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切割工具的製作方法
2023-08-08 06:50:36 1
專利名稱:可攜式切割工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例如被稱為可攜式圓鋸的可攜式切割工具。
背景技術:
這種切割工具具有這樣的結構,S卩,在放置於被切割件上的基座的上表面上支承有工具本體,該工具本體具有由電動馬達驅動而旋轉的圓形旋轉刀具,在執行切割加工時, 用突出到基座下表面一側的旋轉刀具的下部切入被切割件,同時使該工具本體向切割行進的方向移動從而能夠執行切割加工。因此,在工具本體上設置有把手部以供使用者抓握從而操作該工具本體使其向切割行進的方向移動。作為把手部而言,除了環形(無端式)之外,例如,如下述的專利文獻所公開的,還存在一種有端(後端為自由端)呈棒狀的。相比較而言,使用者操作作為後者的棒狀把手部時不需要像操作作為前者的環形把手部時那樣將手指伸入到把手的內側,因此,棒狀把手部具有抓握方式(姿勢)自由度高、容易抓握的優點。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平4-251702號然而,現有的棒狀把手部呈從工具本體筆直地向後側延伸狀,因此使用者在抓握時很難對其向切割行進的方向施力。所以,採用現有的棒狀把手,使用者必需使手指保持在稍微有點不自由的狀態下來移動該切割工具,從這一點上來看,需要對現有的把手部進行改進,以提高該切割工具的操作性能。
發明內容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高現有的棒狀把手部的使用性能從而進一步提高切割工具的操作性能。為此,本發明提供的切割工具具有權利要求書中各技術方案(權利要求)所記載的結構。在技術方案1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切割工具,在其工具本體上設有把手部,使用者抓握住該把手部,在旋轉刀具旋轉時使其向切割行進方向移動從而對被切割件進行切割, 其中,把手部以工具本體一側的部分作為切割行進方向上前側的基端部,並平行於所述旋轉刀具的刀面平面方向延伸,其後側形成有端部,並且,從側面看,在旋轉刀具的可切割深度為最大時,把手部呈彎曲為向上凸的山形,其最高部位於靠近基端部的位置,並且從最高部到後側的區域的曲率比最高部的曲率小。採用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切割工具,由於把手部是後端為自由端的棒狀,因此其容易抓握,此外,由於從側面看其呈向上凸的山形並且從其最高部向後的區域向下傾斜,因此,使用者在向切割行進的方向移動操作該切割工具時能夠較容易地對其施加向著切割行進的方向的力,從而使得使用者不必使手指保持受拘束的姿勢,從而提高了該切割工具的
3使用操作性能。另外,由於最高部設置在靠近基端部的位置,彎曲程度最舒緩的後側區域設定得較長,所以能夠將使用者按壓操作的著力點設定在靠近工具本體的部位,從而使得該切割工具的平衡性較好從而能夠以穩定的狀態對其進行移動操作。採用技術方案2、3或4所述的切割工具,能夠容易地推按把手部以對其施加向切割行進的方向上的操作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切割工具的使用操作性能。採用技術方案5所述的切割工具,由於把手部的前側區域較細、寬度較窄,所以手指能夠容易地扣動開關操作杆,而後側區域較粗、寬度較寬,所以能夠容易地推按切割工具以對其施加向切割行進的方向上的操作力,在這一點上,進一步提高了切割工具的使用操作性能。採用技術方案6所述的切割工具,由於把手部的後側部分的截面為多邊形中角的數量最少的三角形,所以各角部的角度較小,從而,即使是較難施力的小指附近也不易在轉動方向(把手部的周向)上產生滑動,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切割工具的使用操作性能。採用技術方案7所述的切割工具,由於電池組件不會從把手部的後端部向側方突出,二者具有連成一體的感覺,所以在抓握把手部的時候,電池組件不會造成妨礙。採用技術方案8所述的切割工具,在很多時候,使用者用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及手掌卷繞在把手部最高部後側且是開關操作杆後側的區域的全周,用這樣的方式抓握該把手部,因此,在這些手指與手掌所接觸的部位覆蓋具有防滑功能的彈性樹脂層,能夠給使用者帶來較舒適的抓握感,並且,對於除了接觸開關操作杆的食指之外的手指以及手掌而言, 還能夠具有可靠的防滑功能。採用技術方案9所述的切割工具,例如,在將該切割工具置於工作檯或者被切割件上時,該切割工具能夠保持穩定的姿勢而不會翻倒。另外,在支腳部上也覆蓋彈性樹脂層,從而能夠防止支腳在接觸被切割件等時對被切割件等造成損傷。採用技術方案10所述的切割工具,能夠使電池組件小型化,至少在外觀上,能夠使把手部與電池組件具有一體的感覺,從而提高了該切割工具作為產品(商品)的附加價值。
圖1為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
的切割工具的右側視圖;圖2為從右後方看到的上述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的斜視圖;圖3為從左前方看到的上述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的斜視圖;圖4為從左側看到的上述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的側視圖;圖5為圖1中(V)-(V)向的把手部剖視圖;圖6為圖1中(VI)-(VI)向的把手部剖視圖;圖7為圖1中(VII)-(VII)向的電池組件剖視圖;圖8為從左側看到的切割工具的側視圖,在本圖中所示狀態為使工具本體向上移動而使旋轉刀具的可切割深度為最小;圖9為從斜後上方看到的切割工具的斜視圖,本圖中所示狀態與圖8相同,即,旋轉刀具的可切割深度為最小;
