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最值得玩的地方排名(澳門有哪些值得一轉的地方)
2023-07-10 04:33:27 1
文中照片均為「黑白的觸動」作者所攝,版權所有,未經允許,嚴禁盜用!
澳門,珠三角西南的小小半島,僅約3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近70萬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因著發達的旅遊業、博彩業、酒店業,澳門也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澳門初印象:彈丸澳門的街道窄而密,藥店很多,繁華處熙熙攘攘,也有清冷的街道,內地不常見的報攤這裡也有)
澳門最初是個小漁村,因盛產蠔(即牡蠣),且地形規圓如鏡,也被稱作「濠鏡」。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遠航到此,從當時的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後一步步攫取更多權力,到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籤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有效期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葡萄牙正式通過外交手續佔領了澳門。 葡人來澳最初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當地人問詢地名,答作「媽閣」,於是葡人便將這裡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英語中Macao由此而來,所以1999年澳門回歸時,《七子之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
幾百年的被殖民史加上特別行政區自由港的開放,使得澳門成為一個東西文化交融的、風貌獨特的城市,澳門之旅,就從以大三巴牌坊為代表的澳門歷史城區開始吧。
澳門由北邊的澳門半島、中部的氹仔島和南面的路環島組成,其中澳門半島是最早被開發的地區,也是澳門居民的主要聚居地和商業中心,澳門歷史城區就位於澳門半島。
澳門歷史城區見證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保存著葡人治澳四百多年所留的大量歷史文化遺蹟,包括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大三巴牌坊等20多處歷史建築,列屬於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之一,也是最為人所知的澳門古建築,它本是聖保祿大教堂前的牌坊(「三巴」來自「聖保祿」的葡萄牙文音譯,澳門另有一座小三巴教堂),後教堂毀於火災,只剩這座牌坊遺蹟。聖保祿大教堂是中國最早的天主教堂,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中西合璧,雕刻精細。牆面上立有聖母、耶穌和聖人的雕塑,正面刻有拉丁文MATERDEI,意為「天主聖母」,兩側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IHS」,給人以神聖莊嚴之感。
牌坊階梯下是耶穌會紀念廣場,地面採用昔日葡萄牙商船卸下的壓艙石鋪設。上臺階穿過牌坊看到一片空地,此為聖保祿教堂遺址。遺址後的建築是地下墓室,原是聖保祿教堂的主祭壇,墓主據傳是聖保祿學院的創辦人範禮安神父。
墓室北面牆壁的小箱子裡還安放了不少教徒和平民的遺骸,兩側的玻璃聖匣內安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骸骨。
穿過墓室後是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展出了十六到二十世紀的天主教藝術珍品,其中不少與大三巴的歷史有關。
