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各個區縣排名(濱州市的區劃變動)
2023-07-17 16:50:58 1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山東省各個城市區劃變遷和經濟發展的故事,例如濰坊市、煙臺市、臨沂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山東省的濱州市。濱州市屬於山東省下轄的地級市,同時也是山東省重要的工業城市。目前,濱州市總人口接近400萬,合計下轄了7個區縣。那麼,濱州市7個區縣的區劃格局,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聊聊山東省的基本情況。山東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糧食大省,按照2020年七普的數據,山東省總人口1.01億人,在我國所有的省份中,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廣東省。山東人樸實、尚武,山東各地是歷朝歷代募兵的主要地區。山東省的糧食產量很高,種類非常豐富。長期以來,山東省的糧食產量,一直位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黑龍江省、河南省。
近年來,山東省積極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建立了一系列的蔬菜基地。形成的完善的供應體系,被稱為「全國的菜籃子。」在山東省的很多地區,到處都是蔬菜大棚。尤其是濰坊等地,蔬菜種植已經形成了非常大的規模。2021年,山東省的GDP總量達到了8.3萬億,僅次於廣東省、江蘇省,排名全國第3位。
山東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古代軍閥混戰或者南北對峙中,能否奪取山東屬於重中之重。首先,控制了山東以後,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兵源。山東籍官兵驍勇善戰,十分強悍。從地緣戰略來說,北方政權控制了山東以後,既能夠拱衛華北、中原,又能南下直逼兩淮。
對於南方政權則正好相反,一旦奪取了山東,就直接控制了戰爭主動權。因此,在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等政權屢屢組織大規模北伐,主要目標就是爭奪山東各地的歸屬。例如徐達北伐的過程中,首先進攻山東,然後兩路夾擊中原各地,從而迅速平定了北方。
目前,山東省總計下轄了16個地級市,分別是:濟南市、青島市、淄博市、棗莊市、東營市、煙臺市、濰坊市、濟寧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濱州市、德州市、聊城市、臨沂市、菏澤市。其中,濟南市和青島市屬於副省級城市,屬於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由此可見,山東省的綜合實力非常強。
濱州市屬於山東省16個地級市之一,同時,也是山東省的重要工業城市。不得不說,濱州市的工業非常有特點,形成了獨特的產業鏈。2021年,濱州市總人口達到了390多萬人。2021年,濱州市的GDP總量達到了2800多億。從人均經濟來說,屬於非常不錯的水平。
目前,濱州市下轄了2個區、4個縣、1個縣級市,合計7個區縣,分別是:濱城區、霑化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博興縣、鄒平縣級市。那麼,濱州市7個區縣的格局,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
眾所周知,我國行省區劃出現於元朝,歷經元明清三朝的不斷調整和完善,在清朝統治的中期,基本上形成了內陸各省的大體區劃格局。截至清朝嘉慶皇帝在位時期,山東省形成了10個府、3個州的區劃格局,分別是:濟南府、兗州府、東昌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武定府、沂州府、泰安府、曹州府、臨清、濟寧州、膠州。
其中,濱州市下轄的大部分縣,都隸屬於武定府管理。當時,武定府下轄了1個散州、9個縣,分別是: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樂陵縣、蒲臺縣、霑化縣、利津縣、青城縣、商河縣、濱州。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複雜階段。山東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各地軍閥反覆混戰,對各地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在二三十年代,山東先後遭受了蝗災、水災、潮災等自然災害。再加上部分地區的土匪,殘酷壓榨群眾,百姓們的日子很苦。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部隊開赴山東各地,建立了一系列的根據地,根據地軍民英勇抗擊日本軍隊。濱州依河傍海,是連接蘇、魯、京、津的重要通道,當年屬於重要根據地之一。
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在山東省各地,陸續組建了各個專區、地級市。其中,惠民專區組建以後,下轄了12個縣,分別是: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霑化縣、濱縣、蒲臺縣、博興縣、齊東縣、高青縣、廣饒縣、利津縣、墾利縣。
1953年,淄博專區的鄒平縣、長山縣、桓臺縣等3個縣,劃入了惠民專區管理。此時,惠民專區的管理範圍,調整為15個縣。1956年,鑑於山東省部分縣太小的問題,出於統籌管理的需要。1956年,惠民專區的長山縣、蒲臺縣等4個縣被撤銷,下轄的鄉鎮,劃入了周邊的各個縣。隨後,德州專區的樂陵縣、臨邑縣、商河縣、濟陽縣等4個縣,劃入了惠民專區管理。
雖然還是15個縣,但管理範圍已經進一步擴大。1958年,在山東省新一輪的區劃變遷中,淄博地級市併入了惠民專區。惠民專區行署遷移到了淄博市,惠民專區更名為淄博專區。在五六十年代,我國的交通、通訊水平有限,下轄的區縣太多,不利於管理和建設。1961年,淄博市重新建立,淄博專區重新更名為惠民專區。
同一年,惠民專區的樂陵縣、商河縣、臨邑縣、濟陽縣,劃入了德州專區管理。隨後,惠民專區重新組建了墾利縣。截至這個階段,惠民專區的區劃,調整為12個縣。60年代末期,全國所有的專區調整為地區,惠民專區更名為惠民地區。70年代末期,我國經濟進入了持續高速發展階段。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各省下轄的各個地區,陸續進行了各方面的區劃調整。
1982年11月,山東省在在利津縣、墾利縣和廣饒縣部分鄉鎮的基礎上,組建了東營地級市。惠民地區的區劃,調整為10個縣。1983年,惠民地區的廣饒縣劃入了東營市,桓臺縣劃入了淄博市管理。同一年,惠民地區組建了濱州縣級市。截至這個時候,惠民地區的區劃調整為1個縣級市、8個縣。1987年,惠民地區的濱縣被撤銷,劃入了濱州縣級市管理。
1989年,惠民地區的高青縣,劃入了淄博市管理。此時,惠民地區下轄了1個縣級市、6個縣。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管轄範圍基本不變。90年代,濱州地區的發展非常迅猛。隨著發展的需要,區劃也進行了各方面的調整。2000年,濱州地區被撤銷,組建了濱州地級市。與此同時,濱州縣級市被撤銷,組建了濱城區。
加上外圍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霑化縣、博興縣、鄒平縣等6個縣,合計7個區縣。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濱州市的發展,城市面積進一步擴大、城市人口進一步增加,2014年,濱州市的霑化縣被撤銷,組建了霑化區。截至這個時候,濱州市2個區、4個縣、1個縣級市的區劃格局,已經徹底形成,合計下轄了7個區縣。
當然,出於實際建設考慮,進入21世紀以後,濱州市陸續組建了經開區、高新區、北海新區等幾個新區。不過,這幾個新區屬於功能區,情況特殊,一般不會計算在內。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