結構過於複雜且無法實現空氣的順暢循環,還造成外部雜質的流入。
韓國第20-218227號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具有通風口的鞋底,該實用新型通過空氣管使空氣在鞋底內循環。該實用新型結構也過於複雜且無法實現空氣的順暢循環,還造成外部雜質的流入。
韓國第20-229738號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具有通風結構的鞋,上述現有技術(包括具有泵功能的軟墊層和止回閥),迫使空氣流向鞋內較低的部位,但是該實用新型的結構過於複雜且無法實現空氣的順暢循環,還造成外部雜質的流入。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前端具有貫通到鞋內部的通氣孔的鞋,使空氣在行動時順暢地進出鞋的內部。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貫通到鞋內部的通氣孔的鞋,且該通氣孔可根據需要控制其開閉。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具有通氣孔的鞋包括下端具有上下貫通的通孔的內表層,前端具有通到內部的貫通孔的表皮;與上述表皮的下部結合,在上表面設置了往下凹陷的從前方延伸到後方的空氣支路,前方設置了與上述空氣支路連通的空氣主通道的鞋底;在上述鞋底的底面具有對應上述空氣支路且從前方延伸到後方並朝下突出的彈性單元;位於上述鞋底的前端並連接上述表皮的前方,具有與允許外部空氣進出的空氣入口和上述空氣主通路相通的空氣流通路徑,具有位於其後側,連接上述空氣流通路徑和上述表皮貫通口的出入口的空氣流通單元。
上述空氣流通單元的端部具有可以選擇性地打開或關閉上述空氣入口的開/關控制單元,上述開/關控制單元包括與上述空氣流通單元結合的連接部位;連接到上述連接部位的盤狀本體;位於上述本體端部的手柄;在上述本體前端突出並插入空氣流通單元的空氣入口的開閉扣;和在上述本體後端朝外突出並與空氣流通單元端部的結合槽結合的結合扣。
沿上述鞋底底面的彈性單元的兩側形成向上凹陷的彈性輔助槽。
在上述鞋底對應於上述彈性單元的位置上形成連通上述空氣支路且可以儲存空氣的空氣儲存空間,上述空氣支路和空氣儲存空間的上端呈密閉狀態,在連通上述空氣支路的空氣主通路上設置有第一止回閥,在空氣支路的上表面設置有連通表皮內部的通氣孔,在上述通氣孔內形成第二止回閥。在空氣儲存空間的下部安裝有加強筋。空氣支路和空氣儲存空間分別包括至少兩個的空氣支路和空氣儲存空間。鞋底包括上鞋底、中鞋底及下鞋底。
具有上述結構的鞋可以不停地引進外面的新鮮空氣,可以降低鞋內溫度,防止出汗造成的鞋內潮溼。
具有上述結構的本發明有下列效果第一,由於在鞋的前方設置了貫通鞋內部的通氣孔,運動時,空氣可以順暢地流入流出鞋內部。
第二,與鞋內部相通的通氣孔可以選擇性地開或閉,使用者可以自行控制通氣孔,選擇是否要引進外面的空氣。
第三,當鞋底接觸地面時具有氣墊、氣袋和泵的功能,迫使鞋裡的空氣排放到鞋外,促進了鞋內空氣的內外順暢流動。
第四,由於本發明揚棄了內部空氣密閉循環的方式,而採用使外面新鮮空氣持續供應到鞋內的方法,從而降低鞋內溫度,防止由於腳出汗引起的鞋內潮溼。
第五,進入鞋內的空氣快速通過止回閥的小排放口流入鞋內,加強了降低鞋內溫度的效率。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具有通氣孔的鞋的立體圖。
圖2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鞋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具備空氣流通單元的鞋底的縱向剖面圖。
圖4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具備空氣流通單元的鞋底的橫向剖面圖。
圖5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鞋的縱向剖面圖。
圖6是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鞋底立體圖。
圖7是圖6所示鞋底內的第一止回閥示意圖。
圖8是圖7的剖面圖。
圖9是圖6所示鞋底內的第二止回閥示意圖。
圖10a是第二止回閥的開放前的縱向剖面圖。
圖10b是第二止回閥的開放後的縱向剖面圖。
圖11是依照本發明的具有多個空氣支路的鞋底立體圖。
圖12是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鞋離開地面時的鞋內空氣流動剖面圖。
圖13是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鞋接觸地面時的鞋內空氣流動剖面圖。
圖14是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鞋底結構分解示意圖。
主要符號的說明100表皮 101內表層102通孔 103貫通孔110鞋底 111空氣支路112空氣主通路 113下鞋底113a凹陷部位 114中鞋底114a前槽 114b後槽114c開口 115上鞋底120彈性單元 121彈性輔助槽130空氣流通單元 131空氣流通路徑132主體 133空氣入口135出入口 136結合槽