圖10為切割工具的俯視圖;圖11為切割工具的仰視圖;圖12為從左斜前方看到的切割工具的斜視圖,在本圖中,安裝著集塵嘴,在這一點上與圖3所示的狀態不同;圖13為從左斜前方看到的切割工具的斜視圖,在本圖中所示狀態為,馬達殼的前側的半殼與風道被取下;圖14為風道與吹出口的橫截面圖;圖15為圖1中(XV)-(XV)向的剖視圖,本圖所示為刀片殼的上部的電氣部件收裝室及其周邊附近的縱截面圖;圖16為馬達鎖止杆、壓縮彈簧以及彈簧收裝室的分解斜視圖;圖17為切割工具的右視圖,在本圖中把手部用橫截面表示;圖18為刀片殼內部的斜視圖,本圖中所示狀態為旋轉刀具被取下;圖19為圖18中(XIX)-(XIX)向的剖視圖,本圖為拉伸彈簧的後側鉤掛部的俯視圖;圖20為從左側看到的切割工具的側視圖,本圖所示狀態為,用右手抓握把手部, 用左手將馬達殼作為輔助把手抓握。附圖標記說明
1切割工具;
W被切割件;
C切割部位;
2基座;2a託架;2b窗口部;
El基座的第1後端緣(短);E2基座的第2後端緣(長)
3支承軸;
4旋鈕螺絲;
5深度導軌;^1導向槽;
6支承部;6a傾轉支承軸;
7傾轉支承壁部;7a貫穿槽孔;
8傾斜導向件;8a傾轉支承軸;
10工具本體;
11支承臂部;Ila吹出口 ;lib錐面;
12旋轉刀具;1 旋轉刀具的上端;
13刀片殼;
13a殼體罩;1 殼本體;13c窗口部;13d導向槽部;
14齒輪減速機構;
14a中間主動齒輪;14b中間軸;14c中間從動齒輪;
14d齒輪減速機構罩;He彈簧收裝室;14f通風窗部;
16可動罩;
16a右側壁部;16b抓捏部;16c左側壁部;16d轉動支承部
16e彈簧鉤掛孔;
5
17主軸;17a輸出齒輪;18支承碟片;19固定用碟片;20把手部;LH左手;RH右手;Fl拇指;F2食指;F3中指;F4無名指;F5小指;H把手部的最高部;Rl從最高部向前的區域;R2從最高部向後的區域;R3開關操作杆前側的區域;R4開關操作杆後側的區域;D3把手部的寬度尺寸(小);D4把手部的寬度尺寸(大);21開關操作杆;21a手指操作部;21b支承軸;22電池組件;2 電池;22b拆卸按鈕;23鎖止按鈕;24彈性樹脂層;2 上表面覆蓋部;24b全周覆蓋部;25支腳部;26開關本體;27固定螺絲;28凸起部;29 軸承;30吹風機構;31 風道;32導風通路;33集塵嘴;34螺紋孔;40電動馬達;41輸出軸;41a小齒輪;41b冷卻扇;42固定螺絲;43馬達殼;43a半殼(前);4 半殼(後)43c折流板;43d吸氣口 ;Ll馬達殼的上下尺寸;L2馬達殼的前後尺寸;45拉伸彈簧;4 拉伸彈簧的一端;4 拉伸彈簧的另一端;46彈簧鉤掛軸部;46a階梯部;47凸起部;47a凸起部孔;K 間隙;50控制器(電氣部件);51分隔壁;52電氣部件收裝室;55馬達鎖止杆;55a操作部;5 鎖止槽部;55c加載杆部;
56壓縮彈簧。
具體實施例方式接下來參照圖1 20來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圖1 4所示為本實施方式的可攜式切割工具1的整體視圖。該切割工具1被稱為可攜式圓鋸,為較小型且較輕的切割機,使用者可以手持該切割工具1使其在被切割件W上移動從而進行切割加工。下面首先大致說明一下其整體的結構。該切割工具1具有用於載置於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上的平板狀的基座2,在該基座 2上表面支承有工具本體10。在圖1中,使用者位於該切割工具1的左側,通過使該切割工具1向圖1中右側(圖1中空心箭頭(A)所示的方向)移動從而能夠進行切割加工。在下面的敘述中,如無特別說明,則如各圖中所示,以進行切割加工的方向為前方,以靠近使用者的一側為後方。此外,如無特別說明,下述的部件以及結構的左右方向是以使用者為基準而言的。在工具本體10的前部設置有支承臂部11,該支承臂部11通過支承軸3連接在安裝於基座2上表面的託架加上,從而,通過該支承臂部11與支承軸3,該工具本體10以可上下轉動的方式支承在基座2上表面。通過支承軸3可改變工具本體10相對於基座2的上下轉動位置,從而能夠調整旋轉刀具12切入被切割件W的深度。通過旋緊設置在工具本體10的後端部的旋鈕螺絲4,能夠將該工具本體10相對於基座2的上下轉動位置固定。另外,工具本體10也能夠相對於基座2向左右傾斜。通過使工具本體10向左側或右側傾斜從而能夠執行所謂的斜切加工。如圖9及圖11所示,在基座2上設有前後方向較長的大致呈矩形的窗部2b。該窗部2b貫穿基座2的板厚方向設置。旋轉刀具12的下部經由該窗部2b突出到基座2的下表面一側。旋轉刀具12從基座2的下表面一側突出的部分切入被切割件W從而執行切割加工。因此,在基座2的下表面與旋轉刀具12的刀刃的相交部中,位於切割行進方向的前側的相交部為實際切入被切割件W的部位,在此部位會產生切屑。在下面的說明中將此部位稱為切割部位,在圖中用符號C表示。工具本體10具有以電動馬達40為驅動源而旋轉的圓形旋轉刀具12。旋轉刀具12 的上部被收裝在刀片殼13內。刀片殼13為兩瓣式結構,由殼體罩13a與殼本體1 相結合而構成,其中,殼體罩13a覆蓋旋轉刀具12的上部右側,殼本體1 覆蓋旋轉刀具12的上部左側。如圖3所示,在刀片殼13的殼本體13b的左側部(背面側)通過齒輪減速機構 14安裝著電動馬達40。在該齒輪減速機構14的齒輪減速機構罩14d之內收裝著用於減速的齒輪系。如圖15所示,電動馬達40的轉動輸出通過齒輪減速機構14傳遞到主軸17上。在刀片殼13的殼本體1 上設有凸起部28,主軸17通過軸承四支承在該凸起部觀的內周側,相對於該凸起部觀的內周側可旋轉。旋轉刀具12安裝在主軸17的頂端並與之同軸。 並且,該旋轉刀具12以被夾在支承碟片18與固定用碟片19之間的狀態固定於主軸17的頂端。通過將固定螺絲27旋入主軸17的頂端從而使支承碟片18與固定用碟片19之間的夾緊狀態得以固定。因此,若鬆動固定螺絲27並將其從主軸17的頂端卸下,則可將旋轉刀具12從主軸17上卸下。
