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加工中心刀柄用吹氣裝置以及加工中心的製作方法
2023-07-31 21:25:46
專利名稱:一種加工中心刀柄用吹氣裝置以及加工中心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加工中心刀柄用吹氣裝置以及包含該吹氣裝置的加工中心。
背景技術:
在發動機缸體和缸蓋的生產過程中,有很多定位銷孔、螺紋孔、以及導管孔等需要加工,並且在同一個工件上許多工藝孔存在一定的形狀尺寸和位置尺寸公差要求。當採用數控加工中心對工件進行生產加工時,如果加工刀具中的刀柄上沾有切屑通常會產生以下問題I.主軸刀具的拉刀力偏小如果刀具刀柄上的切屑清理不乾淨,積累到主軸拉爪內,容易造成拉刀行程偏小,使拉刀力偏小; 2.加工出的孔的形狀為喇叭口狀刀柄上的切屑會影響刀柄和主軸的錐度配合,從而造成加工的孔成喇叭口狀;3.加工工件的表面容易產生震痕刀柄上的切屑會使刀具和主軸配合不良,從而在進行高速加工時使工件表面很容易產生震痕;4.容易造成斷刀加工刀具通常由細長的硬質合金材料製成,刀柄上存在切屑會使得加工刀具在進行加工時是在存在一定扭轉的條件下進行加工,很容易產生斷刀,從而浪費刀具。現有的對刀柄上的切屑進行清理的方式是在加工中心(B卩加工設備)的主軸內部增加吹氣裝置,在換刀過程中通過所述吹氣裝置對切屑進行處理,或者是在換刀過程中用清洗液對刀柄上的切屑進行清理。採用在主軸內部增加吹氣裝置的方式會使主軸結構複雜而且易造成堵塞,不好清理;而在外部採用清洗液的方式進行清理,則由於不容易清理乾淨而且達不到很好的清理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有效清除刀柄上的切屑的加工中心刀柄用吹氣裝置以及包含該吹氣裝置的加工中心。解決本發明技術問題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加工中心刀柄用吹氣裝置包括吹氣機構,所述吹氣機構包括進氣部件和吹氣部件,所述進氣部件與吹氣部件密封連接,所述進氣部件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能夠與外部氣源連通,所述吹氣部件遠離進氣部件的一端的端面上設有吹氣孔,所述外部氣源中的氣體能夠從進氣部件的中心孔進入,再從吹氣部件的吹氣孔中吹出。優選的是,所述吹氣孔採用多個,所述多個吹氣孔在吹氣部件的端面上沿圓周排列為一圈或多圈。 優選的是,所述進氣部件和吹氣部件通過O型圈密封連接。進一步優選的是,該裝置還包括有支架,所述吹氣機構設於所述支架上。其中,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支座和設於所述固定支座上的套管,所述套管具有內孔,所述進氣部件的一端設於所述套管的內孔中。一種加工中心,包括刀具,還包括上述的吹氣裝置,所述吹氣裝置固定在所述刀具的換刀位置處,且使得所述吹氣孔能夠面對刀具中的刀柄。優選的是,該加工中心還包括有氣源和電控截止閥,所述進氣部件的中心孔與所述氣源之間通過管路連通,所述電控截止閥設於所述進氣部件的中心孔與外部氣源之間的所述管路上,用於導通或切斷所述管路。進一步優選的是,該加工中心還包括有用於調節所述氣源內的氣體流量的氣動控制機構,所述氣動控制機構設於所述氣源與所述電控截止閥之間的管路上。其中,所述氣源中氣體的壓力範圍為5bar_10bar。本發明吹氣裝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I.該吹氣裝置能夠保證加工工件的加工質量,減低了廢件率,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2.吹氣裝置由於設置在刀柄的外部,從而簡化了主軸結構,不會造成堵塞;將該裝置安裝在刀具的換刀位置處(即換刀暫停的位置),使吹氣裝置中的吹氣孔對準刀柄,並根據不同的切削材料來調整吹氣壓力,可以保證對刀具具有很好的清洗效果。3.其中所使用的氣源採用加工中心的工具機本身具有的潔淨氣源,從而可以節約改造成本;4.該吹氣裝置結構簡單、可靠,使用壽命長,且方便推廣使用,能夠降低工具機的製造成本。
圖I是本發明實施例I中吹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I中吹氣裝置的立體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I中吹氣裝置的氣動原理圖。圖中1-固定支座;2_套管;3_吹氣部件;4_進氣部件;5-0型圈;6_螺栓;7_緊釘螺栓;8_吹氣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一種加工中心刀柄用吹氣裝置,包括吹氣機構,所述吹氣機構包括進氣部件和吹氣部件,所述進氣部件與吹氣部件密封連接,所述進氣部件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能夠與外部氣源連通,所述吹氣部件遠離進氣部件的一端的端面上設有吹氣孔,所述外部氣源中的氣體能夠從進氣部件的中心孔進入,再從吹氣部件的吹氣孔中吹出。一種加工中心,包括刀具,該加工中心還包括上述的吹氣裝置,所述吹氣裝置固定在所述刀具的換刀位置處,且使得所述吹氣孔能夠面對刀具中的刀柄。實施例I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加工中心刀柄用吹氣裝置,包括吹氣機構,吹氣機構設置在加工中心的刀具的外部。所述吹氣機構包括進氣部件4和吹氣部件3。
