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十二公民》觀後感參考範文

2023-08-02 03:30:38 1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為大家分享了《十二公民》的觀後感,歡迎閱讀!

  《十二公民》觀後感1

  剛看完了《十二公民》,很有感觸。沒想到中國能拍出這樣的好電影。

  我也不知道身為法學生的我大學都幹了什麼,這麼有名的電影竟然熬到了大三才看。

  這個電影圍繞一個殺人案,在北京一所高校的模擬法庭之後的陪審團討論是否應當判處展開。這十二位「陪審員」是學生的家長或者學校裡的工作人員,有身價高的大商人,有小攤販,可以說是各個階層的生活百態都體現出來了,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飽滿。

  我不會分析電影的好壞,僅就自己看電影後的一點感想表達出來。

  一、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沒有誰的經歷是一張白紙

  我不知道我看的是否有刪減,但是幾乎每個人,除了算是主角的檢察官和主持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有的是文革時期遭受了批鬥的老人,有的是忙於房地產生意,和政法學校女生忘年戀的商人,有的是擺攤的小攤販,有的是一直夢想考上政法大學的政法大學的保安,有的是有叛逆的兒子的計程車司機,有的是被冤枉進過監獄,有一個癱瘓在床的哥哥的社會青年...不同階層,不同地位,聚在一起,為了一個富二代有沒有殺了拋棄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坐在一張桌子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二、經歷和閱歷影響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

  因為主角是檢察官,他理所當然的就案件和證據的確鑿和完整性提出質疑。而那些忙於生計的,也理所當然的就著已有的證據,希望趕快一致表決好忙自己的事情。一開始,除了檢察官外,所有人都投了贊成票。因為他們對法律不了解,對證據和邏輯銜接不了解,他們覺得證人和學生們說的有道理,學生們也要考試及格,自己也要快點結束好去忙生計,理所當然的認為應當判處嫌疑人死刑。第一個改變主意,投反對票的,是那個文革被批鬥的老頭兒。他改反對票也是因為自己的經歷,因為同情,而不是因為確實相信他不是殺人犯。還有那個社會青年,也是因為自己當初被冤枉,不希望有人重蹈自己的覆轍,才投了反對票。直到最後,僅剩的一個投贊成票的人,也是因為自己有一個不孝子,因為對不孝順行為的不滿,遷怒於嫌疑人,覺得就是他殺了自己的父親。每個人投反對票,幾乎都有自己的經歷對判斷的影響。但是,最終都在真理面前低了頭。

  三、反映的社會問題

  我很欣慰,電影中對文革的講述竟然沒有被刪掉。文革對那一代人造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還有冤假錯案,因為司法機關的不負責,造成他人在監獄中白白度過了一年半,出獄後也沒有任何補償,然而這個人的人生命運就此被改寫,哪怕是含冤入獄,在找工作、在社會上仍然會受到歧視。

  因為年輕一代的成長,他們熱衷於搖滾,有自己的想法和叛逆的性格,覺得與家長無法溝通,才釀成了一個家庭的悲劇。

  還有那個地域歧視者,覺得是因為外來人口的進入,使得自己的兒子沒有考上大學,所以話語間總是帶有對河南人等外來人口的歧視和偏見。這也反映了在經濟發展中,原著居民與外來人口之間的矛盾。可以比照最近的帝都某事件。沒有外來的農民工,誰給你們蓋高樓大廈?誰給你們當服務員?沒有外來人口,哪裡有你們今天的繁榮?

