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器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22 21:47:16 1
專利名稱:樞紐器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樞紐器,尤指ー種具有防晃動功能的樞紐器結構。
技術背景 電子產品,諸如便攜計算機、電子辭典、攜帯型影音播放裝置及掀蓋式手機等,其是將基座設於下半部,並由ー對樞紐器與上半部的屏幕連結,使屏幕相對於基座可為的開合。因此,樞紐器亦為決定上述產品好壞的一大要因。而隨著觸控技術的進步,便攜計算機採用觸控屏幕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當便攜計算機的觸控屏幕掀開至可操作狀態時,由於屏幕與基座間的樞紐器為固定扭力,以致使用者以手指對觸控屏幕上進行按壓或滑動過程中,該觸控屏幕產生的反作用力,將造成觸控屏幕的前後晃動,而衍生出操作上的不便,甚至嚴重影響到觸控效果及順暢感。探究其原因,乃在於前述樞紐器並無額外的扭カ變化及支撐效果,而亟待相關業者的改善。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及其所増益的功效在於提供ー種具有防晃動功能的樞紐器結構,該樞紐器結構是在第一、第二支架第一側樞接第一鉸鏈,另在第一、第二支架第二側之間以第二、第三鉸鏈樞接ー支撐件,通過該非同軸設置的第二、第三鉸鏈產生的摩擦扭力,使得該支撐件對觸控屏幕形成支撐作用,從而令與該樞紐器結構連接的電子產品,例如便攜計算機的觸控屏幕進行觸控操作吋,該樞紐器結構具有克服觸控屏幕按壓或滑動(受力)產生前後晃動的優點。為達成前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手段是提供一種樞紐器結構,其包括一第一支架和一第二支架,該第一、第二支架第一側樞接一第一鉸鏈,該第一支架第二側設有一固定架片,且該固定架片徑向開設ー長形限位槽,而該第二支架第二側外側與該第一支架的固定架片之間另設有ー支撐件,該第二支架第二側與該支撐件上端樞接一與第一鉸鏈非同軸設置的第二鉸鏈,而該支撐件下端與該長形限位槽樞接一第三鉸鏈;通過該第二、第三鉸鏈產生的摩擦扭力,使得該支撐件可形成支撐作用;當該第二支架向上掀開時,使其以第一鉸鏈為軸心,並繞著該第一支架旋轉,而該第二支架第二側隨著該第二支架同步旋轉,使得該第二鉸鏈帶動該支撐件上端旋轉位移,而令該支撐件下端的第三鉸鏈於限位槽內移動。其中該第二支架第二側進ー步設有一輔助支架,而該支撐件設於該輔助支架外側與該第一支架的固定架片之間,且該第二鉸鏈樞接於輔助支架與該支撐件上端。其中該第一、第二支架各設有ー接裝於便攜計算機的基座與觸控屏幕的連接部。其中該第一鉸鏈包括一第一樞軸,該第一樞軸一端接裝於第二支架的固定孔,而另一端穿越第一支架的第一軸孔,並進一步套接一與該第一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ー彈性體,並以一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一樞軸端部。其中該第一樞軸於該摩擦片和弾性體之間進ー步套接一固設於該第一支架的閉鎖固定件,以及一與該第一樞軸連動的閉鎖轉動件。其中該閉鎖固定件與閉鎖轉動件兩者鄰接面相對設有凹部與凸部;以及該閉鎖固定件周緣突設ー插接於該第一支架預設榫孔的凸榫,使得該閉鎖固定件固設於第一支架一偵牝並共同包夾摩擦片。其中該第二鉸鏈包括一第二樞軸,該第二樞軸一端接裝於該支撐件上端的固定孔,而另一端則穿越該輔助支架的第二軸孔,並進一步套接一與該第二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ー弾性體,並以一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二樞軸端部。其中該第三鉸鏈包括一第三樞軸,該第三樞軸穿越該支撐件下端開設的第三軸孔及該固定架片的限位槽,並進一步套接一與該第三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ー弾性體,並以一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三樞軸端部。其中該支撐件與固定架片間進一步設有一供第三樞軸穿越的間隔環。 