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簡介及資料(會武術的老舍66歲打倒日本人)
2023-08-13 00:15:34 1
據臧克家晚年回憶,老舍在青島時他曾去拜訪,但一進門,在通往客廳的走廊裡看見一副架子,上面刀槍劍戟等兵器一字排開,他還以為誤入了一位練家子的家。
事實上,老舍除了是一位現代文學巨匠外,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武林好手。
青島老舍故居
22歲作《舞劍圖》老舍第一部著作
老舍 1899 年生於北京,是滿族正紅旗人,孩提時期耳聞目染了周圍很多旗人表演的曲藝節目,武林豪俠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小學期間,老舍還常在下午放學後到小茶館去聽評講《小五義》或《施公案》。「有一陣很想當黃天霸。每逢四顧無人,便掏出瓦塊或碎磚,回頭輕喊:看鏢!有一天,把醋瓶也這樣出了手,幾乎挨了頓打。這是聽《五女七貞》 的結果。」大多數男孩都像老舍一樣,從小就有一個武俠夢。著名主持人汪涵就曾自爆小時候練習「點穴術」,練沒練成不知,一度給自己點到吐血倒是真的。
難得的是,成年後的老舍依然葆有一份純真,他對武俠文化的熱情依舊不減,不僅嗜讀武俠書籍,還結交各路拳師,學習各種武術。
1921年5月中旬,北京舉行全市小學聯合運動會。期間,組委會免費發放一本名為《舞劍圖》的圖書,書上註明作者為舒君和顏君。舒君,即是老舍舒慶春,負責文字;顏君是老舍在北京師範學校讀書時的同班同學顏伯龍,負責圖譜。當時《晨報》還做了專題報導。《舞劍圖》的刊印除了有宣傳、普及健身術的作用,更能說明年僅22歲的老舍就已經對劍術有一定的鑽研和心得。
1924年,老舍赴英國,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師;1926年,在《小說月報》上連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此後三年老舍作品繼續創作,在英國共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三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英國的教書生涯使老舍成為一名合格的作家,這也說明,《舞劍圖》稱得上是老舍的第一部著作了。
背部疼得厲害 早起打拳竟然好轉
1930年,老舍回國任齊魯大學教授,據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這一段時期,老舍先生「認認真真地教書,忙裡偷閒地寫作,作品的產量也比較多。」也是因為這些原因,老舍停了三年左右的練功。
1933 年 4 月,老舍先生忽然感到背部疼得厲害,久久不愈,不得不到醫院看病,但大夫也表示無法根除疾病。求醫問藥的失敗,使他又想起了武術,便下定決心通過加強身體鍛鍊緩解病痛。於是,老舍經朋友介紹拜查拳大師馬永奎為師,沒想到習武效果確實顯著。
同年年底,老舍在他的《一九三四年計劃》裡還寫道:「提到身體,我在4月裡忽患背痛,痛得翻不了身,許多日子也不能『鯉魚打挺』。缺乏運動啊。籃球足球,我幹不了,除非有意結束這一輩子。於是想起了練拳……因為打拳,所以起得很早;起得早,就要睡得早;這半年來,精神確是不壞,現在已能一氣練下四五趟拳來。」
後老舍至青島山東大學執教,仍保持練武的習慣。1936年農曆除夕,老舍在山東大學辭舊迎新晚會上,還登臺獻藝,表演了一套槍法,博得師生員工們滿堂喝彩。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陸戰隊隨時可能攻佔青島,老舍將刀槍劍戟全都忍痛扔下,但太極拳始終沒扔,走到哪兒打到哪兒。「1943 年秋至 1946 年初在重慶期間,老舍每天清晨都在北碚蔡鍔路 24 號房前的一個大操場中央打拳。他身材清瘦,帶著一副 眼鏡,打的太極拳動作嫻熟,姿勢優美,開合張弛,上下相隨,意氣相合,功夫到家,這便是老舍先生。」
文人間的比武 66歲打倒日本人
也是在重慶期間,老舍遇到了時任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秘書長的故友龐玉森,由於兩人住得近,關係又好,龐玉森常邀老舍到學校演講。
其中一次,老舍的講題是「文學與武術」。老舍說:「不能重文輕武。重文,你一定忽略武術,只懂得一套文學理論,手無縛雞之力,等於一個人患了半身不遂之症,也等於一個人缺胳膊少腿,那就什麼事也做不成了。」
「練武術的目的,一是強種健身,二是自衛殺敵。練好武術不要去打好人,要去打壞人。你不打壞人,壞人要打你,你也別等著挨打……」
可見,在當時列強當道的情況下,老舍對武術的理解已上升到家國層面。
1965年,老舍訪問日本,遇到了一位叫做城山三郎的日本作家。這位作家可能多多少少修煉過武道,他們聊著聊著就將話題引到了武術方面。
城山三郎看著眼前這位拄著手杖的清瘦老頭,實在不敢相信他居然也精於武道,還能與自己侃侃而談,一定要和老舍切磋一下。
城山三郎照著老舍一拳打來,說時遲,那時快,老舍順勢劃掉來拳的力道,並順著對方的勁路一個單鞭式猛出一掌,打了對方一個趔趄,直往老舍斜後方栽去。老舍趕忙後退拉住他的左手,他才不至於栽倒在地。城山三郎深感震驚,大叫:「只有功夫哇!」這件事在日本文學界一時傳為美談。後來老舍先生不幸離世,城山三郎寫了一篇文章以示悼念,文中還提及了這場文人間的「比武」。
《斷魂槍》 關於武術傳承的武俠小說
出於對武術的喜愛,老舍曾有過寫一部長篇武俠小說《二拳師》的打算,但「因為索稿子的日多,而材料不那麼方便了……」在《二拳師》「流產後」,老舍創作出了它的衍生物——《斷魂槍》,這也成了老舍唯一的武俠作品。巧的是,魯迅先生也曾做過唯一一部武俠小說《鑄劍》。看來文人,也是有一脈熱血的。
《斷魂槍》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清朝末年,時代變革下,江湖武林讓位於通商生存,「沙子龍的鏢局已改成客棧」,鏢師沙子龍「五虎斷魂槍」的槍法也決計不再傳。王三勝自稱是沙子龍的大徒弟,在賣藝的過程中被一位觀看的「孫老者」打敗,於是王三勝想用「師傅」懾服對方,就引著孫老者來拜會沙子龍。但不管孫老者怎麼說,沙子龍就是無動於衷,絕口不提武藝,從而威名大跌。深夜,沙子龍在後院耍起了槍法,望著星空,想起了當年押鏢的歲月,說了四個字「不傳,不傳」 。
沙子龍是在當時西方先進與東方傳統的碰撞下催生出的處於尷尬境地的人,學習先進就要放棄傳統,維護傳統就無法生存。斷魂槍的傳與不傳已經不僅僅是沙子龍個人的問題。
從小時候的武術夢,到靠武術強身健體、自衛殺敵,再到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一代文豪老舍在揮毫潑墨成就文學經典的同時,內心深處還一直有著割捨不下的武術情懷。同時,傳統武術裡的精神,正心修身、愛國主義等,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中國人,老舍如此,我們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