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活著觀後感大全

2023-07-30 12:12:43 2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各位,看看下面的活著觀後感,感受一下吧!

  活著觀後感1

  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著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著,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裡與老牛為伴,寄託著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洩,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著,只要活著,只為能夠活著。

  作者沒有發洩,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著就好,只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觀後感2

  「人活著,就比什麼都強,我們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你可不能去尋死啊!」福貴站在門外,拉著一臉落魄失魂的春生說出這句話。重看《活著》,多了份鄭重的蒼老,增添了許多沉重的思考。《活著》無疑是張藝謀最好的一部作品,這其中大部分功勞有人認為要歸功於餘華,但其實電影和小說有許多的不同,尤其是結局,電影最後是一家團圓,而小說最後卻只留了福貴一個人活了下來,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說更殘酷,而電影在這一點略顯的給予了人些許的希望。

  《活著》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個了解歷史的機會,大煉鋼,大躍進,大批判,文革,歷史是個死物,它不會說話,但你只要睜開眼睛,就可以看得到,自然也就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往往也只有歷史,才是最具有力量的,因為它真實的,你就算閉上眼睛,也逃不脫這個存在。用我黨的話說,時代在進步,經濟在飛躍,人民生活水平在飛漲,國家力量在幾何級暴漲,可我們卻再也看不到這樣的電影,因為我們已經在繁華的物質生活中忘卻了自己的尊嚴。王小波說,「中國歷史幾千年,沒有幾個人有過自己的個人尊嚴。。。中華禮儀之邦,一切尊嚴,都從整體和人與人的關係上定義,一個人不在單位,不在家裡,不代表國家,不代表民族,單獨存在時,居然不算一個人就只算是一塊肉」。。《活著》裡的福貴又何嘗不是這樣的肉,他放棄所有的尊嚴,低三下四,低聲下氣,一而再,再而三的苟喘偷生,福貴分不清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在做什麼,什麼是革命,什麼是走資派,什麼是尊嚴,他都不知道,這個人,就只求生存。在中國,每個人都在喊著過幸福生活,但卻有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努力著如何生存,和殘酷的現實做激烈的鬥爭,沒有尊嚴的事情做的太多,也漸漸麻木,以至於後來他自己也想不起來初衷卻只是想過個安穩日子。「我跟著你,只是想過著安穩日子」家珍一直在電影裡重複著這句話,有家,有人,比什麼都好,命運的重重磨難並沒有讓這個家破滅,福貴的家猶如風雨中飄零的浮萍,搖搖欲墜,始終不倒,面對著殘酷的現實,福貴與家珍唯默默承受這些無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臉前的自尊,然後再繼續生活,這是中國人最可笑也最諄樸的道德品質。一直以為,我們的眼裡只看得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再遠一些,就已經看不清楚了,連自己都在找尋尊嚴,更何德何能把別人當人來看呢?都是身體,一具東西罷了。。。

  如果我們認為張藝謀人生觀是宿命的,完全是負面和消極的,那是不公平的。《活著》中還是有很多積極的成分的。這我們可以從小說和電影的比較中看出。餘華讓福貴的家人全數死去,似乎讓人感到生活過於殘酷。張藝謀讓家珍,萬二喜和饅頭都活下來,意義十分重大。中國人講究家庭和親情,所以電影中福貴不斷的說老婆和孩子比什麼都好。讓他們三人都活下來,家庭得到了保留,親情可以延續。而饅頭活下來,意義猶為重大。饅頭代表了年輕一代,代表了未來。饅頭活著象徵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儘管福貴一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難和不幸,張藝謀還是在影片結尾表達了他對生活的希望,福貴告訴饅頭「日子會越來越好。」

  比起小說,電影來,更為讓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裡的只是六十年前的歷史,不復而返,而現實中,我們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這樣一幕幕類似富貴放棄尊嚴,只求生存的慘劇,經濟在飛躍,精神在退步,人與人之間更為冷漠,千絲萬縷根根離不開金錢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還是那個混蛋,所有的尊嚴都在國家,民族身上無窮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卻在漸漸的磨滅,唯一增加的只有那無力的憐憫以及無望的憤怒,《活著》紀錄了歷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國讓現時的我們每個人都會陷入到沉重的思考當中,福貴坎坷的一生歷歷在目,無論小說或是電影,都在重述著一個沉重的話題,那就是: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就只是一件物體那樣的活著。

