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開臺王顏思齊觀後感

2023-08-07 19:04:33 1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

  開臺王顏思齊觀後感【篇一】

  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逃亡日本的中國海盜顏思齊和28位結拜兄弟,計劃在日本起義,推翻德川幕府,建立華人政權。起義失敗後,顏思齊和兄弟們來到臺灣,成為繼林鳳之後第二批集體開發臺灣島的大陸人。顏思齊也因此,以海盜的身份,在海峽兩岸被稱為「開臺聖王」。

  朝隆慶開關以後,明朝的海禁政策已經廢除,沿海商人與政府的主要矛盾已不在,東南沿海算是消停了一段時間。老一代的海商們有散夥了的,也有給打沒影了的。但短暫的平靜後,新興的武裝團夥還是漸趨興起了。

  晚明東南海商的實力,和明朝海軍的實力,其實是成反比的。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時期至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之前,是中國東南沿海比較安定的時候,那時候經歷過剿倭戰爭和抗倭援朝戰爭的明朝海軍實力強勁,東南海疆安定。但萬曆中後期之後,隨著北方邊患日重,海防也日漸廢弛,精兵猛將更一撥撥往遼東調,不甘寂寞的海商們再次崛起。隆慶開關後的海商勢力,主要以福建海商為主。早期尤以漳州海商最強。

  明朝解除海禁初期,規定漳州月港為主要通商口岸,沿海商人出海做生意,歸港復命,都要在這裡辦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漳州商人,也就迅速發展起來了。在明朝解禁海禁初期的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月港每年上交的稅銀,還只有區區五千兩。而十九年後的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就上漲到了五萬兩,號稱「天子東南銀庫」。

  發展如此迅猛,一是大明朝的生產力太強,當時中國的絲綢、瓷器,還是全球歡迎的「高利潤產品」。而中國海商的擴張速度也更強,以日本廣島長崎為例,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在長崎島做生意的華商,還不到十個人,十年以後,居然就激增到了上千人。事實上當時中國海商的足跡,已經遍布到了從日本至東南亞的整個航線,比如在菲律賓,華人的人口就增長到了上萬人。東南外貿,一派欣欣向榮。

  這段歷史,也素來被看做明王朝「對外開放」的時期,但就明朝政府而言,這樣的「開放」其實是很有限的,政府對此控制極嚴,出海的商人,必須要去政府有關部門辦理「勘合」,即出海許可證,在許可證上要寫明出海的日期,歸來的日期。一旦超期,就要遭到嚴懲。嚴重的甚至會被沒收貨物。可是茫茫大海,情況瞬息萬變,哪有這麼容易能準時回來的?

  「違禁貨物」這條,內容幾乎每年都變,基本上是什麼貨物賺錢,什麼就是違禁。以收稅來說,在「隆慶開關」後的重點貿易地區福建月港,商業稅的徵收就幾經變化,稅收名目多如牛毛,比如有出海的手續費、交易的關稅、貨物稅等等,而且名目經常變化。到了萬曆後期,萬曆帝向全國各地派太監強徵稅賦,沿海地區也未能倖免,當時太監高採在福建橫徵暴斂,幾乎引起民變。

  已經走向「對外開放」的中國,對於海外貿易的管理依然是粗線條的,更沒有出臺一部完整穩定的,適合海外貿易發展大勢的法律。封建末期的明王朝,與這個大航海時代其實已日益脫節。從萬曆中後期開始,一度消停的中國東南沿海走私團夥死灰復燃,各個有兵有槍,往來於千裏海岸線上,生意也越幹越大,一開始,不過是販賣點違禁物品,後來就開始勾搭連環,在沿海上興風作浪,打劫往來商旅,甚至上岸打家劫舍,漸成明王朝海防大患。

  如果僅僅是一群中國海盜也就算了,偏偏這幫人還有「外援」。海商們最早打交道的對象,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當時盤踞澳門,和明朝政府的關係也密切,雖與各路海商勢力也常打交道,但礙於明王朝的盤查,外加利益紛爭,與中國海商們的爭鬥也非常多。