140開/關控制單元141連接部位142本體 143手柄144開閉扣 145結合扣150空氣儲存空間 160第一止回閥161閥座 162閥體170第二止回閥 171閥座172閥體 173通氣孔180加強筋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例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具有通氣孔的鞋的立體圖。圖2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鞋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具備空氣流通單元的鞋底部分的縱向剖面圖。圖4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具備空氣流通單元的鞋底的縱向剖面圖。圖5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鞋的縱向剖面圖。
如圖所示,本發明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包括表皮100、鞋底110、彈性單元120、空氣流通單元130及開/關控制單元140。
下面說明表皮100。
表皮100決定鞋的外觀,其下端與鞋底內表層101結合。上述內表層101具有上下貫通的通孔102,後述鞋底110的空氣支路111裡的空氣可以藉由通孔102上下流動。
上述表皮100的前方腳趾部位具有貫通到內部的貫通孔103,貫通孔103可以連通空氣流通單元130的出入口135,後述空氣流通單元130與表皮100的前方腳趾部位相配合。上述鞋底110使用橡膠製作並與表皮100的下端結合。
上述鞋底110的上表面設置了從前方延伸到後方,具有一定寬度並(向下凹陷的空氣支路111)。
上述空氣支路111的前端連通了貫通上述鞋底110前部的縱向延伸的管形空氣主通路112。
上述空氣主通路112與後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空氣流通路徑131連通形成了允許空氣流動的空氣路徑。
上述鞋底110的底面具有彈性單元120與上述鞋底110的空氣支路111對應。換言之,上述彈性單元120與上述鞋底110的空氣支路111對應,從上述鞋底110底面的前方縱向延伸到後方並向下突出。
此時,上述彈性單元120比鞋底110的其它部位突出3~4mm左右。
在鞋底110的底面,沿上述彈性單元120的兩側向上壓制形成了向上凹陷的彈性輔助槽121,以適應彈性單元120的彈性形變。
因此穿上該鞋走路並接觸地面時,上述彈性單元120因地面的接觸力作用而承受壓力被向上壓縮並與鞋底110的其它部分維持水平。上述彈性單元120被壓縮時,將使位於上述鞋底110上表面的空氣支路111區域變小,進而使其內部空氣排放到鞋的外部。鞋離開地面之後,接觸力消失,上述彈性單元120恢復原狀,上述被壓縮的空氣支路111的區域也恢復原來的形狀,進而使外面新鮮空氣進入上述空氣支路111。也就是說,上述彈性單元120不僅具有氣袋一樣的緩衝作用,還可以發揮半永久性的空氣泵的功能。
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設置於上述鞋底110的前端,並露在鞋前端外部。此時,空氣流通單元130的內表面面向上述表皮100的前方。
在本發明中,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可以與上述鞋底110連成一體。然而,須認識到,特別是對於男女鞋,空氣流通單元130也可單獨形成後再與鞋底110的前方結合。
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包括主體132、空氣入口133、空氣流通路徑131、結合槽134及出入口135。
上述主體132具有一定的寬度和厚度,內部備有管形空氣流通路徑131。上述空氣流通路徑131的一端連通設置在上述位於鞋前端周圍的主體132前表面的空氣入口133。同時,空氣流通路徑131的另一端則連通述鞋底110的空氣主通路112。
上述主體132的後部具有連通上述空氣流通路徑131的出入口135。當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接觸上述表皮100前方時,上述出入口135將連通位於上述表皮100的貫通孔103。
因此,進入上述空氣入口133的一部分空氣將經過空氣流通路徑131、出入口135及表皮100的貫通孔103後進入鞋的內部,形成了第一空氣支路。進入上述空氣入口133的剩餘空氣將經過空氣流通路徑131、上述鞋底110的空氣主通路112、空氣支路111和內表層101的通孔102進入鞋的內部,形成了第二空氣支路。
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主體132前端設有結合槽136。該結合槽136與後述開/關控制單元140的結合扣145進行結合。主體132前端向內凹陷以形成結合槽136。
上述開/關控制單元140使用橡膠或合成樹脂製作,包括連接部位141、本體142、手柄143、開閉扣144及結合扣145。
上述連接部位141呈具有一定寬度的帶與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前端結合。上述連接部位141的另一端具有圓盤狀的本體142,上述本體142的一端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的手柄143。