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另ー技術手段是提供一種樞紐器結構,其包括一第一支架和一第二支架,該第一、第二支架第一側樞接一第一鉸鏈,該第一支架第二側設有一固定架片,且該固定架片徑向開設ー長形限位槽,而該第二支架第二側內側與該第一支架的固定架片之間另設有ー支撐件,該第二支架第二側與該支撐件上端樞接一與第一鉸鏈非同軸設置的第二鉸鏈,而該支撐件下端與該長形限位槽樞接一第三鉸鏈;通過該第二、第三鉸鏈產生的摩擦扭力,使得該支撐件可形成支撐作用;當該第二支架向上掀開時,使其以第一鉸鏈為軸心,並繞著該第一支架旋轉,而該第二支架第二側隨著該第二支架同步旋轉,使得該第ニ鉸鏈帶動該支撐件上端旋轉位移,而令該支撐件下端的第三鉸鏈於限位槽內移動。其中該第二支架第二側進ー步設有一輔助支架,而該支撐件設於該輔助支架內側與該第一支架的固定架片之間,且該第二鉸鏈樞接於輔助支架與該支撐件上端。其中該第一、第二支架各設有ー接裝於便攜計算機的基座與觸控屏幕的連接部。其中該第一支架第一側軸向開設ー第一軸孔,且該第一軸孔徑向連通ー插槽,而該第一鉸鏈包括一第一樞軸,該第一樞軸一端接裝於第二支架的固定孔,而另一端套設於一裝設於該第一軸孔內的包覆件,該包覆件軸向設有至少ー供第一樞軸套設的管簧,且該管簧及其徑向延伸的插榫則一同插接於該第一軸孔及其連通的插槽內。其中該第二鉸鏈包括一第ニ樞軸,該第ニ樞軸穿越該支撐件上端的第三軸孔及該輔助支架的第二軸孔,並進ー步套接一與該第二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ー弾性體,並以ー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二樞軸端部。其中該第三鉸鏈包括一第三樞軸,該第三樞軸一端接裝於支撐件下端的固定孔,而另一端則穿越該固定架片的限位槽,並進一步套接一與該第三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一弾性體,並以一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三樞軸端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克服觸控屏幕按壓或滑動(受カ)產生前後晃動的優點。
為進一歩掲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內容,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後,其中圖I為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一實施例另ー視角的立體分解圖;圖3及圖4為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一實施例組立後兩不同視角的立體圖;圖5a至圖5b為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一實施例於掀開過程中的側視圖;圖6及圖7為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二實施例兩不同視角的立體分解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二實施例組立後並掀開至90度的立體圖;圖9a至圖9b為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二實施例於掀開過程中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至圖5b所示,基本上,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是由一第一支架1,一第二支 架2,一第一鉸鏈3,一支撐件4,一第二鉸鏈5及一第三鉸鏈6所組成。該第一、第二支架1、2水平向各設有ー連接部11、21,該兩連接部11、21各自開設至少ー連接孔111、211,該等連接孔111、211供螺絲穿越後,以便將該第一支架I與第二支架2分別接裝於便攜計算機的基座與觸控屏幕。而該第一、第二支架1、2第一側的直立面樞接ー第一鉸鏈3,該第一鉸鏈3包括一第一樞軸31,該第一樞軸31 —端接裝於第二支架2預設的固定孔22,而另一端穿越第一支架I預設的第一軸孔12後,該第一樞軸31進ー步套接一與第一樞軸31連動的摩擦片32、一固設於該第一支架I的閉鎖固定件33、一與第一樞軸31連動的閉鎖轉動件34、至少ー弾性體35,例如碟形、波形弾片或彈簧、一墊片36,最後以一端封件37,例如防脫螺帽結合於第一樞軸31端部,以軸向迫緊前述弾性體35、由該閉鎖固定件33與閉鎖轉動件34所組成的凸輪機構、以及與第一支架I相鄰接的摩擦片32。其中,該閉鎖固定件33與閉鎖轉動件34兩者鄰接面相對設有凹部331與凸部341,使第二支架2相對於第一支架I具有自動閉鎖的功能。此外,該閉鎖固定件33周緣突設ー插接於該第一支架I預設榫孔13的凸榫332,使得該閉鎖固定件33固設於第一支架Iー側,並共同包夾摩擦片32。