十七世紀的葡萄牙作品十字架:
十九世紀的葡萄牙作品聖水盂:
十九世紀的葡萄牙作品聖體匣:
十八世紀葡萄牙作品聖安娜教聖母識字:
除了外來的天主教,本地的哪吒信仰也是澳門的重要民俗。大三巴不遠處就有座哪吒廟,建於1888年,體現了澳門中西文化和諧共存的特色。
下圖為哪吒廟中的哪吒御輿,為民俗活動中哪吒出巡安放神像所用。
大三巴北面是炮臺山,山下有利瑪竇神父的雕塑。利瑪竇是義大利傳教士,16世紀來華傳教,第一站就是澳門,他在此學習中文、研讀中國典籍,次年獲批進入內地,不久抵達京城,以其豐富的人文和自然知識享譽文人士大夫,他與徐光啟合譯了《幾何原本》等西方著作,還將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翻譯成拉丁文介紹到歐洲,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炮臺山頂是澳門的另一處重要遺蹟——大炮臺,這裡原是聖保祿教堂的祭天台,後被改為軍事防衛設施,曾用作澳督官邸、軍營、監獄和氣象臺,如今大炮已成為歷史景觀,平臺中央是花園和澳門博物館。
大炮臺上還可俯瞰澳門歷史城區,遠眺隔岸的氹仔。
下面逛逛澳門博物館。
葡萄牙人是最早經海路來到中國的歐洲人,佐治.歐維士在1513年就到達了中國,自此開始了兩大文明的交匯。博物館展示了中西兩種文明各自的脈絡,包括文字、哲學、信仰等方面,展示了澳門的貨運歷史、土生葡人的飲食和風俗、澳門的製造業和今夕對比......全面而詳實,是快速了解澳門的好地方。篇幅所限,挑一些展品介紹給大家。
自16世紀中葉起,澳門便成為東西的第一個貿易轉運站,直至19世紀中葉,最初只有葡國船隻,後逐漸加入其它國家船隻,澳門成為了亞洲至歐洲乃至美洲商業海運網絡的一部分,國際貿易相當繁盛,日本的銀、印度及東南亞的的香料和布匹、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等多種商品在此流通聚散。
(大炮臺出土的外銷瓷)
流通的不止是商品,還有科學、文化和信仰,下圖的銅鐘於1714年鑄造於澳門,為聖保祿教堂的鐘樓而建。
西方引進的天文儀器赤道經緯儀和紀限儀:
下面的屏風是中國家具,所繪內容則是西方景致:一群狩獵的葡萄牙人,背景是美麗的山和樹。
下圖是北帝像,嶺南的北帝崇拜也是澳門的普遍信仰。
澳門的居民除了本土國人,還有一部分土生葡人,即澳門土生土長的葡萄牙後裔,他們保留著自己的習俗和信仰,生活習慣和國人也不一樣。
土生葡人和中國傳統的居家布置:
值得一提的是土生廚藝,即土生葡人的廚藝,是澳門美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土生烹調法誕生於15世紀初葡人開始向世界各地拓展勢力的時候,融合了非洲、印度、印尼、馬來西亞、中國和巴西的香料並加以創新,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匯合。其中有道下午茶大餐,食材和程序最能表現這種多元文化,它由超過二十款不同的茶點組成,常用於歡樂的社交場合。
說道土生葡人,不得不提澳門八景之一的龍環葡韻。「龍環」是氹仔的舊稱,「葡韻」是指葡萄牙建築風韻,龍環葡韻是位於氹仔島的一組葡式建築群。我們就先跳出歷史城區,前往氹仔逛逛這幾座洋房。
龍環葡韻包括海邊馬路上的五座葡式建築——葡韻生活館、匯藝廊、創薈館、風貌廊和迎賓館以及通往官也街方向的嘉模聖母堂。淺綠的小屋,碧綠的草木,風景如詩如畫。
這一帶風光清秀,也是本地人拍攝婚紗照和踏青遊玩的好地方。建築前面水的綠椅上有個胖大叔,熱情張開手臂邀你合照,幸福的笑容能感染每個路過的人。這位大叔叫施叔,是澳門家喻戶曉的動畫《半島師奶》中的角色。
五幢洋房落成於1921年,原是官員府邸,也是極具代表性的土生葡人住宅,1992年經修復後闢為住宅式博物館,如今屋內陳列著葡語國家文化、生活場景、信仰、飲食等展覽。
澳門很小,要是不著急,散著步,一兩天也能把澳門轉遍。離著龍環葡韻不遠是氹仔又一景點——官也街。
