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道士下山電影觀後感

2023-08-07 11:36:03

  道士下山觀後感(1)

  《道士下山》剛上映時遭遇的吐槽甚至讓我想起《小時代》,當然這兩部電影本身沒啥可比性,但是電影一出就遭遇這麼大的輿論風波,委實讓小說原著顯得寂寞了許多——徐皓峰的小說哪裡能引來這麼大批判之聲?雖然電影改編了不少,但基本氣質和故事結構沒有大動,看來,電影在大眾文化中的影響力,已經讓印刷文學徹底邊緣化了。

  《道士下山》有一個鮮明的「遊蕩」主題,擱現在的商業片語境裡,得往《泰囧》式的「公路喜劇」上掰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裡,又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起武俠小說。不過《道士下山》著力刻畫「奇情美欲」,雖以民國為背景,但不是簡單的還原觀眾心目中的民國想像,而是打造出了光怪陸離的詭異民國景象,在這一點上,拍出《道士下山》的陳凱歌與拍出《一步之遙》的姜文倒是心有靈犀(或者還可以加上拍出《大魔術師》的爾冬陞)。

  徐皓峰的小說裡一直有某種雜糅著道、佛和民間故事諸風格的「散仙」氣息,簡單地說,就是通過一些「詭異」的描述來折射出「玄妙」的道理進而映照現實,有點老舍《斷魂槍集》和馮驥才《俗世奇人》的意思,當然舒、馮的文學高度徐還遠沒達到,但內裡的文脈,卻一路通了下來。

  再說回陳凱歌自己,《霸王別姬》《梅蘭芳》再到《道士下山》,怕是也能構成一組「陳氏民國三部曲」(《風月》我看成是「番外篇」),從浪漫史詩的轟轟烈烈,到人物傳記的兢兢業業,再到《道士下山》的嬉笑怒罵,電影風格的轉圜,恁地折射出導演自身心境的迴轉——

  《無極》早被唾沫星子淹了八百回,連帶著《霸王別姬》的著作權也變得影影綽綽,「饅頭血案」裹挾著陳凱歌一頭撞上了網絡文化的「無物之陣」,這口惡氣在《搜索》裡透了幾分,說不好,也不敢說;至於《荊軻刺秦王》,我以為是鳳毛麟角可與「偉大」一詞沾邊的中國電影(我魂牽夢縈的《安德烈·盧布廖夫》啊),還有《十分鐘,年老老去》中那驚鴻一瞥的《百花深處》,一長一短,都是絕佳上品,但有《無極》《霸王》杵在那,老百姓和文藝青年們動輒拿來說事,其它都被華麗麗的忽視了,這也沒辦法,盛名之下,歪曲埋汰,乃是題中應有之義。

  再表回《道士下山》,小道士何安下能打,但吃不飽飯,自此便下了山,正是民國時分,各方人物粉墨登場。潘金蓮毒殺武大郎,嶽不群暗害令狐衝,刀馬旦生離掃地僧,基本上三大段故事,被何安下擼成了串。何安下偷雞、偷窺、偷命、偷人,有些是故意偷的,有些是故意被他偷的。前頭說「掃地僧」,也不是標準的「僧」,《道士下山》的主角是個道士,但也出現了講「葫蘆瓢」永恆真理的老和尚,道士鬱悶了,也去找和尚解悶。

  其實這種設定在中國傳統故事中屢見不鮮,說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可一旦到了假語村言的鄉野故事裡,儒必是被邊緣化的,所以,釋(佛)道合一,便成為許多中國故事的「學理背景」——《紅樓夢》裡不也是「癩頭和尚+跛足道人」一對CP成對成雙?

  《道士下山》亂,亂在人亂、情亂、眼亂,但故事不亂,徐皓峰的原著更邪乎,電影已經照顧了不少。何安下的許多動機舉止,可能會被常人不解,原著裡區分過「食雜之猴」與「食露之猿」,何安下下得山來,秉承著最樸素的道德觀念一通亂打,殺人越貨,李代桃僵,食色都不缺,就想學功夫。這位民國武術界的「柯南大俠」,拜誰誰暴死,瞪誰誰懷孕,但從不琢磨,反正餓了吃渴了喝悶了做,食雜,當然是猴性。後來見多了,悟出點世間的道理,這滾滾紅塵竟再不入丫的法眼,回到洞中與新拜的師傅雙修,可見是食起了「露」,從猴變成了猿。

  「猿」在中國文化裡是個大意象,要不得練「猿擊術」呢?快銀跟閃電俠彼此抄來抄去沒啥說道,但華佗的《五禽戲》裡有猿,唐傳奇裡寫猿(孫恪還娶猿為妻),金庸《越女劍》裡也有一隻傳授絕世劍法的老猿(張無忌的「乾坤大挪移」估計也有「猿擊術」的基礎),可見,要了解中國文化特別是中華武學,必通猿意。

  何安下下得山來,打打吃吃愛愛,破了處掙了錢,自己還有了穩定的產業,也算是過足了好日子,但好日子過歸過,還是要拜師學武,最後跟師傅回洞中隱居雙修。

  老子不是穿行於社會騎青牛過函谷關,何能悟道?「王寶強」自出生起便關閉在深山古剎裡,何能悟道?於是他的開山師父要他下山。

  下山之後,他拜的第一個師傅是社會俗務「範偉」,刻苦深入到偷看「範偉夫妻玩命做愛」、老闆娘偷情、殺死師傅的藥盒,後來他沉船弒兇——他突然醒出,是對?還是錯?於是去尋找他的「心」。但是他的「嫉惡如仇」的本性沒有變。

