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分的電影推薦幾部(這是本月最有種的電影)
2023-07-12 13:41:59 1
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買遭到宗教極端主義者長達60小時的襲擊。
恐怖分子手持衝鋒鎗,帶著手雷,在孟買標誌性建築及旅遊勝地,其中包括火車站,五星級酒店,餐廳等12個不同地點進行無差別屠殺。
這起震驚世界的恐怖襲擊,最終造成195人死亡,295人受傷。
很多人認為,那是孟買有史以來最恐怖的一夜(實際上已不止)。
10年後,這起恐怖案件被改編成電影搬上了屏幕。
製片公司來自澳大利亞(主要製片方),印度和美國。
可惜,引起的反響並不大。
因為影片內容和題材的原因,好萊塢六大公司沒有一家願意接盤。
最終本片的上映規模極其有限。
即使如此,本片依然在豆瓣上頂到了8.3的高分:
《孟買酒店》
還是10年前,演員戴夫·帕特爾主演了在印度拍攝,後來拿下奧斯卡《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孟買恐襲發生的時候,戴夫·帕特爾正和劇組參加多倫多電影節。
回到倫敦的家中後,他看到父母正在看著新聞落淚。
這次恐襲的發生,對他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於是,後來得知這個事件要被搬上屏幕的時候,戴夫·帕特爾主動請纓加盟。
其實本片的導演安東尼·馬拉斯知名度並不高。
作品不多,《孟買酒店》是他的長片處女作。
但吸引到的陣容相對於他的咖位來說,還是蠻強悍的。
共同編劇的是約翰·科裡(《快樂的大腳》、《槍之子》、《狼圖騰》)。
演員除了戴夫·帕特爾,還有艾米·漢莫(《社交網絡》,《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印度老戲骨阿努潘·凱爾,詹森·艾薩克(《哈利波特》系列中扮演盧修斯·馬爾福)。
《孟買酒店》的主場景,選取的是孟買泰姬瑪哈酒店。
這座已有超百年歷史,印度最豪華的五星級大酒店,誕生以來,接待過無數社會名流:
柯林頓,查爾斯王子,貓王,披鬥士等。
孟買恐襲事件發生的當天,這裡也成為恐襲的目標地之一。
幾名恐怖分子持重型武器進入酒店,無差別屠殺酒店人員,劫持一群人質。
與此同時,由於當時印度警力配備的不足,使得救援遲遲不來。
--片中有雲,能應付這起事件的警力,要從八百公裡以外的新德裡派遣,光集結就需要8小時。
這也是後來,印度民眾對政府對此危機處理不力表示了不滿。
當時負責印度國內安全事務的內政部長帕蒂爾受到廣泛批評,繼而辭職。
孟買這起恐襲事件,又被稱為「印度911」。
這種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導演一般都會避免把它拍成動作爽片。
畢竟,這相當於在民眾傷口上撒鹽。
安東尼·馬拉斯的處理自然也做了相應的規避(片中依然有一定的屠殺場面)。
但在節奏上,本片2個小時卻依然做到了情節緊湊,不拖泥帶水。
例如,設置危機壁壘,如上述的警力遲延到來。
還有突如其來的恐怖:
正在餐館和服務員討論帳單問題的遊客,眼睜睜看著服務員直接在自己面前斃命。
兇器是一顆無端從窗口飛進來的子彈。
繼而,恐怖分子進入餐館進行掃射。
無處可逃的恐怖:
恐怖分子敲門,房中人以為是酒店服務員。
門一開,還沒來得及問什麼事,就被槍掃倒。
近在咫尺的恐怖:
抱著嬰兒躲在角落的女人,一邊看著恐怖份子在房裡殺人,一邊要讓不懂事的嬰兒不要出聲,一邊又要控制自己心裡的恐懼,不暴露蹤跡。
這些戲份,營造出了一種大逃殺的感覺。
我指的只是本片的形式。
畢竟,對於這樣一個題材的電影,這並不是一個很貼切的形容。
但是,在豆瓣上,有人評價:
穆斯林恐怖,錫克教勇敢,美國人責任感,俄羅斯人彪悍,解決問題你們就缺一個中國人——冷鋒。
這是一句戲謔。
不管是中國的冷鋒,還是美國的蘭博,這種個人式的英雄形象並沒有出現在電影中。
例如片中有些角色,按常規的套路,一般是要成為力挽狂瀾的關鍵人物。
但偏偏本片花了篇幅把他們的形象立起來後,卻給觀眾一個反套路的情節。
甚至對於恐怖分子的塑造,也做了一定人性化的處理。
幾個年紀輕輕,沒見過繁華大都市的恐怖分子,會驚訝於酒店裡的馬桶功能:
會覺得酒店裡的披薩好吃:
一名受傷的恐怖分子,想著自己可能回不去了,哭著叮囑電話那頭的父親一定要找恐怖分子團夥拿到錢。
換句話說,《孟買酒店》雖然設置了幾個突出的人物,但其實它的側重點,是展現在那樣一個危機下,用這些故事線帶出的一部群戲。
扮演俄羅斯遊客的詹森·艾薩克則表示:
電影不像其他綁架電影中那樣,聚焦受害者群起謀劃逃亡或是復仇,而是主要展現了他們互相扶持一起度過難關的過程,展現了人性的堅毅與高貴。
這樣的內核,貫穿本片始終。
儘管本片塑造了危機時刻逃離的酒店員工,但並不是貶義,而是給出了人在那種危機下的選擇:
畢竟他有著四個孩子。
但更多的,是選擇留下來幫助客人的酒店員工。
其中一名廚師的理由是:
顧客就是上帝,所以我不走。怎麼樣,有沒有想起《鐵達尼號》裡面,那幾名船難之時,依然留守為客人們拉琴的樂師?
還有酒店前臺,面對恐怖分子拿槍威脅,寧可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願意協助恐怖分子殺人。
也因為這樣的思路,導演並沒有將創作思路側重於表達這起案件的成因。
片中那個操控恐怖分子的幕後策劃人,只在電話中以聲音的形式出現。
按導演的話說:
一來,邪惡的不是這些槍擊者,而是背後操縱的恐怖集團。
二來,因為故事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闡述,而事發的時候,這些受害者並不知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事。電影選取這個主觀角度,也是為了讓觀眾體會當時的受害者心境。
而整部電影對我來說,其實最精華的部分,是結尾字幕,用真實畫面為酒店遭遇的這次恐怖襲擊事件所帶來的背書。
因為這個背書,讓我覺得,這部電影真有種:
酒店的傷亡者中,半數是為保護客人而留下的酒店員工。三周後泰姬餐廳重新開張,21個月後酒店恢復以往的繁榮。倖存者們從世界各地趕往酒店,參加開業典禮,以致感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