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舊城區與新城區發展(韓江觀潮城市生長)
2023-07-10 06:58:21 2
【編者按】
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
城市如何建?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要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完善新時期建築方針,科學謀劃城市「成長坐標」。
2019年春節前夕,在北京考察調研時強調,「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從「成長」到「生命」,這實際上也要求我們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讓城市發展能夠實現「生長」的願景。
要實現「城市生長」,意味著要把城市視為一個有機體,遵循其發展規律,守住城市靈魂,保持城市個性,從而體現城市精神、展現城市特色和提升城市魅力。
近兩年來,位居粵東的千年古城潮州,在城市規劃、建設、改造和治理上,正是踐行著「城市生長」的理念,實現了經濟實力、產業活力、城區魅力、社會合力和治理能力的「城市生長力」的大提升,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今天起,我們將重磅推出《城市生長——潮州城市新發展觀》系列報導,分5篇來深度觀察潮州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舉措和新氣象。敬請垂注。
策劃:嚴亮 達海軍
統籌:達海軍
採寫:蘇仕日
「潮州越來越好、越來越漂亮了,很多外地遊客來古城旅遊,我覺得很自豪。」今年2月26日,一場千人快閃《我和我的祖國》在古城潮州的廣濟門前唱響,看著眾多遊客與市民一起用歌聲祝福祖國,合唱團成員盧奕湘感到十分自豪。
盧奕湘的自豪感正是許多潮州人的同感。這兩年來,潮州這座千年古城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向世人展現全新的魅力。
這樣的生命力來自於決策者和執行者尊重了城市生長規律。一座城市猶如一個人的成長,她有骨骼,有血肉,有經脈,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打下了良好的底子,城市有機體便會按照預期的方式生長,從而實現和諧宜居。
和很多一江兩岸的城市一樣,韓江在潮州市區穿城而過,將城區一分為二,古城在西,新城在東。
但不同的是,不少地方往往舊城、新城分裂明顯,要麼舊城一般是破敗、落後的代名詞,要麼新城淪為空城、鬼城。但是在潮州,古城和新城,古新相兼,猶如兩條腿走路,讓潮州這座底蘊深厚的城市發展步伐更穩更協調。
去年7月,潮州被賦予更明確的定位——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其「特」特在特色產業,特在文化,特在古城。潮州古城是一座「活著的古城」,這座「活著的古城」對於潮州城市而言意義重大。正如潮州市委書記劉小濤所言,古城是撬動潮州振興發展的重要支點。
支點要有力量,才能支撐一座城市的生長。於是,這座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古城,被再次賦能。
這種力量來自於法律法規的保護——擁有地方立法權的潮州專門為古城立了一部地方法規《潮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以及其他配套的消防、民宿客棧管理辦法等。此外,它還來自於更多的由表及裡的成長,通過古城保育活化,譬如八百年歷史的湘子橋上夜夜上演燈光秀,風光一時無兩,微更新微改造讓破舊的老街巷換了新貌,中山路、牌坊街有了更多文化內涵,舊辦公樓變身青年文創中心……文化、商業、旅遊融合發展,潮州獲評省「最喜愛國內旅遊目的地」獎。
公共空間的改造則帶動了私人空間的自我改善和提升。古城裡孕育出新的產業,數十家客棧、茶館、陶藝館等新業態細胞在古城裡分裂繁殖,原本無人問津的老房成了炙手可熱的搶手貨,文創產品層出不窮……這一切更像是古城的「新陳代謝」,年輕的人回到古城,新的業態代替了三無小作坊。
古城裡的業態引導和規範管理,將拉長「民居觀光、非遺展示、工藝創作、茶館客棧」文化旅遊產業鏈,古城文化品位也將因此不斷提升,文化業態日益豐富,文化旅遊持續升溫。
一組旅遊數據可以佐證古城生長的力量:今年春節期間,湘橋全區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約89.1萬人次,比增41.32%,旅遊總收入約2.05億元,比增41.47%。2018年潮州市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總收入同創歷史新高,增速列全省前茅。
在造城浪潮方興不艾的當下,潮州當初將著力點放在古城,不免稍顯另類。如今再回頭來看,可謂走了一著險棋的潮州,確實也棋高一著。
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潮州市歷來注重韓江西岸發展,韓江西岸成了潮州的經濟文化中心,但發展空間環境日趨飽和,面積僅40多平方公裡的老城區,卻承載了60多萬的人口。
而事實上,韓江東岸擁有山水相融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教育文化底蘊,具備廣闊的創業空間和宜居空間,潮州決策者的視野於是從古城滑向東岸。
韓江之東猶如潮州長出的身體另外一半,是一片正被激活的熱土。這幾年,潮州在東岸謀新篇,加快布局一批大型基礎設施和產業建設,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
潮州市中心醫院在東岸易地新建,總投資8億多元,總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
韓江新城被寫入潮州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的報告中,成為四大發展平臺之一;
潮州新區經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規劃建設,從其「四個定位」可以看出其在承載全市新發展的重要性:建設宜居宜業宜遊新城區、特色精品城市體驗地、綠色生態山水城和全市教育新高地;
城市東拓在加速,鳳城生態水鄉示範區、國家特色小鎮、工藝美術之都、菸草物流基地、潮州東大道、兩溪四堤景觀工程等重點項目在推進中,北、中、南三路突圍,新城建設漸成大發展態勢。
一個改變潮州城市格局的現象正在快速發生:產業、人口、科教、文化以及城市公共資源不斷向韓江東岸集聚。
這是有數據作為「佐證」的。在韓江新城,人氣迅速聚集——超過20萬人在這裡生活、工作和學習;項目紛至沓來——超過30個重點項目在這裡落戶;資金爭相流入——_約566.11億元的總投資在這裡布局。
古城翻新篇,新城謀遠路。無疑,古新相兼的潮州,正在為城市生長定下大格局,東西兩翼的協同發展將為潮州城市發展開拓出更加可期的未來。
【記者觀察】
完善骨架暢通血脈讓城市生長
有專家曾說,城市是一個有機系統,城市生命體存在「五大定律」,一是城市管網越暢通城市越有生命力;二是城市文化越繁榮城市越有記憶力;三是城市生態越健全城市越有凝聚力;四是城市經濟越發達城市越有影響力;五是城市管理越精細城市越有親和力。
無論是潮州古城還是新城,其生長也離不開這五大定律。這也是潮州這幾年努力的幾個方向,也是潮州正在達成的目標。
其中,對於城市而言,基礎設施猶如骨架,暢通的管網則好比人體血脈,均是其生命之基。這兩年,潮州對城區道路「黑底化」等「六個十」建設,古城「微更新」「微改造」、韓江新城核心區環境提質以及城鎮「三舊」改造,潮州東大道基本貫通,護堤路楓溪段徵拆工作完成,潮州大橋、如意大橋同時建成通車……
這一切既提升城市形象,更是搭好骨架,疏通了城市生長的血管,恰如人的健康體魄作為底子,為古城和新城加快發展奠定基礎,催生其生肉造血,有此,古城與新城之間,古城和她內裡的新業態之間才能達到「共生、共長、共榮」。
【作者】 達海軍;蘇仕日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