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板聚結除油填料的製作方法
2023-08-08 09:20:41 1
專利名稱:折板聚結除油填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除油填料,具體涉及一種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屬於含油汙水 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國外油田使用較多的油水分離設備是動態水力旋流器和靜態水力旋流器,此 外還有利用機械離心、機械過濾、減壓蒸餾、吸附等原理設計的傳統式的油水分離裝置。上 述裝置設施龐大,佔地面積大,投資高,能耗高,處理效率低。聚結又稱粗粒化,是使含油廢 水通過一個裝有填充物(聚結材料)的裝置,在廢水流經填充物時,使油珠由小變大的過 程。經過聚結處理後的廢水,其含油量及汙油性質並不變化,只是更容易用重力分離法將油 除去。現有公知的含油廢水處理裝置不能使含油汙水直接通過汙水處理器實現除油功能, 效率比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的含油汙水處理設施龐大、佔地面積大、投資 高,以及含油廢水處理裝置除油效率低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折板聚結除油填料。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包括多個填料板、多個限位套和至 少一個支撐柱,所述填料板上設有多個陣列排布的凸起,每個凸起的頂端均開有除油孔,相 鄰的兩個凸起之間均開有固定孔,相鄰的四個凸起圍成的區域的中心處開有沉泥孔,所述 多個填料板通過至少一個支撐柱串聯在一起,支撐柱位於固定孔內,支撐柱的底端與最底 端的填料板固定連接,支撐柱的頂端與最頂端的填料板固定連接,相鄰的兩個填料板之間 的支撐柱上套裝有一個限位套,限位套用於限定相鄰的兩個填料板之間的距離。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實用新型在處理含油汙水過程中, 在底部通入一定量的氣液混合物,進入填料區後,汽水混合物中的氣體膨脹形成微小的氣 泡並攜帶部分油滴、懸浮物上浮至水面,剩餘的油和懸浮物隨汙水通過填料板,在運動過程 中油珠聚集、碰撞,當油珠直徑增大到一定程度後上浮至水面,從而被除去,懸浮物則沉積 在油水分離槽底部。本實用新型具有安裝簡單,除油效果好的優點。本實用新型與傳統填 料板相比,對含油汙水中油的去除率能力最高可達96.7%。本實用新型處理的含油汙水 來水含油量最高可達3000mg/L,懸浮物含量最高可達100mg/L,處理後汙水含油量可小於 100mg/L,懸浮物含量可小於25mg/L。本實用新型還具有質輕、結構穩定、佔地面積小、不易 折損、造價低、利用率高、適應性強、耐衝擊負荷和效果穩定的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主視圖,圖2是圖1的A處局部放大圖,圖3是填料 板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填料板1的俯視圖,圖5是填料板1的仰視圖,圖6是本實 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一結合圖1 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折板聚結除油填 料包括多個填料板1、多個限位套2和至少一個支撐柱6,所述填料板1上設有多個陣列排 布的凸起17,每個凸起17的頂端均開有除油孔4,相鄰的兩個凸起17之間均開有固定孔5, 相鄰的四個凸起17圍成的區域的中心處開有沉泥孔3,所述多個填料板1通過至少一個支 撐柱6串聯在一起,支撐柱6位於固定孔5內,支撐柱6的底端與最底端的填料板1固定連 接,支撐柱6的頂端與最頂端的填料板1固定連接,相鄰的兩個填料板1之間的支撐柱6上 套裝有一個限位套2,限位套2用於限定相鄰的兩個填料板1之間的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二結合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限位套2為聚乙烯限位 套或鋼限位套。如此設置,可根據水質及水量確定限位套2的高度,從而達到最好的處理效 果。其它組成和連接關係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三結合圖4和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每個填料板1的 上表面為光滑面,每個填料板1的下表面為粗糙面。如此設置,可以使油更容易上浮,粗糙 面摩擦大,使泥沙等密度較大的雜質更容易下沉。其它組成和連接關係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 或二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四結合圖2、圖4和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每個填料 板1的厚度均為0. 2 1. 5mm,相鄰的兩個沉泥孔3之間的距離L為20 150mm,所述凸起 17的高度H為20 200mm。如此設置,填料板不易變形。其它組成和連接關係與具體實施 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五結合圖4和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沉泥孔3、除油 孔4和固定孔5的形狀為圓形、三角形或菱形。如此設置,增加了水流的紊動。其它組成和 連接關係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二、三或四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六結合圖4和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圓形沉泥孔的孔 徑為10 30mm,圓形除油孔的孔徑為8 18mm,圓形固定孔的孔徑為3 13mm。如此設 置,增加了填料板的除油功能。其它組成和連接關係與具體實施方式