尤其是,該第一支架I直立面另ー側突設一止擋14,而該第一樞軸31對應於該止擋14突設ー扇形擋環311,藉以限制該第二支架2相對於第一支架I的傾斜角度。該第一支架I第二側設有一固定架片15,且該固定架片15徑向開設ー長形限位槽16,而該第二支架2第二側則鄰接一支撐件4,如圖I至圖3所示,該第二支架2第二側接裝一輔助支架23,使得該支撐件4設於該輔助支架23外側。該第二支架2第二側的輔助支架23與支撐件4上端樞接ー第二鉸鏈5,該第二鉸鏈5包括一第二樞軸51,其一端接裝於支撐件4上端預設的固定孔41,而另一端則穿越輔助支架23預設的第二軸孔231後,該第二樞軸51進ー步套接一與第二樞軸51連動的摩擦片52、至少ー彈性體53,例如碟形、波形彈片或彈簧、一墊片54,最後以一端封件55,例如防脫螺帽結合於第二樞軸51端部,藉以軸向迫緊前述弾性體53以及與輔助支架23相鄰接的摩擦片52。由於第二鉸鏈5相對於第一鉸鏈3具有ー距離差,使兩者形成非同軸設置,所以,當第二支架2繞著第一鉸鏈3旋轉吋,該輔助支架23可隨著第二支架2旋轉,從而帶動第ニ鉸鏈5及其樞接的支撐件4旋轉與位移。該支撐件4下端另開設一第三軸孔42,該第三軸孔42與前述限位槽16樞接ー第三鉸鏈6,該第三鉸鏈6包括一第三樞軸61,該第三樞軸61穿越第三軸孔42及限位槽16後,該第三樞軸61進ー步套接一與第三樞軸61連動的摩擦片62、至少ー弾性體63,例如碟形、波形弾片或彈簧、一墊片64,最後以一端封件65,例如防脫螺帽結合於第三樞軸61端部,藉以軸向迫緊前述弾性體63以及與固定架片15相鄰接的摩擦片62。再者,該支撐件4下端與固定架片15間進ー步設有一供第三樞軸61穿越的間隔環66。尤其是,為保護該第二支架2兩側樞接第一、第二鉸鏈3、5,因此,該樞紐器結構另包括一保護蓋7,其頂面開ロ 71在第二支架2的第一、第二鉸鏈3、5之間向上套入,並以ー螺絲72鎖固於該開ロ 71底面縱向突設的蓋柱73,以便遮蔽第一、第二鉸鏈3、5,而形成保護效果。如圖3、圖4及圖5a所示,乃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一實施例組立後的立體圖及側視圖,由圖中可以清楚觀察出,該第一支架I與第二支架2第一側樞接一第一鉸鏈3,而該第二支架第二側的輔助支架23與支撐件4上端樞接一與第一鉸鏈3非同軸設置的第二鉸鏈5,且該支撐件4下端與第一支架I第二側限位槽16樞接ー第三鉸鏈6。其中,該第一、第二支架1、2的連接部11、21分別接裝於便攜計算機的基座與觸控屏幕,由於該兩連接部
11、21互為平行,此即表示基座與觸控屏幕是處於蓋合狀態。請參閱圖5b,如欲使用便攜計算機,使用者僅需將觸控屏幕向上掀開,使第二支架2第一側以第一鉸鏈3為軸心,而繞著第一支架I旋轉,並通過該第一鉸鏈3的扭力作用,使得該第二支架2於掀開過程中可形成停滯定位效果。而該輔助支架23隨著第二支架2同步旋轉,並通過第二鉸鏈5帶動支撐件4上端旋轉位移,而令該支撐件4下端的第三鉸鏈6於限位槽16內移動。當第二支架2掀開至觀看及操作角度時,使用者即可以手指在觸控屏幕上進行觸碰或滑動動作,並通過第二及第三鉸鏈5及6產生的摩擦扭力,使得該支撐件4對觸控屏幕形成有效的支撐作用。因此,當觸控屏幕進行按壓或滑動(受力)吋,不致產生前後晃動。如圖6至圖%,其顯示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二實施例的相關圖式,為方便說明起見,本實施例的樞紐器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元件,均以相同名稱及相同符號代表之。而本實施例的樞紐器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該第一鉸鏈3是採用包覆式鉸鏈。請參閱圖6至圖8,該第一、第二支架1、2水平向各設有ー連接部11、21,該兩連接部11、21各自開設至少ー連接孔111、211,該等連接孔111、211供螺絲穿越後,以便將該第一支架I與第二支架2分別接裝於便攜計算機的基座與觸控屏幕。而該第一、第二支架I、2第一側樞接一第一鉸鏈3,該第一鉸鏈3包括一第一樞軸31,其中該第一支架I第一側軸向開設ー第一軸孔12,且該第一軸孔12徑向連通ー插槽121,而該第一樞軸31 —端接裝於第二支架2預設的固定孔22,而另一端套設於一裝設於該第一軸孔12內的包覆件38,該包覆件38軸向設有至少ー供第一樞軸31套設的管簧381,且該管簧381及其徑向延伸的插榫382則一同插接於該第一軸孔12及其連通的插槽121內。該第一支架I第二側設有一固定架片15,且該固定架片15徑向開設ー長形限位槽16,而該第二支架2第二側則鄰接一支撐件4,如圖6至圖8所示,該第二支架2第二側接裝一輔助支架23,使得該支撐件4設於該輔助支架23內側。