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校長爸爸莫振高觀後感

2023-07-30 07:55:18

  莫振高,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一位平凡的校長一生堅守了一件事,也感動了一座城。

  生前,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考入大學。10年「化緣」3000多萬元幫助近2萬名貧困學子圓大學夢。在他的感召下,一代代瑤鄉山裡娃走出大山、勤奮求學,用知識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他,是大瑤山中築夢人,是瑤鄉師生的「化緣校長」。

  身後,一公裡的隊伍,數千學生不遠千裡從各地趕回,送他最後一程,465個花圈,以至縣城花圈脫銷。去世當晚,4600多名在校學生自發舉行「停電」儀式,數十間教室同時熄燈,時間長達3分鐘,他們這樣做只是為莫校長默哀。校友群、朋友圈、網絡論壇,懷念、追憶如潮……他,是瑤鄉學子的「校長爸爸」。

  莫振高,一位普通的中學校長,生前曾獲諸多官方的榮譽,但對於他來說,身後來自學生的如潮哀思,或許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20xx年3月15日早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城。數千人自發前來,人們抹著眼淚,送別離世的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莫振高。

  一雙拖鞋穿7年工資微薄卻資助近300名貧困生

  1954年11月12日,莫振高出生在都安縣高嶺鎮加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2年高中畢業後,他在高嶺擔任初中民辦教師,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就讀。1978年畢業後分配到都安高中任教。1979年擔任都安高中團委書記,1996年起擔任都安高中校長。

  出身貧寒的莫振高經常說,貧窮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它可以鍛造一個人的品格,可以鍛造一個人的毅力。

  莫振高的家,位於都安高中後面,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居民樓。他的家裡,裝修得很簡單,記者沒有看到一件值錢的家什,一些家具看起來還非常老舊。他的臥室只是簡單地批灰刷白,擺放著一張簡易床,對著床頭的,擺放著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木櫃,櫃門已經損壞。

  記者在莫校長家二樓的牆角看到了一雙黃裡透黑的塑料拖鞋,上面寫著「2008」幾個字。這是莫校長在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買下的,鞋子質量不錯,在家裡他已經穿了7年。不過,鞋子已經從當初的黃色差不多變成了如今的黑色。在一樓的廚房裡,使用多年的一個老舊得變形的鋁製水瓢,也見證了莫校長簡樸的一生。

  妻子黃西彥說,雖然水瓢難看點,反正還能用,就繼續用著。他的辦公室,刷藍色油漆的木門,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一張坐了十幾年的木凳子,掛著一條毛巾。因為身高體壯,他經常出汗,這條毛巾也陪伴了他好幾年。

  30多年來,夫妻倆工資微薄,但也都把省吃儉用下來的錢,先後資助了周豔時、藍錦娜、唐金色、黃茜等近300多名學生,使他們完成學業,考上了大學。

  10年「化緣」常吃閉門羹籌集3000多萬元資助近2萬名學子

  莫振高曾說,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強、內心脆弱而敏感,遇到困難時不善於向他人求助,而是選擇自己默默承受。曾有一名學生,在高考前夕把10元報名費借給同學,因同學沒有按時還錢而放棄了高考。還有一些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因籌不到上大學的路費和學費,竟連來領通知書的勇氣都沒有。擔心這些孩子因為貧窮而永遠走不出困境,莫振高決心靠自己的力量,為他們籌集助學金。

  「我們學校學生的貧困面大,貧困學生很多,光靠政府和學校不能完全解決。沒辦法,我只有發動全校所有的班主任、行政領導出動,爭取外援。」莫振高說,為籌集善款,他們最初是在金城江、南寧這些附近的城市,後來去過江蘇、浙江,甚至到過深圳、香港、澳門。

  都安高中資助辦負責人韋喜鳳回憶說,出去籌款,都是吃閉門羹的多。有的企業直接叫門衛打發他們;有的則讓他們在校門外等,門衛進去半天才出來說他們的領導不在,有時還會遭到一些人的奚落和誤解。不管是出去籌款,還是平時出差,但凡遇到校友請吃飯,莫校長的口頭禪總是「能不能把飯錢折成現金,給我的學生?」

