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王勃之死的觀後感

2023-07-30 15:29:03

  王勃之死講述了名冠初唐四傑之首的詩人王勃短暫、炫麗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王勃之死的觀後感,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王勃之死的觀後感【1】

  《王勃之死》,不記得是小學還是初中偶然在電影頻道遇見的一部電影。

  當時只看了最後幾分鐘,其實都沒有看懂,但是畫面給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那也是我第一次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兩年前的9月份把她找出來重看,只是想看一下之前念念不忘的幾幅畫面究竟從何而來。

  這真的是我看過最具浪漫情懷的電影了,充滿了只有詩詞裡才能見到的美麗意象和象徵手法。且畫面感及色彩感強烈,幀幀皆可入畫:

  王勃因《檄英王雞文》被貶出長安時,一個人踏上為最後一抹餘暉照亮的石板路,悽涼得燦爛;

  被秋水翁當成一條擱淺的大白魚拾起時,遼闊的鄱陽湖面,青黛眉峰聚成的遠山,天邊沉沉燃燒的最後一縷晚霞;

  落霞姑娘居住的水邊,蘆葦蕩裡夕陽總是和著清風;

  懷著最後的希望乘風而去時,悽絕的落日在七百裡水域鋪成一條不必歸來的路。

  王勃出場之時,戴高冠,著紅衣,披白袍,側對朝陽而坐,臉部輪廓清晰拓在拉起的金色宮闈之上,即使不見正面,依舊有一種逼人的勃勃英氣撲面而來。

  這便是最初的王勃,年輕,繼而輕浮炫耀,恃才傲物,早在英王府之時已有旁人給王勃下了讖語:「文才雖長,壽命必短」。

  然此時的王勃也天真廣闊。

  因《檄英王雞文》入獄之後,知己杜鏡提酒菜探望,其時牢獄天窗外可見風雨大作,王勃在獄內自顧自梳發沉吟,有「風驚雨驟,煙洄電爍」一句。

  忽聽得驚雷一聲,頓時興奮起身,續道「媧皇召巨野之龍,莊叟命雕陵之鵲」。並隨即借牆上光影欣然起舞,作大鵬展翅,心神於電閃雷鳴之中沿九千裡扶搖直上。

  如此境界,即便是絕境中的自我消遣,在我心中卻依舊不失為妙人一個。

  杜鏡有刑場之上送紙美人黃泉作伴之誼,王勃與其在歧路口兩兩對坐,飲了一日的菊花酒,勸誡友人將自己當做已逝的人,正如那逝去的風,「長風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遙遙」,並於杜鏡錦袍內裡題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句,給了這段知己之誼一個隱含傷感卻又爽朗的作別。

  被秋水翁搭救後偶然撞進了一位姑娘的世界。這個姑娘因著只知道長安的一棵桃樹,而執著於讓柳樹結桃花。

  這個姑娘安靜時如工筆細細描畫而出的仕女,燭光下娓娓談起道儘自己心事的《銅雀伎》時,溫柔文雅,素且不媚,清且不寒。

  這個姑娘起舞時如敦煌飛天,紫紗掩不住的多情身段,纖指藏不起的似水眉眼,指尖起落正如倦飛歸巢的水鳥,顧盼生姿正如盛極瑰麗的彩霞。不論素衣或是盛裝,傾城舞姿一出,四下蓬蓽生輝。

  為了救治這位因自己一首《銅雀伎》而受牽累心血耗盡的落霞姑娘,王勃甘願違背不再執筆作文的誓言,跪求湖神借風一日內行七百裡至滕王閣,作文奪魁以得百金購珍稀藥材救落霞之命。

  最愛滕王閣一段。本是主人閻公希望借筆會之機讓自己的女婿揚名,結果卻被王勃這個不速之客打亂,便憤然以更衣為由離席,令小童伺候下筆。

  王勃一來尷尬,二來壓力過大,思緒受阻不得掙脫。幸得秋水翁「筆雖斷,鋒穎未殘」之鼓勵,在「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被主人閻公不屑一顧批為老生常談、下令小童不必再傳之後,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一句引起其注意,及至落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後,小童震驚,跌跌撞撞跑至閻公處吟出此句,閻公當即起身出門,只一句「世間得此佳句,從此江山無價」送給王勃和他的《滕王閣序》。