在刀片殼13的殼本體13b的上部設置著把手部20,該把手部20呈較大幅度地向後方延伸的狀態。該把手部20為左右兩瓣狀的結構,在其前部的下表面設置有用於啟動操作的開關操作杆21。如圖17所示,該開關操作杆21由支承軸21b支承,且能以支承軸21b 為軸上下轉動操作。在開關操作杆21的上部收裝著開關本體沈。若將該開關本體沈接通,則電動馬達40就會啟動。該開關操作杆21具有供使用者用手指操作的手指操作部21a,若使用者將抓握把手部20的手的手指(食指F2)貼在該手指操作部21a上並向上進行扣動操作,則開關本體沈接通從而使電動馬達40啟動。電動馬達40—啟動,則旋轉刀具12沿圖中空心箭頭(B) 所示的方向旋轉。使用者使手指離開開關操作杆21以解除對其的扣動操作,則開關本體沈斷開,電動馬達40停止,從而旋轉刀具12的旋轉停止。在開關操作杆21的上側設置有鎖止杆23,只有將鎖止杆23向下按下時才能夠對開關操作杆21進行扣動操作。本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其把手部20的主要部分在外形上具有重要的特徵(第 1特徵)。此外,上述電動馬達40的主要部分在外形上具有第2特徵。關於該第1特徵與第2特徵的詳細說明將在後面描述。在把手部20的後端安裝有電池組件22。如圖17所示,將電池組件22插入到把手部20的後端,則電動馬達40的電源迴路處於供電狀態。該電池組件22可卸下而用另外準備的充電器充電從而能夠循環使用。使被電動馬達40驅動旋轉的旋轉刀具12切入被切割件W從而執行切割加工。旋轉刀具12按照圖1中空心箭頭⑶所示的方向(在圖1中為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若進行切割加工則切屑從旋轉刀具12切入被切割件W的切入部位(切割部位C)被向上方吹起。被吹起的切屑的一部分經由刀片殼13內部流向後方,而其餘的切屑堆積在切割部位C 附近。本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用於將切割部位C附近的切屑吹起的吹風機構30。電動馬達40的冷卻風被利用在該吹風機構30中。在具有利用馬達冷卻風而將切屑吹起的吹風機構30這一點上,本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第3特徵。另外,電動馬達40的冷卻風還被利用在被收裝到內部的電氣部件的冷卻中,在這一點上具有第4特徵。關於第3特徵與第4特徵也將在後面詳述。如圖2、9、1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在上述的基座2的後端部形狀上具有重要的特徵(第5特徵)。另外,如上所述,旋轉刀具12的上部被上述刀片殼13所覆蓋。旋轉刀具12的下部周圍被可動罩16覆蓋。該可動罩16支承在工具本體10 —側,且能夠以安裝旋轉刀具12 的主軸17的軸線為中心旋轉。使該可動罩16的前端與被切割件W抵接,在此狀態下將切割工具1向切割行進的方向移動,則可動罩16被相對地向後方推壓從而打開。如圖18所示, 該可動罩16被彈簧向覆蓋旋轉刀具12的周圍的關閉方向加載。在用於對可動罩16向關閉方向加載的拉伸彈簧45的安裝方式這一點上,本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第6特徵。如上面所大致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現有技術所沒有的第1 第 6特徵。下面,對該第1 第6特徵逐次進行說明。第1特徵把手部20的外形如圖所示,切割工具1具有把手部20,該把手部20以工具本體10 —側(齒輪減速機構14 一側)為基端部,平行於旋轉刀具12的刀面方向延伸從而呈棒狀(後側有端頭,不是環形的形狀)。如圖1所示,從側面看,把手部20在整體上呈舒緩地彎曲為向上凸的山形 (日文平假名「 」狀),呈拱狀(圓弧狀)。因此,在使工具本體10位於最下側而使旋轉工具12的切入深度達到最大的狀態下,從側面看該把手部20上存在最高部位,下面將此部位稱為最高部H。該最高部H設在靠近基端部一側的位置。最高部H附近的曲率設定為最大 (與下述的前部區域Rl與後部區域R2相比較而言),因此該最高部H處的彎曲程度大。在本實施方式中,最高部H處的半徑設定為100mm,而比最高部H靠前的基端部側的前部區域 Rl的曲率設定得比該最高部H小,從而使其上表面較舒緩地彎曲。比最高部H靠後的後部區域R2的曲率設定得比前部區域Rl還要小,從而使得其上表面較舒緩地彎曲以最大程度地適應使用者的手掌。在本實施方式中後部區域R2的半徑設定為400mm。如此,比最高部 H靠後的後部區域R2以最舒緩的程度彎曲且向下傾斜。在最高部H附近的下面一側配置開關操作杆21。像這樣地,由於把手部20為後端有端頭的棒狀(不是環形),因此,與環形的把手相比,不需要將手指插入即可容易地進行抓握。並且,把手部20的與手掌接觸的區域即比最高部H靠後的後部區域R2向下傾斜,這與水平布置的情況相比,在使用者向前推按該切割工具1時能夠以較舒適的姿勢且較有效地用力,在這一點上,該把手部20具有較高的作業操作性。另外,關於前後位置關係,把手部20的最高部H比旋轉刀具12的旋轉中心(主軸 17)靠後,並且位於電動馬達40的馬達軸(輸出軸41的軸線,參照圖14)的後側。因此,使得工具本體10的重心被設置於比把手20的最高部H靠前的位置,從而能夠很容易地用抓握把手部20的手將切割工具1向前推按。另外,關於上下位置關係,把手部20的後端側到達旋轉刀具12的上端(圖1中符號1 所示的高度)的下側。如圖10及圖11所示,把手部20的主要部分的寬度方向尺寸形成為前側細(寬度小)而後側粗(寬度大)。在本實施方式中,以開關操作杆21的後部附近為邊界,圖10與圖11中用R3所表示的前部區域R3,是例如用右手抓握時主要是該右手的拇指F 1與食指 F2所接觸的區域,其寬度尺寸D3設定得較小。