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的製作方法
2023-07-30 16:02:16 2
專利名稱: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隔離器,特指一種可控溫、控溼無菌隔離器,屬於動物實驗設 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實驗動物級別的提高,實驗動物隔離器應運而生特別是對於動物試驗,動物 保種隔離器起到十分便捷、經濟、實用的重要作用,既能具有屏障功能,又能保持良好的單 元隔離效果。使在生物科學研究中開展高級別、高標準的動物試驗如魚得水,為此隔離器使 用十分普遍。早在二十世紀50 60年代,發達國家就開發了隔離器,70年代廣泛應用於 醫學、生命科學技術領域。我國於80年代開始引進無菌隔離器技術。北京、上海、哈爾濱、 蘇州等地一些單位曾經研發生產過,主要為塑料材質和玻璃鋼材質的隔離器,90年代初開 始推廣應用。目前國內外生產使用的隔離器有多種;以材質分有金屬(不鏽鋼、鋁合金等) 隔離器、玻璃鋼(玻璃纖維及高分子樹脂製成)隔離器、塑料隔離器;以用途分有動物飼養 隔離器、動物試驗隔離器、運輸隔離器、手術隔離器(臨床外傷、早產嬰兒保育剖腹產、器官 移植用隔離器)、工業用隔離器等等;以壓力分有正壓隔離器、負壓隔離器,正壓多用於動 物飼養(防感染),負壓多用於動物試驗(防止散毒)。這些隔離器的應用,對我國的生命 科學研究,尤其是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一些 在無菌條件下需要不同環境(如溫度、溼度、風速登)條件的實驗研究因找不到一種相應的 設備而無法開展,無菌實驗動物研究中,胎子的人工哺乳因為沒有一種適宜的溫溼度自動 控制設備而造成研究的中斷。有些臨床外傷、早產嬰兒保育、剖腹產、器官移植實驗時需要 對隔離器實行控制溫度,顯示壓力差、溼度等指標,有利於得出理想的實驗結果及增大實驗 成功的概率。目前大多採用室內加溫、局部取暖或局部加熱的方法來達到控溫的效果,既不 方便也不安全,且往往不能恆定,又沒有辦法記錄正確的隔離器內部數據。在壓力差調節方 面,目前可讀數的壓差計一般接在隔離器的外部,而不是輸入時就知道理論輸入壓和實際 輸出壓,因此急需要一種可在5-40°C內隨意調溫,又可在20-80%的範圍內任意調節溼度, 同時,又能控制一定風速,並保持隔離器內一定空氣壓力差的無菌隔離器。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種可實現溫度、溼度在 一定範圍內自由調節,又能達到無菌狀態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包括 箱體、高效過濾器、控制機箱、傳遞窗、出風口 ;所述箱體上半部分為隔離器本體,下半部分 為機架;所述傳遞窗設置在隔離器本體的側面;所述高效過濾器設置在隔離器本體的上表 面,所述高效過濾器,含外筒、內膽、過濾材料;所述外筒為不鏽鋼密封圓筒形,內膽為不鏽 鋼網格形;過濾材料為F17,採用瓦輪式圓筒結構,外筒內側與過濾材料外端留有24cm的 間隙,新風自送風口進入內外筒間隙,通過F17過濾材料後至內膽腔內,再由接入隔離器本 體的風口進入到隔離器本體內;所述控制機箱設置在機架內部,所述出風口設置在機架的側面。優選的,所述箱體內設置低噪聲風機、電加熱器、加溼器、Delta單片機、傳感 器;所述傳感器設置在隔離器本體內部;所述低噪聲風機、電加熱器、加溼器、傳感器均與 Delta單片機相連;當傳感器探測到隔離器本體內部的溫度低於一定標準時,單片機會控 制電加熱器加熱;如果溫度過高,則單片機會控制風機抽風來降溫;如果傳感器探測到隔 離器內部的溼度過高或過低時,可以通過單片機控制加溼器對隔離器內部的溼度進行調 節。優選的,所述傳遞窗與隔離器本體內部之間設置有一個門,傳遞時,可以打開門; 不傳遞時,則關閉門。優選的,所述隔離器本體的側面設置有多個手套。優選的,所述機架裡還設置有一水箱,與加溼器相連。本實用新型方案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所述高效過濾器,外筒、內膽、過濾材 料;所述外筒為不鏽鋼密封圓筒形,內膽為不鏽鋼網格形;過濾材料為F17,採用瓦輪式圓 筒結構,外筒內側與過濾材料外端留有24cm的間隙,過濾效果更佳;所述箱體內設置低噪 聲風機、電加熱器、加溼器、Delta單片機、傳感器;可以根據需要調節隔離器本體內部的溫 度、溼度。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的主視圖;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其中1、箱體;2、隔離器本體;3、機架;4、高效過濾器;5、傳遞窗;6、控制機箱;7、 出風口 ;8、手套;9、傳感器;10、水箱;11、滑輪。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2、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包括箱體1、高效 過濾器4、控制機箱6、傳遞窗5、出風口 7 ;所述箱體1上半部分為隔離器本體2,下半部分 為機架3 ;所述傳遞窗5設置在隔離器本體2的側面;所述高效過濾器4設置在隔離器本體 2的上表面,所述高效過濾器4,含外筒、內膽、過濾材料;所述外筒為不鏽鋼密封圓筒形,內 膽為不鏽鋼網格形;過濾材料為F17,採用瓦輪式圓筒結構,外筒內側與過濾材料外端留有 2-4cm的間隙,新風自送風口進入內外筒間隙,通過Fl7過濾材料後至內膽腔內,再由接入 隔離器本體2的風口進入到隔離器本體2內;所述控制機箱6設置在機架3內部,所述出風 口 7設置在機架3的側面。