  我總認為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著》你會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著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我不敢想像,如果主人翁換著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

  當生活在二十世紀的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在我腦子裡,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前幾天報導的那位為錢財而貪汙受賄的官員,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話:受賄巨款,只是為了下一代過得更好,再說,我所貢獻的遠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這就是他活著理由嗎?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第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觀後感3

  毛概課上,老師播放了《活著》這部電影,我們從短短的幾十分鐘看到那一段曾經,那段曲折艱難的歲月。

  電影《活著》被譽為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當代野史,這部平靜的影片被列為中國十大禁片之一,在意識形態上強行批註了「不和諧」。時至今日,這個國家已經有勇氣承認過去犯下的一些錯誤。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可算是內涵豐富且發人深省的傑作。將某個個體生命置於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來演繹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歷程,通過「福貴」這個人物,我們看到了生命在歷經眾多苦難之後能噴發出的高度和廣度。電影《活著》在頌揚了生命頑強的同時還加入了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當權者的「質問」。主人公福貴的命運是隨著歷史的改變發展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歷史背景決定了歷史人物命運的更迭。例如與國共內戰、大躍進、文革相對應的是意外、疾病和死亡等等。電影與小說都將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相互融會貫通。某種程度上,福貴就象徵著中國,他一生的經歷都與國家的命運大致相同,經歷了一個由盛轉衰,由強到弱,有從懦弱逐漸向剛毅轉變的過程。

  名為《活著》,可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卻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貴先後在民國失去了父親,在內戰中母親逝去,在「大躍進」中失去了兒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兒。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動蕩、抑制的時代,是對生存在底層的百姓無情的掠奪,使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從形式到內在,一貧如洗。但是他始終懷揣著希望,踩在現實的浮冰上。無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後,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長耐心,在窒息狀態下延續生存。生命如同一塊海面,對所有的慘劇照單全收。《活著》中的人物也是從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國普通老百姓,在現實中妥協卻又艱難前行的小人物。我從一個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對社會寄託的塌陷、對社會主義共產主語美好夢想的粉碎,而後生活最終還是落實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鋪直敘的流水帳,所有的修飾都顯得多餘,這就是活著最堅實的表達。而作為生活底層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的標準始終在不斷放低,最後完全依順於麻木與不幸的世界。

  場景是灰暗蒙沌的,一如那個荒謬的時代和蒙昧的社會。電影將有慶的死因由原來的為縣長夫人輸血過多而死改為疲勞中被拉去學校做工而導致被春生撞死。揭開有慶裹屍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將人物的悲慘性充分視覺化。雖然不及原著的情節在政治上那麼尖銳,但是學校逼迫學生擱置學業投入全民大煉鋼,在另一個層面上投射出大躍進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維模式的荒謬和行為方式的粗糙,中國走的社會主義的偽科學路線以及理想主義、功利主義和命令主義的肆意橫行。大躍進,那是新中國的倒退,也是,毛澤東思想的一次重大的失誤。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開,會議根據毛澤東提議,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力圖在探索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打開一個新局面。會後,「大躍進」運動迅速在全國範圍內發動起來。「大躍進」運動在盲目求快、急於求成的思想影響下,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農業強調「以糧為綱」;工業強調「以鋼為綱」,要求在5年以致3年內提前實現原定15年鋼產量趕上或超過英國的目標。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在「大躍進」浪潮中,全國農村一哄而起,大辦人民公社。