與此相對,圖10與圖11中用R4所表示的後部區域R4,為主要是用於抓握的手的中指F3、無名指F4、小指F5以及手掌FP所接觸的區域,其寬度尺寸D4設定得比前部區域R3大(D3<D4)。從而,能夠用食指F2非常輕鬆地對開關操作杆21進行扣動操作,並且能夠可靠地將後部側較粗的區域握在中指F3、無名指 F4、小指F5與手掌FP之間。如上所述,把手部20從側面看具有向上彎曲的形狀,並且在寬度方向上越向後越粗,因而使得切割工具1具有較高的操作性能,並且,對於使用者來說,能夠獲得非常好的抓握感。本實施方式中對安裝在把手部20的後端的電池組件22也作了創新。如圖6所示,該電池組件22內部安裝有3個電池22a 22a。在本實施方式中採用電壓為10. 8V 12V的小型電池組件22。如圖6所示,3個電池2 2 被配置成倒三角狀,即,在上側並列配置2個,而在下側配置1個。因此,電池組件22被以這樣的狀態安裝,即,三角形的頂部朝下的狀態。把手部20的後端形狀與該電池組件22的頂部朝下的倒三角形相適應地設置。由於把手部20的後端附近的截面形狀形成為頂部朝下、底邊位於上側的倒三角形,所以把手部20的後部側截面形成為多邊形中具有最少的角的三角形,因而每個角(共三個)的角度能夠形成得較小,所以,即使在最難用力的小指F5附近也不易在轉動方向產生滑動,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切割工具1的操作性能。即,由於主要由無名指F4與小指F5抓握的把手部20的後端部下表面是相當於倒三角形的頂部的部分,此處的曲率較大具有彎曲程度較大的外形,所以能夠使較難用力的無名指F4與小指F5彎繞在彎曲程度較大的該後端部下表面上以實現抓握,從而在具有很好的抓握感的同時還能夠非常有效地用力進行操作。並且,由於把手部20的截面形成為朝下的三角形,因而能夠較容易地用力抓握從而防止該把手的振動,進而能夠以較穩定的姿勢對切割工具進行移動操作。另外,如圖所示,把手部20的後端外形與電池組件22的外形被形成為,在安裝著電池組件22的狀態下,從把手部20的後端到電池組件22,二者的外表面(特別是上表面) 平滑地相連,呈共面狀態。由於電池組件22以平滑連接於把手部20的後端,向側方沒有較大突出的方式安裝於其上,所以在外觀上電池組件22與把手部20呈一體化,在提高了美觀性的同時還不會妨礙到切割作業。在把手部20的後端設有收裝部,電池組件22插入該收裝部中從而被安裝。此外, 由設置在電池組件22的左右兩側部的卡爪卡在上述收裝部上從而保持該電池組件22的安裝狀態。而且,還設置有電池組件22拆卸用的拆卸按鈕22b、22b,若按下該拆卸按鈕22b、 22b,則上述卡爪的卡合狀態被解除,從而能夠將電池組件22從收裝部中取出。被取出的電池組件22用充電器充電從而能夠循環使用。在把手部20的表面覆有主要用於防滑的彈性樹脂層24。在把手部20的製作工序中,利用雙色成形法將該彈性樹脂層M —體形成在把手部20的表面上。該彈性樹脂層M 覆在從把手部20的最高部H附近到前側區域(比鎖止杆23靠前的區域)的上表面上。彈性樹脂層M的上表面覆蓋部Ma主要由拇指Fl所接觸。在從把手部20的最高部H附近到後側的區域(比鎖止杆23靠後的區域),彈性樹脂M大致覆蓋在其周向的整個範圍上。 如圖20所示,彈性樹脂層M的全周覆蓋部24b主要由中指F3、無名指F4、小指F5以及手掌FP所接觸。如此,在使用者的手指Fl F5以及手掌FP所接觸的區域用彈性樹脂層M覆蓋, 從而能夠使把手部20具有較高的防滑功能以及良好的抓握感,與上述的向上隆起的彎曲形狀相結合,能夠形成操作性好、具有很好的抓握感的把手部20。在圖1及圖4中,以網格線的形式明確地表示出了把手部20上覆有彈性樹脂層 24(24a,24b)的區域。在把手部20的後端下表面一體設置有向下突出的支腳部25。例如將切割工具1 放置在工作檯上時,該支腳部25與該工作檯接觸,從而保持切割工具1的立起狀態,防止其向側面倒。在該支腳部25的表面也覆有彈性樹脂層以防止其對工作檯或者被切割件W造成損傷。在電池組件22被取出時,突出的該支腳部25尤其顯得有作用。此外,該支腳部25 還具有作為兩瓣式結構的把手部20的螺紋連接部的作用。第2特徵電動馬達40的外形
10
如圖3及圖4所示,電動馬達40由3個固定螺絲42 42固定在齒輪減速機構14 上。該電動馬達40以從齒輪減速機構14向左側突出的狀態安裝,其輸出軸41的軸線沿著左右方向平行於主軸17配置。如圖15所示,在齒輪減速機構14之內安裝有多級(本實施方式中為2級)的減速齒輪系。該2級減速齒輪系安裝在輸出軸41與主軸17之間。在電動馬達40的輸出軸41上安裝著小齒輪41a。該小齒輪41a與中間驅動齒輪1 嚙合。該中間驅動齒輪14a被固定在中間軸14b上。在中間軸14b上固定著中間驅動齒輪1 與中間從動齒輪14c。因此,中間驅動齒輪Ha與中間從動齒輪Hc共同旋轉。在主軸17上固定有輸出齒輪17a,中間從動齒輪Hc與該輸出齒輪17a嚙合。因此,電動馬達40的轉動輸出被小齒輪41a與中間主動齒輪Ha的嚙合以及中間從動齒輪Hc與輸出齒輪17a的嚙合這二級齒輪所減速,並傳遞到小齒輪17上。另外,中間軸14b配置在主軸17的上方,輸出軸41配置在中間軸14b的上方、後方。因此,電動馬達40的輸出軸41與小齒輪17之間的軸間距離設定得較大,電動馬達40以合適的距離配置在主軸17的上方。由於電動馬達40的轉動輸出通過2級減速齒輪系傳遞到主軸17上,並且電動馬達40配置在主軸17上方偏離一定距離的位置,所以,即使在旋轉刀具12設定為最大切割深度時,在基座2與電動馬達40之間也能夠保證具有適當的間隙。從而,如下面所說明的, 在使用者用左手LH將電動馬達40作為輔助把手而抓握時,左手LH的指尖不會觸及基座2 等,在這一點上,能夠保證該電動馬達40作為輔助把手使用。該電動馬達40具有沿其輸出軸41分為前後兩半的半殼43a、43b,這前後兩個半殼 43a、43b相互連接從而形成筒狀的馬達殼43。如圖3所示,該馬達殼43具有上下方向尺寸(上下尺寸Li)較大而前後方向尺寸 (前後尺寸L2)稍小的扁平的圓柱體形狀(Li > L2)。馬達殼43形成為扁平的圓柱體形狀從而使得使用者能夠容易地抓握。