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於回收拆分的分節式鋼護筒的製作方法
2023-07-30 08:06:56 3

本發明涉及橋梁施工中灌注樁施工設備,具體涉及一種便於回收拆分的分節式鋼護筒。
背景技術:
橋梁基礎施工過程中,水中修建橋梁鑽孔樁基礎時,需要使用鋼護筒。施工過程中隨著鋼護筒在水中下沉,鋼護筒所受到水壓也隨之增大。鋼護筒下沉過程中若遇到溶洞或暗河等特殊地質層時,鋼護筒發生漏漿,此時鋼護筒內的江水快速流走,鋼護筒的內外水壓差急劇增大,發生爆筒事件。鋼護筒發生爆筒後,增個鋼護筒變形較大,回收回來的使用價值不大,通常只能當廢鐵使用或者直接拋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解決的問題是鋼護筒遇到溶洞或暗河時,回收回來的鋼護筒使用價值低。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為:便於回收拆分的分節式鋼護筒,包括多節依次連接的鋼護筒節,所述鋼護筒節的側壁上設有進水孔,該進水孔處設有用於遮擋進水孔的彈性板,所述鋼護筒節下部的外壁上設有支撐座,該支撐座上安裝有與之鉸接的連接板,該連接板上端設有壓板;所述鋼護筒節上部的外壁上設有與壓板相匹配的支撐板。
本方案的施工過程及優點在於:具體使用本鋼護筒時,首先將一節鋼護筒節作為基礎鋼護筒節,並將其下半部分沉入江水中,上半部分固定在棧橋上。然後在基礎鋼護筒節上安裝第二鋼護筒節。然後使第二鋼護筒節的下半部分沉入到江水中,第二鋼護筒節的上半部分固定在棧橋上,然後重複上面的施工步驟,直到基礎鋼護筒節抵達到指定的地質層。
基礎鋼護筒節在江水下沉的過程中,若基礎鋼護筒節遇到溶洞時,整個鋼護筒內的江水快速流向溶洞中,此時鋼護筒的內外壓力差急速增加,當彈性板受到鋼護筒外的壓力超過其材料本身承受的壓力時,彈性板破裂,鋼護筒外的江水快速流入到鋼護筒內,對鋼護筒補水,減少鋼護筒的內外壓力差,進而避免鋼護筒因內外壓力差較大而發生變形。
當彈性板發生破裂時,鋼護筒外的江水流入到鋼護筒內時,鋼護筒內的水位會有明顯的升降變化,此時施工人員可據此判定基礎鋼護筒節遇到溶洞層。施工人員反向施工將江水的鋼護筒從水中取出。在鋼護筒從江水取出的過程中,採用逐節取放的方式,鋼護筒上的鋼護筒節逐節冒出江水,當某一鋼護筒節露出棧橋時,將該鋼護筒節取掉。鋼護筒節取掉時,扳動相鄰鋼護筒節連接處的連接板,使壓板與支撐板之間脫開,然後在將鋼護筒節取掉。然後重複上述步驟,直到基礎鋼護筒節從江水中取出。
從江水中回收的鋼護筒只有彈性板發生了破裂,其他部位不會發生大的變形,只需要在進水孔處重新安裝一個新的彈性板後,鋼護筒有可繼續使用。進而提高了鋼護筒回收的價值。
優選方案一: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所述連接板的下端設有與鋼護筒節連接的彈性件。本方案的優點在於,採用彈性件後相鄰鋼護筒節之間,壓板能更加有效的與支撐板接觸。
優選方案二:作為基礎方案或優選方案一的優選方案:所述連接板的下端設有轉動板,該轉動板上設有T型螺紋孔。本方案的優點在於:在連接板上安裝轉動板後,在扳動連接板時,具有較大的省力效果,另外,在轉動板上設計T型螺紋孔,則方便使連接板轉動,並且採用T型螺紋孔時,T型螺紋的承載力更大,方便施工過程中,使用螺杆實現連接板轉動。
優選方案三:作為優選方案二的優選方案:所述鋼護筒節的上端設有環形凹槽,鋼護筒節下端設有與環形凹槽相匹配的環形凸榫。本方案的優點在於:相鄰鋼護筒節之間的接觸處採用企口方式結合,一方面,方便相鄰鋼護筒節的實現快速找正對準安裝,另一方面,利用企口連接的優點,不需要對相鄰鋼護筒節的連接處進行密封處理,就可避免鋼護筒節在灌漿的過程中出現混泥土漿從相鄰鋼護筒節的連接處溢出。
優選方案四:作為優選方案三的優選方案:所述進水孔為圓形孔,進水孔與鋼護筒節的直徑比為1:5~1:7。本方案的優點在於:進水孔與鋼護筒節的直徑比在此範圍更加合理,當直徑比太大時,鋼護筒節的強度會受到較大影響;當直徑比太小時,基礎鋼護筒節遇到溶洞時,從進水孔處向鋼護筒內的補水速度不佳,極易造成鋼護筒節發生輕微的變形。
