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2 18:07:26 2
專利名稱:一種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開卷機除塵裝置,適用於冷軋矽鋼生產線開卷時塗層粉末的 除塵。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冷軋矽鋼生產線上用於開卷機塗層粉末除塵的裝置,採用收集料鬥沿地 面軌道平移的方法或者是固定抽風口吸塵的方法,這些方法中,收集料鬥不能夠跟蹤鋼卷 半徑,導致收集料鬥與鋼卷之間距離隨著鋼卷半徑減小而擴大,影響除塵效果,同時由於軌 道安裝在地平面上,大量塵粒會由於重力作用而下落,堆積在軌道上,影響裝置運行,甚至 導致裝置卡死,而若派人進行軌道除塵維護則需要開卷機停機,大大影響生產效率。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除塵效果好的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採用技術方案是一種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其 特徵在於它包括收集鬥、吸風軟管、上連杆架、編碼器、移動框架、液壓缸、下連杆架、左右移 動機構;上連杆架的一端與收集鬥的後側面的中部或上部鉸接,上連杆架的另一端由上銷 軸與上連杆支座鉸接,編碼器設置在銷軸的一端,上連杆支座固定在移動框架的上部;下連 杆架的一端與收集鬥的後側面的下部鉸接,下連杆架的另一端與由下銷軸與下連杆支座鉸 接,下連杆支座固定在移動框架的中部;液壓缸的缸體與液壓缸座鉸接,液壓缸座固定在移 動框架的下部,液壓缸的活塞杆與上連杆架鉸接;收集鬥的底部接有吸風軟管,吸風軟管的 一端與收集鬥的內腔相通,吸風軟管的另一端與抽風機相連通;所述的移動框架設置在左 右移動機構上,左右移動機構設置開卷機上,收集鬥位於鋼卷的下方。上連杆架由左上連杆、右上連杆、上連接杆組成,左上連杆與右上連杆的中部由上 連接杆固定連接;下連杆架由左下連杆、右下連杆、下連接杆組成,左下連杆與右下連杆的 中部由下連接杆固定連接。所述的左右移動機構包括上滾輪、上軌道、中滾輪、下軌道、下滾輪、上軌道座、下 軌道座;上滾輪設置在移動框架的上端部,上滾輪位於上軌道上,上軌道沿長度方向的軸線 與鋼卷的軸線平行,上軌道固定設置在上軌道座上的前側面,中滾輪設置在移動框架的上 端部,中滾輪與上軌道座的後側面的下部接觸,上軌道座固定在開卷機上;下滾輪與下軌道 相接觸,下軌道沿長度方向的軸線與鋼卷的軸線平行,下軌道固定設置在下軌道座上,下軌 道座固定在開卷機上。上軌道座上固定有防塵罩,上滾輪、上軌道位於防塵罩內。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與現有的平移式除塵裝置相比,本實用新型採用液壓缸控制收集鬥的升降,能 實現收集鬥對鋼卷半徑的跟蹤接近,從而增強除塵效果;本實用新型除塵效果好。2.與現有的地面安裝式除塵裝置相比,本實用新型採用懸掛安裝式,軌道不易積塵,減少了設備停機維護檢修工作量,提高了生產率和使用壽命。3.通過將本實用新型的除塵裝置與開卷機本體相連接,能夠保持二者同步運動, 避免發生除塵裝置在帶卷兩側方向的偏移,從而保證除塵效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3為圖2的左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圖。圖中1-收集鬥,2-上連杆架,3-隨動杆,4-防塵罩,5-上連杆支座,6-上銷軸, 7-編碼器,8-移動框架,9-上滾輪,10-上軌道,11-中滾輪,12-下軌道,13-下滾輪,14-液 壓缸,15-下連杆架,16-上軌道座,17-下軌道座,18-開卷機,19-鋼卷,20-迴轉軸心(PLG 位置)。e-待機位置時連杆初始夾角,即液壓缸全縮回時連杆與鉛垂線的夾角;a-連杆 跟蹤擺動角度,由編碼器測量;R-鋼卷的半徑,開卷前由控制系統數據中獲得;S-收集鬥與 鋼卷之間的間距。