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喪屍片動作片(喪屍片在好萊塢逐漸衰退)
2023-08-13 03:21:24 2
喪屍,一個古老而備受矚目的群體。
近年來在好萊塢卻頗有些蕭瑟悽涼之意。想來,最近一部大投資的好萊塢喪屍片還要追溯到2013年的[殭屍世界大戰]了。
2019年,與第一部相隔十年之久,[喪屍樂園2]上映。收割了一波情懷,也就無甚其他了。
反倒是在東亞,前有韓國[釜山行]火爆亞洲,又有日本[請叫我英雄]成功漫改。[攝影機不要停]以小成本逆襲高票房,網飛推出的古裝喪屍劇《王國》從韓國火到了西方。
僅在最近個月,剛剛復工的韓國電影院,就有續集[釜山行2:半島]和劉亞仁、樸信惠聯合主演的[活著]成為票房領頭羊。
雖然兩部口碑都不怎麼樣吧。
但這紅紅火火的喪屍場面,竟頗有些東亞喪屍復興之景。
2016年,[釜山行]的成功讓東亞喪屍開始風行全球。[釜山行2:半島]、[活著],今年看起來又是韓式喪屍片爆發的一年。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之前都對[#活著]抱了挺多期待的。
雖然此[#活著]非彼[活著](經典葛優版),但既然都涉及到「活著」課題,總不會輕鬆和愜意就對了。尤其經歷了頗有些末世感的魔幻2020年,「活著」二字本就意涵複雜而深刻。
喪屍臨城+密室感,[活著]前半段還是不錯的。很有些反類型、反套路之意。
劉亞仁飾演的男主吳俊餘,緊貼當下宅居人士設定。他是個遊戲主播,平時日常就是死宅,就連喪屍臨城的消息都是在線上知曉的。
樓下人群奔襲,喪屍咬人,混亂失序,整個場景誇張而悲壯。但對宅在家中的男主來說,陽臺上所觀望到的一切,既真實又遙遠。
他要對抗的,是宅居面臨的食物緊缺、停水斷網,也是獨身一人,必不可少要面對的末世絕望感與密閉空間內的孤獨感。
1968年,喬治·A·羅梅羅的[活死人之夜]橫空出世。
一對兄妹開車來到賓州的一處公墓準備祭拜父親,兩人抱怨著時間,回憶著童年,墓園一位臉色蒼白的高個男子卻緩慢而晃蕩著撲向了女孩。
對當時的人來說,這個開頭令人困惑而震驚。
之後,當女孩芭芭拉四處奔逃過程中,衝進了一處林中小屋,也是在這裡發現了樓梯上女主人屍骨不全的可怕殘骸。
小屋很快聚集起了同樣奔逃至此的幾個人類,對外,他們要共同對抗包圍木屋的喪屍,對內,意見不和的幾個人甚至要大打出手。
他們靠本能活動,唯一的目標就是啃食新鮮人肉,傳染迅速且只有爆頭才能被消滅。
[活死人之夜]就這樣確立起了喪屍片的核心定律。
可以說,後來的此類型電影,不過都是在此基礎,或加量微調,或框架內自由發揮罷了。
經過羅梅羅的「活死人」三部曲、血塊教父盧西奧·弗爾茲的[生人迴避]系列、丹·歐班農的[活死人歸來]系列,喪屍片變得愈加cult和血漿橫飛。
也經過80年代的黃金年代,喪屍片進入流行文化。
2000年之後的新一次喪屍熱潮,來源於電子遊戲。尤其根據同名遊戲改編的[生化危機]系列,更讓喪屍文化從好萊塢走向了世界。
喪屍從最開始的行動遲緩變得越來越快了,也從最早的一臉呆滯變得越來越嚇人、越來越血腥。
他們不再像死屍,更像是一種像人但非人的怪物或獸類。
半個世紀的發展,幾次喪屍片的熱潮與大爆發,讓這個題材在好萊塢越來越常規,也越來越淪為追求感官刺激和消費文化的附屬。
同樣的,喪屍片拍來拍去,也很難再拍出新東西了。
前有經典無數難跨,後有大場面視覺衝擊疲勞,好萊塢喪屍片走入了一個創作低潮。
所以看到韓國片[#活著],是有反套路、反類型的潛質的。片中的大部分場景都被設定在男主吳俊餘的家中。
不再是主角團外出冒險,與喪屍的正面遭遇戰,甚至主角連正面對抗喪屍的戲份都很少,更多是被困室內的獨角戲與生存戰。
這個設定讓人想起法國的一部喪屍片[黑暗吞噬世界]。同樣的宅男被困、「絕地求生」模式,同樣的收集生存資源,在密閉空間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但不同的是,[#活著]後半段並沒有延續設定。
