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行星地球的觀後感內容

2023-07-30 08:14:08

  《行星地球》講述了通過三種動物在全球環境日趨惡劣下遷徙的經歷,喚醒世人好好珍惜地球,對抗全球氣溫變暖。相關觀後感內容,一起來看看!

  行星地球觀後感1

  地球是一個神奇而又美妙的星球,孕育出無數生靈。其中,就有可愛、美麗、兇猛的生靈。他們讓這廣闊無垠的地球增加幾分神秘,卻又難讓人難以琢磨。他們有共同的一個美名——動物。

  瞧,在一個沒有太陽的南極裡,雄帝企鵝正遭受著地球上極端環境的考驗。氣溫躍至零下七十攝氏度。黑暗中它們互相緊緊地依偎、擁抱著。但他們為何要留守在這裡?因為雄帝企鵝要守護「生命的至寶」------企鵝卵。在黑暗、寒冷中,雄帝企鵝要用毛絨絨的腹部為它們保暖。雄帝企鵝在缺少水源和食物的情況下,也要死死堅守四個月,才能見到陽光,他的寶寶才能孵化出來。這考驗也絕對是動物界最痛苦的,他們承受著巨大的飢餓,也要小心翼翼保護著他們唯一的小生命。帝企鵝們生命力十分頑強,他們用這般毅力等待陽光,等待小帝企鵝的出世。我想,動物也是生命,它們會象人一樣有思想,情感,為了寶寶,可以頑強的堅持不吃不喝,團結一致一起報團保暖,一起等待寶貝的出生!他們對兒女的愛像人類一樣偉大!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北極,卻陽光燦爛。太陽光照亮了北極洲的大地。冬眠了四個月的北極熊睜開雙眼,從洞穴中爬了出來,並從雪坡上輕快地滑下,是為了慶祝春天的到來?還是在玩耍呢?看著北極熊,我似乎也輕鬆起來。咦?兩隻可愛的北極熊從洞中探出頭來,這是它們第一次感受著這個世界。看著它們慢吞吞地、步態蹣跚走到母熊身邊飽餐一頓的樣子,我也想笑。但當我知道這是它們出生後唯一的食物時,就感到很傷心。為什麼是出生唯一的食物呢?因為母熊已經五個月沒有進食了,體重掉了一半。它將自己體內僅剩的脂肪轉化為乳汁哺育了小幼熊,以後就沒有了。母熊只能去捕食海豹來養家餬口。母北極熊也很偉大,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予了小熊,讓它們健康成長。這正是天下所有母親(包括動物)所奉獻的。

  朋友,當你聽到有人再說動物就是傻瓜,不通人性,你就請他(她)看一看《地球脈動》,或者養個寵物。它們和人類一下有血有肉,更有一個聰明的腦子和一顆溫暖的心!請大家善待動物,只要你真心對它,即使兇猛的獅子,也會成為你的「溫順的大貓」!

  行星地球觀後感2

  《planetearth》是BBC製作的大型紀錄片,共分為11集,依次為:南極北極、山脈、淡水、洞穴、沙漠、冰雪世界、叢林、淺海、季節性森林、深海,每集48分鐘左右,從陸地到海洋,從地底世界到世界屋脊,在橫廣與縱深上全面細緻的講述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紀錄片是一種獨特的電視文化形態,以紀實手法還原真實世界,在所有的視頻形態中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因此也常常拿來用於教育目的,從本質上說《行星地球》最終目的是為了教育地球公民珍惜我們的生存環境和家園,然而從表現形式看,影片中並未出現說教的成分,而是用震撼人心的畫面和娓娓道來的解說給人心靈的震撼,引發反省式的思考。在我觀看到高清模式的第一刻便知道這部鴻篇巨製絕非短期之功所能完成,事實上,紀錄片的拍攝成本高達2500萬美元,攝製組走遍了7個大洲,用了5年時間拍攝而成。這是這些背後的努力與高標準使得《行星地球》一誕生就使得屏幕上的許多其他影視作品相形見絀。

  想要完全的記住這11集的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觀看時總會有一些畫面深刻的定格在你的腦海中,啟發深入的思考:

  (一)

