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3篇

2023-07-30 14:52:10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下面是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3篇,請參考!

  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1

  近日,慕名去看了《湄公河行動》,在國慶期間推出的電影,傳統的表現手法,有臥底,有戰,有犧牲,有成就,不一樣的教育意義,故事改自於真實事件,也就是發生在2011年的震驚中外的湄公河慘案,影片最大程度的還原了事實真相,也是對此事件中那些逝去的生命的默哀與尊重。歷史不應該被遺忘,只有背負著歷史前行的民族,才能夠更加堅定腳下的路。

  看完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常年駐守在國土周圍的緝毒警察的奉獻和國家對於每一位國民無聲的愛意。當我們還在生活中抱怨空氣環境差,公交太擁擠,人情世故涼如水時,殊不知我們所擁有的安定的生活是多少仁人志士所苦苦支撐的。俠之小者,濟困救貧;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因為有了國家這一強大的後盾,13位被冤死的中國船員才能夠沉冤得雪,不至於在死後還要背上誤會的惡名;因為有了緝毒警察,臥底的默默付出,一個個操縱毒品市場、殺人放火的毒梟才能夠落入法網,得到應有的懲罰。所謂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大致便是如此吧。

  電影中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便是毒品與暴力對於孩童心性的影響,明明還應該是天真爛漫,調皮搗蛋的年齡,卻要被訓練成一個個無情的殺手,兩個孩子在玩俄羅斯手的殘酷遊戲,身邊一群年齡相仿的孩子在歡欣鼓舞,一個孩子失手被殺,周圍的孩童表情各異,但唯獨沒有驚恐與哀傷。他們的眼裡是對逝去的生命極度的漠視,因為沒有得到過愛,也就無所謂仁慈。更不必說那些試圖反抗毒梟,不願意種植毒品原料而被斬斷手臂的村民了。

  地區發展的不平等,孩子的成長也就不平等,安定地區的同齡人也許此刻正在父母的懷裡撒嬌,而他們卻要遭受毒品與暴力的種種折磨。在面對孩子般的殺手時,警察猶豫了,因此他失去了一條腿;在忽視孩子所可能帶來的殺傷力時,整個指揮部被強力炸藥炸了,為了打贏這一場戰,我們中國付出的代價遠遠不止13條人命,但是我們還要堅持,因為他代表了中國這樣的一個決心,只要是中華兒女,不論她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她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都被國家母親所時刻關心與保護著。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生命,是為了保護更多的無辜生命,悲劇的發生固然令人心痛,但更為重要的是要遏制更多類似的悲劇發生,苦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是我們的反思行動才讓他有了價值。

  電影中的臥底警察方新武最後死在了國外,死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在外面漂流的太久了,久到一個臥底的身份直接取代了完整的他,當被問到如果此次任務完成,會不會選擇回到中國,而他的一句話則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個落網了還會有下一個。魔鬼是永遠不可能消失的,正如光明的背面必定是有陰影。但我們還是要心懷希望,勇敢的邁出前進的步伐。

  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2

  看完了《湄公河行動》,最令我驚訝和震撼的是方新武的死,我一點都沒有心理準備。因為我是帶著中國思維去看的。按照中國思維,主角一般要麼垂死前被救了,要麼受點傷,反正不會死。我一直以為方新武選擇與敵人同歸於儘是因為他不想活了(因為方新武殺了拿突,已經為女友報了仇),但是看完之後,我才發現我大錯特錯。方新武絕對是想要活著的。第一,他說過一句話,(忘記具體的詞了,我簡單粗暴地總結了一下)大概是這個意思:毒販殺了一個,還是會有一個的。第二,他跟高剛說過,女友死了之後,他才確定了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殺毒販。根據這兩點,我認為他的死,絕對不是因為沒有復仇的信念支撐他了,而是被迫死的。

  根據當時的情節,方新武必須死。回想一下,當時高剛帶著糯卡在半空中懸掛著,還又中了壞人宋哥幾,自身難保,無法再下來救方新武。同時,方新武也中了一,宋哥又有援助。以方新武身中多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單匹馬作戰,所以他只能選擇在宋哥的支援還沒靠近他們之前,與宋哥同歸於盡。最厲害的是方新武看到直升機上的人中後高剛和糯卡在空中搖搖欲墜和高剛在半空中中後的神情,他看到之後轉個身就往敵方撞船。他看到那個場景之後,心中肯定是明白了,自己再不出手,這個任務就失敗了。明明眼看著要成功了,卻在最後一刻被敵方阻止。所以,他必須死啊。

