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的旅遊景點有哪些(朔州本土這些旅遊景點)
2023-07-10 15:34:17
朔州崇福寺
朔州崇福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福寺創建於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遼時曾作為林太師衙署,亦稱林衙院。遼統和年間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題額「崇福禪偉」,建築壯麗。現存山門及觀音、彌陀、地藏、文殊諸佛殿,並有藏經閣、鐘鼓樓等。布局嚴謹,主次分明。藏經閣位居殿前,為他處所罕見。彌陀寺,是規模較大的金代建築。殿內金代塑像壁畫保存完好。福州崇福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峰南麓,距市區約8公裡,該寺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初名「崇福院」,建築規模較小,後遭廢圮。
概況
崇福寺位於朔州市朔城區東街北側,是一處規模宏敞,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觀古樸、莊嚴,門前雄獅端坐,寺內,殿閣五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面積23400平方米。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後又改為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朔州城牆朔州塞北革命烈士陵園為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塞北烈士陵園位於朔州市朔城區金沙植物園西側。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塞北英烈,陵園於1949年始建,2006年整體搬遷建設。陵園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有大門、塞北人民英雄紀念碑、塞北革命紀念館、廣場、烈士墓區等。塞北革命紀念館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館內設序廳、抗日戰爭廳、抗戰慘案廳、解放戰爭廳、革命英傑廳、告慰英靈成就廳等,陳展面積3700平方米,展出照片800餘幅、革命文物300餘件,集中展示了塞北人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光榮歷史和崢嶸歲月。陵園是山西省省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桑乾河溼地風景區桑乾河溼地風景區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朔州市桑乾河溼地水利風景區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境內,依託桑乾河幹流河灘溼地、東榆林中型水庫、泥河大壩、灌區、天然泉域等形成,具有多種類型的水利風景資源,總面積1.8萬多畝。
桑乾河溼地生態水利風景區是朔州市公益性景區,隨著風景區的建設,周邊整體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城市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風景區已成為朔州的自豪和標誌,其影響力已遠播省內外,成為朔州城市建設、招商引資和改善投資環境的「名片」。
隨著環境的不斷改善,景區久違的水生植物又開始生長,成群的水禽來此棲息。經過幾年的規劃建設,景區現已是「園林聳翠、惠風和暢、碧波蕩漾」,集休閒、度假、娛樂、遊憩、文化、體育活動於一體。特別是最近經權威單位探測,確定在景區內可建45℃以上溫泉自流井,富含多種礦物質元素,對人體保健有益,更加增添了景區亮點和內涵。
該景區風景資源豐富,生態保護良好,蘆葦、水草、溼地共1000多畝,大型巖溶泉群有100多個泉點,有的自噴水柱達2米多高。唐朝尉遲恭建功地及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誕生地均在景區。
平朔旅遊度假村朔州市郊,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內。度假村佔地14公頃,由別墅、三星級賓館、商務中心、免稅商店、銀行、健身娛樂中心、室內遊泳池、網球場、 桑拿浴、中西餐廳、酒吧、歌舞廳組成,是旅遊、療養、度假、避暑、健身以及舉辦國內、國際會議的理想場所。 這裡環境幽美,景色宜人,氣候溫涼,適於旅遊度假。 度假村交通便利。有飛機從度假村直達北京、太原。同時,有超豪華旅行車,可遊覽山西著名的旅遊景觀佛教聖地五臺山、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恆山懸空寺、蘆芽山風景區及遊覽世界第一流的露天煤礦開採現場。
峙峪遺址峙峪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峙峪遺址(第一批省保)
時代:舊石器
地址:朔城區峙峪村附近
遺址描述
峙峪村位於大同盆地西南朔州黑駝山東麓,桑乾河上遊的支流峙峪河繞村而過,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環抱,東面是廣闊的桑乾河平原。遺址就在峙峪河與小泉溝匯流處的一個孤立的島狀沙丘中。
遺址面積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5米。1963年調查發現並進行局部發掘。發現的遺物有:人類枕骨一塊,石製品15000多件,燒石和燒骨等多塊,裝飾品1件、各類動物牙齒5000餘枚。該遺址以細小石製品為主要特徵。時代屬晚更新世,經C14測定,距今為28945±1370年和28135±1330年。
峙峪遺址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器和裝飾品。出土石器有:尖狀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鏃等兩萬餘件。製造石器的原料有脈石英巖、矽質灰巖、燧石、火成巖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極少,砍砸工具罕見。此外,發現了細緻打擊成的骨尖狀器,其它一些打制痕跡清楚的骨片,也可作為某種工具使用。還有1件可以反映磨製鑽孔技術的扁圓形石墨裝飾品。
馬邑漢墓群馬邑漢墓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邑漢墓群分布於朔州市朔城區四周20公裡以內範圍。朔城區現址是秦漢馬邑城的一部分,地處雁門關外,為中原地區通往塞外漠北草原的必經之路。南部通過陽方口、雁門關可達中原,北有臘河口、劉家口可達平城(今大同市),西南有大水口、北岔口直達黃河。歷史上胡人的南侵擄掠,漢人反擊圍剿,均以該地區作為重要的進攻和防守目標。尤其在漢代,這裡是重要的關外軍事重鎮。那些守衛邊關的將士死後大都埋葬在這裡,形成這一帶地區密集的漢代墓葬群。
該墓群由許多較為集中的墓葬群組成,以漢馬邑故城周圍5公裡以內最為密集,其他墓群則分布於有戰略意義的重要隘口附近。70年代以來,由於平田整地等農田基本建設,原有封土大多鏟掉,現今尚有大型封土近150處,分布於三青梁至照十八莊村一線,祝家莊村到牛家店村一線,南關到水泉梁一線,南邢家河村到白莊一線。1982年以來,由於漢馬邑故城東北4公裡處開闢平朔生活區,在地表沒有任何跡象的情況下,通過考古鑽探,共發掘戰國至東漢時代的墓葬2200餘座,出土各類文物1700餘件。現存封土呈圓錐體和覆鬥型兩種,這些封土堆夯層明顯,厚度在5—20釐米,高度在2—20米之間,底邊周長20—200米左右。馬邑漢墓群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梵王寺墓群梵王寺墓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梵王寺墓群位於朔州市朔城區西南25公裡處的梵王寺鄉梵王寺村附近3公裡以內範圍。亦即漢初樓煩縣放城的近郊。這裡緊靠陽方口,與寧武關相望。70年代以前,西起照壁山之巔,東到恢河西岸,西漢至北朝時代的墓葬封土星羅棋布。後因村民整地平田,原有封土大部剷平,成為良田耕種。現存明顯封土21處,分布於梵王寺、水泉梁、趄坡、梨元頭四村之間,封土均呈圓錐體,殘高2—7米,底邊周長20—100米。
這批墓葬與樓煩故城緊密相關,生活在這裡的漢代先民一定給我們留下許多難以估計的寶貴資料,有待於將來的發掘和研究。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麻世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