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頭枕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9 23:56:17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頭枕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座椅或輪椅的頭枕。
背景技術:
目前很多座椅或輪椅上都設置有頭枕,以給相關使用者提供舒適支撐。另外,為了適應不同的使用者,有部分座椅或輪椅的頭枕具備升降功能。然而,現有的具備升降功能的座椅或輪椅頭枕通常結構複雜,而且在實現升降後對於頭枕的定位仍然不夠可靠,導致體驗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頭枕裝置,該頭枕裝置能夠實現頭部靠枕的升降,且能夠對頭部靠枕實現升降後的可靠定位,其結構簡單可靠,有利於提升使用者的體驗。
基於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頭枕裝置,包括支架以及頭部靠枕,所述支架連接有滑動柱,所述頭部靠枕設有與所述滑動柱相配合的滑孔,以所述頭部靠枕的底部至所述頭部靠枕的頂部的方向作為基準方向,所述滑孔在所述基準方向上延伸,所述滑動柱穿設於所述滑孔中,且所述滑孔的孔壁上設有至少兩個與所述滑動柱相配合的卡位槽。
可選的,所述卡位槽的槽向和所述滑動柱分別與所述基準方向相垂直。
可選的,各所述卡位槽沿所述基準方向均勻排列,且兩個相鄰的所述卡位槽的槽壁之間為平滑過渡。
可選的,所述頭部靠枕包括有板座體和板柱體,所述板座體和所述板柱體分別沿所述基準方向設置,且所述板座體和所述板柱體相對設置而形成所述滑孔,所述卡位槽設置於所述板座體上。
可選的,所述滑動柱包括主體柱和兩個限位部,所述兩個限位部設於所述主體柱的兩端,且所述兩個限位部分別與所述主體柱相接而形成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套在所述板座體上,所述第二限位槽套在所述板柱體上。
可選的,所述滑動柱包括與所述卡位槽相配合的凸弧部,所述凸弧部設於所述主體柱上,且所述凸弧部位於所述第一限位槽內。
可選的,所述頭部靠枕的背部設有凹槽,所述板座體設於所述凹槽的槽底位置,所述板柱體設於所述凹槽的槽口位置。
可選的,所述頭部靠枕包括殼體和卡位座,所述卡位座包括連接座和所述板座體,所述板座體通過所述連接座安裝在所述殼體上。
可選的,所述支架包括兩個支部,所述兩個支部分別與所述滑動柱的兩端相樞接。
實施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頭枕裝置包括支架以及頭部靠枕,所述頭部靠枕上的滑孔在所述基準方向上延伸,所述支架所連接的滑動柱穿設於所述滑孔中,且所述滑孔的孔壁上設有至少兩個與所述滑動柱相配合的卡位槽,由此,通過對所述頭部靠枕施以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能夠使所述滑動柱在所述滑孔中滑動,實現頭部靠枕的上下升降,而當撤掉上述作用力時,所述滑動柱能夠卡在所述卡位槽中,實現對於頭部靠枕的可靠定位,形成對於頭部靠枕的有效支撐。因而,本實用新型的頭枕裝置能夠實現頭部靠枕的升降,且能夠對該頭部靠枕實現升降後的可靠定位,其結構簡單可靠,有利於提升使用者的體驗。
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支架與滑動柱的兩端相樞接,則頭部靠枕能夠實現俯仰角度的調節,從而能夠給使用者的頭部提供更加舒適的支撐。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所述的頭枕裝置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施例所述的頭部靠枕與滑動柱之間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施例所述的卡位座、板柱體和滑動柱之間的裝配結構剖視圖。
