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及方法與流程
2023-07-17 16:43:42 3
本發明屬於建築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及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檢查井主要有磚砌和鋼筋混凝土構築兩種方式。其中,「磚砌井」是我國長期沿用的修建井室方式,其主要由紅磚和水泥修建而成,具有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優點,但「磚砌井」存在問題較多:由於它主要由粘土燒制的紅磚修建而成,容易出現縫隙間砂漿不密實現象,一般井體建成後的一兩年就容易出現沉降、塌陷,造成路面不平,加之維修作業面大、施工周期長、綜合維護成本高,給車輛通行及市民出行帶來很大不便,也給市政管理維護部門造成很多困難;而「鋼筋混凝土檢查井」是前幾年從我國北方發展起來、用於取代「磚砌井」的檢查井,主要分為現澆式、預製裝配式、混凝土模塊式,相比「磚砌井」,「鋼筋混凝土檢查井」整體穩固性好、強度高、閉水性也有所改善,但也存在質量重、開支管孔困難、安裝較麻煩等缺點,同時由於與埋地塑料管道連接仍存在密封和不均勻沉降問題,路面開裂、下沉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
長期以來,路面井口出現了嚴重的沉降、歪斜、周圍結構的鬆散裂縫甚至剝落是世界各地市政部門難以處理的棘手問題。這些問題嚴重的影響了交通的暢通性,給過往車輛和行人的安全帶來了隱患。
因此,針對以上不足,本發明急需提供一種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及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及方法,並通過使用所述方法施工建造的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的連接結構解決現有技術中檢查井與鋪裝工程路面連接處出現嚴重的沉降、歪斜、周圍結構的鬆散裂縫甚至剝落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包括檢查井和鋪裝工程路面,所述檢查井包括井底、井室和井圈,所述井室的上沿與所述井圈下沿配合,所述井室的下沿與所述井底配合,其中,所述井室上部井口位置處的外壁設置有井圈加強層,所述井室通過所述井圈加強層支撐所述井圈與鋪裝工程路面,用於為檢查井與鋪裝工程路面提供穩固支撐。
如上所述的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進一步優選為,所述井圈加強層為倒錐形圓環狀支墩,所述倒錐形圓環狀支墩為從井口至路基的碎石混凝土所成。
如上所述的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進一步優選為,沿所述井圈外沿環向均設有膨脹螺栓,所述井圈通過所述膨脹螺栓與所述井圈加強層固定連接。
如上所述的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進一步優選為,所述膨脹螺栓不少於3個,螺栓的植入深度不小於8cm。
如上所述的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檢查井還包括井蓋,所述井蓋與井圈配合安裝;在所述井蓋與鋪裝工程路面相接觸的位置設置抹灰收面的環形過渡帶。
如上所述的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進一步優選為,所述環形過渡帶的寬度為2-8cm,坡度為1-5%,高度不大於10mm。
如上所述的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進一步優選為,所述井室的井壁外圍設置圓柱狀的人工震夯區,用於人工震夯以免機械震夯破壞井壁;所述人工震夯區的柱面距離所述井室的井壁40-80cm,所述人工震夯區的壓實度≥95%。
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的連接方法:
一種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的建造方法,包括:s1:井底與井室施工,建造井底及井室的井壁;s2:井壁抹面及回填,所述井室的內、外井壁採用水泥砂漿抹面,抹面完成後覆蓋井口養護;養護完成後回填井室到路面標高,在所述井壁外圍設置人工震夯區,所述人工震夯區採用人工震夯,所述人工震夯區周邊區域採用機械碾壓;s3:井圈加強層及井圈施工,在井口往下至路基高度處刨除倒錐形狀基層料,用碎石混凝土做井圈加強層,將井圈放置到所述井口上,周設於所述井圈外環的膨脹螺栓穿過所述井圈並植入到所述井圈加強層中;s4:安裝井蓋並完成鋪裝工程路面。