從使用者看來,電動馬達40向左側伸出。因此,如圖20 所示,使用者能夠用右手RH抓握把手部20,而用左右LH將該電動馬達40 (馬達殼4 作為輔助把手抓握,此時,由於能用兩隻手RH、LH抓握切割工具1,因此能夠穩定地對其進行移動操作。關於電動馬達40的輸出軸41相對於馬達殼43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該輸出軸41 配置在馬達殼43的前後尺寸L2為最大值的高度位置,且該位置比馬達殼43的上下方向中央處靠下側。此外,馬達殼43的上部形成為截面呈山形的圓弧狀,且其曲率比下部大從而形成得較尖。由於馬達殼43的上部形成為截面呈山形的較尖的圓弧狀,因此使用者在用左手LH將該馬達殼43作為輔助把手抓握時,該馬達殼43的上部握於左手LH的拇指Fl與食指F2之間,從而可獲得較好的抓握感。另外,馬達殼43為在輸出軸41的軸向(左右方向)上粗細不產生變化的圓筒狀。 馬達殼43的前後半殼43a、43b由樹脂分別製作,因此,與現有一般的形成為圓筒形的殼體相比,本例中的馬達殼43不需要設計所謂的拔模斜度(為了在成形後能夠將製件取出而將其設計成隨著接近端部一側而逐漸變細的形狀),即,馬達殼43在馬達旋轉軸線方向上具有相同的粗細尺寸,在這一點上,作為輔助把手的馬達殼43具有很好的抓握感。另外,如圖4所示,電動馬達40被配置在比把手部20的開關操作杆21靠前的位置,因此,抓握把手部20的右手RH與抓握作為輔助把手的馬達殼43的左手LH之間不會相互幹擾,在這一點上也使得把手部20與作為輔助把手的馬達殼43具有很好的使用操作性能。第3特徵集塵吹風機構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具有用於將切割部位C附近的切屑吹起的吹風機構30。該吹風機構30利用的是電動馬達40的冷卻風。如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吹風機構30具有風道31,該風道31從齒輪減速機構14的下部沿著支承臂部11的左側面安裝。如圖13 15所示,在電動馬達40的輸出軸41上安裝著馬達冷卻用的冷卻扇 41b。該冷卻扇41b採用離心式風扇。該冷卻扇41b因電動馬達40的啟動而旋轉,從而從設在馬達殼43的後面(左側面)上的吸氣口 43d 43d吸入外部空氣。被吸入的外部空氣向前流動從而對電動馬達40進行冷卻。向電動馬達40流動的冷卻風從冷卻扇41b的側面並且從齒輪減速機構14的下部附近流入風道31。旋轉刀具12的旋轉方向如圖1及圖2中空心的箭頭⑶所示。另外,如上所述, 電動馬達40的輸出轉動通過二級減速齒輪系傳遞到主軸17上。因此,電動馬達40的輸出轉動的方向以及冷卻扇41b的旋轉方向相同於旋轉刀具12的旋轉方向。在圖3、圖12及圖 13中,用空心的箭頭(C)表示電動馬達40的輸出轉動的方向。作為吹切屑對象部位的切割部位C位於冷卻扇41b的前側。因此,吹切屑用的風道31能夠連接在齒輪減速機構14的下部。如果減速齒輪係為一級減速齒輪系的話,電動馬達40的輸出轉動的方向與前述情況相反,此時冷卻扇41b的旋轉方向也與前述情況相反,從而,馬達的冷卻風從齒輪減速機構 14的上部向前吹出,其結果導致風道必需要連接在齒輪減速機構14的上部。採用本實施方式的吹風機構30,電動馬達40的輸出轉動通過二級減速齒輪系傳遞到主軸17上,從而使得旋轉刀具12與電動馬達40的輸出轉動的方向相同,因而冷卻風從齒輪減速機構14的下部(沿冷卻扇41b的下部的切線方向)向前吹出。用於將工具本體10支承在基座2上的支承臂部11被設置為這樣的狀態,即,從齒輪減速機構14的下部向前突出(伸出)。道31沿著該支承臂部11的左側部安裝。如圖14 所示,在支承臂部11的左側部與風道31之間形成有供吹切屑用的風流動的導風通路32。 在支承臂部11上設有用於吹出吹切屑用的風的吹出口 11a。該吹出口 Ila貫穿該支承臂部 11的整個左右寬度方向。此外,該吹出口 Ila形成為局部截面呈矩形的錐形孔。在該吹出口 Ila中形成有使流路截面面積隨著接近吹出一側(圖14中下側)而逐漸變小的錐面lib。因此,流入吹出口 Ila內的風在流路面積縮小的地方被壓縮從而能非常有效地對切部位C進行吹風。如此,由吹風機構3利用馬達冷卻風而將切割部位C的切屑吹起,從而能夠清楚地用眼睛確認旋轉刀具12相對於畫在被切割件W上的墨線的位置,從這一點上來看,該設計使得高精度的切割加工能夠快速地進行。另外,由於採用的是利用馬達冷卻風的吹風機構 30,因此無需另外準備專用的吹風機構(送風機),所以不會造成成本增加。並且,採用本實施方式的吹風機構30,吹切屑用的風(馬達冷卻風)沿冷卻扇41b 的下部切線方向向前吹出,風道31從齒輪減速機構14的下部沿著基座2的上表面大致水平(橫向)地配置。因此,在使用者用眼睛觀察切割部位C時,風道31不會造成妨礙,所以能夠以舒適的姿勢容易地觀察切割部位C,在這一點上提高了切割工具1的使用操作性能。與此相對,例如,如果將風道從冷卻扇41b的上部向下配置,那麼在用眼睛觀察切割部位C時該風道會造成妨礙,從而使得使用者的姿勢更加受拘束。而將減速齒輪系形成為多級(偶數級),使電動馬達40以及冷卻扇41b的旋轉方向相同於旋轉刀具12的旋轉方向, 從而能夠將風道31從齒輪減速機構14的下部沿著基座2的上表面配置,從而提高了切割部位C的可視性。如圖12及圖13所示,在切割部位C的左側,於刀片殼13的前下端從其下端部開口而形成窗口部13c,該窗口部13c供使用者用眼睛觀察切割部位C。通過該窗口部13c,使用者能夠以較舒適的姿勢清楚地觀察切割部位C。在該窗口部13c上能夠安裝集塵嘴33。圖12所示為安裝著集塵嘴33的狀態,圖 13所示為集塵嘴33被拆卸下的狀態。在該集塵嘴33上能夠連接集塵袋或者集塵機的集塵管。採用該集塵嘴33能夠非常有效地收集由吹風機構30吹起的切屑,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切割部位C的可視性。集塵嘴33用一個固定螺絲安裝在刀片殼13的側部。