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位著名電影演員名單(電影大師和他們的御用演員)
2023-07-23 04:54:48 1
上帝每天都在鍛造刀鋒,並期待它們相遇。能遇到火光四射的同類是刀鋒的幸福。好比能砸在牛頓的腦袋上是蘋果的造化一樣。當然,蘋果對那腦袋也是有引力的,只不過沒人追究罷了。
所以,不必問到底是誰成就了誰,優秀的導演和演員正如兩刃刀鋒,他們的撞擊,只會有留下一種痕跡......
回顧世界影史,大師或名導都有個把個「御用演員」,像可口的飯菜還想多來兩口,順手的傢伙下次還會再使一樣順理成章。
胡金銓為《俠女》(1970)主角徐楓整理造型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45-1982)與漢娜·許古拉Hanna Schygulla;費德裡科·費裡尼Federico Fellini(1920-1993)與馬塞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1924-1996);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與莫尼卡·維蒂Monica Vitti;胡金銓(1932-1997)與徐楓;大衛·林奇David Lynch與凱爾·麥克拉克倫Kyle MacLachlan;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與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約翰·卡朋特與庫爾特·拉塞爾Kurt Russell;成龍的「成家班」;周星馳的「周家班」;讓-皮埃爾·熱內Jean-Pierre Jeunet與他的醜星們…...
查理·卓別林和第四任妻子奧娜·奧尼爾
我們無法枚舉所有,只好揀些有趣或有類可尋的羅列出來,你們也可以說說你們心目中的大導和他們的御用演員們......
【兩情相悅-查理·卓別林和他的女人】
其實本不想重提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1889-1977)大師的情史。但在查理·卓別林大師多產的一生中,其劇中女主角的變換絕對跟他現實生活中情人的轉換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某時期的御用女演員在絕大多數也是他私生活中的御用情人。
艾德娜·珀薇安絲
女人和電影是查理·卓別林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而且這兩件事他都完成得相當漂亮。
早在1918年查理·卓別林剛剛成名之時,他就在眾多的手下中覓到了一個非常靚麗的姑娘,「嫻靜持重,長著雙美極了的大眼睛」。
這位美女就是艾德娜·珀薇安絲Edna Purviance(1895-1958),在被查理·卓別林挖掘之後,她成了查理·卓別林劇中女主角,同時也順理成章的成了他的情人。
麗塔·格雷
他們曾在一起拍攝了《流浪漢The Tramp》(1915)等多部作品,後來,隨著二人感情的破裂,他們在電影上的合作也旋即終止。
查理·卓別林的一生中,共有妻子四名,情人若干,像米爾德爾德·哈裡斯Mildred Harris(1901-1944)、麗塔·格雷Lita Grey(1908-1995)等都曾在不同時期在他的感情世界和電影世界中扮演過主角。
瓊·巴瑞
而他與瓊·巴瑞Joan Barry(1903–1989)的緋聞更是令事業處於低迷時期的查理·卓別林受到致命的打擊,使得查理·卓別林聲名大敗,更一度令世人的反查理·卓別林的陣營情緒高漲,這一時期他精心打造的影片《凡爾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1947)也因此被貶得一文不值。
查理·卓別林和寶蓮·高黛
1943年,54歲的查理·卓別林娶了18歲的奧娜·奧尼爾Oona O'Neill(1925-1991),也正是這個女人守著一代電影大師直到終老,但是現在回頭品評一下,奧娜·奧尼爾雖然是查理·卓別林一生最重要的一個愛人,卻不是他電影上最得力的助手。
電影《摩登時代》(1936)結尾片段的影像
在事業上給他最大幫助的應該是他的第三位妻子,寶蓮·高黛Paulette Goddard(1910-1990)。寶蓮·高黛和查理·卓別林前後相處了10年,其中包括6年的婚姻。
他們不僅在感情上相互依託,而且在事業上共同發展。《摩登時代Modern Times》(1936)和《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1940)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傑作。
