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竹的文化意蘊(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2023-07-22 21:15:24

◆文 / 虞鄭珺

「竹,冬生草也」,在姿態萬千的自然界中,竹似乎只是非草非木的一族禾本科植物,但在幾千年中華傳統文化裡,竹便不再只是這樣一種無奇的存在了。它不僅是具有強大實用功能的原材料,更是一個被「人化」了的審美符號,蘊藏著無盡神秘的宗教色彩,亦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理想與精神內質。

神秘之源:竹崇拜及其習俗傳說

蘊含神秘色彩的竹崇拜,是中國傳統竹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竹文化在最早期的表現。竹崇拜與早期人類的生殖崇拜密切相關,當時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面對具有神秘未知力量的大自然,人類始終持有敬畏之心。而若想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獲得種族的延續,首要條件便是保證繁殖數量,達到人丁興旺。因此,早期人類形成生殖崇拜,之後又進一步將這種崇拜轉移到生活中的常見之物——竹的身上。自然之物眾多,為何偏偏選擇竹?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竹具有密集叢生的狀態與四季常青的屬性,較為吻合地滿足了人類對於生命延續的迫切渴望,象徵著子孫成群、相互扶持、世代綿延的美好願望。

從生殖崇拜這一源頭流傳下來的竹崇拜思想深深滲透入傳統文化之中,被人們賦予了神性光輝,具有神聖性和宗教性,尤其表現在婚姻與生育方面。中華民族的宗教觀念以實用主義為導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重視香火的人們賦予了與竹相關的虔誠意願。譬如,一些地區會在女兒出嫁時置辦竹筷作為陪嫁之一,寓意為快生貴子,又如江浙、山東一帶素有在嬰兒降生第三天種下子孫竹的習俗,以希家族子孫滿堂,人丁興旺。而對比竹在各類典籍中的形象變化,不難發現,書中關於竹的記載,大體上反映出的就是竹擁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且這一力量不斷被強化的過程。《莊子•秋水》中記載「夫鵷鶵,……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練實即竹實,這則寓言中梧桐、練實、醴泉被擺在了對等的位置,可以看出竹在當時所具有的神聖高尚的屬性。在《後漢書•費長房傳》的記載中,竹被進一步神化,成為了顯示神力的直接載體,「翁乃斷一青竹,……即長房形也」,即竹有能夠幻化成人形的神力,「騎此任所之,則自至也」,即竹為可以載人自仙境而歸的神器。東晉道教學者葛洪的《神仙傳•壺公》中亦有相關文字:「所騎竹杖棄葛坡中,視之,乃青龍耳」,在這裡竹的形象更是與龍相聯繫,衍生出了竹杖化龍、龍竹等典故。同時,這也顯示出竹對原始道教的形成具有一定影響。竹在道教文化中是具有送子、延壽功能的靈草,「即在『交感巫術』的心理作用之下賦予竹以送子和延壽的神秘力量,使竹成為宗教符號」(何明、廖國強《中國竹文化》)。據說,東晉簡文帝正是依照道士所言,竹「植根敷實,結繁眾多」可「天感機神,大致繼嗣」,所以「種竹於內宇之外」,才生得孝武帝。這一故事的真實性固不可考,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竹在其中扮演了天人相通的一個橋梁,發揮的正是其送子功能的作用。

湘妃竹

歷史上有關竹具神性的故事俯拾即是,《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有竹王者,興於遁水」,記述了男子生於竹,「遂雄夷狄」的竹王傳說。此外,還有湘妃竹、孟姜竹、四方竹、觀音竹等傳說故事。可見,竹從一開始就被人類賦予了神性色彩,人類對竹的複雜情感就此深植於民族基因之中,並在後世的竹文化世界中盛開出絢爛各異的花朵。

器物之用:應用廣泛的自然之竹

中國可謂是竹的故鄉,古人對於竹的應用歷史悠久,涉列廣泛。後裔射日取竹成箭,女媧造人以竹製笙簧,這些傳說故事從側面證明,人類在早期就已經發現了竹強大的實用功能,在浙江河姆渡文化中發掘出的竹子實物更顯示出人類將竹作為一種工具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吳越春秋》中陳音所引用的《彈歌》是現存最早的詩歌之一,體現著早期民間口頭創作的藝術風格,「斷竹,續竹,飛土,逐宍」,短短八字便傳達出竹作為捕獵工具的信息:人們用竹製成狩獵工具,再裝上泥彈,以此來捕獵覓食。可以說,具有實用功能的竹是推動早期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存在之一。

