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旅遊業介紹(生態遊鄉村遊紅色遊)
2023-07-10 08:43:49 1
10月22日,遊客們在光霧山景區觀紅葉拍美景。 本報記者 龐峰偉 攝
10月12日,平昌縣駟馬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迎來眾多觀光遊客。本報記者 龐峰偉 攝
10月12日,在平昌縣駟馬鎮當先村,遊客紛紛拿起手機對著牆上的油畫《父親》拍照留念。 本報記者 龐峰偉 攝
四川旅遊新聞網消息(記者 龐峰偉)雖然只有3萬元,外加4間老房子和一個院壩,但當三年前吳吉祥老人決心以自己的名字開辦一家農家樂時,無疑,他做了「一生中最明智的決定」。
10月27日一早,當吉祥農家樂裡住宿的客人們還在熟睡時,農家樂的主人吳吉祥已經開始為一天的迎來送往忙碌了。
這是巴中市南江縣光霧山鎮鐵爐壩村一個普通的秋日,天朗氣清,彩林醉人。自10月20日第七屆四川國際自駕遊交易博覽會暨第十四屆光霧山紅葉節在巴中市拉開帷幕以來,光霧山的農家樂裡天天客滿。這是山民們最喜歡的季節,有的家庭能在這兩個月「賺上一輛很好的小汽車」。
嘗到甜頭的不只是光霧山景區的村民,還有駟馬水鄉、恩陽古鎮、空山天盆……今年前三季度,巴中市共接待遊客172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3.3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6%和27%。
資源優質
欣欣向榮生態遊
旅遊節為光霧山鎮帶來熱鬧:小鎮上天天車水馬龍,飯館裡日日賓朋滿座。
光霧山鎮老街上的曹愛蓮阿姨說,這幾年,她的生活確實發生了不小改變:鎮上街道更乾淨了,飯館客棧增加了,每年來的客人更多了。
對外地人來說,滿山紅葉,一山一色,一步一景,這樣的紅葉美景,即便放眼全球也不多見。
巴中旅遊資源十分優質:森林覆蓋率57.6%,已有4A級景區15個、風景名勝27處,國家森林公園4個、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2個。「巴中以創建國家級、省級旅遊品牌作為提升全市旅遊品質的重要抓手,重點推進光霧山、諾水河、空山、恩陽古鎮等旅遊景區建設。」巴中市有關負責人說。
以光霧山為例,為提高接待能力,該景區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如旅遊公路升級改造、觀景臺建設、移動通訊、金融設施、標識標牌等。同時,新增直升機觀光遊項目,遊客可乘直升機俯瞰整片紅葉區。紅葉節開幕以來,景區一周內共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最高峰時日遊客量達到3萬人次。
四季皆景的,還有米倉山、鎮龍山、天馬山、空山等國家森林公園和五臺山獼猴、駟馬等省級自然保護區。
吃上生態旅遊飯的不止光霧山景區村民。通江縣空山鄉村民楊君新建了一個養殖場,養了上百隻牛羊、數千羽土雞,專供鄉上的生態旅遊酒店,「一年能掙10多萬元,趕上過去好幾年。」
一村一景
新村融入鄉村遊
湧動的噴泉、流水,五顏六色的蔬菜組合布景,造型奇特的瓜果蔬菜……在平昌縣駟馬鎮,一座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成了來往的遊客必到之處。140多種特色蔬果和60多種花卉,讓這座蔬果花卉博物館成為平昌旅遊的一個熱點。園區不遠的新村裡,小青瓦、木花窗,川東北特色民居依山傍水。
「節假日高峰期,水鄉每天接待人次達7000人左右,我們一家人一年收入加起來可以賺五六萬元。」村民李榮滿發展農家樂實現了脫貧。
其實多年前,被稱作「水鄉」的駟馬鎮還面臨「空心化」難題,青壯年大量外出,只有老人孩子留守家中。如何避免農村的日漸蕭條?「如果水鄉有產業,年輕人是不是就不會離開?」
水鄉有山有水,離高速路近,新居建得漂亮……當地幾經調研、討論,鄉村旅遊成為最終選擇。
其實,還有一張王牌。對重慶學生周川來說,駟馬鎮最不可思議之處是,著名油畫家羅中立作品《父親》的原型誕生於此。「這對於任何一個熱愛藝術的人,都是很大的誘惑。」駟馬鎮黨委書記黃紹賓說,《父親》的原型就是駟馬鎮的鄧開選老人。
有山有水,還要有文化,這是巴中打造鄉村旅遊的一個重要思路。
「我們建新居的過程,也是培育景點的過程。」平昌縣有關負責人說,該縣把「巴山新居」、田園風光、農家特色、歷史文化有機融合進農村社區,一個新村就是一個旅遊景點,一鄉一色,一村一品。平昌中嶺村、南江槐樹村、通江王坪村、巴州區西華山村……目前,巴中市已建成旅遊扶貧示範村上百個,建成20多條鄉村旅遊示範帶、12條鄉村旅遊環線和3個以鄉村旅遊資源為核心的4A級景區,把1.33萬戶貧困群眾聚集到了旅遊產業鏈上,帶動貧困戶月均增收450元以上。
層次豐富
底色厚重紅色遊
「全域旅遊」的路線圖中,革命老區巴中必然少不了紅色遊。
恩陽古鎮的一家蓋碗茶館裡,從小在古鎮長大的居民尹仲榮說,古鎮這幾十年間「既沒變,又變了」。不變的,是古鎮厚重的紅色文化氣息;變的,是古鎮居民越來越富足的生活。