  至此,我方知世間文筆竟可如此動人。這一句裡含著半明半暗的天色裡,被落霞姑娘的飛天舞姿驚起的翩翩白鷗;起起伏伏的波濤間,被秋水翁撒下的漁網套住的粼粼波光。

  這樣的解讀固然是一家之言,甚至有牽強之意,但關鍵並不在此。

  王勃因自己失意寫出的《銅雀伎》,在落霞姑娘的心裡是為她而寫,字字道盡她的心事與悽涼;那麼王勃寫出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又為什麼不能在某一個人的心裡被想像成這樣美的一個故事呢?

  畢竟王勃得百金購藥之後,落霞姑娘不愈逝去之前,和王勃在一起的落霞姑娘只倚坐水上草亭之間,長笛古琴,一襲白衣不沾不染,一頭青絲不綰不束。

  如是女子,配得起這樣王勃這樣一個驚豔絕倫的傳說。

  記得當時看到了最後王勃落水的那段,今日卻已不忍看到最後了。

  願就停在王勃和落霞最後作伴的日子裡,湖神廟斑駁的鐵馬在風裡叮噹作響,小亭間稀疏的柴簾在風裡輕輕飄動,最後的霞光永遠那樣沉睡在天際,同時抬頭仰望的他們永遠那樣有著一步之遙,卻又如此心靈相通。

  王勃之死的觀後感【2】

  之前偶然看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一次想起這位早逝的初唐四傑之首,十幾年前CCTV6為其拍了一部電影,叫做《王勃之死》。於是翻遍了網絡才找到唯一能看的版本,但卻也還是槍版。

  十幾年後再看,似乎是沒有了那種恍若隔世的歷史感。拍攝技巧與演技的拙劣,一股濃濃的橫店影視城氣息撲面而來。冗長的開場,混亂沒有主次的鏡頭,當然4:3的畫幅肯定也不會是35mm膠片機所拍攝,不加處理的人工光源突兀如古裝舞臺劇上的大燈,卻又少了幾分大劇院裡的逼格。不知道為何咽口水然後倒地暴斃50塊錢一天的群眾演員;突然停住的畫面轉場,讓我以為是網卡了;又及導演用一句「六年後,王勃私自藏匿罪奴曹達,被同僚高發。曹達猝死在王勃府內,『擅殺』官奴,依唐律,犯死罪。」就把整個片子瞬間跳過了四分之一。這曾是年少回憶裡的佳作,如今再看卻像是一部90年代末加了許多默認特效的卡拉ok錄像,我才明白回憶經不起推敲,好久不見不如不見這些字句的深刻意味。但畢竟這是2000年國臺出的片子,不要挑剔的太多。靜下心來品觀,即便拙劣的呈現卻依舊掩蓋不了這位四傑之首的傲慢與才情。

  後日砍頭,杜少府夜入大牢看望王勃,少年詩狂成性,死前必然是要詩性大發的,一句帶酒了麼,將整個浮起來的文縐縐的氣氛瞬間沉澱了下來。

  當日臨刑,王勃已壓上刑臺,鍘刀高高升起,鼓聲雷雷,杜鏡拿著什麼狂奔上了高臺,我以為會是一句刀下留人,結果他掏出了一個紙人風箏,接著一堆絮叨,大意是兄弟走好,我給你帶了個紙人妹子。也算是好兄弟了。杜鏡開始放風箏,王勃便開始狂放大笑,居然從鍘刀底下把頭收回來站了起來:「想我一生遊戲人間,生亦輕狂,死亦放誕。知我者為杜鏡也,知我者唯杜鏡也。酒來,酒來。杜兄高義,王勃來世再報。」語畢,酒來,飲畢,又把頭放了回去。

  鼓聲再次響起,差役大喊一聲行刑,劊子手活動了下鍘刀開始蓄力,這時候「刀下留人」的聖旨才壓哨而來。可惜了舌頭沒捋直的大舌頭太監,把天下大赦(she)念成了天下大徹(che),接著又火急火燎的騎著慢馬從橫店影視城的大門口奔了回去,急著去領那露臉有臺詞的150塊工錢。