該第二支架2第二側的輔助支架23與支撐件4上端樞接ー第二鉸鏈5,該第二鉸鏈5包括一第二樞軸51,其各自穿越支撐件4上端的第三軸孔42及輔助支架23的第二軸孔231後,該第二樞軸51進ー步套接一與第二樞軸51連動的摩擦片52、至少ー弾性體53,例如碟形、波形弾片或彈簧、一墊片54,最後以一端封件55,例如防脫螺帽結合於第二樞軸51端部,藉以軸向迫緊前述弾性體53以及與輔助支架23相鄰接的摩擦片52。由於第二鉸鏈5相對於第一鉸鏈3具有ー距離差,使兩者形成非同軸設置,所以,當第二支架2繞著第一鉸鏈3旋轉吋,該輔助支架23可隨著第二支架2旋轉,從而帶動第ニ鉸鏈5及其樞接的支撐件4旋轉與位移。該支撐件4下端另開設一固定孔41,該固定孔41與前述限位槽16樞接ー第三鉸鏈6,該第三鉸鏈6包括一第三樞軸61,其一端接裝於支撐件4下端的固定孔41,而另一端則穿越限位槽16後,該第三樞軸61進ー步套接一與第三樞軸61連動的摩擦片62、至少ー弾性體63,例如碟形、波形弾片或彈簧、一墊片64,最後以一端封件65,例如防脫螺帽結合於第二軸杆512端部,以軸向迫緊前述弾性體63以及與固定架片15相鄰接的摩擦片62。 如圖8所示,乃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結構第二實施例組立後並掀開至90度的立體圖,由圖中可以清楚觀察出,該第一支架I與第二支架2第一側樞接一第一鉸鏈3,而該第二支架2第二側的輔助支架23與支撐件4上端樞接一與第一鉸鏈3非同軸設置的第二鉸鏈5,且該支撐件4下端與第一支架I第二側限位槽16樞接ー第三鉸鏈6。如圖9a所示,該第一支架I與第二支架2兩者連接部11、21分別接裝於便攜計算機的基座與觸控屏幕,由於該兩連接部11、21互為平行,此即表示基座與觸控屏幕是處於蓋合狀態。請參閱圖%,如欲使用便攜計算機,使用者僅需將觸控屏幕向上掀開,使第二支架2第一側以第一鉸鏈3為軸心,而繞著第一支架I旋轉,並通過該第一鉸鏈3的扭力作用,使得該第二支架2於掀開過程中可形成停滯定位效果。而該輔助支架23隨著第二支架2同步旋轉,並通過第二鉸鏈5帶動支撐件4上端旋轉位移,而令該支撐件4下端的第三鉸鏈6於限位槽16內移動。當第二支架2掀開至觀看及操作角度時,使用者即可以手指在觸控屏幕上進行觸碰或滑動動作,並通過第二及第三鉸鏈5及6產生的摩擦扭力,使得該支撐件4對觸控屏幕形成有效的支撐作用。因此,當觸控屏幕進行按壓或滑動(受力)吋,不致產生前後晃動。本實用新型所掲示的,乃較佳實施例的ー種,凡是局部的變更或修飾而源於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而為熟習該項技術的人所易於推知的,俱不脫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疇。
權利要求1.一種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包括一第一支架和一第二支架,該第一、第二支架第一側樞接一第一鉸鏈,該第一支架第二側設有一固定架片,且該固定架片徑向開設ー長形限位槽,而該第二支架第二側外側與該第一支架的固定架片之間另設有ー支撐件,該第二支架第二側與該支撐件上端樞接一與第一鉸鏈非同軸設置的第二鉸鏈,而該支撐件下端與該長形限位槽樞接一第三鉸鏈;通過該第二、第三鉸鏈產生的摩擦扭力,使得該支撐件可形成支撐作用; 當該第二支架向上掀開時,使其以第一鉸鏈為軸心,並繞著該第一支架旋轉,而該第二支架第二側隨著該第二支架同步旋轉,使得該第二鉸鏈帶動該支撐件上端旋轉位移,而令該支撐件下端的第三鉸鏈於限位槽內移動。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二支架第二側進ー步設有一輔助支架,而該支撐件設於該輔助支架外側與該第一支架的固定架片之間,且該第二鉸鏈樞接於輔助支架與該支撐件上端。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一、第二支架各設有ー接裝於便攜計算機的基座與觸控屏幕的連接部。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一鉸鏈包括一第一樞軸,該第一樞軸一端接裝於第二支架的固定孔,而另一端穿越第一支架的第一軸孔,並進ー步套接一與該第一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ー弾性體,並以一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一樞軸端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一樞軸於該摩擦片和彈性體之間進ー步套接一固設於該第一支架的閉鎖固定件,以及一與該第一樞軸連動的閉鎖轉動件。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閉鎖固定件與閉鎖轉動件兩者鄰接面相對設有凹部與凸部;以及該閉鎖固定件周緣突設ー插接於該第一支架預設榫孔的凸榫,使得該閉鎖固定件固設於第一支架ー側,並共同包夾摩擦片。