  四、反映的法制教育問題

  我非常欣賞這位檢察官說的每一句話,因為都帶有極強的邏輯性。我什麼時候能像他那樣沒有半個字的廢話,並且每個字擲地有聲呢?怕是還要多加練習。

  這十二公民,可以說除了檢察官以外都不懂法。完全沒有法律思維和邏輯,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斷來進行判斷。當然,這只是一個高校的模擬法庭,他們的判決並不會真的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但是,設想一下,如果真的將英美的陪審團制度引入中國,讓這樣的一群人,來決定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生死,那該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情。然而這個檢察官還是代表了中國法制的一個積極正面的形象的。邏輯性、思辨性強,不輕易判處一個人的死亡,從證據入手,一步步的推翻。雖然案件的設計還是缺乏一點邏輯性,但是,說實話,中國能拍出這樣一部意義深刻的好電影,真的真的太讓我感動了。同時我也希望祖國的明天,法制建設更加深入全面,希望每個公民都懂法會用法,這也是我一個法學生最想要也最希望看到的,如果我的加入,能讓中國法制更上一層樓,那可以說是非常榮幸和有成就感了。

  最後再講一點江歌案。

  江歌案最讓我感到可悲的是網民的無知。只會嚷嚷著判處陳世峰死刑,殊不知殺一個人,哪怕是在中國,也很難判處的。藥家鑫案已經是中國司法的一個笑話,難道還要讓輿論幹預司法的悲劇再次重演嗎?

  再看日本的檢方,從證據的搜集到對證人和嫌疑人的提問,體現出了超高的職業水準。他們真正的是為著公平正義,做了所有可以做的事情,無論是檢方還是陳世峰的律師。

  日本的司法制度本就與中國的不同,如果硬要將中國的司法制度強加於日本,未免太過荒唐,更何況就算在中國審判也不會判處。只要案件公正的審理,陳受到其應受的懲罰,就很好了,不是嗎?再說,懲罰作惡的手段遠不止殘酷的刑罰一種,相信陳就算活在世上,也不會好受。

  再說一點法社會學課上講的,日本刑罰較輕,法官數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也幾乎沒有太大的上升,說明犯罪率並沒有提高。而日本之所以刑罰輕且犯罪率低,是因為日本文化中的「面子文化」。日本人非常重視個人的形象和信譽,也可以說是內心有某種信仰(從侵華戰爭日本戰敗後剖腹自殺也可見),他們畏懼刑罰這種不光彩的事情。他們在監獄中度過一段時間,重新回到社會之後,也是很難再在社會上立足了的。同樣的,在英美,會有導師推薦信,也是以個人的信譽為他人進行擔保。可見他們都是非常注重這種信譽、面子之類所謂的「表面工程」的。但是也正是如此,他們內心才會有一個標杆,時刻警示他們何時不應該越界。這對我們也是一個啟發。

  《十二公民》觀後感2

  周末看了部電影《十二公民》,說實話,看電影名字,不太想看。後來看到是由何冰和韓童生主演的,還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說是影片,其實更像一部話劇,這部電影是由俄羅斯電影《十二怒漢》改編的。可能是因為文化差異吧,感覺並沒有我們國產的《十二公民》好看。演員們的張力,以及人物的塑造,真的有點驚著我了,所以忍不住又看了一遍。拍這樣一部電影應該花不了多少錢,幾乎沒有外景,整部電影都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沒有故事情節,沒有場景,故事全靠演員演出來,並且還得符合自己的人物性格的設定。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

  故事的起因是一所政法大學裡一群補考的學生演習一場近期傳的沸沸揚揚的一樁謀殺案。而陪審團的家長們要根據學生們提供的證據討論出那個嫌疑人是否有罪。會議由一個政法學院學生主持,任陪審團團長,總共12個人。這12個人非常有意思,12個人12種性格。幾乎代表了社會各層,也代表著我們周圍的某些人。學校規定,投票結果必須是12:0才算通過。一開始,大家對這件事並不熱衷,有的是覺得不關自己的事,有的是因為關係到自己的孩子的成績。總之,不管大家都各揣什麼心思,都很想早點結束這場毫無意義的討論,所以,第一輪投票,團長問同意有罪的舉手的時候,大家都齊刷刷的高高舉起了手。團長數了數11票,又問,同意無罪的舉手,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團成員陸剛有點尷尬的舉起了手。12:1。大家開始對他冷嘲熱諷、奚落。

