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虐心的愛情劇(這部懂得節制的愛情劇)
2023-08-08 04:39:32 2
海明威曾將創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既有水面之上的雄偉壯觀,也有藏在海面下的克制、留白、餘味。
《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昨晚大結局。如果按照原著,不僅會有非常極致的三角戀情感,還會有套路的車禍、失明、血癌等情節迎面而來。筆者一度擔心影視改編如何處理這個故事,如何憂而不傷、節奏得當?
導演劉俊傑也認為如果照著原著拍會過於「刺激」,一場接一場的強情節,觀眾看得會很累。因此,他用的是散文化的敘事風格來處理劇作。他用村上春樹的小說風格,來形容自己的拿捏處理:故事的敘事節奏要適當舒緩,並且一定要用真情實感來支撐,有真實感作為基礎的極致故事才能打動觀眾。
劇中有一場戲:未央婚禮,新郎涼生前一晚離開了。婚禮現場,白色的玫瑰花,白色的桌巾,紅色的燈籠,紅色的喜服。大大的禮堂只有白色和紅色。未央就一個人坐在那裡,看到的只有服務員,新郎沒有來。
鏡頭就這樣對著她,半身的景,沒有對白,然後機器往後拉,兩分半鐘。這就是劉俊傑喜歡的呈現方式:簡單的鏡頭,詩化的畫面,內心世界最濃厚的情緒展露無遺。
製作方給了導演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創作自由。因此,這一劇作呈現出了很鮮明的風格:溫暖的畫面,詩化的音樂,講究真情實感的敘事風格,依託與角色氣質高度吻合的演員,演繹一個極致、濃烈的情感故事,最後形成一種憂而不傷的散文化審美風格。
人物關係勾連濃情
娶了紅玫瑰,紅的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但這是男人的故事。
在女性的愛情故事當中,最典型的一定會有這樣兩個人物:一個如冤家如宿命,帶著火一般的激情和火星撞地球的轟轟烈烈;一個如父如兄,帶著海一般的寬厚和春天一樣的溫暖。
鍾漢良飾程天佑
這兩個最典型的「男神」形象放大到極致,就是天佑和涼生。天佑穩重驕傲,但在姜生面前卻成了幼稚而又卑微的孩子,他有能力去徵服整個世界,卻把她看得比全世界還重要;涼生不幼稚,不卑微,也不能徵服全世界,但有一份不惹塵埃的溫柔,軟化人心的憂鬱,姜生就是他的全世界。
這樣兩個人都應該是言情劇的主角,都值得姜生去選擇,也都可以成為歸宿,所以,這就有了一個勢均力敵的三角人物關係。
馬天宇飾涼生
在這段被命運捉弄的故事裡,姜生先跟涼生相依為命,再跟天佑相遇江湖,註定了要在這兩個人之間輾轉反覆、東走西顧。她有一顆單純的心,希望這兩個人都幸福,並都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卻又必須要傷害一個。於是,三個鮮活極致又透明的人就這樣不停地在命運的捉弄中,互相傷害、糾纏、錯過、成全,構成了情感的連環挫磨。
「此生相遇,便是團圓」,構成最好的結局
「此生相遇,便是團圓」,是這部劇的宣傳語,也是詩化結局。
孫怡飾姜生
有可能都適合她,都深愛她,她也可能都愛,雖然愛的方式不同。但姜生是必須要選擇一個的,最後跟誰在一起,有可能就只是一個機緣的問題。
「此生相遇,便是團圓」,也可以理解成,姜生和天佑、涼生都在此生的命運中相遇了,最後不管跟誰在一起,其實都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當然,劇作的結局裡,姜生最後是跟天佑在一起了,涼生最後只能化為一腔親情選擇祝福。但細細想來,這個結局的安排也是唯一能讓三人團圓的方式。
孟子義飾寧未央
在一個情感關係已經走到極致、再無續集可言的故事裡,開放式的結局其實意味著三個人都不幸福的悲劇。姜生如果選擇涼生,天佑也再無「相聚」的可能。選擇了天佑,涼生卻還是能以「兄長」的身份與姜生繼續相聚和團圓,姜生、涼生依然是一家人。
因此,導演和編劇的這個選擇,其實也是唯一能讓姜生有「天佑相伴、涼生相護」的團圓結局。既詩意,也有深意。
對的表演無非是「渾然天成」
在古龍的小說裡,最好的劍客通常需要「人劍合一」,需要「手中有劍,心中無劍」。
對於演員的表演來說,最好的表演是看不出演員在演繹這個角色,他最好就是這個角色。
好比老戲骨雖然演技精湛,但非得挑戰偶像劇裡一個年輕好看的角色,不管演技如何入了化境,也永遠無法讓觀眾信服。因此,最好演員的氣質也跟角色貼合。
至今為止,我覺得「涼生」是馬天宇演得最好的一個角色。雖然他已經演過很多戲,但是,只有「涼生」是跟馬天宇本人氣質最天然貼合,憂鬱,溫柔,略帶孤獨,所以他不需要演,站在真實的情境裡便渾然天成。
程天佑並不是標籤化的「霸道總裁」,成熟穩重和任性單純集於一身,愛起來無止盡翻起臉來又很可怕,鍾漢良表現出了程天佑隨著劇情變化的內心層次感。
孫怡的演技是出人意料的,不只是溫婉的氣質跟整個劇風格很搭,表演時對角色和情緒的處理也都很到位。
這三個演員隨便兩兩組合,隨便截一個畫面,都可以用作屏保,也都因為演員和角色的貼合而充滿故事感。
《涼生》有自己的審美特質和敘事風格。主線故事有敘事的節制,娓娓道來有餘味。也有畫面的養眼,鏡頭語言帶著溫暖和唯美,有意境。放在當下的市場中,這其實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情感劇。
【文/老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