  他刻苦深入到看見彭氏殺徒,出現了轉機,於是拜苦寺掃地的江湖「郭富城」為師。之後誅殺日本忍者、納粹博士、中統特務,攪入彭氏太極門掌門之爭之中,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心——悟見了下山時師父之語:「不擇手段非君子,不改初衷真英雄」,同時悟見的更深,「道是世界,道亦是個人!」。

  道士下山觀後感(2)

  何安下在道觀裡「安」了二十年,但是今天怕是「安」不下了。影片中無奈漂泊於塵世中的他,每一聲「師父」,都表達了對「安」的執念。

  第一「安」——崔道寧

  崔醫生是影片裡最令人感到溫暖的人物,範偉的表演可圈可點。影片中他被何安下逼落水中不惱,反而將他帶回家,收做門下當了徒弟。他說話不緊不慢,做事有條不紊,待人接物真誠大度,就連對與他感情多年不和的弟弟,也表現出了充分的忍讓與包容。對觀眾而言,印象最深的左不過他談論起自家老婆時的那份驕傲與幸福感。

  崔道寧的慘死是何安下下山後經歷的第一次所愛之人離世。悲痛之外更令何安下憤怒的是玉珍與崔道融的冷漠。

  在崔道寧的頭七那日,玉珍與崔道融也在西湖上被一併帶走了。

  如果大家足夠細心,一定能發現崔道寧與崔道融的髮型的形狀是互補的。

  髮型與人物性格不無關係。崔家二位兄弟生性互補,將人性鏟成兩半。一半是平和與包容,另一半是尖銳與乖戾。而對於玉珍而言,她的愛情和生活也在二者身上各自殘缺。道寧與道融任何一方都無法完全令她完全地滿足。玉珍是兩者間矛盾的根源,卻又是兩者間感情的橋梁。最終,她的不猶豫與不果斷,不接受與不拒絕將三人的命運推向命運的刺刀。

  所有人都死了,包括那天那個來醫館裡配藥酒的忠厚少年。如果說崔道寧的死如同把他白紙一樣的心揉皺,那麼雨夜裡,何安下偷看的那場打鬥則如同把這張紙揉皺後丟入糞池。徒兒趙川心步步留情,師父彭乾吾卻招招致命。趙心川的名字真是一語成讖,被他的師父一刺穿心,慘死在雨夜。雖然彭乾吾詐降,暗箭傷人令人不齒,不顧師徒情分將其手刃僅限狠辣,但是無論如何,他活了下來。

  這件事對何安下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刺激,他後來背棄道德,願意與彭七子盜錢買酒有著直接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彭七子的野味由於有毒,因此讓兩個人的容貌發生了極大的扭曲。

  那一盆有毒的野味正如那世世道的骯髒與坎坷,扭曲了人心,破壞了人性。何安下短時間內見證了生命脆弱,惡人當道,心中萌生了及時行樂,風花雪月的念頭。

  因此他說出了要與師母亂倫的話,去偷道觀的功德香去買酒。還好,他們的鬧劇被掃地僧周西宇溫和化解。打鬥中,周西宇為何安下解了毒,也意味著救回了何安下的良知。

  只是他走的時候,看著崔道寧的遺照,便又流了淚。

  「師父,我不能陪你了。我要重新做道士去了。」

  那個其貌不揚卻熱心善良的男人如果還活著的話,聽到後一定會笑咪咪地說到,

  「去吧。」

  「師父我會想你的。」

  「我也想你啊。」

  第二「安」——周西宇

  何安下再次「打」來了一個師父。周西宇與彭乾吾師出同門,因威脅彭乾吾掌門而被追殺。為了躲避江湖恩怨,當過兵,上過山,隱過居。然而命運就像那瓢一樣,觸著即轉,上天於我們,就是那擲瓢的手。千逃萬躲,一切卻盡在上天掌控。

  影片中周西宇與上門尋仇的彭乾吾交手,將猿擊術發揮地淋漓盡致,以飛葉與水花為武器,與只會拿石頭柱子硬撞的彭乾吾形成鮮明對比。

  周西宇招數幾近唯美:

  彭乾吾再次詐降。可這次對手是同門師弟,對自己了如指掌。被同門師弟掛了一身的飛葉與流水後,他遍體鱗傷地回了家,可劇情再次被神轉折了。是的,周西宇死了。

  何安下的第二「安」也因此戛然而止。相比之下,第二「安」的劇情略顯單薄,但影片也正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將格局從崔家的饅頭稀飯放大到彭門弟子世代的江湖恩怨。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有一幕,周西宇打亂了何安下剛剛掃成一堆的花瓣,步履輕快又略帶滑稽地將花瓣擺成了矩陣,再次打落。

  這個細節令很多人在電影院裡捧腹,然而究其深意,卻引人深思。

  地上的落葉就像時間的煩惱,天天有,掃不完。掃得時候步履輕快些,動作滑稽些,心情便會不會也好些?

  第三「安」——查老闆

  客觀來說,查老闆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塑造的有些單薄。短短100分鐘想照顧到每一個角色的不可能的。何況他有著世界上最美的一張臉。

  影片中查老闆曾為戲班的戲子,有些腿腳功夫,由於抽大煙被攆出戲班,不得與參了軍,後由於被周西宇救了一條命,戒了煙,從此二人成為了生死之交。

  第三「安」的劇情更顯單薄,何安下在第三「安」中對劇情的推動作用也並不明顯。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張震的打鬥場面美到溢於言表。

  第「四」安——天空大地,萬古星辰

  影片的最後,何安下與查老闆又回到了山上,這時候他才明白他一開始被「攆」下山的真實目的——只有經歷了紅塵中的善惡是非愛恨恩仇,才能領會真是的大道真諦。

  天地間,道大,人也。大人的一生本來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寬廣,可容萬物,裝得下天空大地,萬古星辰。

  而何安下,這一次也終於徹底地「安」下了。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