  在整部影片中,最令我動容的是結局,最令我唏噓的是感情。影片中出現了,愛情(這個情節促使了方新武堅決剿滅毒販的信念,促使他到金三角),超越了血緣、生死的戰友情、親情……然而我認為最重要的親情。影片中出現了兩次高剛女兒的視頻,結尾了還出現了他女兒真人,這個女孩很重要嗎?出現這麼多次?是的,她非常重要。回想一下,是不是她的視頻一出現,後面就會出現男孩出擊的場景。一次是男孩擊殺彭冰的哥哥,高剛殺死了男孩;一次是兩個男孩與我方同歸於盡。這其實是一種暗示。戰隊裡的人對小孩沒有戒心,然而就是這種憐憫心被敵方利用,造成我方大量的死亡。同時也可以看出毒品,對無辜的孩子的傷害有多大。為什麼要設定是高剛殺了男孩呢?彭冰哥哥不殺,彭冰也不殺,偏偏讓身為人父的高剛來殺?這不殘忍嗎?高剛在看女兒視頻的寵溺神情我們又不是看不到?讓高剛擊殺男孩,這該讓他多糾結?可是,被迫的。戰隊裡的人從來都不想傷害無辜的人,但每一次行動都有無辜的人死傷。

  最後,對於結局,我想再說一下。為什麼只出現了大家祭奠哮天的場景呢?為什麼不祭奠人呢?我的答案是這樣的,一隻忠誠的狗為國捐軀都這麼被人祭奠,更何況是人呢?

  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3

  2011年10月5日在湄公河金三角泰國水域發生的一起針對中國船員的惡性襲擊事件。兩艘搭載13名中國船員的中國籍船舶「華平號」和緬甸籍船舶「玉興8號」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到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劫殺,13名船員全部遇難。

  影片以中國特警解救被劫大巴上的人質演習作為開頭,不知道是不是在回憶2010年8月23日香港遊客在菲律賓馬尼拉被菲律賓前警察劫持的事件。作為一部帶有政治色帶的商業片,不管是從情節的開放程度、高科技的運用還是從對他國國家機關的態度上來說都可以算同類型電影中的前衛者。片中正派反派各個有血性、勇敢機智有頭腦,2個小時裡時刻充斥著聲、炮聲、直升機引擎聲;射擊、格鬥、開快艇也是幕幕精彩,又默默地點燃了我想學散打的小火苗。

  以下是我看了《湄公河行動》這部電影及「湄公河慘案」事件始末後的一點點感悟,電影很值得一看的,裡面印證了很多我們以前知道但認識不深刻的一些道理:

  1、幹活需要領導力挺。回顧事件本身這場漂亮的剿匪行動,需要背後的中央在人力、物力、財力、外交等各個方面給與充分的支持;

  2、想要合作,需有共同利益。這一次中方為啥花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去幫助金三角鏟匪,除了因為遇難的全部是中國船員以外,背後應該還有更大的利益吧,至少可以擴大在此地區的影響力,通過此次事件以後在金三角乃至周邊區域政治軍事活動會更加方便,這不還成立了聯合巡邏執法指揮部嘛,就像美國在太平洋區域的活動一樣,「我是來維護和平的,因為你們管不好嘛!」,而作為緬泰老三方為什麼同意且算配合這次行動?中國政府給他們好處是必須的嘛,再說不費什麼精力就可以消除一大心患,何樂而不為?

  糯康集團為啥可以和泰國軍方合作、可以得到當地首領百姓的支持?因為利益嘛!對於和泰國軍方的合作,糯康集團可以打擊報復中國、可以贏回賭場生意、可以得到補助的支藥、可以殺雞給猴看;泰國軍方可以借糯康之手破獲毒品大案、可以升官發財撈政績,看似雙贏嘛!

  而當地首領為什麼幫助糯康?難道不怕他日益壯大,到時候鎮壓不住嗎?呵呵,先管了眼前在說嘛,比如糯康集團會出錢給他們修路、比如毒品也可以適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解決勞動力問題、比如要和地頭蛇搞好關係,萬一有些人不好管,萬一出現類似於徵地拆遷的問題而糯康又不是傻子,白做這些?中國第一次抓捕他以失敗告終,不就是糯康這一戰術高明的體現嗎?

  3、就算錯也要錯到底。雖然從小接受的思想就是,有錯就要改正,這沒錯,但要分事情、分情況,當一件事情已經不可逆轉的時候,還不如硬氣一點一錯到底,我們來對比卡扎菲和薩達姆,都是國家領袖任務,都是有別國幹預他們國家的內政,都是被迫害至死,但多年後回過頭來看看,至少我會覺得薩達姆死的有骨氣,是條漢子,當年薩達姆被抓後處以絞刑,按照當地習俗被處絞刑是要套頭蒙面的,而薩達姆拒絕蒙面,要死的有尊嚴,從後來流出的視頻中可以看到他死的很淡定、從容,有一種生於安樂死於憂患的大氣;

  回顧卡扎菲逃到下水道被發現後不斷求饒,最後被反對派折磨至死,雖然結局都是死但這兩者我更欣賞前者,畢竟有些事情已成既定事實,何不讓它更有尊嚴?至於他的政策、管理方式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這些都留給時間去證明,本來政治問題就沒有對錯之分,不管怎樣美國在薩達姆被處死的7年之後還是從伊拉克撤軍了不是嗎!美國也承認出兵伊拉克是錯誤的決定不是嗎?而在此次事件中糯康得知自己被判處後希望中國人民饒恕他的畫面,顯得很可笑,既然死罪已成既定的事實,求饒又有什麼意義?徒增笑柄而已!

