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7 15:30:26
專利名稱: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調整裝置,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產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對工業設備,加工工藝和產品質量 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半導體自動化生產線上,設備的運輸、安裝調試、加工等往往需要調 整裝置來調整,從而使自動化設備具有更高精度的工作性能,例如在齒條傳動場合,齒條與 齒輪嚙合實現傳動,一般的齒輪齒條設計是按無側隙來設計,但是由於加工,安裝等的誤 差,齒輪與齒條嚙合傳動時側隙偏差往往不能保證在使用要求範圍之內,而齒條傳動時與 齒輪之間的側隙偏差會影響到傳動的平穩性或位置控制的準確性,也影響到產品的生產效 率及生產質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傳動比準確,穩定性高且能自動調整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 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傳動準確,平穩且能自動調整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適用於
與齒輪配對使用,包括支架與齒條,所述齒條安裝在支架上並與所述齒輪嚙合,所述支架的
一側水平的凸伸出與所述齒條匹配的臺階,所述臺階具有相互垂直的安裝面和支承面,所
述安裝面呈水平狀,所述安裝面上開設有螺孔,所述齒條上開設有與所述螺孔一一對應的
調整孔,一彈性元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承面上,所述彈性元件的另一端與所述齒條牴觸,
一調整螺釘的一端與所述螺孔嚙合,所述調整螺釘的另一端穿設於所述調整孔中並在調整
孔中可水平地滑動,所述齒輪與齒條嚙合時所述調整孔沿所述調整螺釘滑動。 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彈性元件為彎曲結構的彈片,所述支承面上開設有
嵌槽,所述彈片的兩端嵌於所述嵌槽中且彈片的中部凸伸出所述嵌槽。所述齒條與所述彈
片牴觸的部位對應開設有卡槽,所述彈片的中部與所述卡槽牴觸,利用彈片的彈力抵推齒
條,使齒輪與齒條嚙合時,所述齒輪與齒條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能達到動態平衡,從而實現無
側隙傳動,使傳動平穩可靠。彈片與齒條卡合於卡槽內,結構緊湊,通過嵌槽來安裝固定彈
片,方便裝卸更換。 較佳地,所述調整螺釘包括螺杆與螺帽,所述螺杆與所述螺帽固定連接,所述螺杆 穿過所述調整孔與所述螺孔嚙合,所述螺帽容置於所述調整孔中並在調整孔中可水平地滑 動。所述調整孔為腰形孔,所述腰形孔包括腰形槽及腰形通孔,所述腰形槽與所述腰形通孔 相互連通且連通處呈臺階狀,所述螺帽容置於所述腰形槽中,所述螺杆穿過所述腰形通孔 並與所述螺孔嚙合。所述螺杆與螺帽之間設有錐形部,所述錐形部滑動地夾設於所述腰形 通孔的開口處,調整螺釘的螺杆旋進螺孔中與所述螺孔嚙合,調整調整螺釘的鬆緊狀態齒條固定在安裝面的適當位置上,螺帽容置在腰形通孔中,錐形部與腰形通孔開口處牴觸, 齒輪與齒條傳動嚙合時,腰形孔相對調整螺釘的錐形部可水平地滑動,從而使齒條相對支 架具有水平的可調距離,在傳動過程中,齒條和齒輪傳動時始終保持在緊貼狀態,實現齒條 與齒輪的動態無側隙的嚙合,使傳動更平穩可靠,位置控制更精確。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於本發明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安裝齒條的臺階的安裝面 上開設有螺孔,齒條上開設有與螺孔一一對應的調整孔,彈性元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承 面上,另一端與所述齒條牴觸,調整螺釘一端與所述螺孔嚙合,另一端穿設於所述調整孔中 並在調整孔中可水平地滑動,所述齒輪與齒條嚙合時所述調整孔沿所述調整螺釘滑動。通 過調整螺釘與螺孔的嚙合將齒條安裝在支架的臺階適當位置上,調整螺釘在調整孔中具有 可調距離,利用彈性元件的彈性性能來抵推齒條,使齒輪與齒條嚙合時相互之間的作用力 能達到動態平衡,自動調整齒輪齒條中心距,實現齒條與齒輪之間的無側隙配合,使傳動比 準確,傳動平穩。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與齒輪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的齒條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圖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7a-7b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自動調整側隙的過程中調整 孔與調整螺釘的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徵,以下結合實施方式並配合附圖作進 一步說明,其中不同圖中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的部件。如上所述,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齒條傳 動側隙調整裝置,適用於與齒輪配對使用,用於自動調整齒條齒輪之間的側隙,利用彈性元 件的彈性性能來抵推齒條,齒條上的調整孔相對調整螺釘具有可調距離,從而使齒輪與齒 條嚙合時相互之間的作用力能達到動態平衡,自動調整齒輪齒條的中心距,使齒條和齒輪 傳動時始終保持在貼緊狀態,從而達到自動調整側隙的目的,使傳動更準確、平穩。本發明 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適用於齒條傳動場合,特別是需要長距離傳輸的自動化生產線。