在圖12及圖13中,僅表示出了供用於固定集塵嘴33的固定螺絲旋入的螺紋孔34。若將固定螺絲卸下則可簡單地將集塵嘴33取下。第4特徵電氣部件的冷卻結構電動馬達40的冷卻風也用於收裝在內部的電氣部件的冷卻。如圖15所示,在刀片殼13的殼本體13b的上部設有電氣部件收裝室52。在該電氣部件收裝室52內收裝著作為電氣部件的控制器50。該控制器50主要是成形的電動馬達40的控制電路的基板,由將電氣部件收裝室52劃分出來的分隔壁51使該控制器50相對於旋轉刀具12與齒輪系被分隔開來。通過將控制器50收裝在電氣部件收裝室52中,從而使該控制器52不會直接受到齒輪系產生的熱量的影響。殼本體1 為樹脂制,分隔壁51在該殼本體13b的內表面與之一體形成。通過將控制器50收裝在由樹脂制的分隔壁51所劃分出來的電氣部件收裝室 52內,從而使得該控制器50相對於周圍電絕緣。在電氣部件收裝室52與上述電動馬達40的冷卻扇41b之間配置有馬達鎖止杆 55。圖16中單獨地表示了該馬達鎖止杆55。該馬達鎖止杆55用於鎖住電動馬達40的輸出軸41使其不能旋轉,將其移動操作到鎖止位置時,則輸出軸41被鎖住而不能旋轉,從而使得主軸17不旋轉,以便於進行更換旋轉刀具12等操作。將該馬達鎖止杆55移動操作到解鎖位置時,則輸出軸41的鎖止狀態被解除。該馬達鎖止杆55具有操作部55a、鎖止槽部55b、加載杆部55c。如圖3、4、12、13 所示,該馬達鎖止杆55被支承在馬達殼43與齒輪減速機構罩14d之間,並且能夠在與電動馬達40的輸出軸41相交的方向上相對於該輸出軸41前後移動地被操作。操作部55a向前方突出(伸出)。在沒有對該操作部5 施加操作載荷時,在下述的壓縮彈簧56的作用下,馬達鎖止杆55被置於解鎖位置。相反地,若將該操作部55a向後推壓,則能夠使馬達鎖止杆陽移動至鎖止位置。若將馬達鎖止杆55移動操作至鎖止位置,那麼,電動馬達40的輸出軸41則相對移動進入鎖止槽部55b的內側。雖然圖中省略了,不過在輸出軸41上設有平行平面部(形成在軸上在平行於軸線的方向上相互平行的平面部)。該平行平面部相對移動進入到鎖止槽部^b內,從而使輸出軸41被鎖住而不能旋轉。使操作部55a向前移動而將馬達鎖止杆陽移動操作至解鎖位置時,輸出軸41的平行平面部從鎖止槽55b內相對移動退出,從而使輸出軸41被切換到能夠轉動的狀態。在電氣部件收裝室52與冷卻扇41b之間,於齒輪減速機構罩14d上設有彈簧收裝室14e。在該彈簧收裝室14e內收裝著一個壓縮彈簧56。馬達鎖止杆55的加載杆部55c 抵接在該壓縮彈簧56的前部(圖15中紙面外側靠近讀者的端部)。由該壓縮彈簧56對馬達鎖止杆55向解鎖位置側加載。因此,向鎖止位置側移動操作馬達鎖止杆55的操作,即使用者用手指推按操作部^a的操作要通過克服該壓縮彈簧56的作用力來完成。使用者解除推按,則在壓縮彈簧56的作用下,馬達鎖止杆55返回解鎖位置。在彈簧收裝室He的右側壁上設有通風窗部14f。通過該通風窗部14f,彈簧收裝室14e與電氣部件收裝室52連通。另外,在馬達殼43的右端面(軸向前端端面)上與之一體設有呈圓環形壁部的折流板43c。在該折流板43c的右側並且是內周側配置冷卻扇41b。由該冷卻扇41b向其徑向外側吹出的風在該折流板43c的作用下吹向彈簧收裝室He側(馬達軸向前側)。吹入彈簧收裝室14e內的風經由通風窗部14f流入電氣部件收裝室52內,從而對控制器50 (電氣部件)進行冷卻。像這樣地,在刀片殼13的上部,於旋轉刀具12的周圍配置作為電氣部件的控制器 50,從而能夠利用由旋轉刀具12的旋轉而產生的風來對控制器50進行冷卻。並且,由馬達冷卻用的冷卻扇41b產生的風直接經由彈簧收裝室He流入電氣部件收裝室52內,由此也能夠對控制器50進行冷卻。本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為小型的可攜式圓鋸,在有限的空間內高效地配置各組成部件,無需在已有的結構的基礎上增加新的部件,有效地利用了現有的部件,並可對電氣部件50進行冷卻,利用上述的冷卻結構使電氣部件50能夠被收裝在通常不會將其收裝的刀片殼13的上部,從而使得結構變得更加緊湊,本發明在這一點上具有較突出的特徵。第5特徵基座形狀在本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具1上,對基座2也作出了創新性的改進。如上所述,工具本體10通過設置在刀片殼13的前端上的支承臂部11支承在基座2上表面,並且通過支承軸3而能夠上下地轉動。通過改變工具本體10相對於基座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從而能夠改變旋轉刀具12向基座2的下表面一側伸出的伸出尺寸,從而能夠改變對被切割件W的可切割深度。圖1及圖2所示狀態為,工具本體10相對於基座2位於最低處位置從而使可切割深度達到最大。此時,旋轉刀具12從基座2的下表面伸出的伸出尺寸為最大。與此相對, 圖8及圖9所示狀態為,工具本體10相對於基座2位於最高處位置從而使可切割深度為最小。此時,旋轉刀具12從基座2的下表面伸出的伸出尺寸為最小。像這樣地,通過增大可切割深度從而能夠對板厚較厚的被切割件W進行切斷加工或者開深槽加工,通過減小可切割深度從而能夠對板厚較薄的被切割件W進行切斷加工或者開淺槽加工。如上所述,工具本體10相對於基座2轉動時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能夠通過旋緊設置在刀片殼13的後端部上的旋鈕螺絲4來固定。如圖2、8、9所示,在基座2的後端安裝有深度導軌5。該深度導軌5為帶狀薄板,其下端部連接在設置於基座2後端的支承部6上從而使其被支承在該支承部6上,並且該深度導軌5呈向上延伸的狀態。另外,通過傾轉支承軸6a,該深度導軌5以能夠左右轉動的方式被支承在支承部6上。在深度導軌5上設有導向槽5a,該導向槽fe沿深度導軌5的長度方向縱向設置。 旋鈕螺絲4貫穿該導向槽fe內部。並且,該旋鈕螺絲4旋合在刀片殼13的後表面下端部附近。在刀片殼13的後表面上開設有用於收裝深度導軌5的導向槽部13d。