開閉扣144從上述本體142側面向外突出。上述開閉扣144插入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空氣入口133時,可關閉鞋內外空氣之間的流通。
上述結合扣145具有和開閉扣144相同形狀,從上述本體142側面向外突出。上述結合扣145插入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結合槽136內,進而防止上述開/關控制單元140任意晃動。
戶外運動的鞋最好具備上述開/關控制單元140,因為可以在下雨天或寒冷的天氣關閉上述空氣入口133以防止外面的雨或冷空氣進入鞋內。但是在室內穿的鞋可不必設置開/關控制單元140。
下面說明具有上述結構鞋的動作效果。
運動前,使用者先把上述述開/關控制單元140的開閉扣144從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空氣入口133分離出來。(運動時,用戶)一腳離地向前邁步,另一腳接觸地面。
當使用者抬腳向前邁步時,外界空氣將通過位於鞋前端的空氣入口133流入空氣流通單元130的空氣流通路徑131。
上述情形下,進入空氣的一部分依次通過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出入口135及表皮110的貫通孔103進入鞋內。同時,剩餘的進入空氣則通過上述鞋底110的空氣主通路112流入空氣支路111,再經過內表層101的通孔102流入鞋的內部。
如上所述,由於外界空氣進入鞋的內部,鞋內得以通風。
當鞋接觸地面時,上述鞋底110的彈性單元120因地面的接觸力作用而被向上壓縮並產生彈性形變,與鞋底110底面的其它部分維持水平。上述彈性單元120被上壓時,將使位於上述鞋底110上表面的空氣支路111區域變小。進而使駐留在空氣支路111裡的一部分空氣被迫通過空氣主通路112流入到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空氣流通路徑131,再通過空氣入口133被排放到鞋的外部。
已駐留在空氣支路111裡的剩餘一部分空氣被迫經過內表層101的通孔102流入鞋的內部。在鞋內,該空氣與鞋內已有的暖空氣混合後依次經過上述表皮100的貫通孔103及空氣流通單元130的出入口135流入空氣流通單元130的空氣流通路徑131。然後該空氣通過空氣入口133排放到鞋外。
如上所述,當用戶運動時,空氣順暢進入與排出鞋內,鞋的內部保持乾爽並不斷流通新鮮空氣。
在下雨天或寒冷的天氣,通過開/關控制單元140關閉上述空氣入口133,以防止雨或外部冷空氣進入鞋內。
第二實施例圖6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鞋底的立體圖。圖7是圖6的鞋底的第一止回閥的示意圖。圖8是圖7的剖面圖。圖9是圖6的鞋底的第二止回閥的示意圖。圖10是第二止回閥的開放前(圖10a)及開放後(圖10b)狀態的縱向剖面圖。
如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鞋的總體形狀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只是在鞋底110的空氣支路111和空氣主通路112之間設置了連通空氣支路111和空氣主通路112的空氣儲存空間150,上述空氣支路111和空氣儲存空間150的上端覆蓋有和製作鞋底11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進而與外部環境隔絕。
此外,上述空氣主通路112內設置了第一止回閥160,在空氣儲存空間150的上表面設置了連通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並使空氣儲存空間150內的空氣選擇性地向上流的第二止回閥170。
上述第一止回閥安裝於上述空氣主通路112內,160包括閥座161和閥體162,,使空氣從主通路112正常流入空氣儲存空間150,同時阻止空氣從空氣儲存空間150往空氣主通路112逆流。
上述第二止回閥170安裝於空氣存儲空間150上面,包括閥座171和閥體172,與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相通。空氣儲存空間150的內壓打開上述閥體172,使空氣儲存空間150裡的空氣通過開放的閥體172,被排放到上述鞋底110的上方空間。
在本發明中,上述第一止回閥160的閥座161最好利用塑料注射成型工序製成,而上述閥體162使用合成樹脂板製作。
同時,上述第二止回閥170的閥座171最好利用橡膠製作,而上述閥體172最好由相同的橡膠材料製作,使該閥體172從上述閥座171的上面突出一定高度。在上述閥體172的圓柱部位形成刻痕。
依照第二實施例,當鞋接觸地面時,上述鞋底110的彈性單元120因地面的接觸力作用而向上壓縮產生彈性形變,而與鞋底110底面的其它部分維持水平。上述彈性單元120被壓縮時,位於上述鞋底110上面的空氣支路111與空氣儲存空間150的區域變小。這樣,空氣儲存空間150裡的空氣受到第一止回閥160的阻止而無法流到空氣主通路112,新鮮空氣則通過上述第二止回閥170流入鞋底110上方空間,使新鮮的空氣能夠進入鞋的內部。
當鞋離開地面之後,上述彈性單元120將膨脹,彈性單元120的膨脹壓力迫使第一止回閥160開放而第二止回閥170被關閉,使外面的新鮮空氣能夠通過第一止回閥160及空氣主通路112流入空氣儲存空間150。
