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板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2023-08-08 20:35:26 2
專利名稱:燕尾板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成型模具,特別涉及一種二次成型的燕尾板成型模具及使用該模具生產燕尾板的方法。
背景技術:
現階段,燕尾板主要採用兩種方式生產。一種是轉軸式壓彎模成型法,使用轉軸式壓彎模具,結構如圖ι所示,主要用以生產長度小於1米的燕尾板。其工作過程分為3個階段①壓彎準備,衝床滑塊在上死點,轉軸5和11在彈簧2彈力作用下旋轉,直到拉板4被制轉銷3制約、其缺口張至最大,與此同時卸料板9被卸料杆10頂至最高位,此時可將已衝切好外形及折彎完小直邊的坯料置於卸料板9上的定位銷8上,壓彎準備工作完成;②壓彎階段,衝床滑塊緩緩下行,凸模7與坯料接觸,將卸料板9壓緊慢慢下行,下行一段距離後,凸模7與轉軸5、11同時接觸,在凸模7作用下,轉軸5、11克服彈簧2彈力開始繞各自軸心旋轉,與凸模7共同配合完成支承板的燕尾彎制,直到卸料板9與下模板12上表面貼合,整個零件彎曲過程結束;③卸料階段,衝床滑塊上行,帶動凸模7上移,壓制好的零件抱緊凸模工作面也跟隨上升,轉軸5、11被彈簧2拉動轉至相應位置,至此凸模7與轉軸5、11 完全分離,轉軸5、11被彈簧2拉動轉至極限,零件從凸模7側面人工抽出,完成卸料,卸料板9被卸料杆10頂起,模具轉入下一階段的壓彎準備。但該成型方法工藝複雜,且成品需從模具側面抽出,不利於大型燕尾板的加工生產。另一種是輥壓彎曲成型法,使用例如具有多組輥輪的冷彎型鋼機組等設備,通過多組輥輪轉動將板料逐步彎曲成燕尾形截面的長條型材。但該方法使用設備複雜,投資大,耗能大,不適用於小批量生產。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設結構簡單,操作容易的燕尾板成型模具已成為本技術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提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燕尾板成型模具。該燕尾板成型模具結構簡單,易於操作,能耗小。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燕尾板成型模具,其包括互為配合的凸模與凹模,所述凸模與凹模之間形成第一成型區與第二成型區,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區與第二成型區各包括一個燕尾彎形模。根據本發明的構思,所述凸模與凹模上下兩側分別具有上模座與下模座。根據本發明的構思,所述凸模與凹模之間具有隔離機構,用以使凸模與凹模之間
保持一預定距離。根據本發明的構思,所述隔離機構為限位板。根據本發明的構思,所述第一成型區具有第一定位機構,用以固定第一成型區內板料,所述第二成型區具有第二定位機構,用以固定第二成型區內板料。根據本發明的構思,所述第一成型區與第二成型區具有卸料機構。
本發明還同時提供一種燕尾板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A、將待處理板料放入上述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區內,將該板料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B、將該板料再放入上述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二成型區內,將該板料另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根據本發明的構思,步驟A包括Al、將板料放入如上述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區內,並通過所述第一定位機構將該板料固定;A2、合模,將該板料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A3、開模,取出;步驟B包括Bi、將該板料再放入上述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二成型區內,通過所述第二定位機構進行固定;B2、合模,將該板料另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B3、開模,取出。根據本發明的構思,在步驟A中,該板料的另一側壓製成預製彎形結構,其中預製彎形結構部分彎折行程角為α,燕尾彎形結構部分彎折行程角為β,α+β < 180°。根據本發明的構思,在步驟B中,該板料已被壓製成型的燕尾彎形結構部分伸出第二成型區。本發明的燕尾板成型模具有益效果在於該燕尾板成型模具採用了二次成型方法,結構簡單,易於操作,且易於脫模,提高了模具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適於加工各種型號的燕尾板。
圖1為轉軸式壓彎模具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燕尾板成型模具示意圖;圖3-1至圖3-3為使用實施例1的燕尾板成型模具生產燕尾板的成型過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2的燕尾板成型模具示意圖。主要部件說明1 轉軸座2 彈簧3 制轉銷4 拉板5 轉軸6 上模板7 凸模8 定位銷9 卸料板10 卸料杆11 轉軸12 下模板13 上模座14 凸模15 凹模16 下模座
17 第一定位機構 18 第二定位機構19 隔離機構A 第一成型區B 第二成型區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便於更好的理解本發明,現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優選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實施例1請參照圖2,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燕尾板成型模具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燕尾板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凸模14及凹模15,在凸模14和凹模15之間形成有第一成型區A及第二成型區B,第一成型區A及第二成型區B各具有一個燕尾彎形模。在凸模14的下側具有下模座16,在凹模15上側具有上模座13,下模座16與上模座13對模具起保護作用。在第一成型區A中具有第一定位機構17,用以固定第一成型區A內的加工板料。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定位機構17包括一個設置於凸模14的定位孔及一個與該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銷,但不以此為限。在第二成型區B中具有第二定位機構18,用以固定第一成型區B內的加工板料。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定位機構18包括一個設置於凹模15的定位孔及一個與該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銷,但不以此為限。