參考圖1至圖4,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包括支架300與齒 條400,所述支架300的一側水平的凸伸出與齒條400匹配的臺階310,齒條400安裝在支 架300的臺階310中並與齒輪200嚙合,所述臺階310具有相互垂直的安裝面312和支承 面314,所述安裝面312呈水平狀,所述安裝面312上均勻開設有螺孔130,所述齒條400上 開設有與所述螺孔130 —一對應的調整孔,具體地,該調整孔為腰形孔120,腰形孔120的長 度方向垂直於支承面314,使所述齒條400具有沿腰形孔120的長度方向的可調距離,該腰 形孔120包括腰形槽122及腰形通孔124,所述腰行槽122開口於所述齒條400的上表面, 腰形通孔124貫穿開口於所述腰形槽122,所述腰形槽122與所述腰形通孔124相互連通且連通處呈臺階狀126。 一彈性元件的一端固定在支承面314上,其另一端與齒條400牴觸,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元件為彎曲結構的彈片140,所述支承面314上開設有嵌槽316,所 述彈片140的兩端嵌於所述嵌槽316中且彈片140的中部凸伸出所述嵌槽316。所述齒條 400與所述彈片140牴觸的部位對應開設有卡槽410,所述彈片140的中部與所述卡槽410 牴觸,利用彈片140的彈力抵推齒條400,使齒輪200與齒條400嚙合時,齒輪200與齒條 400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能達到動態平衡,從而實現無側隙傳動,使傳動平穩可靠。彈片140 與齒條400卡合於卡槽410內,結構緊湊,通過嵌槽316來安裝固定彈片140,方便裝卸更 換。彈片140的數量是根據齒條400的長度均勻分布的,而嵌槽316與卡槽410相應所述彈 片140設置。可以理解地,所述嵌槽316可以是凹槽或圓孔等其他形狀,用於嵌入彈片140。 所述彈性元件還可以是螺旋彈簧和其他形式彈簧,用於彈性抵推所述齒條400。
所述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還包括與螺孔130及腰形孔120配合的調整螺釘110, 該調整螺釘110的一端與螺孔130嚙合,另一端穿設於腰形孔120中並在腰形孔120中可 水平地滑動,所述齒輪200與齒條400嚙合時腰形孔120沿調整螺釘110水平滑動。具體 地,調整螺釘110包括螺杆112與螺帽114,螺杆112與螺帽114固定連接,螺杆112上與螺 孔130中分別相應形成有螺紋,螺杆112穿過所述腰形通孔124與所述螺孔130嚙合,所述 螺帽114容置於所述腰形孔120的腰形槽122中並在腰形槽122中可水平地滑動。所述螺 杆112與螺帽114之間設有錐形部116,所述錐形部116滑動地夾設於所述腰形通孔124的 開口處,調整調整螺釘110使調整螺釘110的螺杆112旋進螺孔130中,調整調整螺釘110 的鬆緊狀態將齒條400固定在安裝面312的適當位置上,錐形部116與腰形通孔124開口 處牴觸,齒輪200與齒條400傳動嚙合時,腰形孔120相對調整螺釘110的錐形部116可水 平地滑動,從而使齒條400相對支架300具有水平的可調距離,在傳動過程中,實現與齒輪 200的動態無側隙的嚙合,使傳動更平穩可靠。可以理解地,本發明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 置可以是調整螺釘110的螺杆112穿過腰形孔120與螺孔130嚙合,調整螺釘110的螺帽 114卡置在腰形孔120夕卜,所述調整螺釘110與所述齒條400滑動連接,當齒條400與齒輪 200嚙合傳動時,腰形孔120相對調整螺釘110的可水平地滑動,從而使齒條400相對支架 300具有水平的可調距離,使齒條400與齒輪200實現自動調整側隙的目的。
參考圖5及圖6,本發明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適用於長距離的自動化生產線 上,所述支架300可製成長方形框體結構,其上用於承載需運輸或加工的載體(圖未示),所 述支架300兩側分別設有兩所述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其中所述齒條400分別可以與外 部傳動機構嚙合傳動。所述支架300安裝有所述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的兩側的下方分別 安裝設有第一滾動320a及第二滾輪320b,所述第一滾輪320a與第二滾輪320b相互垂直 並通過軸承安裝在支架300上,並對稱分布且交錯設置於支架300兩側,所述支架300通過 第一滾動320a及第二滾輪320b與軌道(圖未示)的滑動連接,工作時,外部驅動電路驅動 齒輪200傳動,齒輪200通過嚙合帶動齒條400傳動,從而實現支架300的向前或向後的運 動,帶動第一滾輪320a、第二滾輪320b的轉動,進一步實現承載於支架300上的載體的運輸 或加工。而由於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的自動調整,使得傳動過程齒條400始終緊貼齒輪 200,實現無側隙傳動,增加了傳動的準確性、平穩性。可以理解地,本發明的齒條傳動側隙 調整裝置的齒條400與齒輪200之間的傳動,可以是齒輪200固定,驅動齒條400傳動,也 可以是齒條400固定,驅動齒輪200傳動。
