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旅遊真實感受(夏日人們最嚮往大海)
2023-07-18 00:27:37
《提升海洋旅遊產業地位 推進海洋旅遊更快發展》
寧志中介紹了海洋旅遊相關概念,分析了我國海洋旅遊發展特徵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談了幾點思考。
寧志中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旅遊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總規劃師一、關於海洋旅遊
要了解海洋旅遊,首先要認識海洋。海洋一般分成三部分,濱海、近海、遠洋。濱海地區是陸地和大海之間的區域,也就是潮汐帶,一般包括岸上周邊一些區域。近海區域,一般規定20海裡左右。濱海和近海是海,更遠的叫海洋、遠洋。
海洋旅遊是以度假為核心的旅遊類型,包括海洋旅遊、濱海旅遊、海島旅遊、遠洋旅遊。據世界旅遊組織有關測算,海洋旅遊在全球旅遊業中的經濟貢獻接近三分之二。最近3年,全球旅遊業增長放緩,海洋旅遊、海島旅遊增長速度還是很快,在20%左右。
從全球來說,海洋旅遊形成了4個板塊:一是加勒比海地區,佔比重接近40%;二是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約佔25%,其中有一個叫尼斯的城市,比較知名;三是亞洲區域,緯度跨度非常大,但只佔13%多;四是大洋洲,如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二、我國海洋旅遊發展情況
根據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相關數據,2018年,我國海洋旅遊產業達到3萬億,年增長率為14%。我國海洋旅遊發展整體向好。
1.海洋資源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資源涉及一洋四海,分別是太平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有400多萬平方公裡。海岸線長度3.2萬公裡,從東北角的丹東開始,到廣西的防城港一線。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礁有6000多個,像浙江、福建、海南都是島礁比較多、分布比較廣的省份。我國海洋地貌景觀豐富,有一些是海蝕的,有一些是海積的。海蝕是由於海水、海風的影響,比如風洞石,海積地貌是沉積而成的,比如海灘、沙灘。
2.發展歷程
海洋旅遊最初是從洗海水浴慢慢發展起來的。從新中國到改革開放之前,其功能主要是外事接待,如北戴河,是一個定點療養的地方。
海洋旅遊真正的起步應該是1978年,相對於陸地旅遊,起步要晚一些。這是因為,有些地方交通確實不便,海邊很多基礎設施配套跟不上,海洋旅遊可供觀光的項目不多,主要是度假。那時的旅遊是觀光式的,國民需求還沒達到度假的階段。
在我國海洋旅遊發展過程中,有幾個事情值得留意。
1992年,國務院批准了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很多和濱海有關係,如北海的銀灘、三亞的亞龍灣。2003年,我國編制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
2010年,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2011年,國家設立了浙江舟山群島新區。
2012年開始,我國海洋旅遊進入大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海洋強國戰略,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這其中包括海洋旅遊。2013年被定為「中國海洋旅遊年」。最近幾年,海洋旅遊發展比較快速。
3.總體格局
我試圖把我國海洋旅遊發展格局分為五條帶:環渤海一帶,包括遼寧、河北、天津、山東,佔比有31%多;長三角地區,包括江蘇、浙江、上海一線,佔比35%,這裡有人口、氣候、交通等方面原因;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佔比11%左右;珠三角地區主要是廣東,佔20%;海南島和廣西沿線,佔比很低。
4.主要特徵
從空間來說,我國海洋旅遊發展主要還是在濱海一線。總體來說,濱海一線以地產為驅動的項目導致了旅遊碎片化,且規模較小。
從產業視角來說,產業鏈總體較短,產品同質化較嚴重,基本上是沙灘加酒店。最近國內有發展近海運動等業態,但總體上產業發展不理想。
從旅遊形象來說,目的地比較少,品牌相對不強。我國濱海旅遊現在處於大發展時期,除了極少數地方開始形成目的地概念,有了一定品牌效應,比如三亞、上海、廈門,總體來說目的地較少,品牌也沒有真正上升到國際層面。
以海南為例,海南的旅遊基礎設施、自然環境條件等可能比東南亞很多地方都要好,但旅遊國際化程度要低一些,特別是遊客構成方面。現在,海南對外開放的大門打得更開一些,我們怎麼利用政策利好,發展海島旅遊,優化遊客結構,值得思考。
5.四個不匹配
第一,發展地位和國家戰略不匹配。海洋旅遊是很重要的旅遊類型和旅遊經濟構成,我國也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但總體來說,我國海洋旅遊發展離國家的戰略目標相距較遠。第二,發展規模和旅遊資源不匹配。民眾參與海洋旅遊,可選的地方不是很多。第三,發展質量和國民旅遊訴求有一定的不匹配。現在我國有一些海邊度假設施、遊樂設施,但整體產品體系沒有構建好,發展質量不太高。第四,發展影響力和市場大國地位不匹配。我們國家在亞洲海洋旅遊板塊中,所佔份額很低。
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發展理念上,我們還在做「大觀光小度假」的概念。海洋旅遊應該是以休閒度假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因為除了海邊這些城市,我國絕大部分人都不在海邊居住,對海很嚮往。但不是說,海洋旅遊不做觀光。可以結合一些海洋運動、海洋文化體驗等,加強配套,把人留住。如果僅是一個小規模的地產項目,還要求配建有300間客房的中型度假酒店,那最後這個酒店的經營也很困難。因為,周邊的活動不足以支撐遊客需求,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度假產品鏈條,遊客來了可能就住一兩晚,留不住人。