  陸剛一再解釋、一再請求「討論討論」。大家才勉為其難的答應了。第一個發言的2號陪審團成員老師,一副笑呵呵的樣子,還沒開口就被旁邊的計程車司機把話頭搶了過去。商人還沒有說兩句話,又被對面的北京土著把話搶走了,就這樣大家一團亂七八糟的發言。並沒有說出什麼可以說服8號陪審員的有力說辭。通過第一圈沒有章法的討論,在座的人物性格觀眾們基本上有了一個粗略的認識。大家開始有點不耐煩,又有人提議,既然就一個人不同意有罪,那剩下的11人輪流說服他即可,於是又開始第二輪討論,這一輪的討論讓在座的人物性格更加的突出,基本上已經呈現了一個立體的輪廓,老好人學校老師、脾氣暴躁的計程車司機、理智現實的商人、鄙視外地人的北京土著、社會底層的保安。。。。大家的情緒以及故事的飽滿度開始逐漸的往上升。

  開始沒有一點突破口,大家互不相讓,8號陪審員建議大家匿名重新投一次票,他棄權,只要有一個人投了無罪,大家就踏踏實實的坐下來討論完這個案子,如果還是11票,那就將結果呈報給學校,結果真的有一個人投了無罪。接著一輪一輪的討論,一次又一次的投票,投無罪的人越來越多。

  每一個「叛變」的人,心裡都裝著一段往事,那些往事要不就是太遠了,要不就是太痛苦了,總之都忘了。因為這個案件,因為案件諸多的疑點,開始逐漸的喚醒他們心裡的那些往事。我們自己其實也跟他們一樣,時常會忘記很多事,忘記了以前的願望、理想、諾言。忘記了父母小的時候是如何呵護我們的,忘記了跟小夥伴們那單純透明的友情,忘記了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忘記了我們聽了那些刀子一樣的話語讓自己多麼難受,現在又開始拿著刀子去扎別人。。。。

  可是看完這個影片,我想到了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故事,那就再回顧一遍:宋朝一位高曾叫佛印,與蘇東坡交好。因為佛印為人特別老實厚道,蘇東坡總是喜歡捉弄他。有一天,蘇軾跟佛印在一起參禪打坐。蘇軾問: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像一尊佛。蘇軾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裡像什麼?佛印說,請講。蘇軾說,我看你坐在那裡活像一堆牛糞。哈哈哈,說完就回家跟蘇小妹炫耀了,說自己今天又捉弄了佛印。蘇小妹冷笑了一聲,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是心裡有眼中就有,佛印說你像一尊佛,那是因為佛印心裡裝著佛,你看佛印像一灘牛糞,那說明你心裡裝的什麼?

  一個心理陰暗的人,不可能會看見光明。心就那麼大,選擇在裡面裝什麼是你的自由。

  《十二公民》觀後感3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三人成虎」,原指三個人謊報集市裡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謠言多人重複述說,就能使人信以為真。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這樣的體會,我們對某個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你心中的想法很可能在聽過其他人一致提出相反的想法後而改變。

  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Asch)曾做過一個有關趨同行為的「線段實驗」,實驗的結果表明:有些人情願追隨群體的意見,即使這種意見與他們從自身感覺得來信息相互牴觸。可以說群體壓力導致了明顯的趨同行為,哪怕是以前人們從未彼此見過的偶然群體。心理學家們發現個體的行為在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下是會改變的,這也解釋了從眾現象的發生。

  回歸現實,我們就更能理解我們為什麼會在群體中討論事情的時候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其他人影響,因為我們都不希望被孤立,我們也不確定自己就一定是對的,相比於其他大多數人的看法,如果你和他們統一了戰線,保持和其他人同樣的意見,那麼你起碼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批評與對抗。然而,這樣做使得你不得不放棄自己原先有可能是對的觀點或看法。

  如果你被捲入一場決定他人命運的遊戲中,參與遊戲的人共十二個,遊戲規則是:十二個人對一個孩子進行宣判,如果十二個人都認為那個孩子是好人或壞人,那麼這個遊戲結束,那個孩子會因為十二個人的判斷而處以死刑或釋放,如果十二個人的意見不統一則繼續進行遊戲直到意見統一。現在,你是十二人中的一個,除了你以外,其他人都認為那個孩子是壞人,而且他們還有很多論據可以證明那個孩子是壞人。可是,你雖然不認為孩子是好人,但你也不覺得那個孩子是壞人,這時你該做出怎樣的判斷?