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一種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它包括收集鬥1、吸風軟 管、上連杆架2、隨動杆3、防塵罩4、編碼器7、移動框架8、液壓缸14、下連杆架15、左右移動 機構;上連杆架2的一端與收集鬥1的後側面的中部或上部鉸接,上連杆架2的另一端由上 銷軸6與上連杆支座5鉸接,編碼器7設置在銷軸6的一端,上連杆支座5固定(如焊接, 或螺栓連接)在移動框架8的上部;上連杆架2由左上連杆、右上連杆、上連接杆組成(圖 2中的左邊為左,右邊為右;收集鬥的一端為前,遠離收集鬥的一端為後),左上連杆與右上 連杆的中部由上連接杆固定連接(如焊接);下連杆架15的一端與收集鬥1的後側面的下 部鉸接,下連杆架15的另一端與由下銷軸與下連杆支座鉸接,下連杆支座固定(如焊接, 或螺栓連接)在移動框架8的中部;下連杆架15由左下連杆、右下連杆、下連接杆組成,左 下連杆與右下連杆的中部由下連接杆固定連接(如焊接);液壓缸14的缸體與液壓缸座鉸 接,液壓缸座固定(如焊接,或螺栓連接)在移動框架8的下部,液壓缸14的活塞杆與上連 杆架2鉸接(液壓缸14的活塞杆的伸縮帶動收集鬥1運動);收集鬥1的底部接有吸風軟 管(圖中未畫出吸風軟管),吸風軟管的一端與收集鬥1的內腔相通(吸風軟管吸風時,使 收集鬥1的內腔內產生負壓,有利於吸塵),吸風軟管的另一端與抽風機相連通;所述的移 動框架8設置在左右移動機構上,左右移動機構設置開卷機18上,收集鬥1位於鋼卷19的 下方。收集鬥1能隨移動框架8 —起移動。所述的左右移動機構包括上滾輪9、上軌道10、中滾輪11、下軌道12、下滾輪13、上 軌道座16、下軌道座17 ;上滾輪9設置在移動框架8的上端部(本實施例採用2個上滾輪 9),上滾輪9位於上軌道10上(移動框架8能沿上軌道移動),上軌道10沿長度方向(即 上滾輪運動方向)的軸線與鋼卷(捲筒)的軸線平行,上軌道10固定設置在上軌道座16 上的前側面(可為一體結構),中滾輪11設置在移動框架8的上端部(本實施例採用2個
4中滾輪11),中滾輪11與上軌道座16的後側面的下部接觸(中滾輪主要起限位作用,防止 移動框架8滑落;中滾輪11能沿上軌道座16滾動),上軌道座16固定(如焊接,或螺栓連 接)在開卷機18上;下滾輪13與下軌道12相接觸(主要起穩定作用,本實施例採用2個 下滾輪13),下軌道12沿長度方向(即下滾輪運動方向)的軸線與鋼卷(捲筒)的軸線平 行,下軌道12固定設置在下軌道座17上(可為一體結構),下軌道座17固定(如焊接,或 螺栓連接)在開卷機18上。上軌道座16上固定有防塵罩4,上滾輪9、上軌道10位於防塵罩4內。移動框架8的上部右端固定有隨動杆3。液壓缸14的液壓油路上設有液動電磁 閥。編碼器7為絕對值型編碼器。收集鬥1位於開卷機捲筒下後方(帶鋼運行方向),並與開卷機活動本體連接,可 隨開卷機本體沿與機組中心線垂直方向(即捲筒中心線方向)移動,始終保持沿捲筒中心 線方向位置不變,以避免與開卷機捲筒固定面板發生運動幹涉。收集鬥1由1臺液壓缸驅 動,其底部接吸風軟管,鋼卷層間的氧化鎂粉在負壓作用下被收集鬥1吸入並經管道輸送 至除塵收集系統。機組生產運行時,隨著鋼卷半徑R不斷變小,液壓缸由液動電磁閥和絕 對值型編碼器控制跟隨鋼卷半徑方向間歇運動,並在鋼卷半徑方向與鋼卷保持一定距離S女。具體控制方式控制系統計算機以固定的時間周期,接收開卷機反饋回的鋼卷半徑R值和編碼器 反饋回的連杆擺動角度a值,然後通過計算得出當前收集鬥與鋼卷半徑方向距離值S,並 將其與給定值S *作比較,若S大於或小於S *若干數值,則計算機驅動液壓缸相應地伸長或 縮短一定距離m,以達到使收集鬥與鋼卷在半徑方向保持一定距離的目的。應用舉例假設連杆長度為800mm,則通過計算可得9 = 11.883°,若將m設定為50mm,S * 設定為150mm,則工程應用中上述參數之間的關係為S = 800Xcos(55. 923° + a )+887-R(mm,a 單位為角度)= 800 X cos (0. 976+ a ) +887-R (mm, a 單位為弧度)(注S值可以根據生產時實際灰塵收集效果進行調整,設計給定值是150 200mm。)跟蹤開始後,液壓缸連續伸出,連杆擺動,直到S ( 150mm時,液壓缸停止動作,收 集鬥停止;當S彡200mm時,液壓缸伸出,收集鬥接近鋼卷,直到S ^ 150mm時,液壓缸停止動 作,收集鬥停止,後續跟蹤步驟依次類推;當鋼卷全部放卷完畢,延時20秒(可根據實際情況修改)後,液壓缸連續縮回,灰 塵收集鬥一次性回到待機位(此時a =0°,e = 11.883° )。下一卷鋼卷上卷後,按照上述步驟繼續進行跟蹤。