【此岸彼岸-約翰·福特與約翰·韋恩】
合作影片:《關山飛渡Stagecoach》(1939)、《歸途路迢迢The Long Voyage Home》(1940)、《菲律賓浴血戰They Were Expendable》(1945)、《黃巾騎兵隊She Wore a Yellow Ribbon》(1949)、《一將功成萬骨枯Rio Grande》(1950)、《蓬門今始為君開/沉默的人The Quiet Man》(1952)、《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1962)。
約翰·韋恩在電影《關山飛渡》(1939)中的影像
約翰·福特John Ford(1894-1973)絕對可謂世界影史最偉大的導演之一,更是西部片的開山鼻祖,他曾四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是每一部都不是西部片,而西部片卻是他的最愛。
從影60載,拍片112部,其中西部片佔了三分之一。而這三分之一的作品大多由約翰·韋恩John Wayne(1907-1979)領銜,在1928年至1963年的35年間,二位先後展開了20餘次頗具傳奇色彩的合作。
在電影《蓬門今始為君開/沉默的人》(1952)的外景地,後排左起:弗蘭西斯·福特Francis Ford、約翰·韋恩John Wayne、維克託·麥克拉格倫Victor McLaglen、約翰·福特John Ford;前排坐著為巴裡·菲茨傑拉德 Barry Fitzgerald
1939年合作推出的《關山飛渡Stagecoach》(1939)則成為早期西部片中的扛鼎之作,約翰·福特的西部片有著「歷險 社會反省」的模式結構,而約翰·韋恩的深沉內斂與約翰·福特的大氣磅礴更是相得益彰,《關山飛渡》為福特穩固了頂級導演的地位,同時,也幫助約翰·韋恩掙脫了低級西部片那無邊無際的泥潭。
約翰·韋恩和瑪琳·奧哈拉Maureen O'Hara(右)在電影《蓬門今始為君開/沉默的人》(1952)中的影像
隨著《搜索者/日落狂沙The Searchers》(1956)、《蓬門今始為君開/沉默的人The Quiet Man》(1952)、《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1962)等系列優秀西部片的推出,約翰·韋恩本人也建立了具有超凡魅力的經典銀幕形象,成為三、四十年代西部牛仔的最典型的代表。
西部片是約翰·福特為世界影壇創立的全新類型,是美國影史少數原創的藝術類型之一,但他與約翰·韋恩的經典之作《搜索者》卻仍被奧斯卡視為一隻破舊輪胎而拒之門外。
電影《一剪梅》(1931)外景地,左起:阮玲玉、卜萬蒼、金焰
【慧眼識珠-卜萬蒼與阮玲玉】
合作影片:《掛名夫妻》(1927)、《戀愛與義務》(1931)、《桃花泣血記》(1931)、《一剪梅》(1931)、《續故都春夢》(1932)、《三個摩登女性》(1933)
阮玲玉(1910-1935)的演藝生涯是從她跨進卜萬蒼(1903-1974)辦公室試鏡的那一刻起,當時阮玲玉的父親已去世,她正在崇德女校讀書。
卜萬蒼
當阮玲玉在導演工作室門口稍稍遲疑了一下,慢慢舉步進來的時候,攝影師出身的卜萬蒼兩隻眼睛像攝影機上的鏡頭,對站在面前的這位苗條清秀而又舉止優雅的應考者盯了好長時間才想起問話。
待阮玲玉一一表演完助理導演要求的動作後,卜萬蒼便從椅上站起來,用他響亮的聲音對阮玲玉說:「你考取了!請你留下地址,過幾天,我們通知你來拍戲。」
阮玲玉和金焰在電影《戀愛與義務》(1931)中的影像
卜萬蒼不假思索地錄取了她,這種果斷而迅速的決定使所有的人都感到意外和驚異。望著阮玲玉姍姍遠去的倩影,卜導演興奮地說:「你們看,她像有一種永遠抒發不盡的悲傷,惹人憐愛,一定是個有希望的悲劇演員。」
並從實拍的那天起,阮玲玉便成為卜萬蒼所在的明星公司的正式演員。
卜導演的話,在阮玲玉9年的銀幕生涯、29部電影中得到了印證。
阮玲玉在電影《戀愛與義務》(1931)中的影像
她從《掛名夫妻》開始,在影片中飾演各類不同角色,塑造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婦女形象,其中有農村少女、女工、女學生、小手工藝者,以至交際花、妓女、尼姑和乞丐,有正派角色也有反派角色。這些充滿悲劇色彩的銀幕形象,也就是舊中國千百萬苦難婦女的縮影。
在這裡我們還是不能說是卜萬蒼成就了阮玲玉,雖然後者是由前者一手挖掘出來了的。
阮玲玉和金焰在電影《桃花泣血記》(1931)中的影像
我們只能說卜萬蒼對於阮玲玉能在電影生涯中的有所建樹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提攜的作用。把她帶進了膠片粘合的人生裡,並終因自己的名氣導致太多的流言蜚語,再加上兩個男人的背棄,孤寂的死去。
黑澤明(左)與三船敏郎
【不可分割-黑澤明與三船敏郎】