不過,竹的實用功能不光是作為粗暴殘酷的狩獵工具,它還擁有清新典雅的藝術之風。西周的八音中竹便獨佔一類,證明竹在當時已成為製作樂器的重要材料,後來人們又用竹製造出了氣鳴、膜鳴、體鳴、弦鳴等多類樂器。在人們熟知的《陋室銘》中,「絲竹」被用來指代音樂。在唐代,竹人還可指演奏樂器的藝人,民間甚至有「絲不如竹」的說法。竹笙、竹簫、竹板、竹琴、竹笛等這些古老的樂器,在音樂的發展史上擁有一席之地,甚至在當下都還散發著獨特的光芒,成為傳承發揚東方藝術之美的重要載體。不僅如此,在生產生活中頻繁上場的竹器也順理成章進入了被人們視為至高無上的祭祀活動中。或許是由於原始社會人們就地取材的慶祝方式,手中的竹器自然而然成為了獲得戰利品時歡舞的道具,加之其本身所蘊含的神聖性,此後便慢慢演化為神秘祭祀、佔卜活動中的一種禮器或工具。《離騷》「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佔之」中的「筳」即佔卦用的竹片,「折竹以卜,佔來歲豐儉」(《太平御覽》),講的就是古人以竹筷、竹籖來佔卜的活動。

在紙張問世前,竹簡一度成為王公貴族最常用的書寫材料。

具體到日常生活,竹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蘇軾《記嶺南竹》中所言,「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古人的生活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在服飾上,竹製品蘊含著濃鬱的東方文化之美,竹簪、竹篦、竹帽等飾品展現出別具一格的東方審美風格。據有關文獻記載,竹布、竹冠、竹鞋等也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在食用方面,善於烹飪的中國人自然不會埋沒竹的價值。鮮嫩的竹筍「自周代開始就是席上珍饌」(關傳友《中華竹文化概覽》),現如今,國人更是千變萬化玩出新花樣,在烹飪方式和美食搭配上都頻頻創新,梅菜筍絲、豌豆燜筍、鯽魚筍湯、乾貝煸筍、春筍清粥等均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竹筍

不僅如此,竹本身具有的堅韌抗壓特性更是讓它成為了一種理想的建築材料,在上古時期,竹的遍布範圍較現代要廣得多,北方的黃河流域也曾是竹的原產地。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幹欄式建築以竹樁為底架,用竹木建造住房,完美應對了南方潮溼多蟲的自然環境,體現著獨具魅力的東方建築美學風格。竹樓是中國古代使用最廣,意蘊最豐富的竹建築,唐劉禹錫在《採菱行》中描繪武陵郡「家家竹樓臨廣陌」,可見竹樓作為一種民居建築的出場率之高。唐代以降,幽靜清雅的竹居建築一直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展現出中華民族和諧優美的審美風格。宋歐陽修《綠竹堂獨飲》、王禹偁《黃岡竹樓記》,明方孝孺《友筠軒賦》、陳確《過爾立山中》,清代的粵西竹屋以及現代傣族人民仍在居住的竹樓等都反映出竹建築歷久不衰的魅力。

唐代以降,幽靜清雅的竹居建築一直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展現出中華民族和諧優美的審美風格。

在出行方面,竹筏、竹車、竹船、竹橋、竹轎等都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中,不少優雅古典的竹橋被保留至今,成為裝點旅遊景區的一抹亮色。竹筏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如今也依舊可見,只是其實用功能虛化,更多被人們貼上了可泛舟追昔的情趣標籤。

人化之竹:君子之竹的審美人格化

蒼翠修直的竹與華夏子孫綿延相依了數千年。在紙張問世前,竹簡一度成為王公貴族最常用的書寫材料,而至黎民百姓,竹籃、竹蓆、竹扇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但當竹到了文人士大夫的筆下,其內涵與意蘊又再次被豐富與深化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似乎手握竹製的筆管,文人對於竹的欣賞與喜愛之情便會不住地順其筆尖流淌於紙上。文化的興盛繁榮使竹的審美人格化有了起點,竹不再只作為單純的自然之物或是應用工具存在,而是成為了一個如翩翩君子般的人格化的審美意象,中國傳統竹文化的內涵意蘊也在這一階段豐富深刻起來。

文人鍾情於竹是顯而易見的,「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宋代文學家兼美食家蘇軾在肉與竹兩者的選擇中毫不猶豫轉向了竹,無肉不過令人消瘦罷了,無竹那便是要使人俗的,一實一虛間,昭示著竹已從往日餐桌上的一道菜升格為文人騷客的精神寄託。但竹從一種普通植物進入到文人視野中,再進入到詩詞中,進而成為他們傾心的吟詠對象,成為一種文化符號,非一朝一夕可成,而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