突然出現的對面樓鄰居、衝出房間的戰鬥,讓影片空間打開了,然而還不如前半段密室求生的獨角戲精彩呢。
喪屍,對於東亞文化來說,是個完全的舶來品。
他們又有別名「活死人」「不死者」「行屍」「食屍鬼」等等,說的都是這種形如死人而能夠活動的怪物。傳說中,喪屍源自非洲貝南、多哥,以及北美洲海地的巫毒教信仰。
在海地,有一種專門復活喪屍的巫師,讓人中毒「假死」之後再度從墓地「復活」。這些復活的人因為大腦機能受損,常會失憶而智力下降,由此成為被奴役的廉價工人。
在[活死人之夜]之前,更早的1932年的一部電影[白魔鬼],說的就是這回事。
沒有咬人的喪屍,沒有病毒感染的變體,他們只是被復活、被操控的廉價奴隸,目光呆滯,無思無想,甘心在種植園每日操勞工作。
這成為影史也是西方文化最早的喪屍形象。
東亞文化中最早與喪屍片呼應的,可能是80年代的香港殭屍片。以[殭屍先生]為代表的殭屍片曾經風靡一時。
殭屍,更像東方文化本土「喪屍」。最早在清朝文學家袁枚的《子不語》中就有記載:殭屍分作八個品種, 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遊屍、伏屍、不化骨。
他們變異性不強,數目不多,多穿著清朝官服,可以通過法術或功夫鎮壓。
所以有人說,香港的殭屍片,大概只是功夫片的某種「借屍還魂」,不無道理。
要知道,韓國第一部喪屍片才不是[釜山行]。
早在80年代,韓國就拍過[怪屍]。劇情類同1974年的cult片[殭屍墳場],電影裡現身的喪屍卻是雙臂前伸的「殭屍」形象。
可見當時香港殭屍片在東亞範圍影響之深遠。
一直到2016年,文藝片導演延尚昊一出手拍喪屍,[釜山行]誕生,竟然又上演了一次「韓式奇蹟」。
離異的父親帶女兒,走親情路線的本片主題類同[後天]的父親與兒子;主角團隊從一個車廂到另一個車廂的戰鬥情節,又與[雪國列車]有一定類似。
扒火車、越窗、爬電梯,喪屍成群的大場面動作,甚至能媲美好萊塢的[殭屍世界大戰];而喪屍變異感染速度之快,可謂與[驚變28周]有過之而無不及。
非常好萊塢式的喪屍逃生恐怖災難情節之外,[釜山行]又加入了韓國電影獨有的社會批判。
親情之偉大、人性之醜惡、政府之失效、社會階層之傾軋,電影提供了一幅生動的韓國社會眾生相。
這正是電影能在亞洲範圍獲得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也是區別於好萊塢喪屍片的部分。
可以說,正是[釜山行]的成功,打開了東亞喪屍電影的新紀元。
也正是喪屍片在好萊塢逐漸衰退、一片凋零之時,亞洲喪屍電影開始嶄露頭角,成功接棒。
日本喪屍片走小成本路線。大泉洋主演的[請叫我英雄]改編自同名漫畫,外殼鋪上了好萊塢喪屍片的套路,內裡還是日式喪極又熱血的青年漫路子。
生動幽默又有趣,狂撒血漿又吐槽爽快。
[攝影機不要停]講一個攝製組在深山廢棄工廠拍喪屍片的故事。以一個俗套到有些想讓人翻白眼的開頭,展開驚人後續,口碑票房成功逆襲。
韓國喪屍片既有之後玄彬、張東健擔綱的古裝戲[猖獗],又有權臣政鬥、抵禦瘟疫的李世王朝喪屍劇《王國》。
古裝、政治、現實、親情與人性,好像就沒有元素不能雜糅進野心勃勃的韓國喪屍片之中。
況且,就連泰國都有了[變種風暴]、印度有了[果阿獵人]這波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喪屍片。
當然,近年亞洲喪屍電影迎來的這波小高潮,也是緣於本國電影技術的進步和商業類型化成熟。
但反英雄主義、小人物視角,和時不時的人性與政治批判,也是東亞喪屍片獨有的內在深度。
今年以來,雖然[釜山行2:半島]和[#活著]的口碑並不盡如人意。
但一個走商業爽片路線,一個是小成本密室題材的嘗試,未來的東亞喪屍片仍然可以有很多可能和路徑。
你如何評價亞洲的喪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