  而盤踞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一度是中國海商們的重要合作夥伴,萬曆中後期起相繼崛起的海商勢力,其頭領大多都曾遊走於菲律賓一帶。西班牙人統治菲律賓期間,雖然竭力發展與華商的貿易往來。但好景不長,眼見華人賺了盆滿缽滿,又兼菲律賓華人人口增長太快,紅眼帶忌憚,令西班牙人多次發動排華運動,在萬曆、天啟年間都曾大肆屠殺菲律賓群島的華人。

  對這種情況,海商們也只能提防三分。這時候的海商們表面有錢,但力量分散,外加缺少政府支持,確實很難和這些西洋虎狼對抗。但海商們也不甘心坐以待斃,一個辦法就是聯合,在日本、菲律賓等地設立商會,大家抱團維護利益。

  這時期的海商們,雖然幫派林立,但要論籍貫,主要來源卻大都是福建人,因為「隆慶開關」後,福建月港稱為重要貿易口岸,海澄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相比之下,臨近的廣東、浙江各省,對外貿易政策卻是時松時緊。所以福建人也就成為中國海商團夥的主流。

  當時海商們的主要合作夥伴,就是新興的海洋帝國荷蘭。畢竟荷蘭海上力量強大。早期荷蘭人和明朝政府的談判,基本都是海商牽線。荷蘭人和明王朝作戰時,許多海商還充當幫兇,一同對付明王朝。比如在澎湖水戰的時候,李旦的部下們就曾協同荷蘭人作戰,在臺灣海峽攔截過往船隻,甚至為荷蘭人輸送給養。

  此外荷蘭人所需要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緊俏商品,明王朝政府往往限制的非常厲害,無論從供貨量還是價格上都極其苛刻,所以也需要中國海商們利用手中的網絡,從中國內陸購得。

  從萬曆晚期開始,一直到明朝天啟年間,中國東南沿海的海商們,可以說「群盜林立」,而且他們的主要活動據點,大多是在今天日本南部地帶。此時的日本,因其豐厚的白銀儲量,已成歐洲遠洋貿易熱點,中國——日本——東南亞這條三位一體的黃金航線已然正式形成。

  在這條航線下發家的中國海商們,此時也出現了多個團夥,但比起堅船利炮的荷蘭人來,卻還是差得遠。幫派雖然多,但也大都是些西方殖民者的脅從幫兇。很難獨自成氣候。直到一個人的出現——顏思齊。

  在今天的海峽兩岸,顏思齊以海盜身份,被稱為「開臺聖王」。這個稱號可不一般,中國古人皇權思想極重,尤其是對海盜,「王」這個稱號是不能隨便用的,能用這個稱號的,一要有實力,二要有大功業。歷史證明,顏思齊是一位對臺灣命運有重大影響的人。

  顏思齊曾是一個未成年的殺人在逃犯、流落日本的小裁縫。顏思齊,明朝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出生,福建海澄人。明朝時期的福建海澄,有海商傳統。當地的月港,是明朝對外貿易的核心港口,也是唯一一個允許中國商人合法出海貿易的地方。整個東亞海域的海商勢力,也多以海澄人為領袖。「隆慶開關」之後中國的對外貿易路線,早年幾乎全由海澄人最早開闢。

  按照連橫的《臺灣通史》裡的記錄,少年時代的顏思齊即體魄雄壯、精通武藝,且整日裡好打不平,是當地青年中的領袖人物,在當地也是一個極不安分的人。顏思齊因為和當地某官宦家發生衝突,一怒之下打死了官宦家的僕人。為了避禍,他只得躲進一艘貨輪的船艙裡,偷渡出海遠逃日本。顏思齊一路逃到了日本平戶,這是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的事。顏思齊身上只有一把剪刀,這以後的顏思齊,就紮根日本,當了一名小裁縫。

  這時候的日本,正是德川家康幕府初執政的時候,平戶被開闢為通商口岸。商旅往來繁榮,尤其是福建老鄉隨處可見。這時候的日本平戶,可以說是晚明中國海商的一個「大賊窩」,那些縱橫海洋的中國走私團夥們,幾乎全選在此處落腳。