在本發明中,可以如圖11所示設置兩個或以上的上述第二止回閥170。
也就是說,在鞋底110設置多個連通到上述空氣主通路112的空氣儲存空間150和空氣支路111。並且在上述各個空氣儲存空間150內安裝一個第二止回閥170,使各個空氣儲存空間150裡的空氣同時排放到鞋底110上方空間,進而使外面的新鮮空氣進入鞋的內部。
第三實施例圖12是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鞋離開地面時的鞋內空氣流動剖面圖。圖13是當腳接觸地面時的鞋內空氣流動剖面圖。圖14是鞋的鞋底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結構與上述第二實施例的結構是相同的,只是在鞋底110設置了可以允許空氣進出並儲存的空氣儲存空間150。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位於鞋底內與上述彈性單元120對應的位置,和空氣支路111相通。因此可以通過彈性單元120的壓力而使空氣儲存空間150裡的空氣通過空氣支路111被(排放)。此外,上述空氣支路111和空氣儲存空間150的上端是密閉的。在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的下部設置了加強筋180,可以防止尖物破壞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可以不在上述表皮100裡設置內表層101,也可以不設置貫通孔103,使得與貫通孔103相通的出入口135可以從鞋的空氣流通單元130上去除。
在與上述空氣支路111相通的上述空氣主通路112內設置第一止回閥160,而在上述空氣支路111的上面設置有連通表皮100內部的通氣孔173。上述通氣孔173上設置有第二止回閥170,可以選擇性地使從空氣儲存空間150流入空氣支路111的空氣流到表皮100的內部。
上述第一止回閥160和第二止回閥170的結構與上述第二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了對止回閥的說明。
上述第一止回閥(160)位於上述空氣主通路112內,允許空氣從主通路112到空氣儲存空間150的正常流動,但是限制從空氣儲存空間150到空氣主通路112的空氣倒流。上述第二止回閥170設置在通氣孔173上用於控制上述空氣支路111和表皮100內部之間的連通。彈性單元120被壓縮時,空氣儲存空間150裡的壓力打開上述第二止回閥170。此時,空氣儲存空間150裡的空氣可以通過上述第二止回閥170進入表皮100內部,使新鮮空氣能進入鞋的內部。
為了方便設置空氣儲存空間150、空氣支路(111)及空氣主通路112,方便第一止回閥160和第二止回閥170的安裝作業,鞋底100最好包括在結合成一體前分別製作的三部分。下面對鞋底110的構造進行說明。
上述鞋底110包括依次層壓並附著在一起的下鞋底113、中鞋底114和上鞋底115,例如在下鞋底113的上側依次安裝中鞋底114和上鞋底115。雖然為了方便起見而通稱為鞋底,但是上述下鞋底113形成了鞋的外底,而中鞋底114單獨地或者中鞋底114和上鞋底115結合在一起形成鞋底夾層。
上述下鞋底113是直接接觸地面的部分。在其底面設置有向下突出的彈性單元120,因此在其上表面設置了向下凹陷的凹陷部位113a。
上述中鞋底114緊密疊於上述下鞋底113的上表面上,具有沿中鞋底114中心軸由其前端到後端切去一部分而形成的前槽114a和後槽114b。此外,在中鞋底114上,在與上述下鞋底113的凹陷部位113a對應位置處設置有開口114c。
當上述下鞋底113、中鞋底114及上鞋底115結合成單一結構時,前槽114a成為空氣主通路112。另外,後槽114b成為空氣支路111,而上述下鞋底113的凹陷部位113a和中鞋底114的開口114c成為空氣儲存空間150。
在上述中鞋底114的前槽114a和後槽114b之間安裝有可以連通前槽114a和後槽114b的第一止回閥160。
上述上鞋底115在對應於上述中鞋底114後槽114b的部位設置了(垂直)貫通上鞋底115的通氣孔173,而在上述通氣孔173處安裝第二止回閥170。如上述說明,當鞋底110由多個鞋底部分構成時,不僅容易設置空氣儲存空間150、空氣支路111及空氣主通路112,而且在鞋底110內的第一止回閥160和第二止回閥170的安裝作業也比較方便。
依照第三實施例,當鞋接觸地面時,上述鞋底110的彈性單元120因地面的接觸力作用而向上壓縮產生彈性形變,而與鞋底110底面的其它部分維持水平。上述彈性單元120被向上壓縮時,將使位於上述鞋底110上表面的空氣儲存空間150區域變小。從而,已經存儲在空氣儲存空間150裡的空氣受到第一止回閥160的阻止而無法流入空氣主通路112,該空氣則通過上述第二止回閥170流入鞋的內部。由此,新鮮空氣進入鞋內部。
當鞋離開地面時,上述彈性單元120膨脹,其膨脹壓力迫使第一止回閥160開啟,而第二止回閥170被關閉,使外面新鮮空氣通過第一止回閥160、空氣主通路112及空氣支路111而流入空氣儲存空間150。