合作影片:《野良犬》(1949)、《羅生門/羅生門》(1950)、《白痴》(1951)、《七武士/七人の侍》(1954)、《蜘蛛巢城》(1957)、《用心棒》(1961)
「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這是日本人的驕傲。
三船敏郎在電影《野良犬》(1949)中的影像
自1948年首度與三船敏郎(1920-1997)合作起,黑澤明(1910-1998)一生共拍攝了30部作品,其中16部是與三船敏郎合作的。從1948年的《泥醉天使/醉いどれ天使》至1965年的《紅鬍子/赤ひげ》,他們二人一路行走,一路合作,一併開啟了「黑澤明的黃金時代」。
尤其是1950年合作的《羅生門》,一舉捧回了代表威尼斯第12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榮譽的金獅獎,這不僅僅是日本影史的首個國際獎項,該片也成為第一部闖入歐洲影展的亞洲作品,打破了國際影展被歐美影片長期壟斷的局面,由此黑澤明成為第一位贏得國際認可的日本導演。
三船敏郎和京町子在電影《羅生門》(1950)中的影像
三船敏郎在電影《七武士》(1954)中的影像
從此,黑澤明享譽國際影壇近50年之久,而三船敏郎其後也分別以《用心棒》(1961)和《紅鬍子》(1965)兩次摘得威尼斯影帝頭銜,達到了二人合作的顛峰。
20世紀60年代未期,黑澤明與三船敏郎關係突然決裂,兩人從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到不跟對方說一句話,當然,也不與對方再拍任何一部戲。
三船敏郎在電影《蜘蛛巢城》(1957)中的影像
由於二人對此事的原因三緘其口,我們至今仍無法解釋導致他們決裂的原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三船敏郎的黑澤明進入了事業的低潮,也許在世人的眼裡黑澤明和三船敏郎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失去了其中一個,另一個的存在也毫無意義。
傳言,黑澤明於1970年的那次自殺未遂,也是源於此事。如今兩位大師泰鬥已雙雙作古,而他們之間的種種恩恩怨怨也隨之深埋黃土,留下的,是他們二人永遠不滅的神話。
1946年,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英格麗·褒曼
【狡兔三窟-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他的女郎們】
驚悚大導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曾這樣評價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她就像一隻被端上聖誕晚宴的火雞,光光的,黃黃的,肉肉的。」
眾所周知,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經常在大眾面前明確地表示他不喜歡那些「以胴體招徠觀眾」的性感明星。
格蕾絲·凱利和英格麗·褒曼合影,英格麗·褒曼果然氣場強大,雖然年華已逝但和格蕾絲·凱利在鏡頭前平分秋色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最欣賞金髮碧眼、風度優雅、矜持的「冷」美人,比如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1915-1982)和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1929-1982)。
英格麗·褒曼可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最心儀的一位女演員,他們一起合作過三部片子:《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1945)、《美人計/聲名狼藉Notorious》(1946)和《風流夜合花/歷劫佳人Under Capricorn》(1949)。
英格麗·褒曼和加利·格蘭特在電影《美人計》(1946)中的影像
遺憾的是在第三部影片合作之後,英格麗·褒曼著了愛情的魔,拋夫棄子漂洋過海投向了羅西裡尼的懷抱。英格麗·褒曼的這場聞名影史的情變讓整個世界為之譁然,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更是出離憤怒,把這看成是英格麗·褒曼對他的背叛。
英格麗·褒曼之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影片的主角一直飄乎不定,這樣的狀態大約持續了五年,1954年,他終於遇到了格蕾絲·凱利。