  顏思齊很快就在日本站住了腳,為人豪爽仗義,肯為朋友出頭。一來二去,三教九流都有了他的朋友。除了裁縫外,也很快有了「第二職業」:加入海商團夥,做海盜。

  顏思齊這期間他結識了一個重要朋友:晉江船主楊天生。比起顏思齊來,這時候的楊天生可謂成功人士,他本身就有一支自己的武裝,還認識一大批專事冒險事業的青年死士,可這幫人只要跟顏思齊一接觸,立刻清一色的認他做了大哥。日久天長,顏思齊的名聲也傳到日本政府耳朵裡。日本當地政府主動邀請他擔任專門負責中日貿易的商業官員「甲螺」。

  顏思齊這時候依然不過是個小人物。到了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一件事情的發生,讓顏思齊從小人物開始變成大人物。這一年大事發生了不少,比如明朝和荷蘭為了爭奪澎湖,打得天昏地暗。小事也發生了不少,比如顏思齊的哥們鄭芝龍喜得貴子,取名叫鄭福松,也就是後來的鄭成功。當然也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顏思齊有一群信天主教的日本哥們,偏偏這時候日本幕府打擊天主教,這幾個哥們忍無可忍,就想著要推翻幕府。

  幾個日本哥們還是找到了顏思齊。顏思齊把楊永生等死黨全叫了來,一共二十八人歃血為盟,結成兄弟,顏思齊本人被推舉成老大。這二十八個人在當時並不算出名,但以後卻有許多震驚海峽兩岸的大人物,比如後來東南海商的頭面人物鄭芝龍。顏思齊隨即做了周詳的準備,動用了可以調動的一切兵力,計劃八月十五日起義,一舉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華人政權。

  誰料出師不利,動靜還沒鬧出來,消息卻早走漏了,八月十五日起義的消息,在八月十三日就被日本政府知道了。德川幕府連忙派兵捉拿,突襲之下,顏思齊等人倉皇逃走。二十八個弟兄經過浴血奮戰,總算逃出了平戶,乘船來到了日本九州島。

  由於事發突然,顏思齊和他的弟兄們可以說是殺出一條血路逃出來的。多年來蟄伏日本積累下的財富人馬,這一仗下來死的死散的散,基本全都賠光了。跟隨顏思齊跑出來的,只有十三條傷痕累累的破船,而他們此時停靠的九州島,更不是安全的地方,日本幕府的人馬隨時可能追來,但又能跑到哪裡去呢?正當顏思齊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的把兄弟陳衷紀建議去臺灣。

  「隆慶開關」之後的臺灣,雖與大陸往來日益密切,但依然還是荒涼之地。林風遠徵菲律賓,幾乎帶走了臺灣島所有的屯墾人丁。這之後的臺灣,在明朝萬曆、天啟年間,也時常有人往來,在17世紀早期,每年來臺灣貿易以及捕魚的船隻,大約有近百艘,臺灣北端的基隆,也常有內地漢人來此居住,不過多是一些漁民和商旅,幾乎沒有常住人口。

  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八月二十九日,他們抵達臺灣北港,當顏思齊踏上臺灣島的土地時。顏思齊上岸後隨即下令,在臺灣島上修築房屋,開墾荒地。顏思齊還下令和高山族同胞和平相處,劃定了活動範圍。顏思齊在北港東南的新港,建立了自己的村落。顏思齊又命楊永生回大陸招人,帶來了三千農民。顏思齊的這支墾荒大軍,就這樣在臺灣站住了腳。

  顏思齊的此番選擇,於他自己而言,是一種養精蓄銳的選擇。但是對於臺灣的發展來說,卻無意中翻開了又一頁:他們是繼林鳳遠走南洋之後,第二批集體開發臺灣島的大陸人,比起第一次開發臺灣的半途而廢,這一次他們不但堅持了下來,並且將臺灣的繁榮,從遙遠的明末,延續到現代文明的今天。

  就在顏思齊登陸臺灣的同年,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九月,荷蘭人從臺灣西南岸登陸,相繼修築了赤坎城和熱蘭遮城,因與顏思齊部為鄰,關係就立刻微妙起來。雙方發生過摩擦:但是很快各自劃定勢力範圍,雙方在海外貿易上也有合作關係。

  與此同時,顏思齊部也加快了開發臺灣的步伐,他四處派遣船隊,除了拓展貿易外,更不斷的從內地招納農民來臺屯墾,並提供武力保護。到了第二年,臺灣本土屯墾的人口,已經超過了萬人的規模。顏思齊幹的另一個主要工作就是打劫,用打劫得到的錢,儘可能的購買武器和戰船。尤其要對付強大的荷蘭人,沒有精良的炮艦是不行的。沒有訓練有素的水軍更不行。