如上所述的連接方法,所述檢查井為磚砌井或鋼筋混凝土井中任一;若為磚砌井,井壁採用mu10燒結實心磚,mu10水泥砂漿砌築,底板採用c30混凝土;若為鋼筋混凝土井,井壁及底板採用c30混凝土,混凝土的抗滲等級≥s6。
如上所述的連接方法,所述內、外井壁均採用1:2防水水泥砂漿抹面,所述抹面厚為15mm。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
本發明所公開的一種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包括檢查井和鋪裝工程路面,所述檢查井包括井底、井室和井圈,所述井室的上沿與所述井圈下沿配合,所述井室的下沿與井底配合,其中,所述井室上部外壁設置有井圈加強層,所述井室通過所述井圈加強層支撐所述井圈與鋪裝工程路面,用於為檢查井與鋪裝工程路面提供穩固支撐。本發明通過設置厚度不小於路基設計厚度的井圈加強層,對傳統檢查井井圈結構進行了微調整,夯實了井圈下沿周邊的路基,從而解決了因基礎不均與沉降而造成的路面井口出現的嚴重沉降、歪斜、周圍結構鬆散裂縫等問題,同時還為井圈和井蓋提供了穩固有效的支撐,避免完全由井室支撐時因支撐點單一而使得井圈大過井室的部分未得到有效支撐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檢查井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檢查井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為一種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包括檢查井和鋪裝工程路面10,所述檢查井包括井底1、井室2和井圈3,井室2的上沿與所述井圈3下沿配合,井室2的下沿與井底1配合,其中,井室2上部井口位置處的外壁設置有井圈加強層4,井室2通過井圈加強層4支撐所述井圈3與鋪裝工程路面10,用於為檢查井與鋪裝工程路面10提供穩固支撐;井圈加強層4為倒錐形支墩,倒錐形支墩為從井口至路基的碎石混凝土所成。當前,因井周邊工作面過於狹小,難以採用機械全面碾壓,只能人工震夯,難以保證其壓實度質量,使得井口周圍回填的壓實質量大多無法達到要求,而且施工後的井圈及井蓋完全由井室支撐,支撐點單一,且井圈大過井室的部分,未能做到有效支撐,使得井圈及井蓋的部分重力作用在井口周圍的回填區,如此則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路面井口出現了嚴重的沉降、歪斜、周圍結構的鬆散裂縫甚至剝落,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施例在井室2上部井口位置的外壁設置了井圈加強層4,井圈加強層4採用井口採用反作法。鑑於井圈加強層設置在回填物料上,回填物料的沉降也將間接帶來井圈加強層的沉降,為了使井圈加強層提供穩固支撐的同時還不會下沉,則一方面要加大井圈加強層與井室的外井壁之間的連接面積,進而增加側壁摩擦支撐,另一方面,還需要減輕其重量,綜合考慮,所述井圈加強層設置呈倒錐形,即形成倒錐形支墩。本實施例中的井圈加強層一方面夯實了井口周圍路基,另一方面為井圈3、井蓋8和井周鋪裝工程路面提供了支撐,防止了檢查井與鋪裝工程路面連接處不均勻沉降。
如圖1-2所示,為了進一步提升對井圈3和井蓋8的支撐力,井圈3和井圈加強層4通過不鏽鋼膨脹螺栓5的方式連接。不鏽鋼膨脹螺栓5環向均設於井圈3外環,不鏽鋼膨脹螺栓5穿過井圈3植入到井圈加強層4中。為了保證支撐效果,選擇規格為m8以上的不鏽鋼膨脹螺栓5,優選規格為m10;此外,設置於井圈3外環的不鏽鋼膨脹螺栓5的數目不少於3個;同時,為了保證不鏽鋼膨脹螺栓5的穩固支撐,其植入井圈加強層4的深度不小於8cm。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公開的檢查井還包括井蓋8,井蓋8蓋合在井圈3上;在井蓋8與路面10鋪裝相接觸的位置設置抹灰收面的環形過渡帶9。為了蓋合井室形成平整的路面而設置與井圈3配合的井蓋8是公共常識,此處不再贅述,但是當前,井圈3與鋪裝工程路面10連接的位置,由於切與井圈吻合的圓弧磚難度較大,所以對應的,井圈3和切磚相接處位置的磚縫會較大,即不美觀,也會出現積水、滲水等現象,久而久之,還會造成井圈3周邊路面下沉,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則在井蓋8與鋪裝工程路面10鋪裝相接觸的位置設置抹灰收面的環形過渡帶9。路面鋪磚施工時,在井圈3周邊預留出3-8cm的抹灰收面的環形過渡帶9,用打磨機將縫隙剔成「v」形槽,清除雜質,浮塵及砂礫,然後採用彩色水泥填縫抹面,做到井蓋與路面的充分結合。