圖4是本實施例所述的滑動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施例所述的卡位座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頭部靠枕,11、殼體,12、卡位座,121、板座體,121a、卡位槽,122、連接座,13、板柱體,14、滑孔,15、凹槽,2、支架,21、支部,3、滑動柱,31、主體柱,32、限位部,33、第一限位槽,34、第二限位槽,35、凸弧部,36、端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參見圖1至圖5,本實施例的頭枕裝置包括支架2以及頭部靠枕1,支架2連接有滑動柱3,頭部靠枕1設有與滑動柱3相配合的滑孔14,以頭部靠枕1的底部至頭部靠枕1的頂部的方向作為基準方向,滑孔14在該基準方向上延伸,滑動柱3穿設於滑孔14中,且滑孔14的孔壁上設有多個與滑動柱3相配合的卡位槽121a。
基於上述結構,則當對頭部靠枕1施以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時,滑動柱3能夠在滑孔14中滑動,進而實現頭部靠枕1的上下升降,而當撤掉上述作用力時,滑動柱3能夠卡在卡位槽121a中,實現頭部靠枕1升降後的可靠定位,形成對於頭部靠枕1的有效支撐。因而,本實用新型的頭枕裝置能夠實現其頭部靠枕1的升降,且能夠對該頭部靠枕1實現升降後的可靠定位,其結構簡單可靠,有利於提升使用者的體驗。其中,本實施例的卡位槽121a的槽向和滑動柱3分別與基準方向相垂直,從而滑動柱3在沿基準方向上滑動後能夠可靠地定位在卡位槽121a中;而且各卡位槽121a沿基準方向均勻排列,兩個相鄰的卡位槽121a的槽壁之間為平滑過渡,則一方面能夠有利於滑動柱3在滑孔14中的滑動,另一方面能夠實現頭部靠枕1在各高度上進行定位。
參見圖1至圖3,並參見圖5,本實施例的頭部靠枕1包括殼體11、卡位座12和板柱體13,該殼體11設有凹槽15,卡位座12安裝在凹槽15的槽底位置,板柱體13連接在凹槽15的槽口位置,且板柱體13和殼體11為一體成型;上述卡位座12包括板座體121和連接座122,板座體121通過連接座122而安裝在上述殼體11上,板座體121和連接座122為一體成型;在本實施例中,板座體121和板柱體13分別沿上述基準方向設置,且板座體121和板柱體13相對設置而形成上述滑孔14,卡位槽121a設置於板座體121上,從而能夠在頭部靠枕1的背部實現滑孔結構,而且滑孔14及相應滑動柱3均位於凹槽15內,則使得頭枕裝置的結構更為緊湊,有利於減少該頭枕裝置的佔用空間。參見圖2至圖5,本實施例的滑動柱3包括主體柱31和兩個限位部32,該兩個限位部32設於主體柱31的兩端,且所述兩個限位部32分別與主體柱31相接而形成有第一限位槽33和第二限位槽34,第一限位槽33套在板座體121上,第二限位槽34套在板柱體13上,從而該滑動柱3能夠沿上述基準方向進行滑動,而不會發生滑動軌跡的偏移;具體的,本實施例的主體柱31為板狀的柱體。另外,本實施例的滑動柱3包括與上述卡位槽121a相配合的凸弧部35,凸弧部35設於上述主體柱31上,且凸弧部35位於第一限位槽33內,則該凸弧部35能夠與卡位槽121a相配合來實現頭部靠枕1的可靠定位。
參見圖1、圖2和圖4,本實施例的支架2包括兩個支部21,滑動柱3的兩端分別設有兩個端柱36,所述兩個支部21分別與該兩個端柱36相樞接。因此,本實施例的頭部靠枕1能夠實現俯仰角度的調節,從而能夠給使用者的頭部提供更加舒適的支撐。
本實用新型的頭枕裝置包括支架以及頭部靠枕,所述頭部靠枕上的滑孔在所述基準方向上延伸,所述支架所連接的滑動柱穿設於所述滑孔中,且所述滑孔的孔壁上設有至少兩個與所述滑動柱相配合的卡位槽,由此,通過對所述頭部靠枕施以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能夠使所述滑動柱在所述滑孔中滑動,實現頭部靠枕的上下升降,而當撤掉上述作用力時,所述滑動柱能夠卡在所述卡位槽中,實現對於頭部靠枕的可靠定位,形成對於頭部靠枕的有效支撐。因而,本實用新型的頭枕裝置能夠實現頭部靠枕的升降,且能夠對該頭部靠枕實現升降後的可靠定位,其結構簡單可靠,有利於提升使用者的體驗。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中採用術語「第一」、「第二」等來描述各種信息,但這些信息不應限於這些術語,這些術語僅用來將同一類型的信息彼此區分開。例如,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範圍的情況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稱為「第二」信息,類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稱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