第二,發展空間上,我們相對重視濱海地區,對海上旅遊開發關注很少,海島旅遊發展相對滯後。這有政策因素影響,也有技術因素影響,特別是與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有關。
第三,發展模式上,地產項目化將導致孤島化。項目化使得資源和產品整合度很低,對周邊旅遊、生產、消費等帶動作用很小。此外,整個區域層面融合度不高,產城融合度也不高,發展後勁不足。所以,這種項目模式是「大地產小旅遊」。旅遊地產本應是為了發展旅遊,進行一些商業類、遊樂類地產配套。
第四,政策體系上,縱向落實不夠、橫向銜接不夠。國家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做了規劃、提了目標和要求等,但往下沒能真正落實落細。橫向上,海洋旅遊涉及面非常廣,需要各項政策銜接順暢。
四、幾點思考
1.提升海洋旅遊產業地位
第一,建議把海洋旅遊納入文化和旅遊、海洋經濟「十四五」規劃。要突出海洋旅遊經濟功能,突出國民海洋意識教育,突出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提升功能。第二,編制海洋旅遊發展綱要和規劃。要系統開展海洋旅遊資源普查,目前已在貴州、海南等省份完成區域資源普查,積累了普查經驗。制定海洋旅遊發展目標,使得目標清晰、具體。合理劃定一些海洋旅遊功能區,考慮緯度、氣候、海岸地貌、區位等因素。
2.推動海洋旅遊產業鏈發展
第一,將度假旅遊作為海洋旅遊產業鏈的核心,以此組織觀光、休閒和其他業態。第二,摒棄海洋度假旅遊地產化發展模式。第三,構建不同氣侯、不同海岸景觀類型、不同海洋文化主題的業態體系,包括海洋型旅遊城市、鄉村、景區、運動區、度假區等。第四,建議開通海陸中國濱海旅遊線路。這需加快沿海高鐵、高速公路、遊輪停靠碼頭建設。適時開通一城多站式中國濱海遊輪遊、濱海自駕遊、高鐵自助遊線路,把我國沿海主要城市、島礁、特色鄉村、景區串聯起來,展示美麗的中國海洋。
3.加快濱海的漁村、漁場、漁港旅遊化改造
這3個場所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其旅遊化改造也是我們海洋經濟優化的重要戰場。現在,漁業資源在衰減,很多漁民必須要上岸。上岸以後幹什麼?我們要解決就業問題和轉產問題。旅遊化改造以後,他們可以從漁業工人轉為旅遊服務人員。從這個意義來講,漁村、漁場、漁港可以成為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的先行示範。
4.加快政策改革創新
一是深化海洋旅遊用海、用島、用灘、用地的一些政策,避免發展過程中的不科學行為。二是創新海洋旅遊投融資政策,推動「去房地產驅動」的發展模式,適當予以金融支持。三是制定海洋旅遊分類標準和生態準入門檻,這對於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四是鼓勵海洋旅遊地方政策創新。每個地方的情況都不一樣,要給予創新的空間,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洪清華:文旅行業如何自救自強?| 新文旅戰疫成長營實錄①
劉振宇:數智文旅,從「戰役」到「戰疫」的思考 | 新文旅戰疫成長營實錄②
厲新建: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及應對舉措丨新文旅戰疫成長營實錄③
吳志祥:面對疫情危機,創業者該如何自救?| 新文旅戰疫成長營實錄④
陳勇良:文旅行業要用好新一代信息技術 | 新文旅戰疫成長營實錄⑤
陳寧:數字經濟時代,文旅行業如何做?丨新文旅戰疫成長營實錄⑥
吳必虎:疫情給文旅行業帶來哪些不確定性?| 新文旅戰疫成長營實錄⑦
石培華:健康革命引領疫後旅遊重振| 新文旅戰疫成長營實錄⑧
唐祝俊:疫情下文旅產業的機會與挑戰丨新文旅戰疫成長營實錄⑨
莫寧:天貓新文創的探索和嘗試?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①
關口貢:從Hello Kitty說說卡通吉祥物商品開發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②
邱豐順:文旅IP設計如何對接消費升級需求?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③
張樹民:文旅企業需要關注哪些關鍵因素?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④
吳志祥:疫情下的創業生態是怎樣的?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⑤
董少鵬:資本市場如何助力文旅產業恢復?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⑥
魏樂:想做文創,這些內容應知應會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⑦
秦玉龍:體驗經濟時代,文創怎麼做?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⑧
劉巖松:如何開發文創產品?這裡有乾貨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⑨
霍天傑:疫情防控期間旅遊企業可以做什麼?|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⑩
吳勇科:景區和博物館怎樣做數字文旅?丨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⑪
郭曉波:不要小看消費者調研 | 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⑫
鄧寧:數字文旅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 | 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⑬
楊松:數字文旅場景應用如何創新?| 孑民堂·新文旅在線大講堂⑭
戴學鋒:發展休閒度假產業 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 度假休閒旅遊在線大講堂(第一期)
韓元軍:暑熱難耐,咱們談談冰雪旅遊吧| 度假休閒旅遊在線大講堂(第二期)
文字整理:中國旅遊報記者 胡昊
編輯:李妮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