鑑於井蓋8高度低於周邊路面5mm-10mm,則環形過渡帶9具有一定的坡度,如此,則形成3-8cm寬,坡度為1-5%,高度不大於10mm的環形過渡帶9。環形過渡帶9的設置不但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磚縫較大,即不美觀,也會出現積水、滲水等現象,久而久之還會造成井圈3周邊路面下沉的問題,保證了接縫質量的同時,彩色水泥也相對美觀。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井室2的井壁外圍設置圓柱狀的人工震夯區6,用於人工震夯以免機械震夯破壞井壁;人工震夯區的柱面距離井室的井壁40-80cm,人工震夯區的壓實度≥95%。在檢查井的施工中,首先進行井底1及井室2的施工,對於磚砌井,井壁採用採用mu10燒結實心磚,mu10水泥砂漿砌築,底板採用c30混凝土,對於鋼筋混凝土井,井壁及底板採用c30混凝土,混凝土的抗滲等級≥s6,流槽都採用c15混凝土製成;其後進行井壁抹面和回填,雨、汙水檢查井內外牆面均用1:2防水水泥砂漿抹面,抹面的厚度為15mm,抹面完成後,井頂應覆蓋養護,養護完成後,回填井室到路面標高。此處,在井室的井壁外圍設置圓柱狀的人工震夯區,其中,圓柱面距離所述井室的井壁40-80cm;其中人工震夯區6採用人工震夯,而周邊區域採用機械碾壓,如此設置是為了避免機械震夯破壞井壁;無論機械碾壓還是人工真夯,均應保證其壓實度≥95%。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井室2為兩個內相切的圓環體組成,上圓環體的直徑小於下圓環體的直徑,在上圓環體和下圓環體之間還形成支撐臺,井圈加強層4的底面置於支撐臺的上臺沿位置,支撐臺為井圈加強層4提供支撐力,以保證井圈加強層4不會出現下沉的情況。
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井底1與井室2施工,建造井底1及井室2的井壁。根據建築圖紙進行井底1與井室2施工,根據檢查井的種類不同,採用不同的施工方式,其中檢查井可以為磚砌井或鋼筋混凝土井;若為磚砌井,井壁採用mu10燒結實心磚,mu10水泥砂漿砌築,井底1採用c30混凝土;若為鋼筋混凝土井,井壁及井底1採用c30混凝土,混凝土的抗滲等級≥s6。而檢查井類型的選擇為現有技術,此處不再贅述。
s2:井壁抹面及回填,所述井室2的內、外井壁採用水泥砂漿抹面,抹面完成後覆蓋井口養護;養護完成後回填井室外側到路面標高,在井壁外圍設置柱狀人工震夯區6,圓柱面距離井室2的井壁40-80cm,人工震夯區6採用人工震夯,人工震夯區6周邊區域採用機械碾壓。其中,內、外井壁均採用1:2防水水泥砂漿抹面,所述抹面厚為15mm。
s3:井圈加強層4及井圈3施工,在井口往下至路基高度處刨除倒錐形狀基層料,用碎石混凝土做井圈加強層4,將井圈3放置到所述井口上,周設於井圈外環的膨脹螺栓5穿過井圈3並植入到井圈加強層4中。其中其中錐形的上底圓周距離井壁大約30-80cm,下底圓周距離井壁大約25-65cm,刨除部分形狀呈倒錐形,然後使用c15碎石混凝土做倒錐形支墩,即井圈加強層4。
s4:安裝井蓋8並完成鋪裝工程路面10。井周的鋪裝也會有多種形式,當採用步道磚鋪裝時,由於切與井圈吻合的圓弧磚難度較大,所以對應的,井圈3和切磚相接處位置的磚縫會較大,即不美觀,也會出現積水、滲水等現象,久而久之,還會造成井圈3周邊路面下沉,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所述井蓋與步道磚路面的接縫成「v」形槽,清理後使用彩色水泥填縫抹面。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實施例中公開的市政鋪裝工程中明裝檢查井與鋪裝工程連接結構的優點:
1、對傳統檢查井井圈結構進行微調整,即c20混凝土井圈加強層(厚度不小於路基設計厚度)的方式,從而有效解決因基礎不均勻沉降而造成的路面井口出現的嚴重的沉降、歪斜、周圍結構的鬆散裂縫等問題,而非對其材質進行改變,更能讓傳統施工人員所接受。
2、井圈3與井圈加強層4以m10不鏽鋼膨脹螺栓的方式連接,螺栓植入深度不小於8cm,沿井圈環向布置不少於3個,既操作簡單,又能讓井圈加強層起到有效的支撐效果。
3、在井蓋8與鋪裝工程路面10相接觸的位置,採用砂漿找坡抹面過渡帶做法,寬度2-5cm,坡度2%,高度不大於5mm,採用與鋪裝材料相適應的彩色水泥收面,在保證美觀的前提下,也能保證其質量。
通過對檢查井抗沉降井圈施工工藝的研究與應用,結果表明這種施工工藝,在檢查井原施工工藝的基礎上,在井圈下至路基部分做了二次加固層(井圈加強層4),既不影響其結構質量,又能起到因路面不均勻沉澱而引起的井周圍下陷、路面裂縫等問題,且路面與井蓋的處理,既美觀簡潔,又安全實用。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