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0以上的新電影(豆瓣7.1爛番茄26)
2023-07-10 06:10:26 3
豆瓣7.1分,爛番茄新鮮度26%。
2019年秋,李安的新作《雙子殺手》在中美兩國的口碑猶如精分般兩級分化。
這其中原由為何?
電影評價體系背後的文化陣營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豆瓣評分,爛番茄指數以及我們常常聽到的IMDb排名。
豆瓣、IMDb、爛番茄
在這個內容過剩的時代。
電影和電視劇作為一種重要的娛樂消費品,數量也呈現爆炸性增長。
於是為了幫助人們在其中更有效率的找到高品質的作品,大量影視評分網站應運而生,豆瓣電影、爛番茄網、IMDb就是其中一員。
2010-2018中國電影年產量示意
而在這些有不同評判機制的網站背後,站著的是各自的意見代表。
爛番茄網,其主要評價體系為爛番茄指數,目前有三個標準,分別是:腐爛(Rotten)、新鮮(Fresh)、認證新鮮(Certified Fresh)。
《雙子殺手》獲得的就是最低的一檔口碑,腐爛,新鮮度僅為26%。
這些評價都來自於爛番茄網認證的3000名專業影評人(一部電影裡他們可能只有部分人參與了打分)。
相較於爛番茄側重影評人打分,IMDb和豆瓣電影則是依靠影迷的評價,因而更具大眾口味。
比如豆瓣電影與IMDb上長期霸榜的冠軍同為《肖申克的救贖》,而在爛番茄上該片的新鮮度與評分甚至不如皮克斯的續集動畫《玩具總動員4》。
上為《肖申克的救贖》豆瓣評分,下為IMDb評分
雖然豆瓣與IMDb都未對外公布評分的具體計算過程(IMDbTOP250除外),但可以確定的是通過某種加權平均算法得出,只有該網站的註冊用戶才能夠評分,且資深用戶評分權重更大。
因此作為垂直度很高的網站,活躍在豆瓣電影和IMDb上的用戶大都是電影愛好者,相對普通觀眾,他們對電影的見解不會單純的依靠好看與不好看的直觀感受。
某種程度,站在這兩個評價體系背後的,實質是中美兩國數量最龐大的「文化中產階級」,代表著兩國主流的文化價值觀。
他們的價值取向,對本國電影藝術的表達方式有重要導向作用,同時也是他們的衝突和分歧引發了如《雙子殺手》般精分的評價結果。
《雙子殺手》爛番茄新鮮度26%的差評,足見北美影評人對本片所持的負面態度。
那我們再打開IMDb這個用戶群體定位最接近豆瓣電影的網站,會發現,也只有5.7分。
依舊不及格,而且與豆瓣分差達1.4分。
在豆瓣自己的評分系統裡,1.4分的差距意味影片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7.1分屬於中等較好的成績,而5.7分如果是動作片,都是長這樣的:
如果是科幻片,則是長這樣的:
顯然《雙子殺手》在國內影迷心裡不屬於這樣的電影。
為何兩國龐大的「文化中產」會對它產生如此大的分歧?
這就得引出一個話題,電影是有國界的。
這個「國界」,說的更具體一些,是文化的邊界,換言之,7.1分與26%、5.7分的背後是中美兩國主流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和爭論。
李安在《雙子殺手》中明面拍的是我和「我」故事,實則有自己多樣的情緒寄託,尤其是把儒家傳統的父子關係映射了進去,拍出這麼一部不太美國的動作科幻片。
即便如此,李安還透露自己本來希望的是另外一個結局:男主角亨利用隱姓埋名換來「年輕自己」的新生。結果因為試映會反對聲太強而作罷。
如果沒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就犧牲自己,成全別人,這在美國文化裡很難被理解,尤其是在犧牲也不會變成英雄的前提下。
此外美國的父子相處之道更多的是平等與鼓勵,而單向的傳承與犧牲,是中國父親更容易作出的選擇。
李安《喜宴》最後一幕
遑論「父子」,即便如李慕白與玉嬌龍近似師徒間的傳承,都可以接住犧牲之重。
因此《雙子殺手》傳遞的某些情緒,容易和中國人產生共鳴。
不單如此,這種電影背後的文化「衝突」,甚至還表現在對純美國本土電影的認知差異上。
說出來可能驚掉你的下巴。
卡神的《鐵達尼號》,從資本到拍攝,100%西方「血統」。不但票房席捲全球,還成了當年奧斯卡的獎項收割機。
《鐵達尼號》
但是,在他們自己的IMDb上,評分僅為7.8分,甚至進不了IMDb的TOP250排行榜。
而在中國,《鐵達尼號》妥妥的豆瓣TOP250,而且排名第六,超過120萬人給出了9.4分的成績。
從結果上看,傳遞的信息一個平庸無奇,一個堪稱經典。
《鐵達尼號》IMDb分數
為什麼牆內開花牆外香?
引用《華爾街日報》對《鐵達尼號》在中國大受追捧的評論就是:
「不羈的流浪漢越過社會中的種種障礙令貴族美女為其著迷的故事與中國七夕節的傳說並無大異,這個傳說講述的是幼年失去雙親的貧窮放牛娃與王母最小的女兒墜入愛河的故事」。
雖然帶點盛氣凌人的點評態度,但「話糙理不糙」,中國人確實比美國人對這種調性的愛情更買帳。
因為從古代開始,長時間裡中國社會的流動性並不好,所以對跨越階層的浪漫總有美好的解讀。
而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自立國後就以社會流動性好而出名,傑克和露絲的愛情就很難升華成美好的想像。
西方不亮,東方亮,看來我們真的不一樣。
華語電影需要更多具有世界情懷的影片
2019年即將過去,從目前世界各國票房排行榜冠軍名單中可以看到。
美國的《復聯4:終局之戰》幾乎霸榜,但中日韓三國的冠軍影片全部都是自家出產,韓國自《極限職業》上映後,第一的位置就沒挪過窩,而中國和日本2019年的前冠軍《流浪地球》和《名偵探柯南紺青之拳》也都是各自的國產片。
這裡面喜的是同在儒家文化圈的中日韓三國相對其他地區或國家,有著非常頑強的自成一體的文化欣賞習慣。
翻翻黃曆還會發現,三國各自的影史票房冠軍也都是本土電影,分別為:中國《戰狼2》;日本《千與千尋》(日本人是真心喜歡動漫,影史TOP10裡四部動畫片,宮崎駿一人佔三部);韓國《極限挑戰》(沒錯,今年挑落了抗日神片《鳴梁海戰》)。
《戰狼2》、《千與千尋》、《極限職業》
但悲的是,美國的電影文化輸出傲絕全球,其他人幾無招架之力,可見其軟實力的強勢。
豬哥想到那部在豆瓣電影和IMDB都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
為什麼它會同時博得中美兩國「文化中產」的青睞?
因為有的情感和文化,是人類共有的特徵,屬於世界情懷。
如果放大這種共性,就更容易在全世界找到知己。
對於今天的華語電影,服務好國內觀眾已經可以讓自己活的很好。
如果能在此之外留出餘力打造一些激發全球情感共鳴的電影,比如像《肖申克的救贖》。
對中國文化的輸出和軟實力提升,都利在千秋。
(文/紅豬)
關注紅豬看電影,更多精彩內容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