  4、幹大事要和身邊的人搞好關係。剛才說到了合作是需要有共同利益的,這是問題的本質,而表面體現就是和身邊的人搞好關係,在關鍵時刻這很重要,至少不指望別人能幫你,也不希望別人是因為痛恨你而故意把你暴露出去吧。不管是糯康還是世人皆知的美國9·11行動策劃者賓拉登,為什麼能在各種搜索中屢次僥倖逃脫?因為當地人民護著他,老百姓掩護他(原諒我此時腦海中蹦出了中國地道戰的情景)

  5、人不可貌相且文質彬彬更易獲得上下認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了,在糯康、賓拉登、杜月笙等人(當然不包括朱元璋)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他們之間有著很多的不同,但有一點極其的一致,就是看上去文質彬彬,走到大街上絕對不會把他們和暴力、黑暗聯想到一塊。這可能是面善的人更易得到別人的認可,上級會放下對你的戒心提拔你,下級會覺得你很親切從而擁護你吧!記得小時候老媽總會告訴我,問路要找個面善的問,哈哈!總之,形象很重要,那些看上去就很兇殘的同志們,在這裡我想友情提示一下,千萬別做壞事,很容易被發現!

  6、想解決問題需要創造熱點引起高關注度。以前湄公河流域的商船就沒有遭到過綁架勒索、沒有船員莫名其妙的死掉嗎?當然有,那為什麼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因為沒有成為熱點、沒有引起社會充分的關注,所以很容易被社會忽略。這裡想講一個從別處聽來的真實事件,有一年高考結束後小明去查成績,發現有一門考試是負一分,小明很無奈,你給我零分我也好想一點啊,給個負一分是個什麼鬼,小明同學充分的了解中國國情,沒有去找警察叔叔,而是去找了記者,記者當然對這種奇怪的問題很好奇,給予了充分的報導,事件一下子火了起來,查明原因後得知原來是在考卷運輸途中弄丟了,所以是負一分。高考試卷丟了呀,會影響考生的一身耶!於是這件事情引起了領導、社會的高度重視,領導也承諾會加緊尋找試卷給大眾一個交待,在接下來的一周裡事件持續被報導,感覺全民都在找試卷時,有一天試卷奇蹟般的被找到了,分數是74分。各位來想一想試卷真的被找到了嗎?如果這麼容易就被找到了那當時也不會弄丟,也不會得到那個負一分,那到底是為什麼呢?理由很簡單,試卷並沒有被找到,但是領導要給大眾一個交待,而為什麼是74分呢?因為這個成績正好能使小明同學考上他填報志願的學校。就像湄公河事件一樣,這次能順利的解決此事,原因之一是它引起了足夠的社會關注度,領導要給民眾一個交待啊!

  7、每一個人性格的形成都是有前因後果的,到底是什麼造就了糯康的壞?還是那句老生長談的話,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是惡人,是不是因為他從小接觸的環境就很暴力?是不是當地生存環境太過艱難,迫使他不得不歸屬某個幫派?是不是還有什麼不得以的苦衷?張愛玲曾經說過「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當然糯康犯得錯是不可以被原諒的,但這也提醒了我分析一個人、一個問題時要分析它的前因後果。

  8、平時了解知識的面要廣。影片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警方根據孔的分布,分析出泰國是事先埋伏好的,根據河流的流速判斷出當天天氣的情況,雖然這是警方的專業技能,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解知識的面要廣有利於對事物分析的準確性。

  9、暴力是和平的保證,和平是暴力的終極目標。高剛和方新武抓到的每一號重要人物,讓他供出什麼重要信息時採用的方式都是極度暴力的,比如吊在空中飛行、暴打一頓、放血。。。就像我國的國家性質一樣,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它的本質是民主,但這個民主是指在一定階級範圍內,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它是在一定範圍內的,對於敵對的少數人是要實行專政的,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兩者相輔相成(怎麼辦忽然好懷念上政治課)。

  10、學技術的時候好好學。電影中最不能忍的一幕就是哪吒拿著追蹤儀追蹤拿走錢的毒販宋哥時,被對方發現並設計甩掉,在追了幾條街後看到被遺棄的那一包錢,你怎麼能下車撿呢?明顯是個圈套呀!這直接導致了高剛他們談判的失敗,商場內的火拼,雖然這只是電影情節的設置,但遇到這樣的隊友,我不得不吐槽一下。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