權利要求一種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其特徵在於它包括收集鬥(1)、吸風軟管、上連杆架(2)、編碼器(7)、移動框架(8)、液壓缸(14)、下連杆架(15)、左右移動機構;上連杆架(2)的一端與收集鬥(1)的後側面的中部或上部鉸接,上連杆架(2)的另一端由上銷軸(6)與上連杆支座(5)鉸接,編碼器(7)設置在銷軸(6)的一端,上連杆支座(5)固定在移動框架(8)的上部;下連杆架(15)的一端與收集鬥(1)的後側面的下部鉸接,下連杆架(15)的另一端與由下銷軸與下連杆支座鉸接,下連杆支座固定在移動框架(8)的中部;液壓缸(14)的缸體與液壓缸座鉸接,液壓缸座固定在移動框架(8)的下部,液壓缸(14)的活塞杆與上連杆架(2)鉸接;收集鬥(1)的底部接有吸風軟管,吸風軟管的一端與收集鬥(1)的內腔相通,吸風軟管的另一端與抽風機相連通;所述的移動框架(8)設置在左右移動機構上,左右移動機構設置開卷機(18)上,收集鬥(1)位於鋼卷(19)的下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其特徵在於上連杆架(2)由左 上連杆、右上連杆、上連接杆組成,左上連杆與右上連杆的中部由上連接杆固定連接;下連 杆架(15)由左下連杆、右下連杆、下連接杆組成,左下連杆與右下連杆的中部由下連接杆 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左右移動機 構包括上滾輪(9)、上軌道(10)、中滾輪(11)、下軌道(12)、下滾輪(13)、上軌道座(16)、下 軌道座(17);上滾輪(9)設置在移動框架(8)的上端部,上滾輪(9)位於上軌道(10)上, 上軌道(10)沿長度方向的軸線與鋼卷的軸線平行,上軌道(10)固定設置在上軌道座(16) 上的前側面,中滾輪(11)設置在移動框架(8)的上端部,中滾輪(11)與上軌道座(16)的 後側面的下部接觸,上軌道座(16)固定在開卷機(18)上;下滾輪(13)與下軌道(12)相 接觸,下軌道(12)沿長度方向的軸線與鋼卷的軸線平行,下軌道(12)固定設置在下軌道座 (17)上,下軌道座(17)固定在開卷機(18)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軌道座(16)上固 定有防塵罩(4),上滾輪(9)、上軌道(10)位於防塵罩(4)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開卷機除塵裝置,適用於冷軋矽鋼生產線開卷時塗層粉末的除塵。一種開卷機跟蹤除塵裝置,其特徵在於它包括收集鬥、吸風軟管、上連杆架、編碼器、移動框架、液壓缸、下連杆架、左右移動機構;收集鬥通過上連杆架、下連杆架與移動框架鉸接;液壓缸的缸體與液壓缸座鉸接,液壓缸座固定在移動框架的下部,液壓缸的活塞杆與上連杆架鉸接;收集鬥的底部接有吸風軟管,吸風軟管的一端與收集鬥的內腔相通,吸風軟管的另一端與抽風機相連通;所述的移動框架設置在左右移動機構上,左右移動機構設置開卷機上,收集鬥位於鋼卷的下方。本實用新型具有除塵效果好的特點。
文檔編號B21C47/16GK201579306SQ20092035337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31日
發明者周玉倩, 朱志, 胡立華, 蔡屹 申請人: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