官也街命名於1850年上任的澳門第18任澳督Perdro Alexandrino Da Cunha,他上任後不到兩月即死於霍亂,後人以此名作為紀念。官也街是澳門購物中心之一,坐落著不少澳門老字號。從東入街。街口南面第一間店鋪就是老店旺記咖啡,街北則是著名老建築嘉模墟,再往前則是遠近聞名的手信一條街,五顏六色建築如童話小鎮,五彩斑斕的小禮品讓人眼花繚亂,杏仁餅、薑糖、榴槤酥的香味飄蕩四溢,這就是澳門味吧。穿街而過到達消防局前地,這裡每逢星期日上午11時至下午8時都會舉辦「每周市集」,人頭湧動,熱鬧非凡。
官也街出來後,步行可達氹仔舊城區。城區昔日為漁村,有傳統的商店小屋和鋪滿鵝卵石的古樸街道,也有金光大道的炫目繁華。這裡充滿融合葡萄牙和中國風格的建築,加上地中海風情的潤飾,體現了正宗的澳門風貌和多元文化。
轉過氹仔舊城區,讓我們再回到澳門半島,接著博物館,在歷史城區中拾英擷萃。
盧家大屋位於大堂巷七號,是澳門著名商人盧華紹家族舊居,建於1889年,是一座中式青磚建築,為晚清粵中民居典型之作。大屋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格局,天井眾多便於通風採光,屋內裝飾精細考究,既有嶺南常見的磚雕、灰塑、貝殼片窗,又有西式假天花、百葉窗、滿洲窗,中西風格並舉,反映了澳門的民居建築文化風貌。
下圖為玫瑰堂,建於1587年,一開始用木板搭建,華人稱之為「板樟廟」,又因教堂供奉聖母而稱「玫瑰堂」。整座建築富麗堂皇,其巴洛克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教堂旁的聖物寶庫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
下圖是澳門的市中心——議事亭前地,本地人稱為「噴水池」,兩側建築均建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1993年在前地地面鋪設黑白色碎石地面,並砌成波浪形狀,與顏色鮮豔的周邊建築互相輝映,使這裡呈現濃濃的南歐風情。
下方是位於議事亭前地的仁慈堂大樓,於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創立,負責慈善救濟工作,成立後,仁慈堂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並設有育嬰堂、麻風院、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這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
噴水池對面是民政總署大樓,建於1784年,後多次重修,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
澳門市政署是曾經的市政機構辦公大樓,如今也是一處景點,大廳有法院檢察院受理案件的公示,辦公室後有花園和名人(葡萄牙詩人)雕塑,都可以免費參觀拍照。
下圖是港務局大樓,建成於1874年,由義大利人設計,原為水師廠,是當時印度來澳的警察的營地,可駐二百多名官兵,現為海事及水務局的辦公大樓。
港務局大樓南側是媽閣廟,始建於1488年(一說為1605年),上文提到葡人最先從這裡登陸,英文Macao就源於媽閣。
媽閣廟是澳門現存最古老的廟宇,廟中有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築,融媽祖信仰和佛教信仰於一體,石獅護門,飛簷凌空,饒有中國民族建築特色。
逛歷史城區的時候,有幾棟西洋建築上的年份標記讓人印象頗深,雖然是一座娛樂之城,但澳門的歷史也是多彩而深厚的,不同於內地任何一座歷史名城,它獨特的過往不僅繼承了東方的烙印,也深深鐫刻了西方的跡痕,也許世界各地的人到此一遊,都有種熟悉的陌生......
當然,作為娛樂之城,僅僅觀賞歷史肯定無法盡興,所以接下來,我們去體驗澳門之娛。
澳門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正式納入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意味著依託強大的祖國,澳門不僅向國內遊客張開臂膀,更要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此休閒觀光,澳門獨特的多元文化已奠定了開放的基礎,加上博彩、娛樂和各式新奇時尚的酒店、潮玩,還有什麼樣的娛樂需求在這裡得不到滿足呢?