參考圖7a-7b,本發明實施例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調 整螺釘110穿過腰形孔120旋進螺孔130中與所述螺孔130嚙合,調整調整螺釘110的松 緊狀態,於適當處固定齒條400的位置,將齒條400安裝在支架300的臺階310上,此時螺 帽114容置在腰形孔120內,錐形部116與腰形通孔124的開口牴觸,齒輪200與齒條400 嚙合傳動過程中,彈片140對齒條400產生遠離支承面314的水平的抵推力,當齒輪200對 齒條400的作用力較大時,在齒輪200的作用力下,如圖7a所示箭頭方向,齒條400沿接近 支承面314的方向在安裝面312上水平滑動,腰形孔120相對固定在支架300的臺階310 上的調整螺釘110向支承面314水平地滑動,當腰形孔120滑動到一定的距離,彈片140對 齒條400的抵推力與齒輪200對齒條400的作用力達到平衡,齒條400停止滑動,此時齒輪 200與齒條400相互之間的作用力能達到動態平衡,齒條400緊貼齒輪200,實現自動調整 側隙的目的。當齒輪200與齒條400之間產生側隙時,彈片140對齒條400的抵推力大於 齒輪200對齒條400的作用力,如圖7b所示的箭頭方向,彈片140向遠離支承面314的方 向水平抵推齒條400,使齒輪200與齒條400相互之間的作用力保持動態平衡狀態,從而使 齒條400始終緊貼齒輪200,達到自動調整側隙的目的。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於本發明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利用彈片140的彈性性能 來抵推齒條400,實現調整螺釘110在腰形孔120上的可調距離,在齒條400與齒輪200齧 合傳動過程中,通過腰形孔120的滑動與彈片140的牴觸的相互配合自動調整齒輪200與 齒條400的中心距,動態平衡齒輪200與齒條400嚙合時相互之間的作用力,使齒輪200與 齒條400之間相互貼緊,實現無側隙配合,從而達到調整側隙的目的,使傳動比準確,傳動 平穩,位置控制更精確。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範 圍,因此依本發明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於本發明所涵蓋的範圍。
權利要求
一種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適用於與齒輪配對使用,包括支架與齒條,所述齒條安裝在支架上並與所述齒輪嚙合,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的一側水平的凸伸出與所述齒條匹配的臺階,所述臺階具有相互垂直的安裝面和支承面,所述安裝面呈水平狀,所述安裝面上開設有螺孔,所述齒條上開設有與所述螺孔一一對應的調整孔,一彈性元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承面上,所述彈性元件的另一端與所述齒條牴觸,一調整螺釘的一端與所述螺孔嚙合,所述調整螺釘的另一端穿設於所述調整孔中並在調整孔中可水平地滑動,所述齒輪與齒條嚙合時所述調整孔沿所述調整螺釘滑動。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元件為彎曲結 構的彈片。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承面上開設有嵌 槽,所述彈片的兩端嵌於所述嵌槽中且彈片的中部凸伸出所述嵌槽。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齒條與所述彈片抵 觸的部位對應開設有卡槽,所述彈片的中部與所述卡槽牴觸。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螺釘包括螺杆 與螺帽,所述螺杆與所述螺帽固定連接,所述螺杆穿過所述調整孔與所述螺孔嚙合,所述螺 帽容置於所述調整孔中並在調整孔中可水平地滑動。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孔為腰形孔。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腰形孔包括腰形槽 及腰形通孔,所述腰形槽與所述腰形通孔相互連通且連通處呈臺階狀,所述螺帽容置於所 述腰形槽中,所述螺杆穿過所述腰形通孔並與所述螺孔嚙合。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螺杆與螺帽之間設 有錐形部,所述錐形部滑動地夾設於所述腰形通孔的開口處。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齒條傳動側隙調整裝置,適用於與齒輪配對使用,包括齒條與支架,齒條安裝在支架上並與齒輪嚙合,支架的一側水平凸伸出臺階,該臺階具有相互垂直的安裝面和支承面,安裝面呈水平狀,安裝面上開設有螺孔,齒條上開設有與螺孔一一對應的調整孔,一彈性元件的一端固定在支承面上,另一端與齒條牴觸,一調整螺釘的一端與螺孔嚙合,另一端穿設於調整孔中並在調整孔中可水平地滑動,齒輪與齒條嚙合時調整孔沿調整螺釘滑動。利用彈性元件的彈性性能來實現調整孔相對調整螺釘具有可調距離,使齒輪與齒條嚙合時相互之間的作用力能達到動態平衡,自動調整齒輪齒條中心距,使齒條緊貼齒輪嚙合,達到調整側隙的目的,使傳動更準確、平穩。
文檔編號F16H55/02GK101749407SQ20091021556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3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23日
發明者餘超平, 劉惠森, 楊明生, 王勇, 王曼媛, 範繼良 申請人:東莞宏威數碼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