和第二實施例一樣,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多個空氣支路111和空氣儲存空間150。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通氣孔的鞋,包括表皮(100);鞋底(110),與上述表皮(100)的下端結合,其上表面具有呈往下凹陷狀,從其前方延伸到後方的空氣支路(111),且在其前方設置有與上述空氣支路(111)相通、位於鞋底前部的空氣主通路(112);彈性單元(120),位於上述鞋底(110)的底面,對應上述空氣支路(111)並從鞋底前方延伸到後方並朝下突出;空氣流通單元(130),位於上述鞋底(110)的前端並連接上述表皮(100)的前端,具有與允許外部空氣進出的空氣入口(133)和上述空氣主通路(112)相通的空氣流通路徑(13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上述表皮(100)的下端設置有具有上下貫通的通孔(102)的內表層(101),上述表皮(100)前端具有與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出入口(135)相通的貫通孔(10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的端部具有可以選擇性打開或關閉上述空氣入口(133)的開/關控制單元(14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上述開/關控制單元(140)包括與上述空氣流通單元(130)結合的連接部位(141);連接到上述連接部位(141)的圓盤狀本體(142);位於上述本體(142)端部的手柄(143);從上述本體(142)前端向外突出並插入空氣流通單元(130)的空氣入口(133)的開閉扣(144);和從上述本體(142)後端朝外突出並與空氣流通單元(130)端部的結合槽(136)結合的結合扣(145)。
5.根據權利要求1到權利要求4的任一項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在上述鞋底(110)底面的彈性單元(120)的兩側壓制形成向上凹陷的彈性輔助槽(121)。
6.根據權利要求1到權利要求4的任一項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還包括 空氣儲存空間(150),設置在上述空氣支路(111)前端,且與頂部密封的上述空氣支路(111)和空氣主通路(112)均相通,具有位於上述空氣主通路(112)的第一止回閥(160)和位於空氣儲存空間(150)上表面的第二止回閥(170)。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上述空氣支路(111)和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分別包括至少兩個上述空氣支路(111)和至少兩個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
8.根據權利要求1到權利要求4的任一項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還包括空氣儲存空間(150),頂部封閉的,設置在上述鞋底(110)內與上述彈性單元(120)對應的位置處,從而與頂部封閉的上述空氣支路(111)相通並可存儲空氣,具有設置於與上述空氣支路(111)相通的上述空氣主通路(112)上的第一止回閥(160)的,具有與上述表皮(100)內部相通且位於上述空氣支路(111)的上表面的通氣孔(173),和位於通氣孔(173)處的第二止回閥(170)。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在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的下面設置了加強筋(180)。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上述空氣支路(111)和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分別包括至少兩個上述空氣支路(111)和至少兩個上述空氣儲存空間(150)。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通氣孔的鞋,其特徵是,上述鞋底(110)包括下鞋底(113)、中鞋底(114)及上鞋底(115)。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通氣孔的鞋。該鞋包括具有包含通孔(102)的內表層(101)和具有貫通孔(103)的表皮(100);與上述表皮(100)結合,設置有相互連通的上述空氣支路(111)與上述空氣主通路(112)的鞋底(110);在上述鞋底(110)的底面並朝下突出的,且對應上述空氣支路(111)從前方縱向延伸到後方彈性單元(120);位於上述鞋底(110)的前端並連接上述表皮(100)的前方的空氣流通單元(130),它具有與空氣入口(133)和上述空氣主通路(112)相通的空氣流通路徑(131)。本發明可以使外面的新鮮空氣進入鞋內部。
文檔編號A43B7/06GK1794929SQ200480014423
公開日2006年6月28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7日 優先權日2003年4月7日
發明者林聖朝 申請人:林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