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架的製作方法
2023-08-08 14:06:36

本發明涉及內燃動車組技術,尤其涉及一種行李架。
背景技術:
內燃動車組的主要特點是靈活方便、安全可靠、舒適度高、速度快、成本低、汙染小和運用不受地域限制等,同時它更好的複合了鐵路私有化、市郊旅客運輸地區化的要求,是聯繫城市中心邊緣和市郊地區之間以及城市中心與郊區等市域區間理想的運輸方式之一,市域範圍內的乘客最大的特點是一般不攜帶大件行李。
現有技術中,內燃動車組的行李架包括安裝結構和支撐結構,一部分安裝結構伸入車廂內飾側牆體與車體鋼結構連接,其餘安裝結構保留在車廂內部用於固定支撐結構,支撐結構用於放置行李。
然而,內燃動車組的車體普遍較小,採用現有技術的行李架無效地佔用了大量內燃動車組的車內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行李架,節省了內燃動車組的車內空間。
本發明提供一種行李架,包括:至少兩個支撐部件,每個所述支撐部件包括固定部和承載部,所述固定部和承載部呈L型結構,所述固定部固定設置在內飾側牆上,所述承載部至少設置有第一凸起結構和第二凸起結構;
前梁的兩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結構相吻合的第一腔體,所述前梁通過所述第一腔體與所述第一凸起結構插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支撐部件之間;
後梁的兩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凸起結構相吻合的第二腔體,所述後梁通過所述第二腔體與所述第二凸起結構插接設置在所述相鄰的兩個支撐部件之間;
所述前梁和所述後梁的一側相對設置有外沿,墊板設置在所述前梁和所述後梁的外沿上。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外沿上均勻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通孔;
所述墊板的兩側均勻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通孔匹配的至少兩個第一支柱;
所述至少兩個第一支柱穿設在所述至少兩個第一通孔內。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外沿上均勻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二支柱;
所述墊板的兩側均勻設置有與所述第二支柱匹配的至少兩個第二通孔;
所述至少兩個第二支柱穿設在所述至少兩個第二通孔內。
在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墊板為鋁合材質、聚碳酸酯PC材質或者不鏽鋼材質。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行李架的寬度為350毫米。
本發明提供一種行李架,包括至少兩個支撐部件,每個支撐部件包括固定部和承載部,固定部和承載部呈L型結構,固定部設置在內飾牆上,承載部至少設置有第一凸起結構和第二凸起結構,前梁的兩端設置有與第一凸起結構相吻合的第一腔體,前梁通過第一腔體與第一凸起結構插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支撐部件之間,後梁的兩端設置有與第二凸起結構相吻合的第二腔體,後梁通第二腔體與第二凸起結構插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支撐部件之間,前梁和後梁的一側相對設置有外沿,墊板設置在所述前梁和所述後梁的外沿上。本發明提供的行李架,至少兩個支撐部件的固定部設置在內飾牆上,從而節省了內燃動車組的車內空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行李架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行李架實施例的固定方式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行李架實施例的寬度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於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於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後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裡描述的本發明的實施例例如能夠以除了在這裡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於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於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於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
下面以具體地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下面這幾個具體的實施例可以相互結合,對於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過程可能在某些實施例不再贅述。
圖1為本發明行李架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行李架包括:至少兩個支撐部件1,每個支撐部件1包括固定部11和承載部12,固定部11和承載部12呈L型結構,固定部11固定設置在內飾側牆上,承載部12至少設置有第一凸起結構121和第二凸起結構122;前梁2的兩端設置有與第一凸起結構121相吻合的第一腔體21,前梁2通過第一腔體21與第一凸起結構121插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支撐部件1之間;後梁3的兩端設置有與第二凸起結構122相吻合的第二腔體31,後梁3通過第二腔體31與第二凸起結構122插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支撐部件1之間;前梁2和後梁3的一側相對設置有外沿,墊板4設置在前梁2和後梁3的外沿上。
其中,支撐部件1的固定部11用於將行李架整體安裝在需要的位置,並支撐行李架自身和存放的行李的重量,是行李架的安裝承重結構。承載部12用於通過第一凸起結構121和第二凸起結構122連接前梁2和後梁3,前梁2和後梁3安裝在兩個支撐部件1之間。前梁2通過第一腔體21與第一凸起結構121插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支撐部件1之間,可使用螺釘連接緊固。後梁3通過第二腔體31與第二凸起結構122插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支撐部件1之間,可使用螺釘連接緊固。墊板4設置在前梁2和後梁3的外沿上。
圖2為本發明行李架實施例的固定方式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支撐部件1的固定部11用於將支撐部件1固定在內飾側牆5上,具體的固定方式可選用螺釘固定。支撐部件1的固定部11壓在內飾側牆5上,固定部上有安裝孔,通過螺栓螺母與車體連接。
本實施例提供的行李架,結構簡單,方便組裝,通過調整支撐部件的數量和其他部件的長度就可以調整行李架的長度。其次,由於行李架直接在車廂內飾側牆上安裝固定,不伸入內飾側牆,也避免了增加一部分遮蓋結構,更易於車廂內飾的布置,同時避免了車內空間被無效佔用,節省了內燃動車組的車內空間。
可選地,在上述實施例一中,外沿上均勻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通孔,墊板4的兩側均勻設置有與第一通孔匹配的至少兩個第一支柱,至少兩個第一支柱穿設在至少兩個第一通孔內。
其中,為了增加墊板4通過外沿與前梁2和後梁3的連接穩固程度,在前梁2的外沿和後梁3的外沿上均勻設置通孔,在墊板4的兩側設置與通孔匹配的支柱,並將支柱穿設在通孔內,通過支柱與通孔的連接穩定墊板4,實現墊板4與前梁2和後梁3之間不會產生相對位移,提高墊板4的穩固程度,並進一步在內燃動車組行駛過程中保障了位於墊板上物品的安全。
可選地,在上述實施例一種,外沿上均勻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二支柱,墊板4的兩側均勻設置有與第二支柱匹配的至少兩個第二通孔,至少兩個第二支柱穿設在至少兩個第二通孔內。
其中,為了增加墊板4通過外沿與前梁2和後梁3的連接穩固程度,在前梁2的外沿和後梁3的外沿上均勻設置支柱,在墊板4的兩側設置與支柱匹配的通孔,並將支柱穿設在通孔內,通過支柱與通孔的連接穩定墊板4,實現墊板4與前梁2和後梁3之間不會產生相對位移,提高墊板4的穩固程度,並進一步在內燃動車組行駛過程中保障了位於墊板4上物品的安全。
進一步地,在上述各實施例中,行李架的墊板4為鋁合金材質、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簡稱:PC)或者不鏽鋼材質。
本實施例提供的行李架首次在內燃動車組上採用以鋁合金材質為主要材質構成的行李架,擴展了內燃動車組部件應用的多樣性。
進一步地,在上述實施例中,行李架的寬度為350毫米。
具體地,圖3為本發明行李架實施例的寬度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行李架支撐部件1的固定部11壓在內飾側牆5上,則內飾側牆5至前梁2遠離內飾側牆5的端部之間的距離為350毫米。即本實施例提供的行李架供乘客使用的部分為350毫米,低於現有技術中行李架的寬度460毫米。充分滿足了內燃動車組乘客小件行李的存放需求,並有效地節省了內燃動車組車廂內的空間。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