  明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九月,正值是年臺灣糧食大豐收,興奮的顏思齊拉著弟兄們,進入普羅山中打獵,一路縱酒狂歌,然而快樂之後,就是意外的不幸,歸來後的顏思齊,竟然一病不起,數日後即英年早逝,臨終的時候,面對跟隨他打拼一生的老弟兄們,他嘆息一聲,說出了那個埋藏在他心中許久的理想:「本期創建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

  顏思齊的人生,對於臺灣的歷史而言,仿佛一顆轉瞬即逝的流星,然而他的光芒,卻照亮了整個臺灣島的未來。從那時起,臺灣大規模的移民高潮終於到來了。每年都有大批的百姓跨越海疆,進入臺灣島,在島上屯墾耕種、繁衍生息。他的功業與威名,也因此超越了歷史,被成為「開臺聖王」。

  顏思齊抱憾地走了,但對於當時這些立足未穩的拓荒者來說,現實卻很嚴峻,荷蘭人還在一邊虎視眈眈。誰又能接過「開臺聖王」的班,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人選,就是顏思齊二十八位結義兄弟中最小的一位:鄭芝龍。

  開臺王顏思齊觀後感【篇二】

  「開臺王」顏思齊(1589年——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並精熟武藝。臺灣開發史上,顏思齊最早率眾縱橫臺灣海峽,招徠泉漳移民,對臺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拓墾,因而被尊為「開臺王」、「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臺灣通史》為臺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本名

  顏思齊

  字號

  振泉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漳州海澄縣

  出生時間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

  人物生平聽語音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思齊遭宦家欺辱,怒殺其僕,逃亡日本,以裁縫為業,兼營中日間海上貿易,(其實就是海盜)。數年後積蓄漸富。其間,思齊經常到長崎貿易的泉州晉江船主楊天生結下深交,結識了一批流寓日本,從事海外冒險的閩南志士。由於他廣結豪傑,遐邇聞名,日本平戶當局任命他為甲螺(頭目)。

  明天啟四年(1624年),思齊等因不滿日本德川幕府的統治,密謀起事造反,參與日本人民的反抗鬥爭。農曆六月十五日,顏思齊與楊天生、陳衷紀(漳州海澄人)、鄭芝龍(泉州南安人)等二十八人拜盟為兄弟,立下誓言:「生不同日,死必同時」。眾推思齊為盟主。不幸事洩,幕府遣兵搜捕,思齊率眾倉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駛至九州西海岸的外島洲仔尾,陳衷紀建言:「吾聞疏球為海上荒島,勢控東南,地肥饒可霸,今當先取其地,然後侵略四方,則扶餘之業可成也。」

  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思齊率船隊柢海灣,在笨港(今臺灣北港)靠岸。思齊見島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闢,決意在此開疆拓土,幹一番事業。乃率聚伐木闢土,構築寮寨。是時,土番以為外敵侵犯,聚族攻擊。思齊遺人加以安撫,商定疆界,互不侵擾。在笨港東南岸的平野(今新港),思齊規劃建築了井字型營寨,中間為大高臺,使之成為組織指揮墾荒的中樞。與此同時,派楊天生率船隊赴漳、泉故裡招募移民,前後計三千餘眾。

  顏思齊將墾民分成十寨,發給銀兩和耕牛、農具等,開始了臺灣最早的大規模拓墾活動。墾荒需要資金投入,顏思齊挑選了一批有航海經驗的漳、泉人士,以原有的十三艘大船,利用海上交通之便,開展和大陸的海上貿易;同時組織海上捕魚和島上捕獵,發展山海經濟,以解決移民生產和生活的物質需要。

  社會評價聽語音

  顏思齊是個傳奇人物,他的死也充滿傳奇。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思齊和部眾到諸羅山捕獵,豪飲暴食,不幸染傷寒病。數日後競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七歲。臨終,他召眾人告之:「不佞與公等共事二載,本期創建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顏思齊故後,眾推鄭芝龍為盟主,繼續拓墾大業。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