格蕾絲·凱利和加利·格蘭特在電影《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1955)中的影像
如果說英格麗·褒曼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最心儀的女演員,那麼格蕾絲·凱利就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評價最高的一個。對於他而言,這兩位美女愛將給他的重要性是一致的,給他的殺傷力也是一致的。
繼《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1954)的首次合作之後,他又邀請格蕾絲·凱利接連主演了《後窗Rear Window》(1954)和《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1955),遺憾的是,他們的合作次數也是三。
電影《捉賊記》(1955)片場內,格蕾絲·凱利(右)和加利·格蘭特(左)和所有工作人員為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中)慶生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曾經這樣說格蕾絲·凱利,她是一個美得讓人心驚的女子,但卻同時讓人不敢靠近,這就跟他所拍的電影一樣,既在劇情方面吸引觀眾,又設之以懸念保持距離。
就在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認為他的電影離不開格蕾絲·凱利的時候,格蕾絲·凱利卻在坎城電影節上遇見了自己的白馬王子,並最終戴上了摩納哥王妃的后冠。
格利高裡·派克Gregory Peck和英格麗·褒曼在電影《愛德華大夫》(1945)中的影像
雖然在此之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也先後使用過像維拉·邁爾斯Vera Miles(1929-)、蒂比·赫德倫Tippi Hedren這樣的演員,但他們之間始終沒有以前的那種默契。
也許是因為她們無法忍受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越發暴躁的脾氣和越發苛刻的工作方式,也許是前兩位美女的身形在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蒂比·赫德倫在電影《群鳥The Birds》(1963)中的影像
現在我們回首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片子,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即他與英格麗·褒曼和格蕾絲·凱利合作的那段時期的確是他的黃金時代。
當然,在這十幾年中,加利·格蘭特Cary Grant(1904-1986)與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1908-1997)這兩位好萊塢巨星的鼎立加盟也是成功的關鍵。
電影《欲望號街車》(1951)片場,伊利亞卡贊(右)與馬龍白度
【不離不棄-伊利亞卡贊與馬龍白度】
合作影片:《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薩巴達萬歲Viva Zapata!》(1952)、《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
大抵人們都知道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1909-2003)與馬龍·白蘭度(1924-2004)合作的這幾部經典的影片,但是他們之間的故事卻鮮有人知。
想當初,馬龍·白蘭度還不過是個年少輕狂的莽撞青年,曾因在教官的門口引爆自製的炸彈而被驅逐出軍校。
馬龍·白蘭度在《欲望號街車》(1951)中的影像
後來,進入紐約戲劇藝術學校就讀,同時在多出實驗劇中磨練演技,在登上百老匯舞臺後不久,就引起了一些圈內人士的注意,這其中就包括演而優則導的伊利亞·卡贊。
馬龍·白蘭度被伊利亞·卡贊收麾其下,進一步磨練演技,這對他日後的事業有了巨大的影響。
由於伊利亞·卡贊的推薦,馬龍·白蘭度得以主演舞合劇《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又是伊利亞·卡贊的一再堅持,馬龍·白蘭度得以與大明星費雯·麗(1913-1967)擔綱主角電影版的《欲望號街車》(1951),結果此片一舉奪得四項奧斯卡大獎。
馬龍·白蘭度在電影《碼頭風雲》(1954)中的影像
從此,伊利亞·卡贊和馬龍·白蘭度成了全美以至於世界範圍家喻戶曉的人物。