實施例2請參照圖3-1至圖3-3,圖3-1至圖3_3為使用實施例1的燕尾板成型模具生產燕尾板的成型過程示意圖。如圖3-1至圖3-3所示,使用實施例1的燕尾板成型模具生產燕尾板的步驟為1、將板料放入實施例1的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區A內,並通過所述第一定位機構17將該板料固定;2、合模,將該板料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3、開模,取出該板料;4、將該板料再放入實施例1的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二成型區內,通過所述第二定位機構18進行固定;5、合模,將該板料另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6、開模,取出成品。其中,如圖3-2所示,在步驟3完成後,該板料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其另一側壓製成預製彎形結構,該預製彎形結構部分彎折行程角為α,燕尾彎形結構部分彎折行程角為 β,α+β 彡 180°。另外,如圖2所示,在步驟5中,該板料已被壓製成型的燕尾彎形結構部分伸出第二成型區18。實施例3請參照圖4,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2的燕尾板成型模具示意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燕尾板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凸模14及凹模15,在凸模14和凹模15之間形成有第一成型區A及第二成型區B,第一成型區A及第二成型區B各具有一個燕尾彎形模。在凸模14的上側具有上模座13,在凹模15下側具有下模座16,下模座16與上模座13對模具起保護作用。在第二成型區B中具有第二定位機構18,用以固定第一成型區B內的加工板料。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定位機構18包括一個設置於凹模15的定位孔及一個與該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銷,但不以此為限。在凸模14與凹模15之間的非成型面部分具有隔離機構 19,用以使凸模與凹模之間保持一預定距離。本實施例中,該隔離機構19為一限位板,該預定距離為加工板料的厚度,用以保護凸模14及凹模15的成型面。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範圍,即凡是依據本發明申請的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等效變化與修飾,皆落入本發明專利的權利要求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燕尾板成型模具,其特徵在於,包括互為配合的凸模與凹模,所述凸模與凹模之間形成第一成型區與第二成型區,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區與第二成型區各包括一個燕尾彎形模。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燕尾板成型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凸模與凹模上下兩側分別具有上模座與下模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燕尾板成型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凸模與凹模之間具有隔離機構,用以使凸模與凹模之間保持一預定距離。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燕尾板成型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隔離機構為限位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燕尾板成型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成型區具有第一定位機構,用以固定第一成型區內板料,所述第二成型區具有第二定位機構,用以固定第二成型區內板料。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燕尾板成型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成型區與第二成型區具有卸料機構。
7.一種燕尾板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A、將待處理板料放入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區內,將該板料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B、將該板料再放入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二成型區內, 將該板料另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A包括Al、將板料放入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區內,並通過所述第一定位機構將該板料固定;A2、合模,將該板料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A3、開模,取出;步驟B包括Bi、將該板料再放入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燕尾板成型模具的第二成型區內, 通過所述第二定位機構進行固定;B2、合模,將該板料另一側壓製成燕尾彎形結構;B3、開模,取出。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A中,該板料的另一側壓製成預製彎形結構,其中預製彎形結構部分彎折行程角為α,燕尾彎形結構部分彎折行程角為 β,α +β 彡 180°。
10.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B中,該板料已被壓製成型的燕尾彎形結構部分伸出第二成型區。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燕尾板成型模具,其包括互為配合的凸模與凹模,所述凸模與凹模之間形成第一成型區與第二成型區,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區與第二成型區各包括一個燕尾彎形模。該燕尾板成型模具結構簡單,易於操作,能耗小。
文檔編號B21D5/06GK102476141SQ20101055736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2日
發明者上官雲飛, 唐玉福, 張根志, 王興魁, 範海雲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