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自己媽媽叫姐姐(她管媽媽叫姐姐)
2023-08-08 09:11:10 2
叫自己媽媽叫姐姐?小X是在一次做完「家庭圖譜」的課堂活動之後來到諮詢室的原因是她在圖譜中畫出的家庭各個成員,包括大姨和姨夫在內的一大家子,彼此之間都非常和諧融洽,唯獨把自己的爸爸畫在了右下角的角落裡,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叫自己媽媽叫姐姐?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叫自己媽媽叫姐姐
小X是在一次做完「家庭圖譜」的課堂活動之後來到諮詢室的。原因是她在圖譜中畫出的家庭各個成員,包括大姨和姨夫在內的一大家子,彼此之間都非常和諧融洽,唯獨把自己的爸爸畫在了右下角的角落裡。
給爸爸畫的表情也有點陰鬱,跟畫面中間大家幸福的表情和親密的關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在批語裡反饋了這個發現,並邀請她如果需要且願意,可以來諮詢室找我聊聊。於是,她在收到作業反饋後,很快就來找我約了諮詢。
小X坐在我對面,很自然跟我解釋她這樣畫的理由:跟媽媽關係特別好,「很平等,什麼事我都會跟媽媽說」,甚至直接稱媽媽為「姐姐」。
小X從小是姥姥姥爺帶大的,他們對小X疼愛有加;大姨跟小X也很親近,沒有長輩的架子,她和大姨之間還有一些媽媽都不知道的小秘密;跟姨夫雖然不算親近,但不牴觸,也算聊得來。而跟爸爸卻幾乎沒有溝通,覺得他特別不了解自己,找不到共同語言,用小X自己的話說:「爸爸對我的愛我也感受得到,但就是感覺親近不起來。」
而且,讓小X對爸爸頗有微詞的是,她覺得爸爸對家裡的事不怎麼管,而媽媽對家裡種種辛苦的付出,爸爸也不太領情。小X也想改善跟爸爸的關係,但心裡卻覺得並不可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講到這裡,小X停下來看著我,我向小X反饋了我的感受:「聽你說這些,我明白了你呈現的家庭圖譜是怎樣的。剛才你評價爸爸的時候,我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我聽到的似乎並不是一個女兒在訴說她和爸爸的關係,而更像是一個媽媽的閨蜜在跟我聲討媽媽的老公。」
小X似乎特別同意這種說法,她一個勁地點頭,然後告訴我:「就是這樣,主要就是我爸,在家裡真的什麼都不管,都是媽媽一個人管。比如,我要找什麼東西,根本不會問我爸,一點用也沒有,只要問我媽,她很快會幫我找到。」小X意猶未盡地又數落了爸爸幾句。
這時,我問她:「小X,我明白你的感受。如果把一個核心家庭中的三個人看作一個三角,你覺得你們家的三角應該是什麼樣呢?」
小X似乎愣了一下,隨後認真地想了想,用手比劃著說:「我跟媽媽很近,然後爸爸離我們很遠吧。」我衝她點點頭,然後接著問:「那你覺得一般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比較理想的位置應該是什麼樣呢?」她試探著說:「等邊三角形?」我笑了:「沒有那麼絕對,但至少孩子應該待在相對靠下一點的位置,上位由父母共同支撐。而在你們家裡,我覺得你所處的不太像『女兒』的位置,真的更像『媽媽的妹妹』所在的位置,所以你剛才說會稱呼媽媽為『姐姐』時,我覺得真的是蠻貼切的。」
小X若有所思地點頭說:「聽您這麼一說,我感覺還真是這樣的。」
「那你能不能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希望她自己看到原因,然後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啊。」小X並沒有領會我的意圖。
「我的意思是,你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不一定是你主動選擇的,也不一定是你情願的,也許是家庭關係中一些動力把你推到了這樣一個位置上。比如,媽媽對你來說非常重要,而你如果感覺到媽媽需要你站在她身邊,你為了媽媽,就待在了這樣一個本不屬於你的位置。」