  太陽在北極升起,一隻北極熊露出試探的腦袋,而後從洞穴裡爬出來,它的身後跟著兩隻可愛的小北極熊。然而沒有玩耍和享受的時間,母北極熊飢餓難耐,現在的急迫任務是獵捕到足夠的食物。這個部分讓我想起後面的一頭公北極熊,它已經在海水裡遊了很長的時間。但是仍然沒有獵捕到食物,萬般無奈的它不得不冒險去攻擊海象群,幾次努力之後都沒有成功,可憐的北極熊只能默默等待死神的來臨,它趴在那裡無望的眼神讓人看了很心疼。這些又讓我想起最近看過的報導:獵食越來越艱難的北極熊竟然同類相殘,公北極熊攻擊小北極熊,以此補充能量,看到那張圖片,大熊嘴裡叼著幾乎只剩下頭的小熊,雪地上是濃重的血跡。

  北極熊遭遇如此困境的原因: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冰川加速融化,原本要靠踩著浮冰來覓食的北極熊現在不得不提早回到岸上,覓食的不足讓北極熊變得越來越瘦,體內脂肪的減少讓它們難以熬過嚴寒,才有了同類相殘的悲劇,罪魁禍首是全球氣候變暖。

  導致全球變暖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還包括甲烷、臭氧等,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中,二氧化碳的自然產生與自然吸收始終保持一種平衡,但是由於化石燃料的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不斷地釋放到大氣中,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阻止了地面熱量向空中散發,因而使地面溫度升高,造成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所產生的危害影響是深遠的:它會導致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脅到臨海國家和島國的生存;改變自然生態,減弱大氣經向環流,改變降水分部,乾旱和蟲害加劇。

  (二)

  鏡頭深入一個山洞,露出大熊貓大大的一張臉,大熊貓懷中抱著小熊貓,如同母親懷裡抱著自己的寶寶,溫馨的畫面。六月的非洲異常乾旱,極度乾渴的象群和獅群共同想用一個小小的水坑,夜晚來臨,大象變得危險起來,最終一頭脫離象群的大象被獅群攻擊,獅群享用這份大分量的美餐。大熊貓在我國屬於國寶級動物,數量已經十分稀少,而性格一向溫和的大象同樣面臨著數量逐漸減少的危險。

  據英國《衛報》報導,從2000年到2009年短短十年間,從中華白鰭豚到聖赫倫那島紅杉,因為過度的獵捕和開採,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汙染以及人類活動,一些已經在野生環境中消亡或者宣告徹底滅絕。在自然界還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物種,儘管人們知道它們瀕臨滅絕,但是出於謀取經濟暴力等的目的,仍然進行著獵捕和殺害:非洲叢林象的象牙是偷獵者垂涎的,殺死一隻大象可為偷獵者帶來數千英鎊的暴力;淡水豚的數量非常少,水質汙染和獵捕對其數量影響十分嚴重,我國的揚子豚已於2006年滅絕,是50年來滅絕的第一種哺乳動物。這讓我想起一些奢侈的吃消費:魚翅,是由鯊魚魚鰭乾燥加工而成,價格不菲,人們將鯊魚捕獲,殘忍的將其身上的魚鰭切割下來,然後再將鯊魚扔回水中,鯊魚不能遊,不能呼吸,最後死在水中。一條鯊魚只取其身上極小的一部分,鯊魚卻要因為這小小的一部分而喪命;同樣的,燕窩是極奢侈的補品,金絲燕用唾液建築盡美的巢穴,人們將其巢穴拿走換取大把的鈔票,失去巢穴的金絲燕不得不再建,如此循環,直到金絲燕吐血築巢而死。

  森林裡的生長比賽,植物為了獲得充足的陽光,必須努力不停的生長,最終那些優先佔有較高位置的植物形成層層樹葉層,光線被一級級的削弱;但在潮溼的地方卻生長出了獨具形態的菌類,並因此成為一個生物鏈的起點。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題,也是陸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種基因庫,據測算,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約有13萬~15萬平方千米的熱帶雨林變成荒地,非洲的熱帶雨林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草構成了草原的主體,自然的氣候變化使乾燥的草原引發一場來勢迅猛的大火,然而大火後,草能夠迅速恢復生機重新生長,維持草原的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地區內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和,從極地到赤道,物種的豐富程度呈增加趨勢,熱帶雨林幾乎包含了世界一半以上的物種,在自然地理形成過程中意義重大:生物多樣性提供食物、藥物和部分工業原料;具有景觀、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價值;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多種自然災害;具有清潔環境等作用。生物多樣性遭遇的破壞主要原因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森林砍伐,過度利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獵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外來物種的入侵等等。生物多樣性是脆弱的,極易受到破壞。

