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誤殺的現實真事件(電影誤殺暴露出父母的教育問題)
2023-08-08 04:55:22 2
電影《誤殺》
去年12月13日上映的電影《誤殺》以首周末2.2億的票房成為了賀歲檔的黑馬。
電影中,講述了中年父親李維傑(肖央飾演),在大女兒平平和妻子阿玉「誤殺」了強暴女兒的警察局局長兒子素察之後,目睹公權黑暗,深知公平難討的李維傑,為了保護妻女家人,根據自己在千萬部犯罪刑偵片中,學到的反偵察能力,和公權力上演了一場「蒙太奇」式的博弈。
《誤殺》這部電影之所以刷屏,是因為戳中了太多家庭教育的痛點。中國式教育最心酸的一面就是,為人父母不需要經過考試,面對孩子的教育,要麼忽視,要麼無視。
誠如著名教育專家李玫瑾說: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或心理問題,一定是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善良有禮貌的孩子背後一定也有一對懂得管教的父母,而那些盛氣凌人的孩子背後也必然有一對教養不當的父母。
1. 錯誤的教養方式害了孩子的一生素察的死,與其說是被誤殺的,不如說是被自己的父母害死的。
素察的父親是議員,母親是警察局長,優越的家庭條件,父母的溺愛,把他培養成學校霸凌事件的製造者。素察將同學的眼睛打瞎以後,陳衝扮演的媽媽,也對兒子沒有任何的責怪,還心疼地為兒子包紮傷口,讓下屬出面,對受害人進行威逼利誘,試圖私了。
而父親在得知這一事件時,則是直接衝到兒子面前,給兒子一記耳光,責怪他壞了自己的名聲,影響他的選舉投票。兒子負氣開著媽媽給自己買的現代跑車絕塵而去,父母只當是尋常的離家出走,不予理會。最後,素察因在夏令營中侵犯了同學李平,而被李平誤殺。
電影《誤殺》
借用影片中李平媽媽的一句很經典的話,「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
像素察這樣的孩子在溺愛型的家庭裡長大,缺少對社會規則的敬畏,對法律的敬畏,對人的尊重。父親放棄了作為父親的教育權利,母親面對自己無惡不作的兒子,一味不惜一切代價利,用職權包庇袒護孩子,孩子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將會被教育的更慘烈,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價。
電影《誤殺》
作為這樣孩子的父母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中年喪子成為失獨家庭,熊孩子的惡行會坑爹坑媽,讓父母身敗名裂。
阿德勒是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缺乏鼓勵的孩子」。當孩子出現大人眼中所謂的「不良行為」之後,成人才會施行管教。
如果都彭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在家庭上,認真傾聽孩子的訴求,而不是一味的打罵,也不會讓素察如此叛逆。
2. 哪些錯誤的教養方式是父母中過的「坑」?美國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也是網絡教育電視臺的創始人和製作人。她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指出很多父母常犯的四種教養方式的誤區。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第一個誤區:成為控制型與放縱型的父母
作者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有提到一個例子:
周日的下午,一位媽媽正在打電話,孩子們在走廊裡來回奔跑,一會兒,媽媽的耳邊就傳來密集的腳步聲和他們大聲的喊叫聲。媽媽很生氣,當即放下電話,對孩子們說不許他們再跑了,讓他們立刻回房間去,如果繼續淘氣,飯後就沒有冰激凌吃。
類似這種媽媽就屬於控制型父母,控制性父母只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停止他們的行為。他們對孩子加以控制,命令和威脅是他們的典型策略。
哲學家弗洛姆的一句話值得家長們一千遍地體會: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進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長期在控制型的教養方式下的孩子經常處於被動、壓抑狀態,缺乏自制能力,往往會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一種表現為順從、缺乏自信、性格壓抑、自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判斷和處理的能力;另一種表現為逆反心理強、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出現暴力行為。
還有一種媽媽面對孩子同樣的狀態,覺得孩子們真的太吵了,卻不去制止任由噪音持續下去。這是放任型父母的表現,對孩子出現的錯誤行為置之不理。作者告訴我們這兩種父母的行為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放任型父母對孩子既缺乏積極的溝通與情感反饋,又缺少行為的要求和控制,這樣的父母持有「樹大自然直」的觀念,對孩子採取放任自流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孩子缺乏基本的關注與了解,對孩子的行為採取不加幹涉的態度,給孩子一種被忽視的感覺。
這種現象多存在於工作繁忙、交際應酬多、業餘時間少的父母,一心撲在自己的工作上,很少與孩子交流溝通,忽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需要。
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與放縱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相似,都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很少替別人考慮,對人缺乏熱情與關心。
第二個誤區:經常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美國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有的家長會對恐懼遊泳的孩子說,你儘管往水池裡跳,別擔心,我會抓住你的,你要是不跳的話,我以後再也不帶你來了。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父母的言行明顯的輕視了孩子的內心感受。
我們應當學會用一些恰當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如果孩子做不好或者心存恐懼,可以對他說先休息一下,我們待會兒再來嘗試。同時也要注意引導並不等於溺愛,並不是說我們要無條件的滿足孩子。我們父母要從內心多關注一下孩子的情緒。
電影《誤殺》
對於正處在青春叛逆期和李維傑漸行漸遠的大女兒平平,他卻往往只能默默嘆氣。 被女兒諷刺為「葛朗臺」的李維傑,在女兒眼中,他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小氣鬼,而他忍痛掏了參加夏令營的錢卻也只是杯水車薪,這並不能解決他和女兒日益疏遠的內在問題。
他在女兒心中早已不是幼時那個高大偉岸的父親形象,而是一個小氣無用的摳門精。李維傑內心滿滿的父愛無法有效傳遞給大女兒,這造成了他的迷惘與痛苦。
影片最後,李維傑自首後在警車裡有一番這樣對女兒的獨白: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回到家你就關上房門,我很迷茫也很苦惱。
作為一個父親我竟然不知道怎麼和女兒溝通,我多希望你像小時候一樣依賴我,沒想到最後是通過這樣一件事找回信任和依靠;
希望這件事能讓你真正長大,不再懼怕生活裡的任何經歷,爸爸愛你。」
他為了保護家人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一種強烈的想要證明自我的意識驅使著他。他想讓女兒感受到他的父愛,想要重新在女兒心裡樹立起一個積極正面高大的父親形象。
影片用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有效溝通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共同的責任。 關注孩子的感受,就是要與多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
第三個誤區:採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用外部激勵手段來操縱孩子是錯誤的,使用獎勵來哄孩子合作也不是一個好的模式。在學習,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有責任讓孩子們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
不使用外部獎勵,那更好的策略是什麼呢?