其中,進氣部件4與吹氣部件3通過螺栓6連接為一體,並通過O型圈5密封連接。進氣部件4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與外部氣源連通。本實施例中,外部氣源採用加工中心內部的氣源,本實施例中,氣源中氣體的壓力範圍為5bar-10bar。吹氣部件3遠離進氣部件的一端的端面上設有多個吹氣孔8,所述多個吹氣孔在吹氣部件3的端面上沿圓周排列為一圈。所述外部氣源中的氣體能夠從進氣部件4的中心孔進入,再從吹氣部件3的吹氣孔8中吹出。優選的是,該裝置還包括有支架,吹氣機構設置在所述支架上。具體地,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支座I和焊接在固定支座I上的套管2。固定支座I設置在加工中心的刀具的換刀位置處,套管2具有內孔,進氣部件4的一端通過緊釘螺栓7固定在套管2的內孔中,這樣,就將吹氣機構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加工中心,其包括刀具,還包括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吹氣裝置,所述吹氣裝置設置在刀具的外部且固定在所述刀具的換刀位置處,且使得所述吹氣孔8能夠面對所述刀具中的刀柄。其中,吹氣部件3的尺寸具體可以根據刀具中刀柄的尺寸來進行設計。由於刀具在換刀位置處停留以等待換刀或進入刀庫,因此,將吹氣裝置安裝在此處,可以保證刀具在裝入主軸或進入刀庫前都已經清理乾淨。優選的是,該加工中心還包括有氣源、電控截止閥和氣動控制機構。所述進氣部件的中心孔與所述氣源之間通過管路連通,所述電控截止閥和設於所述進氣部件的中心孔與外部氣源之間的所述管路上,用於導通或切斷所述管路;所述氣動控制機構設於所述氣源與所述電控截止閥之間的管路上,用於調節所述氣源內的氣體流量。本實施例中,所述氣動控制機構包括依次連接的過濾器、減壓閥、壓力表和油霧器。所述加工中心的其他結構以及功能都與現有技術相同,這裡不再詳述。如圖3所示,根據該圖中的氣動原理圖將加工中心的氣源與所述吹氣裝置連通。其中,電控截止閥設置在加工中心的工具機內部,在換刀時通過加工中心的加工程序控制器可以控制電控截止閥的通斷,從而可以實現控制吹氣裝置中氣路的通斷,以節約動能。並且,通過利用氣動控制機構可以調整吹氣孔中的吹氣壓力。本實施例中,主要是利用氣動控制機構中的減壓閥來調整吹氣壓力,具體操作是通過順時針調節減壓閥,可以增大氣體壓力;逆時針調節減壓閥,可以減小氣體壓力,以保證刀具上的切屑能夠被清理乾淨。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I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中,加工中心不包括有電控截止閥和氣動控制機構。本實施例中吹氣裝置的結構與實施例I中相同,加工中心的其他結構均與實施例I中相同,這裡不再贅述。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本發明的原理而採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對於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加工中心刀柄用吹氣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吹氣機構,所述吹氣機構包括進氣部件和吹氣部件,所述進氣部件與吹氣部件密封連接,所述進氣部件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能夠與外部氣源連通,所述吹氣部件遠離進氣部件的一端的端面上設有吹氣孔,所述外部氣源中的氣體能夠從進氣部件的中心孔進入,再從吹氣部件的吹氣孔中吹出。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吹氣孔採用多個,所述多個吹氣孔在吹氣部件的端面上沿圓周排列為一圈或多圈。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氣部件和吹氣部件通過O型圈密封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I一 3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裝置還包括支架,所述吹氣機構設於所述支架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支座和設於所述固定支座上的套管,所述套管具有內孔,所述進氣部件的一端設於所述套管的內孔中。
6.一種加工中心,包括刀具,其特徵在於,該加工中心還包括權利要求I 一 5之一所述的吹氣裝置,所述吹氣裝置固定在所述刀具的換刀位置處,且使得所述吹氣孔能夠面對刀具中的刀柄。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加工中心,其特徵在於,該加工中心還包括有氣源和電控截止閥,所述進氣部件的中心孔與所述氣源之間通過管路連通,所述電控截止閥設於所述進氣部件的中心孔與外部氣源之間的所述管路上,用於導通或切斷所述管路。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加工中心還包括有用於調節所述氣源內的氣體流量的氣動控制機構,所述氣動控制機構設於所述氣源與所述電控截止閥之間的管路上。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氣源中氣體的壓力範圍為5bar_10baro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加工中心刀柄用吹氣裝置,包括吹氣機構,所述吹氣機構包括進氣部件和吹氣部件,所述進氣部件與吹氣部件密封連接,所述進氣部件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能夠與外部氣源連通,所述吹氣部件遠離進氣部件的一端的端面上設有吹氣孔,所述外部氣源中的氣體能夠從進氣部件的中心孔進入,再從吹氣部件的吹氣孔中吹出。該吹氣裝置能夠有效清除刀柄上的切屑。
文檔編號B23Q11/00GK102935603SQ20121046821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9日
發明者金貴永, 苗如意, 方傳升, 梅松林, 徐麗夫 申請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