  (三)

  戈壁的乾季,水的缺乏引發了空前的動物大遷移,象群在母象的引領下尋找記憶中的水源,一頭小象和象群走散,等待它的將是殘酷的命運。經過幾周的旅行,遷移的動物終於找到了沼澤水源。之前的極度乾旱和此時的碧水藍天形成了強烈的畫面對比,動物的喜悅在此時被加強以渲染。

  水是重要的環境因素,是地球生物的生命之源,是地球能量、物質循環與生物新陳代謝的主要介質。天然水中97.3%以上是難以被直接利用的海水,餘下的淡水資源分部於高山冰冠、極地冰川、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目前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大部分取自河流、淡水湖泊和淺層地下水中,其總量僅佔世界天然水總儲量的1%左右,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是相當有限的。由於水資源補給主要來源是大氣降水、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它們具有隨機性和周期性,在地區分布上不均衡,因此缺水是一個長時期的歷史問題。

  水資源在開發利用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使河流、湖泊面積日益縮小,地下水日益枯竭,造成水體汙染。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汙水,工業廢水,農業生產工程中排出的汙水以及滲入地下的城市汙水正在導致越來越多的水體遭受汙染。童年記憶中乾淨清澈的小河不再,而是飄滿綠色物體的臭水。水體汙染造成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1953——1956年,日本富熊本縣水俁事件。熊本縣水俁港漁民出現中樞神經性疾病,研究表明為水俁化肥廠排出的汞侵入魚體,體內含汞的魚、貝進入人體所致;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由於當地居民長期引用受金屬鎘汙染的河水和稻米,使鎘積存在體內損害了腎功能,導致骨骼軟化畸形,周身疼痛,先後死亡200多人。水體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直接的;水質受到汙染會影響工業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使用汙染的水體灌溉農田,會破壞土壤,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水體受到汙染會危及到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衍,造成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四)

  從地球上空看去的黃色區域,與天空幾乎相接的黃色風暴,無邊無垠的黃色沙漠,蛇將身體藏入沙土中,鏡頭拉近,可以看到如細雨般落下的沙粒,甚至可以聽到沙落的聲音。一片黃色的背景下,一頭駱駝孤獨的站立著,在沙漠的熱氣浪流中只能看到大概的輪廓。

  沙漠的形成是自然長期作用的結果,陸地的表面大約30%部分是沙漠,此處我們探討的主題並不是沙漠,而是沙漠讓我想起的荒漠化。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被列為全球十大環境問題之一。20世紀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區發生的大災荒,就是荒漠化所引起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次環境災難,難民的悲慘景象震驚了全世界。從1991年底為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所準備的報告的評估結果來看,全球沙漠化面積已從1984年的34.92億公頃增加到1991年的35.92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遭受沙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從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的分布情況看,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指異常的氣候條件,人為因素主要指的是過度放牧、過度農墾、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當及工礦建設破壞植被,使地表裸露。荒漠化的影響和危害的深遠性在於它所摧毀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環境,直接威脅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空間,使農牧業減產,影響地區經濟發展,增加大氣塵土,引發沙塵災害,因此,荒漠化被成為「地球之癌」。

  以上所述的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汙染、荒漠化只是我們所面臨的眾多環境問題中的一小部分,事實上,我們的環境問題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主要由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部分組成:環境汙染包括有大氣汙染、水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以及其他汙染;而生態破壞主要有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生物多樣性銳減。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一個男孩的降生成了世界各大新聞機構爭相報導的消息,這個男孩就是地球上第50億位公民。世界人口的大爆炸,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都將是我們在21世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近期上映的《2012》是時下人們關注的電影,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在電影中被真實的勾畫;美國科學家測定2036年將會有行星撞擊地球,科學家們甚至提出了幾種預防該行星撞擊及延續人類文明的方法。在我看來,無論地球的末日是哪一天,也不論人類的毀滅形式是哪一種,活在當下的我們,都應該認真的去解決現在的問題,用理智的思維和長遠的眼光。

  對於環境問題,我們確實也已經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各國出臺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世界性的環境保護組織與峰會,國際性的環境保護項目,新能源的不斷開發與應用……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人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事實上,人類的每一次對自然的傷害,自然都給予了嚴厲的反擊,樹立的正確的行星地球觀,從每個人做起,從身邊做起,我們的藍色星球需要每個公民的呵護和關愛。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