經我一解釋,小X立刻明白了,她回應說:「您說這種情況的確有,就是在我撞見我爸和我媽吵架的時候。雖然他們也會儘量避著我,但我也撞到過兩三次,我就覺得我得幫我媽,她為我們家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得幫她說話。」
「嗯,那媽媽會跟你傾訴抱怨爸爸的不好嗎?」我問她。
「偶爾會吧。但有時候如果是我主動談起她跟我爸之間的事情,我媽就會回我一句:『我們倆的事你別管。』」
我問:「這個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呢?」
她說:「有點兒不爽吧。但她不讓問就不說了唄,我換個話題就好了。」
「那你能不能想一下,如果這種話題不是發生在你跟媽媽之間,而是發生在你跟你的同齡人,比如你和閨蜜之間,會是什麼樣?」我繼續啟發她。
「說實話,在同齡人中,我還真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朋友,好到無話不說的那種。」小X說。
「像你跟你媽媽那樣的。」我替她補充道。
「對的對的。」小X有點兒不好意思地笑了。「但我覺得,我肯定不太會去這麼跟同齡人說這種事,我覺得這是人家的私事。她們願意說,我就聽著,要是不願意說,我也不會多問。」
「小X,你特別棒,對同齡的朋友,你的界限感特別好。對媽媽就有點兒界限模糊。媽媽和爸爸之間的關係,是他們兩個人的事,雖然對你有重要影響,但你只能是個旁觀者,而不是把自己捲入其中,加入某一方的陣營。」
小X點頭說:「的確是這樣,我感覺我本來是想把他們兩個人從坑裡拉出來,結果我也被帶到坑裡去了。我看姥姥姥爺吵架的時候,就是您說的那種旁觀者心態,覺得姥姥這點做得不對,姥爺那點也不應該,但感覺跟自己沒啥關係。」
「是,那為什麼在姥姥姥爺那裡就可以做到這樣的狀態呢?」我追問。
「因為覺得在他們面前自己永遠是孩子。」小X說。
「是啊,你的悟性真好!」我誇獎她,然後說,「所以,如果你是以一個女兒的姿態看爸爸,他為你做了一個父親該付出的,你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愛並坦然接受這份愛;但如果你站在媽媽的閨蜜角度看爸爸,你就會挑剔他這還做的不夠,那還做的不好,就自然產生了疏離感。」
「是呀是呀,我想明白了這些,現在想起爸爸的時候都感覺溫暖了很多呢!」小X臉上露出了輕鬆而燦爛的笑容。
--------------------------------------------------
諮詢師感悟:
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很多父母接受了「家庭成員平等」的觀念。追求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希望給孩子足夠的尊重。這種觀念沒有錯,但有時候,父母由於自己自身的局限性,對「平等、尊重」的看法存在誤區,把「平等」與必要界限相混淆。
對界限覺察不敏銳,對尺度把握不恰當,會讓孩子承受本不該屬於他們這個年齡的心理壓力。實際上,傳統觀念中的 「長幼有序」,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了界限的存在。
文中小X的媽媽親切隨和,沒有長輩的架子,讓小X感覺似乎可以跟她無話不說,「沒大沒小」,雖然媽媽有過讓小X「別管我們之間的事」這樣的表達,提示小X有些「越界」了,但媽媽在夫妻關係中,的確仍存在沒有處理好的委屈和被理解、被支援的需要。作為「貼心小棉襖」,小X感受到了媽媽的這些需要,並毫不猶豫地以「妹妹」的姿態跟媽媽站在了統一戰線,來滿足媽媽,將對抗的矛頭指向爸爸。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
小X的苦惱看似是處理跟爸爸的關係,實際是在處理跟媽媽的關係,以及在家庭中的「越位」。當她能夠帶著覺知去看待父母之間的關係對自己的影響時,讓自己更舒服的改變就會悄然發生。
小月兒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