其實孩子們最希望得到的不是貼紙或者什麼新玩具,而是你的關注。如果一個孩子願意合作,一定是因為我們之間所建立起來的特殊情感,如果他們不乖,則通常是因為發生了讓他們不愉快的事情,只給獎賞和激勵,並不會解決問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及時去發現問題的根源並加以處理。
假設你剛從超市回來,車上裝滿了冷凍食品,需要儘快拿進屋子裡放到冰箱裡去,但是孩子卻在哭鬧,因為他想繼續留在車裡玩。
你可以從情感上引導他說:「媽媽知道你喜歡在車裡玩,因為媽媽要你下來你才生氣,但是對不起我們必須進屋去,你能幫助媽媽嗎?」然後讓孩子幫你拿點東西,帶他進屋去,孩子可能依然不滿,但之前的大喊大鬧很有可能因為你同情和安慰的話而很快消退。
如果你能夠試著理解並重視他的小世界,將會讓孩子感到備受尊重,他的憤怒就會消退的更快。如果你賄賂他,沒準下一次他又想在車上玩的時候,還會期望同樣的回報才肯合作。
很多家庭都會用獎勵的方法來哄孩子乖乖合作,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模式,這樣的確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暫時專注的去做一些事情。
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讓孩子們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
第四個誤區:以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使用消極後果來懲罰孩子,只會引發抗拒,而不是心悅誠服。更好的方法是利用直接後果來教育孩子,直接後果不等於消極後果,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的直接結果負責,而不是非要讓他得到一個教訓。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自己大兒子在5歲的時候的經歷:
在他去玩球之前,媽媽提醒他說:如果你因為玩球而晚回來吃飯的話,就可能就來不及吃甜點了。
如果孩子回來晚了,媽媽會因為他在戶外玩耍而錯過了甜點表示同情。失去甜點只是一個後果,這個後果不是為了懲罰他,而是讓他習慣於按照約定的時間回家。
即使孩子每天都玩到很晚,而吃不到甜點,媽媽也不擔心,因為已經給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讓孩子來分擔責任,並鼓勵他去思考和做出自己的決定,當然這種方法只適合5歲以上的孩子。
如果孩子因為吃不到甜點而非常難受,媽媽也不會給他任何甜點,而是會給予他同情並和他討論解決的方案,以免他下一次吃飯又遲到。
我們都想做一個好父母,但是教育也是需要技巧的,只有我們走出這些誤區,聆聽到孩子的心聲,多尊重鼓勵他們,才會培養出良好的親子關係。
3. 父母如何避開常見誤區,正確管教孩子關於如何教養孩子,所有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即便孩子的身上還是會問題不斷,我們也不能放棄孩子,因為我們是他們的父母,教養孩子是這世間唯一無法辭掉的工作。我們也不能讓這種糟糕的狀況繼續延續下去,必須馬上從不適當的教育方法中走出來。
作者在書中提到只要做到以下幾點,這份工作我們就能勝任。
第一,父母要做到正視過去,認識到自己的弱點
我們要先從擺脫自己童年造成的負面影響開始,不要讓以前的遺留問題影響到我們成年之後的觀念和行為。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弱點,面對孩子時,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發怒,也不要拿孩子出氣,讓孩子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認識到自己缺點的同時也要做到了解並尊重孩子的個性。允許孩子做自己,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個性,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機會。我們平時做到多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同樣尊重我們。讓他們學會了相信自己,就會懂得自己去承擔責任,善於表達自我。將來也會帶著信心和激情去面對生活。
第二,要做到不要讓成年人的煩惱去侵蝕孩子的世界
加深夫妻之間的感情,對整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都有好處。父母相處和諧,也會為孩子樹立良性溝通的楷模。如果離婚再重組或者是單身家庭,要用情感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正確應對現實情況。不要因為家庭狀況,導致孩子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第三,最關鍵的一點一定要做到留些時間給自己
承受巨大壓力的父母並不能很好的照顧子女,我們要學會調整一下生活方式,給自己製造一些輕鬆快樂的氛圍。不能只是把養育孩子和維護家庭和諧放在首位,要懂得愛自己,享受美好時光。
當我們學會了以上幾點,我們會發現只要我們給予孩子溫柔的指引,認真看待孩子的情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在孩子身上看到努力的成果。
資質相同的孩子,遇見不同的父母,結果就會不一樣。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教育方法真的很重要,提高父母們的自身能力也很重要。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首先我們要學會先發現自身的問題。因為在任何一個有問題的父母影響下,總是會塑造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正如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所說:
「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生來就會做父母的人,我們不必苛責自己,但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我們仍然需要向外勸導孩子,向內勸導自己。
孩子的成長之路上需要父母的幫扶,我們今天的有效扶助,才會造就孩子明天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