  影片中的人們盲目崇拜著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對於「大躍進」更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各家各戶捐出所有的鐵器,參與煉鋼,最後煉出來的不過是一塊廢鐵,可是牛鎮長和鄉民們卻視為寶貝,想申報功勞,還說不久可以趕超英美。由此可見當時社會風氣下,人們的愚昧與無知。「大躍進」下,人民公社也隨之興起,影片中大家在集體食堂吃飯,牛鎮長說包管大家吃飽,「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這是當時人們對於公共食堂的理解,但是現實中百姓們分到的食物有限,常常是吃不飽的。最慘痛的是,由於大躍進使農業連續兩年大幅減產(1959-1960),又由於放衛星逼出的高徵購將農民挖得太狠,加上國庫存糧掏空,於是出現了全國性的饑荒。在最嚴重的時刻,農民把所能找到的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大躍進中長時間的強度勞動又使民眾的身體素質明顯下降,生活集體化、營養差造成疾病流行。這樣,普遍的饑荒、身體素質下降和疾病流行,共同將大量人口推上非正常死亡之路。據測算,1960-1961年中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達3000多萬。3000多萬人,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中國歷史最盛時----唐朝開元年間全國人口是4000多萬,第一次世界大戰死傷總人數達3000多萬。也就是說,這個數字約佔唐朝開元年間全國總人口的75%,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死傷總人數大體相當。而電影則藉由有慶那樣小的一個孩子訴說那樣的殘酷。有慶在煉鋼時已經極度疲勞,學校有派人來催他去煉鋼,於是富貴將孩子背著去了學校。可是,有慶再也沒能回來,因為疲勞有慶在土牆背後睡著了,而同樣因為疲勞春生駕車不小心撞到土牆,有慶被壓死了。這是怎樣的諷刺和悲劇,一切的源頭都是「大躍進」的壓迫,土牆壓死了有慶,又何嘗不是當時錯誤思想指導下的運動壓迫著老百姓。可笑的是受壓迫的人們絲毫不覺壓迫,反而積極的參與運動。從影片中鳳霞結婚,二喜為鳳霞家刷牆,繪製的是毛澤東像,聘禮是毛澤東文集,婚嫁那天唱的歌頌毛澤東的紅歌,拍照是和毛澤東像一起,可見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毛澤東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人民對毛澤東的盲目崇拜讓「大躍進」得以積極的開展,這諷刺了當時混沌的社會,混沌的人民。

  許多年來,人們在總結這段歷史時,歸之為領導人毛澤東在指導思想上犯了主觀唯心的錯誤,或者說是由於沒有掌握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規律、脫離實際造成的悲劇。在中國共產黨內,很少有人比得上毛澤東對唯物辨證法研究的那樣透徹,也很少有人比得上毛澤東對主觀唯心主義的危害認識的那樣深刻,更很少有人比得上毛澤東和左傾機會主義的鬥爭那樣堅決和堅持不懈的,然而悲哀的是,毛澤東本人不但沒有避免犯類似的錯誤,而且犯錯誤的嚴重程度並不比歷史上的某些領導人遜色。毛澤東在後期的驕傲自滿終釀苦果。事實證明,不實事求是,聯繫實際,最終帶來的後果是不可想像的。但是這也不是單單一個人的問題,也是國家體制的問題,當時高度集中化的體制下,決定了人們思想束縛,決定了毛澤東的決定就是千萬人的決定。

  幸運的是,我們終從那段歷史中走出來,而福貴也只活在那個年代。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探索中國富強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自此,中國走出「大躍進」,文革的慘痛,逐步走向新社會。《活著》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將歷史濃縮為個人命運,,它給觀眾帶來的思考是無可厚非的,儘管現在離影片出品已過了十七年的光景,離影片中的年代已過了幾十年的光景,但現在再看都還有一種回味無窮、意味深遠之感。《活著》中的那段歲月成為曾經,現在的我們從那段曾經汲取錯誤的教訓,繼續探索未來。

  活著觀後感4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那一道閃光的彩虹:生命!

  ——題記看完「活著」這部電影,我的心受到強烈的震撼。我被劇中富貴的一生遭遇,涵蓋著人在歷史中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對死亡的苦笑,所折服。曾經是富家少爺的他,愛賭,正因賭博,將家裡所有的家產輸光,父親因為這事被氣得因之喪命,家珍也因其戒不了賭而帶著鳳霞離開。在國共內戰時期,並且是在死人堆裡爬出來的環境中,他居然可以如此的平靜,為了活著他放棄尊嚴,低聲下氣,雖然富貴在家境衰落,妻離子散的時候,有過絕望與痛苦。但在痛苦絕望過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富貴對生命的樂觀,他戒了賭,幹了革命。沒有了家財萬貫,沒有了徐家老宅,富貴便向龍二借了皮影唱戲掙錢養家。不幸的是在一次唱戲中被抓住,當時的天氣嚴寒,於是春生便將死了的士兵身上扒下來的衣服給富貴和老全穿上,春生說:「活人比死人要緊」。面對死,富貴便想起自己的家人,說:「我可得活著回去,我家有老又有小」。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然而富貴,就是羅曼羅蘭口中這麼一個人。

  這一切,都可以看出富貴對活著的追求。而我們呢?

