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習俗作文
2023-08-12 15:10:33 1
龍抬頭它是古代民間極為盛行的節日,其中的許多習俗一直延續到現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龍抬頭習俗作文一: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俗話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髮,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麵,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其實,「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也與瀋陽有關。清朝成立後,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並一直流傳下來。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裡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裡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地方風俗:山東滕州聊城一帶二月二這天男性都要理髮,龍抬頭這天理髮希望一年好運。滕州青島地區吃棋子和炒豆,象徵著「金豆開花」。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龍抬頭習俗作文二:
中國在古代是一個農耕文化,春耕是一年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二月二是中國的龍頭節,龍頭節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傳說這一天是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老百姓要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二月二,傳說是堯王的誕辰。還有人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大多與節氣有關,「龍抬頭」這個日子自然也不例外。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麵,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元宵吃湯圓,清明節吃艾果,在龍頭節這一天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食物。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北方多炒豆子的習俗,就是將黃豆、豌豆、玉米等豆子放到鍋裡炒,然後食用,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裡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裡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我們有一句話叫做一年之際在於春,春天是最重要的季節,而龍頭節是春天中最有特色的節日,上面是小編精心收集的有關龍頭節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了解龍頭節這個節日。
龍抬頭習俗作文三:
農曆二月初二,古稱「春龍節」、「龍頭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古代民間極為盛行的節日,其中的許多習俗一直延續到現代。二月二有哪些民俗活動?它與山西又有何關係?本網記者採訪了國學專家,文瀛書院院長衛方正。
在山西談到「二月二,龍抬頭」格外有意義。中國的文明從根本上講是農業文明,而山西是一個農業大省,中國的農業很早就高度發達和成熟,很早就把時間和農作物的生長結合起來。「二月二」氣候變暖,萬物生長。此時,我們用「龍抬頭」這樣宏大壯美的意象來表示萬物欣欣向榮。
另外,山西很早就出土過不少有關「龍」的器物。「龍」本來就是華夏民族,尤其是以農耕為主的中原一代的圖騰或者是崇拜物。把「龍」與農作物的生長結合起來,第一因為朗朗上口,容易記憶。二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到了這個季節更加勤奮更加自信的民族行為。
此外,「二月二」還有一個印證。根據古代天文學記載,東方蒼龍是二十八星宿的其中一象。在每年「二月二」的時候,東方蒼龍星開始抬頭。因此,「二月二,龍抬頭」第一起源於農事,第二起源於農事與天文的關係。
以太原為核心的山西各個地方,「二月二」的民俗活動特別多。比如,太原本地人會在這一天吃烙餅,有扒龍皮或卸龍衣之說,還有一些地方會食用豬頭肉,也有一些地方這一天會吃雞蛋,吃扯麵等等。
目前,全國各地最廣泛的「二月二」的民俗就是剃頭。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的習俗。其實,在清朝是便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說法,但漢族人都要剃頭,人們為了懷念自己的頭髮,於是有了「思舊」的說法,訛傳為「死舅」。而「二月二」剃頭也意味著氣象一新。
「二月二」在大江南北還有一些講究。如,婦女在這一天不要做針線活,意為「扎龍眼」。在山西的一些地方還有「引龍」的習俗。人們會在這一天用水、灰或者絲線來「引龍」。
總之,在「二月二」這一天,全國各地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風俗來保持一份對於物阜民豐,對於風調雨順的祈求和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