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觀後感

2023-07-30 13:25:23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以下是小編帶來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觀後感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觀後感篇1

  真沒想到,一部文物題材的紀錄片成了「網紅」。最近,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站收穫超過百萬次點擊,豆瓣評分高達9.4,甚至高過《舌尖上的中國》。「慕名而來舔屏」的年輕人絡繹不絕。

  要說之前,文物紀錄片給人的常是一種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關於遙不可及的東西,和百科知識別無二致,與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所以,不少作品往往是「牆內開花牆內香」,頂多能賺圈兒外人的幾眼好奇。

  有網友說,當別人推薦《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以為拍的是故宮,沒啥特別的興趣,沒想到卻講的是故宮裡一群人的故事,而這一群人,實在可愛又可敬。於是一口氣看了三遍。

  我想起上學那會兒,同學們經常一起嘀咕:真不明白博物館裡的老古董有啥看頭?我不認識它,它更不認識我,冷冰冰的有意思嗎?爾後,逐漸有一些機會聽到收藏家回憶他們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關於因緣際會,或充滿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堅守,交織著個人的情感,也打撈起歷史的點滴。我便開始對文物有了新鮮的認識,似乎還感受到老物件的溫度。原來「文」是中心,「物」只是載體。正如紀錄片裡的木雕佛像修復師屈峰說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嗎?文物的目的就是讓它傳播文化,而不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鐘錶修復師王津說,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靜態的,這部片子讓很多觀眾看到了文物背後的故事。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當看到有一群和我們一樣朝八晚五的普通人,在一個時光慢悠悠、充滿生活氣息的「自家後院」裡,執著而從容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後,網友們油然而生的親切感。這時的文物,儼然褪去了厚重的塵埃,充滿人情的味道;這時候的觀眾,也開始「心疼」「點讚」「自豪」,關切這些文物的傳承和命運。這是一種奇妙的互動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600字作文。

  網際網路的強大力量,讓這種互動的影響迅速擴散和放大。《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路徑是這樣的:最初在央視播出並沒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來,當故事被上傳到某彈幕視頻網站後,迅速躋身熱搜榜,俘獲了大量90後粉絲。

  不少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傳承面臨危機,最大的抱怨是缺乏年輕人的關注和熱情。當今年輕人難道天然與傳統絕緣、和文物有隙嗎?《我在故宮修文物》顯然已經給出了答案

  這必須從信息傳播思路上找找原因――在網際網路時代,應該利用怎樣的方式與年輕人同頻共振?在文化生活多元時代,能從哪些方面打開年輕人興趣的大門?否則,恐怕「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總歸來講,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在大眾的心中活起來,根本還是要使大家體會到文物本身與現代生活並沒有不可跨越的距離,文物的命運也是一件與每個人有關的事。有更多親近,便有更多自覺。

  網友調侃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最好的招聘帖:工作在北京一環內,跟最頂級的文物打交道,春天賞花、夏天摘果、秋天看落葉、冬天觀雪景,過著四季分明的生活。」這些網友最終可能並不會從事文保事業,但是從這裡,我們已經看到了他們和文物相互靠近的美妙畫面。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觀後感篇2

  這群人似乎一進宮,就與一牆之隔的浮躁塵世格格不入,但每個人各有性格,卻又各有包容。

  很喜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以及他的工作性質並不協調,但卻感到了他的特立獨行和個性。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後,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驕傲,溢於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喜歡第三集的一段真實記錄,裱畫的老專家,在裝裱完工後,對不完美處的遺憾;喜歡木器組屈峰組長有關格物的那段話,喜歡他在遼金代觀音木雕像修復完成後,讓旁人尋找修復痕跡時,那份可愛的炫耀;當觀音像被搬走時,全體木器組的人們站在門口,依依不捨送別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感動漆器組的年輕的小閔組長和夥伴們,忍受大漆的味道和過敏,堅守著最傳統的技法。讚嘆之前殘破不堪的古瑟,舊貌換了新顏之後的驚豔;絲織品組的陳楊組長,為了職業使命,忍受枯燥,自己親手緙絲,令人稱道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因為故宮禁菸,有菸癮的王有亮老師傅,坐在乾隆生母寢宮壽康宮的炕上,審視、檢查剛就位的紫檀大櫃,然後畫風一變,忙騎著車,跑到故宮院外抽菸過癮。

  還有鐘錶修復組、鑲嵌組、青銅組、瓷器組等等,普通、默默無聞而又身懷絕技的專家們,他們擔當著承上啟下的重任,每天觸摸歷史,是一群令人羨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們。

  當然,在紀錄片中也暴露出故宮管理的嚴重不足。看到修復辦公室裡工作場地的雜亂,就體現了中國人的粗糙和不講究,和管理的落後工作室裡沒有專業的修復臺,真擔心誰走路不小心,掛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損壞。辦公室裡沒有恆溫恆溼裝備,沒有專業冷光照明,這些溫度溼度自然光對紙張、絲織物都是嚴重損害;尤其看到歷經千年的遼金木雕觀音像,在精心修復完工後,放在一個鐵架子推車上,沒遮沒擋,由一幫非專業的搬運工,送去慈寧宮的雕塑館。當時真想穿過屏幕,來到現場,最起碼,在綑紮繩帶底下墊塊海綿,哪怕一疊厚紙呢,也不能繩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擔心在故宮坑窪的路上,一個顛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壞,或者,綁紮的繩子、帶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宮裡面,文物的運送,不應該有修復組專業人員隨行嗎?

  還有,織物組的美女們在清理珍貴屏風時,邊幹邊笑,其樂融融。但你們是不是應該戴上口罩呀,飛沫裡的蛋白質和有機物,落到絲繡品上,容易滋生黴斑,也容易產生蟲蝕吧。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觀後感篇3

  歷時三天,我終於把這部電影看完了。

  很感動。

  這是看完後的第一感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有那麼一群人每天都在做那麼細緻如絲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恍然間,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就這樣在一間房子裡度過了。。。。

  帶著谷歌眼鏡修補畫作,吃著師傅輩或是清朝更早以前的先人中的杏樹結的果實。那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呢?二次創作總會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當一張張殘破不堪的畫作,當一個個破損的看不出型的瑟,在他們手下都可以煥然一新。這比韓國整容術更高超,更有成就感。和古人的對話,和幾百年前的人在同一件物品上相逢,該是怎麼樣的一種感動呢?

  比起刷新三觀的各式各樣的文物和高科技的結合。我更感動的是有那麼一群年輕人願意遠離這個喧囂的事情,在那個靜的出奇的地方願意做這麼一件急需要耐心。細心的活。周一騎著自行車路過慈寧宮的時候,在幾百年前溥儀也這樣做過。如果時光可以重逢,那他們又會說些什麼?

  在必須一次成功不許失敗的工作中,該是做到一種怎麼樣的極致才可以完美的去修復,去重建呢?

  反觀自己,有時候連起碼的認真都沒有。他們這一群人在輕鬆的環境下就能做到極致。那麼我自己是否可以呢?我想是可以的。沒有誰是天生就可以那樣,也沒有誰,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用200%的要求去做100%的事情。我想那是可以的。那是可以做到的。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