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最經典的12首詩詞(李煜十首最美的小詞)
2023-08-13 05:54:31 5
南唐後主李煜,被稱為千古詞帝。他的曾經歷過天下俯首,美人在側的君王生活,最終卻在國破家亡受盡羞辱的生活中死去。因此,他的詞,可以說寫盡了人生最極致的悲歡愁苦。
01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02 《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浪淘沙令》作於李煜被囚汴京期間,抒發了由天子降為臣虜後難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對南唐故國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具有撼動讀者心靈的驚人藝術魅力。
04 《子夜歌》: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此詞以「夢」為中心,集中寫「空」,筆意直白,用心摯真。全詞八句,句句如白話入詩,以歌代哭,不事雕琢,用情摯切。全詞有感慨,有追憶,有無奈,有悲苦,這一切因其情真意深而感人不淺,同時也因其自然流露而愈顯其曲致婉轉。
清陳廷焯《別調集》卷一評:「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05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此詞上片寫繁華,下片寫亡國,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後極悲。中間用「幾曾」「一旦」二詞貫穿轉折,轉得不露痕跡,卻有千鈞之力,悔恨之情溢於言表。
白蘋洲:(「幾曾識幹戈」)這一句,使上片結論,有猛然頓住,令人驚醒之感。雖為哀痛之語,卻不乏千鈞之力。雖聽之突兀,但感之自然,可見作者倚聲作句之精熟和自如。
06 《望江南》:車如流水馬如龍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望江南》抒寫夢中重溫舊時遊娛生活的歡樂和夢醒之後的悲恨,以夢中的樂景抒寫現實生活中的哀情,表達對故國繁華的追戀,抒發亡國之痛。全詞語白意真,直敘深情,一氣呵成,是一首情辭俱佳的小詞。
以上為李後主亡國之後的詞,下面看四首他亡國之前的詞。
07 《蝶戀花》:人間沒個安排處
蝶戀花
遙夜亭皋閒信步,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澹月雲來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鞦韆,笑裡輕輕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蝶戀花》通過對春景的感傷,表達其無以自慰的悲愁情懷。
全詞多用白描手法,信筆畫之,信手拈之。總看全詞,質樸無華,淡雅疏朗,含蓄悠遠,有「疏而能深,淡而能遠」的藝術風格。
08 《木蘭花》:鳳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木蘭花
曉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幹情味切。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這首詞是詩人於南唐全盛時所作,主要描寫了李煜前期帝王生活中夜晚宮廷歌舞宴樂的盛況。
全詞從個人宮廷生活場面出發,雖然帶有較為濃鬱的富貴脂粉氣,未能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內容,但短短一篇就把一次盛大歡宴的情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藝術描繪生動逼真,情景刻畫細膩動人,由喻象中見情思,於淺白處見悠遠,是「寫得極為俊逸神飛的一首小詞」。
09《漁父二首》: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漁父
一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二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這首詞是題《春江釣叟圖》畫之詞,後主為情勢所迫,沈潛避禍,隱遁世塵並寫詞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釋文獻太子的疑嫉。
10 《菩薩蠻》: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菩薩蠻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菩薩蠻·》是一首描寫男女歡愛的詞,寫的是一個繁花盛開、月光淡淡的夜晚,一個少女與情人幽會的情形。當是李煜描寫自己與小周后幽會之情景。
這首豔情詞素以狎暱真切著稱。這首詞,極俚,極真,也極動人,用淺顯的語言呈現出深遠的意境,雖無意於感人,而能動人情思,達到了王國維所說「專作情語而絕妙」的境地。
最後放一首偷情詞,只為緩和一下李後主悲苦的詞境。
編輯 | 謝小樓
關注倚劍聽雨樓(ID:yjty-lou),回復「02」可查看「最美古詩詞」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