  王勃這回沒有大笑了,站起來望著天上飛著的風箏美人,攝像給了特寫,我才看清畫歪了的臉蛋,和紫綠相間的長裙,塗抹不均的丙烯顏料的低劣質感,把子安的美人毀的徹底。

  長安城外,古道黃土,杜少府和王勃在地上鋪了餐布,席地飲酒。起風了,杜少說:「我將深入蜀山,你也將遠渡南海,此刻一別,天高水遠,不知什麼時候,我們能再同飲這菊花之酒啊。」濃濃的離別之情卻突然因為最後一句話讓人笑偏了重點。這確實是片中的原話,導演也應該不是故意的。這只是時代的誤會,2000年的菊花它也還只是菊花。

  王勃感傷著詩興大發,遂喊拿筆來。風大鋪不下落筆的白紙,杜少府紅袍一揮,翻出了反面的白底,於是王勃提筆在杜少府的衣襟上寫下了那句千古絕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大意是,我心裡有你,你心裡有我,即便異地也如同在一起,在這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對情侶一樣哭哭啼啼。

  於是野道邊,風吹草長,暮色漸藍,兩個少年各自上了馬,又一拜,轉身奔向了陌路。這一別,便是杜少府見到王勃的最後一面。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探望老父。」王勃一路東行,來到了鄱陽湖邊,因前一晚曹達夫人的追殺,驚嚇過度,體力不支,倒在了湖邊。醒來後,為秋水翁所救。秋水翁家有位落霞姑娘,是從長安皇城裡被貶至此處的歌女,來此已有4年,落霞與王勃同病相憐,便一見如故。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王勃《銅雀妓二首》

  全片也正是從這個地方起讓人找不到太多的吐槽點,歷史的厚重感也隨著王勃詞句中的朗朗才情,初現崢嶸。

  另日與落霞姑娘告別,落霞姑娘為君起舞,舞至極處,突然病發倒地,此為後來王勃求金救人獨上滕王閣做下了鋪墊。

  洪州(今江西南昌)的閻都督於九九重陽日設宴招集天下文士求一助興之文賞以百金,這也是王勃救落霞姑娘唯一的機會。

  風來了,王勃日行水路七十裡一路南下到滕王閣,正逢都督邀群士題文。片中是說,眾人推脫擱筆以彰顯閻都督女婿的文採斐然,王勃突然闖入,讓都督大為惱怒,又礙於禮節賜予筆墨。久未題文的王勃苦於下筆,眾人亦是等著看他的笑話。恰逢其時,秋水翁送來王勃的斷筆和一句「筆雖斷,鋒穎未殘」,王勃聽後,才思瞬如泉湧,揮筆大作。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此是《滕王閣序》的開篇。書童去隔壁的榻間向都督傳報,都督回言這是老生常談,引經據典罷了,不足驚喜,不必再報,王勃也不過如此。

  後來書童看到後一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忍不住再報,都督聽後,又重新起了興趣,再報。

  一來二去,直到「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驚為天人,書童傳報跑掉了一隻鞋子,都督拍案而起,為之驚嘆千古絕唱。而這之於王勃,寫的便是落霞與秋水翁。

  《滕王閣序》全序一共七百餘字,杜鵑啼血,字字珠璣,我所讀過其中讓人驚嘆的句子遠不止片中的寥寥。全片到這裡已然完全嚴肅了觀者的認知,再沒有半點讓人調侃的意味了。是子安的才,讓觀者肅然起敬,這已然超出了影片的瑕疵能夠去影響的高度。

  直到子安背上百兩白銀,大步流星的走下滕王閣的時候,才讓人緩緩淡出」少年壯志不言愁」的那般氣氛。卻又在眾人發現全詩末句缺了一字而派書童追問時,將整個氣氛又一次吊起。王勃拿出筆,假裝在書童手心寫了一字,讓他握緊。書童跑回去張開手掌卻什麼也沒有。眾人啞然,不知何解,唯閻都督女婿大談絕妙,此為一個「空」字——「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勃驚為天人的才情,便也在此,被推上了極致。