所述箱體1內設置低噪聲風機、電加熱器、加溼器、Delta單片機、傳感器9 ;所述傳 感器9設置在隔離器本體2內部;所述低噪聲風機、電加熱器、加溼器、傳感器均與Delta單 片機相連;當傳感器探測到隔離器本體2內部的溫度低於一定標準時,單片機會控制電加 熱器加熱;如果溫度過高,則單片機會控制風機抽風來降溫;如果傳感器探測到隔離器內 部的溼度過高或過低時,可以通過單片機控制加溼器對隔離器內部的溼度進行調節;使隔 離器內的溫度可在5-40°C內任意調節,溼度則可控在20-80%,同時按照設定要求,自動調 節隔離器內的壓力梯度,以保證箱體內的新鮮空氣的換氣次數和維持一定的壓力差,同時,降低能耗和實時顯示。所述傳遞窗5與隔離器本體2內部之間設置有一個門,傳遞時,可以打開門;不傳 遞時,則關閉門。所述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本體2的側面設置有多個手套8。所述機架3裡還設置有一水箱10,與加溼器相連。所述機架3的底部還設置有滑 輪11,以便於移動。此隔離器已試用近半年,多次進行過小鼠和大鼠的剖腹取胎操作,由於此隔離器 的控溫性能比較穩定、均勻,仔鼠成活率比使用無控溫的手術隔離器(採用電熱毯加熱)高 5-10%,普通大小鼠品系仔鼠成活率達95%以上。本實用新型方案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所述高效過濾器,外筒、內膽、過濾材 料;所述外筒為不鏽鋼密封圓筒形,內膽為不鏽鋼網格形;過濾材料為F17,採用瓦輪式圓 筒結構,外筒內側與過濾材料外端留有24cm的間隙,過濾效果更佳;所述箱體內設置低噪 聲風機、電加熱器、加溼器、Delta單片機、傳感器;可以根據需要調節隔離器本體內部的溫 度、溼度。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熟悉此項技術 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並加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內。
權利要求1.一種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其特徵在於包括箱體、高效過濾器、控制機箱、傳 遞窗、出風口 ;所述箱體上半部分為隔離器本體,下半部分為機架;所述傳遞窗設置在隔離 器本體的側面;所述高效過濾器設置在隔離器本體的上表面,所述高效過濾器,含外筒、內 膽、過濾材料;所述外筒為不鏽鋼密封圓筒形,內膽為不鏽鋼網格形;過濾材料為F17,採用 瓦輪式圓筒結構,外筒內側與過濾材料外端留有24cm的間隙,新風自送風口進入內外筒 間隙,通過F17過濾材料後至內膽腔內,再由接入隔離器本體的風口進入到隔離器本體內; 所述控制機箱設置在機架內部,所述出風口設置在機架的側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箱體內設置低噪 聲風機、電加熱器、加溼器、Delta單片機、傳感器;所述傳感器設置在隔離器本體內部;所 述低噪聲風機、電加熱器、加溼器、傳感器均與Delta單片機相連;當傳感器探測到隔離器 本體內部的溫度低於一定標準時,單片機會控制電加熱器加熱;如果溫度過高,則單片機會 控制風機抽風來降溫;如果傳感器探測到隔離器內部的溼度過高或過低時,可以通過單片 機控制加溼器對隔離器內部的溼度進行調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傳遞窗與隔離器 本體內部之間設置有一個門,傳遞時,可以打開門;不傳遞時,則關閉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隔離器本體的側 面設置有多個手套。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架裡還設置有 一水箱,與加溼器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調溫、調溼無菌隔離器,包括箱體、高效過濾器、控制機箱、傳遞窗、出風口;所述箱體上半部分為隔離器本體,下半部分為機架;所述傳遞窗設置在隔離器本體的側面;所述高效過濾器設置在隔離器本體的上表面,所述高效過濾器,含外筒、內膽、過濾材料;所述外筒為不鏽鋼密封圓筒形,內膽為不鏽鋼網格形;過濾材料為F17,採用瓦輪式圓筒結構,外筒內側與過濾材料外端留有2-4cm的間隙,新風自送風口進入內外筒間隙,通過F17過濾材料後至內膽腔內,再由接入隔離器本體的風口進入到隔離器本體內;所述控制機箱設置在機架內部,所述出風口設置在機架的側面;本實用新型方案,可以根據需要調節隔離器本體內部的溫度、溼度。
文檔編號A61G10/02GK201814767SQ20102012376
公開日2011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5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5日
發明者馮建洪, 徐平 申請人:馮建洪, 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