  莫振高的「化緣路」始於1995年。當時,在都安一家水泥廠工作的一位校友主動跟莫振高聯繫,說他們廠可以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然而,當莫振高帶了幾個學生的檔案去到那家水泥廠時,卻被告知企業目前很困難,沒辦法拿出錢來,只是對校長的做法表示理解。

  第二次,莫振高去到南寧,約了一家企業的項目負責人到學校來,希望他們能扶助3—5個孩子,也沒有成功。

  莫振高說,儘管屢次遭到拒絕,但他從不放棄希望。在十餘年的「化緣路」上,他得到的不僅僅是3000餘萬元的善款,更有許多內心深處的感動。他向記者述說了一次至今想起仍讓他感動不已的經歷。

  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莫振高帶著他的「籌款團隊」到南寧一家化學公司籌集善款。莫振高作完貧困學生的情況匯報後,公司老總沒有當即表態,而是提出要親自到學校看看學生。之後,公司老總兌現了諾言,帶著家人和副總一行十幾人,開著一輛麵包車來到都安,在莫校長的帶領下去看望家住東廟鄉的一位姓唐的孤兒。

  當時是數九寒天,車子剛開到村口,他們就遠遠看見3個孩子在一個用彩布條圍成的木棚下生火,凍得瑟瑟發抖。這3個孩子在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在縣城附近燒石灰時又被滾落的山石壓死之後,便失去了依靠,只好相依為命。最大的女孩,就是他們專程要來看望的那名學生。老總下車看了3個孩子,問了問孩子的情況,沒有再多說什麼。回到學校後,他對莫校長說,他不但要資助這名姓唐的學生,這一家人他都包了。不管以後這3個孩子在哪裡讀書,他都會一直包到他們上完大學。

  這件事讓莫振高相信,社會上像這位公司老總的愛心人士一定還有很多,更堅定了他在「化緣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為讓千萬山裡娃走出大山他把自己「鎖」在瑤山一輩子

  「讓瑤寨兒女走向世界」,走進都安高中大門,一塊大理石上,9個燙金大字格外耀眼。這是都高的辦學理念,也是莫振高的畢生心願。為了讓孩子們「進得來,學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莫振高費盡思量。

  上個世紀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一棟宿舍樓和三棟小教學樓。每逢下大雨,房子裡就漏水,這時莫振高都要冒雨,親自登著梯子,上房去檢修。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一個學生睡不著,爬起來透過窗戶,看見莫振高正蹲在水溝邊專注地掏樹葉,雨傘歪斜在一邊,大雨把莫振高全身都淋溼了,可他全然不顧。原來,水溝被樹葉堵了,如果不及時疏通,宿舍一樓的孩子就要被淹。

  從當校長的那一天起,學校的壓力讓莫振高在做老師的同時,多年從沒有離開「化緣」的角色。學校沒有錢,他一點點向社會籌資,就這樣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10萬元「化緣」湊夠修樓的錢。

  對新建的樓,他的要求很嚴,因為都安縣在地震帶上,他知道,教學樓不建結實,出了事,沒法向孩子家長和社會交代。為此,他時常蹲在工地上與工人們討論樓要怎麼建……

  就這樣,一點點將五層的學生飯堂、學校圖書館、教學綜合樓和三棟學生宿舍樓建了起來。

  除了學校的硬體設施,現代教育技術也必須跟上。

  莫振高說:「雖然生活在大山裡,但學生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我們培養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而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

  接著一棟科技大樓拔地而起,教室裡都配了兩臺29英寸的閉路電視、一臺高亮度的投影儀和100臺電腦……

  從此,瑤山的孩子知道了什麼是網際網路。

  知識,改變了一代代山裡娃的命運。如今,都安高中的學生遍布國內多個城市及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等國家,有上千名校友在北京工作。「讓瑤寨兒女走向世界」的目標正慢慢實現。

  由於治校有方、成績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薦到黨政機關任職,也有外地學校拋出高薪橄欖枝。但莫振高都婉拒了。「我走了,娃娃們怎麼辦?」執此一念,莫振高在都安高中一呆就是30多年。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