  全片也已在此到了尾聲,正如天才的生命也走到了尾聲一樣。

  王勃最後沒能救回落霞姑娘,曹達夫人得知曹達是自殺而非王勃所害時,留下一句「人世間,一切皆是錯」後憤然離去。片中的王勃最終來到了南海,在渡海的輪渡上,因種種厭世的情緒跳進了海中(今北部灣海域)。這也許是導演想贈予天才最理想的死法,正如往前數一千年的屈原,往後數一千年的海子——天才應當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或者死去,生亦夏花,死亦秋葉。

  而歷史上的王勃之死,雖有諸多傳說,卻也是未解之謎了。

  願十幾天後我所前往的長安街市上,能遇見這位初唐四傑之首眼中的一絲唐朝,如他所述「俯瞰長安道,萋萋御溝草,斜對甘泉路,蒼蒼茂陵樹」,便也得聊以憑弔,在千年前天才震驚朝野的都城。

  王勃之死的觀後感【3】

  「你帶著雷電的氣息,必將與長風同行。」

  這是電影中王勃在獄中見到杜鏡時,對杜鏡發出的感慨。

  杜鏡,既是王勃著名的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主角,因為史書中對這位杜少府沒有什麼記載,所以杜鏡此名實是影片的虛構。

  雷電,往往代表著變革,代表著不屈服於世俗權貴的驕傲,也代表著生機。對,正是生機。王勃評價完朋友後又雲,「而我,渾身卻泛著腐爛的氣味」。將杜鏡與自身對比,一生一「死」,一個生機盎然,一個死氣沉沉。而杜鏡也確實給王勃帶來了「生氣」和生機。在獄中也好,在刑場上也好,王勃畢竟是少年人,在生死面前,在煎熬面前,他也會絕望,會恐懼。每當此時,帶著「雷電氣息」的杜鏡便能以自己的方式來安撫他的恐懼,撥散籠罩在王勃身上的死氣。杜鏡的2次安慰都令人非常驚豔,第一次是在獄中,王勃對生死和自己的才華產生迷惘和絕望時,他突然解散頭髮,轉過身去對王勃說,「我恨不能與你同去」;第二次則是在刑場上,王勃正驚懼間,杜鏡牽著一隻畫著美人的風箏奔上了城樓,向王勃遙遙喊道「黃泉路上,有此青春佳人陪伴,你不會寂寞的!」看著風箏飛向高空,王勃突然胸中一片開闊,大笑「知我者惟杜鏡也!」

  杜鏡不僅帶去了生氣,也給王勃帶來了生機。在刑場上,如果不是杜鏡那一出,王勃早已身首異處,哪能等到大赦天下呢?

  所以,我認為,在這部片子中,杜鏡不僅僅代表著知己,還象徵著「生」。

  杜鏡有一段話也很有意思,「司馬遷當年為著《史記》,不惜苟且偷生,難道你就不能隱忍一時?你自己不是常常說,還沒有寫下足以傳世的文章嗎?」私以為,影片就是借杜鏡之口,鋪墊了王勃接下來的命運。影片最後王勃為什麼蹈海而死?一是因為曹夫人的話,受到刺激有所感悟,二來也是因為這時他也已經寫下了足以流芳百世的名篇《滕王閣序》。

  杜鏡的最後一次出鏡,就是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了(笑)。在這裡,影片的表現非常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宣紙被風吹走,杜鏡和王勃皆付之一笑,杜鏡展開了自己披風,讓王勃題詩在披風的內襯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我記得看過一個評論,說影片中的杜鏡才有大唐男兒的氣概。他不畏強權,冒著仕途受損的危險前去獄中看望朋友,還想為朋友翻案;在得知大赦後,他顯得比當事人王勃還要高興;在宴會上,高興時便興起作舞;他還是個熱血青年,年紀輕輕便往蜀川這個「風雨欲來」之地……

  《王勃之死》是部浪漫主義的影片,如果說《大明宮詞》是一部莎士比亞式浪漫的電視劇的話,那《王勃之死》就完全是中國古典式的浪漫。影片儘管有很多不足,但瑕不掩瑜。而杜鏡,正是影片中的一個大大的亮點。透過他,我們了解了影片中的王勃,透過他,我們感受到了導演想要我們了解的大唐。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