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二鉸鏈包括一第二樞軸,該第二樞軸一端接裝於該支撐件上端的固定孔,而另一端則穿越該輔助支架的第二軸孔,並進ー步套接一與該第二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ー弾性體,並以一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二樞軸端部。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三鉸鏈包括一第三樞軸,該第三樞軸穿越該支撐件下端開設的第三軸孔及該固定架片的限位槽,並進一步套接一與該第三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ー弾性體,並以一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三樞軸端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支撐件與固定架片間進一歩設有ー供第三樞軸穿越的間隔環。
10.一種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包括一第一支架和一第二支架,該第一、第二支架第一側樞接一第一鉸鏈,該第一支架第二側設有一固定架片,且該固定架片徑向開設ー長形限位槽,而該第二支架第二側內側與該第一支架的固定架片之間另設有ー支撐件,該第二支架第二側與該支撐件上端樞接一與第一鉸鏈非同軸設置的第二鉸鏈,而該支撐件下端與該長形限位槽樞接一第三鉸鏈;通過該第二、第三鉸鏈產生的摩擦扭力,使得該支撐件可形成支撐作用; 當該第二支架向上掀開時,使其以第一鉸鏈為軸心,並繞著該第一支架旋轉,而該第二支架第二側隨著該第二支架同步旋轉,使得該第二鉸鏈帶動該支撐件上端旋轉位移,而令該支撐件下端的第三鉸鏈於限位槽內移動。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二支架第二側進ー步設有一輔助支架,而該支撐件設於該輔助支架內側與該第一支架的固定架片之間,且該第二鉸鏈樞接於輔助支架與該支撐件上端。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一、第二支架各設有ー接裝於便攜計算機的基座與觸控屏幕的連接部。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一支架第一側軸向開設一第一軸孔,且該第一軸孔徑向連通ー插槽,而該第一鉸鏈包括一第一樞軸,該第一樞軸ー端接裝於第二支架的固定孔,而另一端套設於一裝設於該第一軸孔內的包覆件,該包覆件軸向設有至少ー供第一樞軸套設的管簧,且該管簧及其徑向延伸的插榫則一同插接於該第一軸孔及其連通的插槽內。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二鉸鏈包括一第二樞軸,該第二樞軸穿越該支撐件上端的第三軸孔及該輔助支架的第二軸孔,並進一步套接一與該第二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ー弾性體,並以一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二樞軸端部。
15.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樞紐器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該第三鉸鏈包括一第三樞軸,該第三樞軸一端接裝於支撐件下端的固定孔,而另一端則穿越該固定架片的限位槽,並進一步套接一與該第三樞軸連動的摩擦片、至少ー弾性體,並以一端封件結合於該第三樞軸端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樞紐器結構,其包括一樞接於第一、第二支架第一側的樞接第一鉸鏈,另在第一、第二支架第二側之間以第二、第三鉸鏈樞接一支撐件,通過該非同軸設置的第二、第三鉸鏈產生的摩擦扭力,使得該支撐件對觸控屏幕形成支撐作用,從而令與該樞紐器結構連接的電子產品,例如便攜計算機的觸控屏幕進行觸控操作時,該樞紐器結構可避免觸控屏幕按壓或滑動(受力)產生前後晃動。
文檔編號F16M11/04GK202660175SQ20122026211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5日
發明者張瑞鴻, 洪榮志, 邱宥騰 申請人: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