  你有勇氣做出與其他人相反的判斷嗎?這是個很難的抉擇。

  影片《十二公民》中的主人公就遇到了這樣的境況,他是如何抉擇的呢?

  首先,我們先大概了解一下《十二公民》這部電影。影片改編自外國經典影片《十二怒漢》。《十二公民》講述了一樁發生在中國當代的「富二代」弒父案,因為充滿爭議與疑點,引發社會輿論的強烈關注。在一個充滿實驗意味的虛擬法庭上,「中國式陪審團」橫空出世,12個毫無聯繫、代表著社會各階層的普通人聚在一起,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探討這個案情,他們的討論結果將決定被告的「生死」,為此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在影片中除了8號審判員在其他十一位陪審員堅定那個富二代孩子是兇手有罪的情況下出乎人意料的投了反對票,認為孩子無罪。最後他不斷的通過懷疑證據,通過反覆的討論與情景設想以及激烈的辯論甚至衝突不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他渴望其他的十一個人慎重對待虛擬法庭的審判,因為如果真的是在法庭上審判,在場的人們可能會因為心中固有偏見而將一個無辜的生命給抹殺。最終,他一個人的堅持取得了勝利,他成功逆轉了其他人對模擬法庭的審判態度,最終令十二個人都投了小孩無罪的票。

  影片的結局是美好的,真兇最後落網,而且真兇不是那個富二代孩子。美好的結局,似乎預示著中國民主法治的勝利。

  看完整部電影,你會覺得《十二公民》有點像是一位通習現代法制規則的檢察官(8號陪審員)對其他11位陪審員及其所代表的無數普通人上的一堂基礎法學課,向後者傳遞一些本該成為常識的現代司法精神與理念,但是他的傳授在經歷一番質疑與對抗下被接納。

  如果全世界拋棄了一個無辜的人,你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嗎?

  現實中,我們的社會存在著地域歧視,社會不公,仇富等諸多社會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就一桿子打死一群人。正如電影中塑造的保安、出租司機、房地產商、小賣部老闆、數學老師、經歷過文革的老人等各階層十以個小人物所反映的,他們之所以在一開始投有罪票,原因並非是他們站在客觀理智的角度審視案件,而是從他們各自的經歷以及由此產生的偏見所做出的個人傾向性選擇。

  如果,全世界都拋棄了一個人,你知道那個人沒有錯,他是無辜的,你該怎麼辦?

  看完《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我想說,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請你勇敢點,堅定些,相信你內心深處有關公正的直覺,以法治的思維去客觀理性的考慮。放棄一個人很容易,但後果可能很嚴重。拋棄一個人可能就由此害了一個人,並給那個人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相反的,當你伸出手拉住他,你將挽救一個人、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不要因為其他人的冷漠而冷漠,不要因為全世界的問題而懷疑自己。因為,可能是全世界錯了。就好像可能山上真的沒有老虎,無論其他人怎樣講山上有老虎,可是山上真的沒老虎是事實,對的是你。

  保持懷疑精神,保持你對事物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必要的。堅持而不固執,只是寧願相信一種可能,為了不誤判,不遺憾,為了公平與正義,為了貫徹真正的民主與法治。

  最後,我想以《十二公民》中8號審判員的話最為結尾供大家思考:「面對這種事,要排除個人的偏見真的很難,不論去到哪裡,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麼,我想應該沒有任何人知道真相是什麼,但我們是在賭一個可能性,或許我們錯了,我們或許會放走一個殺人犯,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但我們提出了合理的懷疑,那是我們的司法制度中非常寶貴的東西,除非十分確定,陪審團無法判決被告有罪。」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