白天漫步澳門半島,矗立於南灣新填海區的澳門塔高聳入雲,這座落成於2001年末的巨塔是全球十大觀光塔之一,塔中各層分別有觀光廊、空中酒吧和旋轉餐廳,最高層的平臺上還有高飛跳、空中漫步和蹦極等極限娛樂。登塔可飽覽珠海對岸景致,夜晚可俯瞰澳門的璀璨夜景。
澳門塔是屹立海邊的巨人,港珠澳大橋則是橫臥海上的巨龍。清晨時分,霧氣還未散盡,南灣湖中的貨船若隱若現,遠方的高樓朦朦朧朧,大橋茫茫如仙池浴龍,天際迷朦如海市蜃樓。
澳門玩海最好的地方在路環島東面的黑沙海灘。黑沙海灘因獨特的黑色沙粒而得名,是澳門八景之一,也是澳門天然海水浴場,是本地人和遊客進行水上活動以及觀星的首選熱點。沙灘呈半月形,坡度平緩,灘面開闊,附近有一片松林,蒼翠茂密。
據說黑沙是海洋中的黑色次生礦海綠石所致,海綠石被海流搬運至近岸,再經風浪攜帶至海灘,使原來潔白明淨的白沙灘變成了如今迷人神秘的黑沙灘。每逢節假日,沙灘上遊人如潮,非常熱鬧。
路環島沿岸也有不少三聖宮、天主堂等宗教建築,還有一些民居、寫字樓等都是色彩鮮豔,引人注目,讓人如臨歐陸小鎮。其實,澳門各地不少建築,包括中心區的商業街,都有花花綠綠的色彩,這減少了狹小空間的凌亂感,增添了溫馨感。
除了觀海,水舞間也是澳門一大招牌。《水舞間》是氹仔新濠天地劇院的一場大型匯演,在以水為題的劇院中,來自各國的演員身著令人耳目一新的服飾表演雜技歌舞,配合高科技舞臺,視聽效果非常震撼,遺憾的是疫情期間已停止演出。
新濠影匯也是澳門一家融博彩、購物、酒店等於一體的綜合娛樂度假村,只不過它以電影為主題,建築外觀和商場內部都有不少電影元素。
如下圖的「超跑」名為「胖跑」,是著名雕塑家沃姆「胖雕塑」系列之一,利用噴上汽車噴漆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將保時捷變成了可愛的小胖。
下圖的摩珀斯酒廊及其上方的電梯宛如科幻電影中的未來建築:
入夜後星光閃耀的攝影棚置景以及樓頂全球最大的8字型摩天輪熠熠生輝,如臨好萊塢夢工廠。
附近美高梅酒店外的雄獅,有沒有讓你想到不少好萊塢電影片頭的獅吼?
澳門的娛樂綜合體,除了大家熟悉「」、「新葡京」,還有倫敦人、巴黎人、永利等等巨頭,每當夜幕降臨,這些「洋人」爭奇鬥豔,各顯神通,製造一個又一個奢華迷幻的美夢。
(葡京和新葡京)
(永利、、巴黎人和倫敦人)
這些娛樂巨頭不僅僅服務於博彩,也是購物休閒的天堂,外觀金碧輝煌,內部宛如皇宮,名表、藝術品、收藏品一應俱全,轉個商場感覺像逛了一座奢華藝術館!
這些場館內外,本身就構成了澳門迷人的夜景。
如巴黎人外的巴黎鐵塔和雕塑,比巴黎還浪漫:
威尼斯以水城著稱,中就真的闢了一條河流,可以乘舟漂流,擺渡人還是吉他手,一路情歌,一路奇觀:
還有這樣婀娜的線條,讓人稱奇,也醒目地告訴你金錢不眠。
精彩的澳門之旅很快落下帷幕,當我再次穿過歷史城區,即將返回口岸,回望高聳的新葡京和百年的老教堂,回想奢華的「洋人」和迷幻的籌碼,我忽然想到「夢幻泡影」這一佛教的告誡。
古往今來好賭的名人不少,李清照,龔自珍,梁啓超......「生當作人傑」的李清照甚至頗為自己的賭術自豪。類似的故事很容易誤導人,成為普通人嗜賭的藉口。而真實的情況是,即便名人如何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愛好,賭也只是他們人生中的細枝末節、夢幻泡影,詩詞和文化才是人家的主流,如果沒有深厚文化帶來的定力,賭博一樣會侵蝕他們的靈魂!
就像金庸借掃地僧之口明示的道理:沒有佛性修煉,武功越高,中毒越深。
很多不明就裡的人一位追求金錢和美色,甚至沉溺賭博和毒品,實在是把夢幻泡影當成了實在真如。
我想,佛陀一定洞察進化機制:多巴胺能讓人快樂,更能置人死地!
澳門,再會!
下一站——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