  改革開放後,小康生活向我們奔來,慣養了一批批溫室裡嬌嫩的花朵,倍受父母百般呵護;以及寵溺了一個個即使已年過18,卻仍在象牙塔的迷夢中囈語的孩童。父母只是要求孩子們把書讀好。面對這樣的生活,居然有人還不好好珍惜,因為一點小事就自殺!

  曾經看過這麼一則故事,有一位13歲的初中生,因考試沒考好。回到家被他媽媽說了句:「照你這個爛成績還不如別讀了,浪費家裡的錢!」便認為是他媽媽諷刺他,嘲笑他。認為他媽媽看錢比看他還重要。便有了輕生的念頭,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當他從樓上跳到樓下的一瞬間,他不知道他的父母,他的親人有多麼的痛心,多麼的悲傷。然而死亡不再讓他擁有感知的能力,他再也無法感受父母那撕心裂肺的感覺。他死了,正如他降臨到這個世界時一樣,什麼也沒帶來,如今他走了,依舊什麼也沒帶走,然而,卻給他得親人、朋友,留下了無盡的傷悲。甚至,連他整個生命裡可能擁有的機會都隨之喪盡。

  為什麼就不能像電影裡的富貴一樣活著呢?也許是這個年代的孩子太過脆弱,父母給了他們一切,儘可能地不讓他們受到絲毫傷害,父母給予了他們一切物質上的需求,只要求他們在學業上予以回報。然而卻扼殺了他們從小就應該歷練起來的熱愛生命,堅強面對生活的內心搖籃。「只有歷經磨難的人,才有締造天堂的力量」,尼採的這句話足以告誡我們,我們的一生就像需要熔爐燒煉、磨刀石圓滑自己的鋼鐵,一切不愉快,一切使人疼痛的挫折都是上帝賜予我們奠定堅硬地基的石塊,或許過程痛苦難耐。但是換位思考一下,父母給予你的生命,多少次偶然才可能發生的機率,多麼寶貴的生命,多麼繽紛多樣的世界,怎麼忍心放棄呢?還有生命比活著更重要的呢?如果說時間是構成人的生命的材料,那麼珍惜活著的時間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在給自己的生命塑造美麗的保護層。高爾基說過:「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人活著活著才有希望,活著是最大的本錢。生命如同泰山,視生命輕於鴻毛的人,是輕浮的。

  電影裡的有慶可以說是被害死的,看到這我感覺到心裡一陣陣的疼痛,鼻子

  鼻子一陣辛酸,我喜歡劇中有慶的角色,他保護著自己的姐姐,年紀很小就開始幫母親學著早起給人送水,從來沒有睡過安穩覺,他聰明、可愛、調皮。生前富貴曾教育他:「雞養大了就變成鵝,鵝養大了就變成羊,羊養大了就變成牛,牛養大了就變成了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了就可以天天吃餃子,天天吃肉」。在當時的年代,也許有慶在死後便能擺脫一切,便能不再痛苦。可是,他是熱愛生命的,是想要好好活著的,只因當時的社會所造成的,是春生的失誤將他害死,他失去了他原本想要珍惜的一切,包括他得生命。如果活著,他可以繼續保護姐姐,可以吃著他還沒來得及吃的十二個餃子,可以繼續著他生命的延續。門捷列夫說:「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只有活著才能去感受,才能做最有意義的事。

  面對聖埃克絮佩裡的「上路吧,普雷沃!我們的喉嚨還沒噎住,我們應該繼續走下去。」面對五六十年代,戰爭死傷無數,六十年代毛澤東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和走資派。然後再面對影片中的春生被批判為走資派,有慶的死是春生一直以來的心病,當他被批判時臉色蒼白的來到富貴家門外,把自己全部的存摺給富貴作為為有慶做的喪事。