五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七結合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限位套2的高度K為 2 50mm。如此設置,可根據含油汙水水質調整相鄰兩個填料板的間距,增強了淨水效果。 其它組成和連接關係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二、三、四、五或六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八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填料板1為聚乙烯熱塑 而成的填料板,或為聚氯乙烯熱塑而成的填料板,或為廢塑料熱熔而成的填料板,或為鋼片 冷壓而成的填料板。如此設置,在保證填料強度的前提下,降低填料成本。其它組成和連接 關係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九結合圖1和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支撐柱6的底端 和頂端的外壁上均設有螺紋,支撐柱6的底端與最底端的填料板1採用螺帽19固定連接, 支撐柱6的頂端與最頂端的填料板1採用螺帽19固定連接。如此設置,安裝更方便。其它 組成和連接關係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二、三、四、五、六、七或八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十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還 增加有固定框體18,串聯後的填料板1鑲嵌在固定框體18內。如此設置,可以在大面積使用填料的工程中起到方便安裝的作用。其它組成和連接關係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或九相同。 實施例(參見圖6):將安裝好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放置在油水分離槽9中,含油汙 水由進水孔10進入油水分離槽9,經過多孔花牆11均勻布水進入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同時, 在槽底利用尼可尼泵進行加壓溶氣氣浮12,上浮到水面的油通過撇油機13進入集油池14 中,下沉的泥沙通過刮泥機15收集外運,處理後的含油汙水通過多孔花牆16出水。含油汙 水在油水分離槽9中的停留時間為0. 5-3h,氣液體積混合比為(2-10) :1。
權利要求一種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所述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包括多個填料板(1)、多個限位套(2)和至少一個支撐柱(6),所述填料板(1)上設有多個陣列排布的凸起(17),每個凸起(17)的頂端均開有除油孔(4),相鄰的兩個凸起(17)之間均開有固定孔(5),相鄰的四個凸起(17)圍成的區域的中心處開有沉泥孔(3),所述多個填料板(1)通過至少一個支撐柱(6)串聯在一起,支撐柱(6)位於固定孔(5)內,支撐柱(6)的底端與最底端的填料板(1)固定連接,支撐柱(6)的頂端與最頂端的填料板(1)固定連接,相鄰的兩個填料板(1)之間的支撐柱(6)上套裝有一個限位套(2),限位套(2)用於限定相鄰的兩個填料板(1)之間的距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限位套(2)為聚乙烯限位套 或鋼限位套。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每個填料板(1)的上表 面為光滑面,每個填料板(1)的下表面為粗糙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每個填料板(1)的厚度均為 0.2 1.5mm,相鄰的兩個沉泥孔(3)之間的距離(L)為20 150mm,所述凸起(17)的高度 (H)為 20 200mm。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4所述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沉泥孔(3)、除油孔 (4)和固定孔(5)的形狀為圓形、三角形或菱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圓形沉泥孔的孔徑為10 30mm,圓形除油孔的孔徑為8 18mm,圓形固定孔的孔徑為3 13mm。
7.根據權利要求4或6所述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限位套(2)的高度(K) 為2 50mmo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填料板(1)為聚乙烯熱塑而 成的填料板,或為聚氯乙烯熱塑而成的填料板,或為廢塑料熱熔而成的填料板,或為鋼片冷 壓而成的填料板。
9.根據權利要求1、2、4或8所述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支撐柱(6)的底端 和頂端的外壁上均設有螺紋,支撐柱(6)的底端與最底端的填料板(1)採用螺帽(19)固定 連接,支撐柱(6)的頂端與最頂端的填料板(1)採用螺帽(19)固定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其特徵在於折板聚結除油填料還增加 有固定框體(18),串聯後的填料板(1)鑲嵌在固定框體(18)內。
專利摘要折板聚結除油填料,它涉及一種除油填料。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目前的含油汙水處理設施龐大、佔地面積大、投資高,以及含油廢水處理裝置除油效率低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填料板上設有多個陣列排布的凸起,每個凸起的頂端均開有除油孔,相鄰的兩個凸起之間均開有固定孔,相鄰的四個凸起圍成的區域的中心處開有沉泥孔,多個填料板通過至少一個支撐柱串聯在一起,支撐柱的底端與最底端的填料板固定連接,支撐柱的頂端與最頂端的填料板固定連接,相鄰的兩個填料板之間的支撐柱上套裝有一個限位套,限位套用於限定相鄰的兩個填料板之間的距離。本實用新型適用於含油汙水處理中。
文檔編號C02F1/24GK201694869SQ20102024061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9日
發明者陳志強 申請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水資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