千年古鎮恩陽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1933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恩陽設置前總指揮部,建立恩陽縣蘇維埃政權。如今,恩陽古鎮上仍保存了各類紅色遺址5處、舊址8處、石刻標語數十處,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巴中旅遊資源的豐富,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同一景點的多文化層次上。」巴中市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恩陽古鎮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巴人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
而在巴中全市,登記在冊革命遺址、遺蹟共908處。通江王坪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內,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是全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不久前,家住山西的章亮國一家7口不遠千裡來到烈士陵園,「爺爺葬在這裡,他是紅軍老戰士。」章亮國說,從爺爺身上,他真正明白了什麼叫「為人民服務」。
在巴中南龕山頂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退休老人張崇魚和他的團隊耗時20多年,建碑4000餘塊,建成全國最大的紅軍將帥碑林。
紅色文化,生生不息。如今的巴中,已是全國十二個紅色旅遊片區之一、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四川省10大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主編走筆
讓旅遊產業惠及更多農民
□羅敏
僅9個月,巴中就接待遊客172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3.3億元,呈現欣欣向榮態勢。在新常態下,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一直是各地苦思的問題。革命老區、秦巴山區、貧困地區「三區疊加」的巴中,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成績不俗,值得點讚。
在結構轉型和消費升級背景下,旅遊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正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由於多方面原因,巴中經濟發展面臨頗多壓力,尋找新的增長點勢在必行。轉型路線圖中,巴中從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紅色旅遊三方面著手,大力發展全域旅遊,不僅引來遊客,也引來投資商,不僅激活地方活力,也富了一方群眾。
數據顯示,巴中把76個貧困村、1.33萬戶貧困群眾聚集到旅遊產業鏈上,帶動貧困戶月均增收450元以上。旅遊業綜合拉動性強、扶助功能大、受益面寬,是很好的扶貧和富民產業。巴中發展旅遊產業的案例說明,旅遊業不僅給地方帶來了人流和財富,也帶來了信息流與新的發展機遇,成為地方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方向。
百尺竿頭需更進一步。巴中各類旅遊資源富集,基礎設施逐漸改善,旅遊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提升空間,其發展路徑和方式還可以有更多選擇。
這就要求當地不浮躁不務虛,自我加壓務實推進。除了繼續強化硬體支撐,加強軟體建設外,還要探索建立可行的利益聯結機制,把更多的農民納入到全域旅遊大棋盤中。除了開農家樂、售賣特色農產品等傳統參與方式外,要加強對景點農民的培訓,尤其是對貧困戶的關注。創造就業機會,讓他們參與到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的建設中,或入股,或分成,方式多樣,但需要細緻落地。
主動作為、務實作為,必然催生創新作為。以旅遊為媒,聚集資源、整合資源、轉化資源,內合「創新驅動」的脈絡,這才會讓更多農民從旅遊業發展中獲得穩定收益,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