  而富貴看重著兄弟的情誼鼓勵著春生「人活著,就比什麼都強,我們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你可不能去尋死啊!」當時的醫生被護士壓倒,正因為那樣的社會,鳳霞在生孩子時不幸死去,如果醫生不被護士欺壓,鳳霞就不會死去,看著當時影片中的場面,鳳霞蒼白的臉,自己痛苦,可卻說不出口,看著家珍抱著自己的女兒,眼睜睜地看著她死去,這樣的悲劇作為一個母親失去了所有的兒女那是怎樣的痛苦啊!家!美好的港灣!天下最美好的地方莫過於家了。可是富貴和家珍失去了兒女,從此家破人亡。我看到這,淚水溼潤了眼眶,我以為家珍會因此而倒下,可面對著生死離別家珍卻是那麼的堅強那麼的理智。在劇中家珍一直重複著這樣一句話:「我跟著你,只是想過著安穩的日子」。

  一個女人要的不是金錢不是權貴,而是簡簡單單安安穩穩的日子。她讓我由衷地感到敬佩。或許有人會說只怪他們生在了那個遲遲看不到光明的年代,但生在這個年代的中國官位高低從來都沒有改變過,有的人濫用私權,以權欺人。雖然我們不是生活在那個年代,但我們是有生命的,我們有生命便有親情,友情,有親情友情我們便有快樂。有快樂我們便能充實地活著!要像家珍和富貴一樣,堅強地活著。看了「活著」,驗證了羅曼羅蘭的那一句:生命誠可貴。我知道了生命的珍貴,一句簡單的話語猶然地從我的內心深處,直至我的口中抒發:活著真好。

  溫暖無處不在,有時一個擁抱、一個微笑都會給你溫暖,然而只有活著才能感受那無處不在的溫暖。

  活著觀後感5

  語文課上,老師湊出了一下午的時間給我們看電影,名為《活著》,電影活著觀後感。

  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小說我沒有讀過,據說很沉重,不過通過這部電影已足以感受心頭之重。

  《活著》淡淡的兩個字,平凡的百姓的平凡故事。《活著》到底是為什麼而活著?片中大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妻子家珍屢勸無效,帶著女兒鳳霞回娘家。當夜福貴輸光全部家產,父親給他氣死。一年後,家珍帶著女兒及手抱的男嬰有慶回家,福貴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戲維生。適逢國共內戰,福貴先被拉俘當兵,後被俘擄。好不容易獲釋回鄉,慶幸一家團圓。但生活讓他失去了兒女等親人,最後剩下的惟有活著……

  電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著」,影片中福貴和春生在抓去的時候,在無數的屍體中說:要活著無論如何都要活著回去;人,活著不容易,小人物活著更不容易,葛優的活著只是中國千千萬老百姓活著的縮影,觀後感《電影活著觀後感》。活著,再苦再難也要活著,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在淚水中我們也有慶幸。

  福貴的命運,是時代的命運,也是一部分人的命運。一個敗家的子弟,看著家道中落,在窮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變為貧窮,母親的去世,巡演皮影戲被抓服役,參加內戰,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兒子,女兒的死,都是那麼慘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極力的維持中,命運和社會給他們開著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玩笑。看得出來,生活沒有絲毫動情,要給他一個完好的感覺。福貴居然堅強的活了下來,晚年與妻子為伴,想這種可怕的生活。一個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無奈。深深思考,人為什麼活著,真是一個要自己必須回答的問題。

  活著,難啊,要活的堅忍不拔,偉岸不動,難啊,福貴看似弱不禁風,細皮嫩肉。他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下有誰能心平氣和地承受!活著很無奈,有很多事不能阻止,因此而喪失痛絕一直兢兢業業地活著,卻可以一瞬間把你打回原形,身上猶如背負著萬砘巨石,為它而發洩,發狂、發瘋。

  電影最後富貴的外甥孫給了我們最後的希望。所有的話語都匯成了那一句像兒歌似的略帶疲憊的而又韻味悠長的話語:小雞長大之後就會變成鵝,鵝長大之後就會變成羊,羊長大了就會變成了牛,牛長大了,就一切都好起來了……

  看完這個電影,我們會明白自己是多麼幸福,我們不再需要太多,我們活著不僅為自己,還為了愛著我們的人和我們愛著的人!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