導向槽部13d的寬度尺寸根據深度導軌5的寬度尺寸設定,使深度導軌5以在其寬度方向上不產生晃動的方式將其收裝在導向槽部13d內,並且兩者能夠順暢地產生相對移動。若使工具本體10 相對於基座2向上側轉動,那麼,深度導軌5在導向槽部13d內相對其向下側退出的方向移動。若使工具本體10相對於基座2向下側轉動,那麼,深度導軌5在導向槽部13d內相對其向上側進入的方向移動。旋鈕螺絲4被旋緊,則深度導軌5在導向槽部13d內的位置被固定,工具本體10相對於基座2的上下轉動位置被固定,從而使得旋轉刀具12的可切割深度被固定。關於構成可切割深度調整機構的旋鈕螺絲4,例如圖1所示,在可切割深度為最大時,該旋鈕螺絲4處於最接近基座2的位置,此時,若要旋轉該旋鈕螺絲4,使用者的手指有可能會觸碰到基座2從而給該旋轉操作帶來不便。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在本實施方式中, 對切割工具1的基座2做了改進。如圖2及圖9 圖1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關於基座2的後端緣,在左右的寬度方向上,右側的大致一半區域(一部分區域)與左側的大致一半區域(其餘區域)在前後方向上相互錯位。下面,將前後方向長度較短的右側的後端緣稱為第1後端緣E1,將較長一側的後端緣稱為第2後端緣E2。第2後端緣E2位於比第1後端緣El更靠後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後端緣El被設定為大致與深度導軌5的支承部6 —致(平齊),因而,如圖12所示,在旋轉刀具12的可切割深度為最大的狀態下,該第1後端緣El大致與刀片殼13的後端一致。因此,在可切割深度為最大的狀態下,旋鈕螺絲4伸出到比基座2的第1後端緣El靠後的位置。因此,使用者不必擔心手指會觸碰到基座2,能夠輕鬆地抓住旋鈕螺絲4對其進行轉動操作,因而,提高了該可切割深度調整機構的操作性能。另外,由於基座2的第1後端緣El形成得比第2後端緣E2短,所以能夠減輕切割工具1的重量並且使得其結構較緊湊。此外,把手部20配置在基座2的第2後端緣E2 —側區域(左側的大致一半區域) 的上方。如果該區域也如第1後端緣El —樣形成得較短,那麼把手部20就會從該基座2 的後端緣較大程度地向後伸出,這樣會損害切割工具1的穩定性,並且,在進行切割加工過程中,使用者需要用較大的力才能支承該切割工具1,這會給切割工具1的使用操作性能產生不利影響。在這一點上,採用上面所例示的基座2,僅將寬度方向右側的大致一半區域設定為前後方向尺寸較短的第1後端緣El,該第1後端緣El與支承部6的位置相一致,從而提高了旋鈕螺絲4的操作性能,另一方面,將左側的其餘區域設定為比第1後端緣El向後伸出的第2後端緣E2。從而,像這樣地將基座2的位於把手部20的下方的區域設定為基座2的第2後端緣E2,使切割工具1不易向後翻倒,提高了其穩定性,並且降低了在使用過程中使用者所需要用的力(支承該切割工具1的力)的大小,提高了切割工具1的使用操作性能。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後端緣E2設定得比開關操作杆21的手指操作部21a靠後側。因此,使用者用食指F2對開關操作杆21進行扣動操作時,為了進行扣動操作而會對把手部20施加將其按下的方向的力,即使在此時,該切割工具1也不會向後翻倒從而保持穩定的狀態(將基座2抵接在被切割件W上表面上的狀態)。在基座2的前部設有用刻度表示工具本體10的傾斜角度(左右轉動角度)的傾轉支承壁部7。在該傾轉支承壁部7上通過傾轉支承軸8a支承著傾斜導向件8,並且該傾斜導向件8能夠上下地轉動(傾轉)。在該傾斜導向件8上固定著上述託架加。如圖10 所示,該託架加為兩岔狀,以從左右兩側夾著(隔著)刀片殼13的支承臂部11的狀態與該支承臂部11的端部相連接。傾斜導向件8的傾轉支承軸8a與後側的傾轉支承軸6a同軸。旋鈕螺絲9經由傾轉支承壁部7的圓弧形貫穿槽孔7a旋入傾斜導向件8中。從而,將旋鈕螺絲9旋鬆,則傾斜導向件8能夠以傾轉支承軸8a為中心轉動(傾轉),從而,工具本體10能夠以前後的傾轉支承軸8a、6a為中心向右(使旋轉刀具12的下端向左移動的方向)轉動(傾斜)。若將旋鈕螺絲9旋緊,則傾斜導向件8被固定,工具本體10被固定在直切位置或者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該工具本體10的斜切機構的調整與上述的可切割深度的調整機構的調整是相互獨立的。第6特徵可動罩的支承結構旋轉刀具12向基座2的下表面一側伸出的部分被可動罩16覆蓋。可動罩16隨著切割加工的進行漸漸地被打開。如圖18所示,該可動罩16為截面大致呈字母U形的結構,且從側面看呈圓弧狀,從而能夠從左右兩側覆蓋旋轉刀具12的下部周圍。在旋轉刀具 12的右側,在可動罩16的右側壁部16a的後部設有抓捏部16b,使用者手動操作該抓捏部 16b能夠使可動罩16打開或者關閉。在旋轉刀具12的左側,在可動罩16的左側壁部16c的上部設有圓環狀的轉動支承部16d。使該轉動支承部16d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承在對主軸17進行支承的刀片殼13的凸起部觀的外周側,從而使得該可動罩16可轉動且與主軸17同軸地被支承在刀片殼13 的殼本體1 上。該可動罩16被拉伸彈簧45向關閉一側加載。在轉動支承軸16d的側部設有彈簧鉤掛孔16e。拉伸彈簧45的一端4 鉤掛在彈簧鉤掛孔16e上。該拉伸彈簧45的另一端 4 鉤掛在刀片殼13上。如圖19所示,在刀片殼13的殼本體13b的後端部附近設有彈簧鉤掛軸部46。該彈簧鉤掛軸部46插入設在殼體罩13a的後端部附近的凸起部47的凸起部孔47a中。殼本體1 的彈簧鉤掛軸部46與樹脂制的殼本體1 一體成形,殼體罩13a的凸起部47與樹脂制的殼體罩13a —體成形。在要將殼體罩13a組裝到殼本體13b上時,將彈簧鉤掛軸部46插入凸起部孔47a中,從而使殼體罩13a相對於殼本體1 定位。在彈簧鉤掛軸部46的基部設有較大徑的階梯部46a。