優選方案五:作為優選方案四的優選方案:所述進水孔數目為偶數個,一半進水孔位於鋼護筒節上部,另一半進水孔位於鋼護筒節下部;所述支撐板為楔形塊。本方案的優點在於:在鋼護筒節的上下部分均設有進水孔,有利於向鋼護筒節內進行補水。支撐板採用楔形塊是降低鋼護筒節在江水中下沉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另外,方便減少基礎鋼護筒節在插入到淤泥層及巖土層的阻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便於回收拆分的分節式鋼護筒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放大圖;
圖3是圖1的俯視圖;
圖4是本發明的鋼護筒在具體施工過程中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鋼護筒節10、進水孔11、彈性板12、環形凹槽13、支撐座20、壓板21、連接板22、轉動板23、支撐板30、棧橋40。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所示:便於回收拆分的分節式鋼護筒,包括若干依次連接的鋼護筒節10。鋼護筒節10的側壁上設有四個圓形的進水孔11,進水孔11與鋼護筒節10的直徑比為1:5,其中兩個進水孔11位於鋼護筒節10的上部,並且正對布置;其餘兩個進水孔11為鋼護筒的下部,也採用正對布置,這樣布置方便鋼護筒節10外的江水在快速補入鋼護筒節10中時,減小水流對鋼護筒節10的衝擊。每個進水孔11處均安裝有用於遮擋進水孔11的彈性板12。該彈性板12可以採用環氧樹脂或橡膠等材質。鋼護筒節10下部的外壁上焊接有四個均布的支撐板30,該支撐板30整體呈楔形,方便鋼護節在施工的過程中減小阻力。
如圖2和圖3所示,鋼護筒節10的上部焊接有四個支撐座20,該支撐座20上安裝有與之鉸接的連接板22,連接板22與支撐座20通過轉動銷連接。該連接板22的上端焊接有壓板21,下端焊接有轉動板23,該轉動板23上鑽有T型螺紋孔,且連接板22的下端還焊接有壓簧,方便連接板22快速復位,使相鄰鋼護筒節10處的壓板21固定在支撐板30上。鋼護筒節10的上端設有環形凹槽13,鋼護筒節10下端設有與環形凹槽13相匹配的環形凸榫。
如圖4所示,具體使用本鋼護筒時,首先將一節鋼護筒節10作為基礎鋼護筒節10,並將其下半部分沉入江水中,上半部分固定在棧橋40上。然後在基礎鋼護筒節10上安裝第二鋼護筒節10,此時基礎鋼護筒節10上的壓板21使第鋼護筒節10的支撐板30上。然後使第二鋼護筒節10的下半部分沉入到江水中,第二鋼護筒節10的上半部分固定在棧橋40上,然後重複上面的施工步驟,直到基礎鋼護筒節10抵達到指定的地質層。
基礎鋼護筒節10在江水下沉的過程中,若基礎鋼護筒節10遇到溶洞時,整個鋼護筒內的江水快速流向溶洞中,此時鋼護筒的內外壓力差急速增加,當彈性板12受到鋼護筒外的壓力超過其材料本身承受的壓力時,彈性板12破裂,鋼護筒外的江水快速流入到鋼護筒內,對鋼護筒補水,減少鋼護筒的內外壓力差,進而避免鋼護筒因內外壓力差較大而發生變形。
當彈性板12發生破裂時,鋼護筒外的江水流入到鋼護筒內時,鋼護筒內的水位會有明顯的升降變化,此時施工人員可據此判定基礎鋼護筒節10遇到溶洞層。施工人員反向施工將江水的鋼護筒從水中取出。在鋼護筒從江水取出的過程中,採用逐節取放的方式,鋼護筒上的鋼護筒節10逐節冒出江水,當某一鋼護筒節10露出棧橋40時,將該鋼護筒節10取掉。鋼護筒節10取掉時,扳動相鄰鋼護筒節10連接處的連接板22,使壓板21與支撐板30之間脫開,然後在將鋼護筒節10取掉。然後重複上述步驟,直到基礎鋼護筒節10從江水中取出。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範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