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多次寫到竹,《衛風•淇奧》共三節,每節均以綠竹起興,分別為「綠竹猗猗」「綠竹青青」「綠竹如簀」,借竹的蒼翠挺拔來引出對德行兼備的真君子的讚頌之詞。《小雅•斯幹》中寫,「秩秩斯幹,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描繪了兄弟之間相互友愛的和睦景象。從這兩首詩中不難發現,雖然詩中有竹,卻是以竹起興,進而稱頌他物,竹並非是詩裡的頭號主角。放眼看去,秦漢時期的詩大多如此,《楚辭•九歌•山鬼》有言「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其中的幽篁意為幽暗的竹林,但作者是以此比喻自身所處的艱難處境,而非用力在幽篁一詞上。漢代五言詩代表作《古詩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亦然,「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女子以孤單的野竹自比,來表達內心的哀傷,依舊是比興的手法。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們內心被壓抑已久的情感逐漸掙脫出禮教的束縛,詩尚通脫,講究風骨,文學的自覺性不斷加深。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山水更加成為了灑脫文人的寄情之地,賞竹亦成為文人生活中的一種情趣,竹從作為文學中的一個意象漸漸轉變成了一種文學符號。南朝沈約的《詠簷前竹》,「萌開籜已垂,結葉始成枝。繁蔭上蓊茸,促節下離離。風動露滴瀝,月照影參差。得生君戶牖,不願夾華池」,竹莖拔節而出,細葉抽生嫩芽,清風明月,竹影參差,面對窗前枝繁葉茂的翠竹,詩人揮灑筆墨寫下了這首詠竹詩。「得生君戶牖,不願夾華池」一句仿佛是竹對詩人的安慰,詩人沒有在詩末直白展露心緒,而是以竹的角度作結,含蓄內斂,暗含情韻。再看南朝王儉的《靈丘竹賦》,「翠葉與飛雪爭採,貞柯與曾冰競鮮」,則是直接稱頌了竹的凌寒傲骨。此外,像劉孝先《詠竹》,「竹生荒野外,梢雲聳百尋。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張正見《賦得山中翠竹》「復澗藏高節,重林隱勁枝」等都是以詠竹為主的詩作。雖然其背後或許隱含著詩人的另一層情感,但明顯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詠竹詩的數量較秦漢更多,並且在詩歌中竹已經升級為吟詠對象,不再是鋪墊或簡單的比喻,而象徵著堅貞氣節與柔韌氣質。

南北朝之後,中國文學迎來了一個全面繁榮的時代,詩詞歌賦於唐代綻放異彩,藝術融會風骨與神韻。自然,在文化高度繁榮的唐代,文人們也給予了蒼勁挺拔的翠竹更多的關照,湧現出不少詠竹的佳作。在這些作品中,竹人格化的君子形象得到了全面立體的展現。如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竹》,「俗物不到眼,好書還上心。底事忘羈旅,此君同此襟」;劉禹錫《庭竹》「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張九齡《和黃門盧侍御詠竹》 「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元稹《新竹》「唯有團團節,堅貞大小同」;更有李白《慈姥竹》「不學蒲柳凋,貞心嘗自保」;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雨洗涓涓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等,他們都以竹為對象,讚頌了其堅韌不拔、堅貞高潔的品質。所謂詩畫相合,唐代文人對於畫竹亦有著濃厚的興趣,陳師曾在《中國繪畫史》中說「唐代王維、孫位、張立則是寫竹繪畫開端」。中唐時畫竹已是獨立的畫科,兼具外在美與內蘊美的竹逐漸從眾多自然景物中獨立出來,成為了文人畫中的寵兒。時至宋代,畫竹之風更盛,竹在這一時期被賦予了更多精神內涵,成為了文人士大夫重要的精神載體之一。同時,程朱理學興盛,說理之風亦讓傳統竹詩增添了一味新元素。宋代畫家文與可偏愛畫竹,《宋史》載「同又善畫竹」,其摯友兼表兄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記述文與可教予自己的一套繪畫理論,即後世流傳的「胸有成竹」。後世的元明清亦畫竹大師輩出,元代的李衍、高克恭、柯九思,明代的王紱、夏昶,清鄭板橋、吳昌碩等都對畫竹造詣頗深。

竹的精神內涵著重以文學藝術作品的方式體現出來,在一次次「移情」的過程中,文人們更深化了竹的內在意蘊。竹的中空是虛心的象徵,竹的有節又與氣節聯繫在一起,竹的修長繁茂、四季常青、堅韌牢固更是「人化」為堅韌不拔、正直不阿、堅貞高潔、不畏艱難等品質。

從原始崇拜到物器之用再到精神寄託,竹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深化,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重載體。不畏嚴寒的竹與松、梅合稱歲寒三友,同時又位列「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中。於竹而言,它早已不僅僅如人們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竹形象那般簡單,而是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審美符號,被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們賦予了美好獨特的精神品質。總的來說,中國竹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看作是竹作為中華文化景觀與文化符號雙向發展的成果。從古至今,竹全方位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象徵著獨具魅力的東方之美。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