如圖19所示,階梯部46a與凸起部47的高度尺寸以如下方式設定,S卩,在將殼體罩13a組裝到殼本體1 上的狀態下, 該階梯部46a與凸起部47之間產生間隙K。彈簧鉤掛軸部46從該階梯部46a與凸起部47 之間的間隙K露出,拉伸彈簧45的另一端4 鉤掛在彈簧鉤掛軸部46的該露出部位。像這樣地將拉伸彈簧45的另一端4 鉤掛在彈簧鉤掛軸部46b上,這與將其鉤掛在孔中的情況相比,能夠簡化該拉伸彈簧45的組裝工序與時間。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採用線徑為0.4mm的拉伸彈簧45。而上述間隙K設定為約 Imm,即,設定為比拉伸彈簧45的線徑稍大的間隙尺寸,從而便於拉伸彈簧45的另一端4 相對於彈簧鉤掛軸部46的鉤掛操作,並且大大地降低了拉伸彈簧45在彈簧鉤掛軸部46的軸向(圖19中上下方向)上的移動。在小型的切割工具1上,將可動罩16向關閉方向加載的拉伸彈簧45的安裝位置位於刀片殼13的內部深處,所以操作者很難將手伸入,並且也不容易用眼睛觀察,所以其
16安裝操作較困難。為了解決這一點問題,如上面所例示的,拉伸彈簧45的另一端4 不是鉤掛在孔上也不是通過螺釘固定,而是鉤掛在彈簧鉤掛軸部46上從而實現該拉伸彈簧45 的安裝,因而能夠比較輕鬆地進行該拉伸彈簧45的安裝作業。並且,如上面所例示的,利用了刀片殼13為左右兩瓣式結構這一特徵,在具有定位功能的彈簧鉤掛軸部46上鉤掛拉伸彈簧45的另一端45b,從而使得結構緊湊,並且簡化了彈簧的組裝作業。此外,由彈簧鉤掛軸部46的階梯部46a與凸起部47從兩端支承該彈簧鉤掛軸部 46,從而使得拉伸彈簧45的另一端4 被鉤掛上之後不會產生意外脫落。可以對上面所說明的實施方式進行各種變型。例如,上面所例示的是在把手部20 的後端安裝電池組件22的充電式的切割工具1,然而,本發明也同樣適用於交流電源式的切割工具。此外,例示的是把手部20應用在較輕的小型切割工具1上,然而,也不限於此, 也可作為把手部應用在中型或者大型的切割工具上。另外,關於電動馬達40的馬達殼43,上面例示的是,形成為前後兩瓣式的結構從而無需設置拔模斜度,然而,採用不是兩瓣式的結構而設置通常的拔模斜度也可。此時,也能夠通過形成為縱長的扁平圓筒狀而使電動馬達兼具輔助把手的功能。再者,上面例示的是用右手RH抓握把手部20,用左手LH抓握作為輔助把手的電動馬達40,當然,結構上反過來也可以。
權利要求
1.一種切割工具,在其工具本體上設有把手部,使用者抓握住該把手部,在旋轉刀具旋轉時使其向切割行進方向移動從而對被切割件進行切割,其特徵在於,所述把手部以所述工具本體一側的部分作為切割行進方向上前側的基端部,並平行於所述旋轉刀具的刀面平面方向延伸,其後側形成有端部,並且,從側面看,在所述旋轉刀具的可切割深度為最大時,所述把手部呈彎曲為向上凸的山形,其最高部位於靠近所述基端部的位置,並且從所述最高部到後側的區域的曲率比所述最高部的曲率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把手部的上表面在其前後方向的整個區域呈連續地向上凸的鼓出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割工具,所述把手部的最高部位於所述旋轉刀具的旋轉中心的後側,並且位於作為驅動該旋轉刀具旋轉的驅動源之電動馬達的馬達軸的後側。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把手部的後端部位於比所述旋轉刀具的上端靠下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把手部的前側部分細後側部分粗。
6.根據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把手部的後側部分具有三角形的截面。
7.根據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把手部的後端部能夠安裝電池組件,在安裝著該電池組件的狀態下,所述把手部的上表面與所述電池組件的上表面以共面的狀態相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 7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把手部的表面覆有彈性樹脂層,所述彈性樹脂層覆蓋在所述最高部附近的前側區域的上表面,並覆蓋在比配置於所述最高處下面的開關操作杆靠後的區域的全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把手部的後端部的下表面設有向下突出的支腳部,該支腳部被所述彈性樹脂層覆蓋。
10.根據權利要求1 9中任一項所述的切割工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把手部能夠安裝 10. 8 12V的電池組件,在安裝著所述電池組件的狀態下,至少其上表面與左右兩側表面在外形上呈與所述把手部的後端部共面地相連的狀態。
全文摘要
在一般被稱為可攜式圓鋸的切割工具上,現有的把手部呈向後筆直延伸的棒狀,由於向切割行進的方向推按切割工具時很難施力,所以存在手腕需要保持受拘束的姿勢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使有端的棒狀把手部能夠輕鬆地被抓握且容易地對其施加操作力。為達到這樣的目的,在本發明中,把手部(20)從側面看彎曲成向上凸的山形,其最高部(H)位於靠前的位置,並且從最高部(H)到後端部的向下延伸區域以比最高部(H)小的曲率向上彎曲。
文檔編號B23D45/16GK102189294SQ20111003913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4日
發明者稻吉廣共 申請人:株式會社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