此外,二人合作的另兩部片子《薩巴達萬歲Viva Zapata!》(1952)和《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也均永載影史。
伊利亞·卡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在紐約創立和倡導的「小組劇院」流派,而馬龍·白蘭度就是該流派的最為成功的實踐者。
在電影《碼頭風雲》(1954)的外景地,導演伊利亞·卡贊正在給馬龍·白蘭度講戲
其實,具有中東血統的伊利亞·卡贊在很早以前就表露出他的左傾思想意識,20世紀30年代曾捲入過美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中,這對於歐美人來說絕對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曾有一段時期,伊利亞·卡贊被列入非美調查委員會公布的黑名單中,這個時候許多明星都對他拒而遠之,他是告密者之一,結果令很多自由派導演、編劇流亡海外,包括悅-查理·卓別林、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1915-1985)等,但始終有一個人堅持和他站在一起,你預想的沒錯一一他正是馬龍·白蘭度。
電影《薩巴達萬歲》(1952)劇照,馬龍·白蘭度
20世紀60年代伊利亞·卡贊逐漸退出演藝圈,但賣友求榮的名號仍如影隨形,而他則一直保持沉默。
他拒絕為「黑名單」事件做出道歉,伊利亞·卡贊不認為自己有罪,也不覺得自己賣友求榮,他說:「傷害別人是件悲傷的事情,我寧願傷害他們少些,傷害自己多些。」
讓·谷克多(左)與讓·馬雷
【良師益友-讓·谷克多與讓·馬雷】
合作影片:《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1946)、《雙頭鷹之死L'aigle à deux têtes》(1948)、《可怕的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1948)、《奧菲斯Orphée》(1950)
讓·谷克多Jean Cocteau(1889-1963年)可謂世界電影史上最前衛的先鋒藝術家之一,除導演之外,他還是詩人、小說家、畫家、劇作家、演員及裝飾藝術家。自10歲開始寫作,16歲出版詩集,拍攝的12部作品均充滿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色彩。
電影《美女與野獸》(1946)劇照,讓·馬雷
讓·馬雷Jean Marais(1913-1998)在遇到讓·谷克多之前不過是個貨真價實的混混,高中退學後找不到工作,整日地滿大街閒逛。
一次偶然聽朋友說有個老頭兒讓·谷克多的講座很值得一聽,他便欣然前往,結果認識了改變他一生的讓·考克多。
電影《雙頭鷹之死》(1948)劇照,讓·馬雷
上天給了讓·馬雷一張漂亮的臉,卻也給了他太多不幸,讓·谷克多欣賞讓·馬雷的自身條件及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种放蕩不羈的個性,遂親手把他帶入演藝圈。
隨著兩人的初歡——《雙頭鷹》和《美女與野獸》的成功推出,讓·馬雷也嘗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
此後,讓·馬雷幾乎出現在讓·谷克多的每一部作品當中,成為他名副其實的「欽點御用演員」。
電影《奧菲斯》(1950)劇照,讓·馬雷
如果想要把他們二人的關係說得再通透一些,那麼就一定要交待這樣一個事實:讓·谷克多是位不折不扣的同志,而二人非同尋常的關係也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但對於讓·馬雷而言,他對讓·谷克多只是一種虔誠的崇尚與尊敬.
讓·馬雷曾這樣對世人說:「讓·谷克多是我的父親,亦是我的兄弟;是我的導師,亦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一切,我的愛。很多人說我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我要告訴你們這是錯的,我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他。」
讓·谷克多(右)與讓·馬雷在天體浴場
好萊塢明星們與胡佛掌權FBI的恩怨糾葛他把世界逗笑了,4次婚姻只好蘿莉,死後遺體被盜當過美軍間諜,手握4座奧斯卡導演獎,片場裡的獨裁暴君希區柯克向蒂比·赫德倫提出性要求 被控制和改造的金髮女郎「一代名導」卜萬蒼「南下」香港拍片:流離情結與焦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