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及烤箱的製作方法
2023-08-01 12:11:41 1

本實用新型烤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機械式烤箱,尤其是涉及一種溫控器的控溫準確,且對溫控器的安裝位置無特殊要求,易於安裝的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及具有此連接裝置的烤箱。
背景技術:
當前機械式烤箱的溫控器在烤箱上的連接裝置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安裝到烤箱面板側部的控制面板的背面,與控制面板正面上的旋鈕直接相連,如圖1所示,實現旋鈕與溫控器同步旋轉:二是旋鈕與溫控器分開設置,旋鈕安裝在控制面板正面上,溫控器安裝在烤箱的內膽側板上,溫控器與旋鈕通過一組錐齒輪實現傳動連接,如圖2所示。
現有溫控器連接裝置具有以下缺點和不足:1、溫控器直接與旋鈕相連,位於控制面板上,使得溫控器的位置距離烤箱的加熱內膽較遠,溫控器無法有效地、精準地探測到烤箱內膽的溫度變化,從而影響到烤箱的控溫準確性;2、溫控器直接位於烤箱的內膽側板上,與旋鈕通過一組錐齒輪傳動連接,雖然溫控器可以有效探測到烤箱內膽的溫度,但此結構要求溫控器的軸線與旋扭的軸線處在同一平面,安裝較困難,同時齒輪的安裝間隙引起的齒輪轉動誤差等原因,也會導致這種溫度控制方式也不穩定,影響到烤箱的溫度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及烤箱,在確保溫控器控溫準確的前提下,溫控器易於安裝。
為達到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包括相互分離的旋鈕和溫控器,所述旋鈕的轉軸和所述溫控器的轉軸之間由傳動部件連接實現所述旋鈕與所述溫控器的同步旋轉,其特徵在於:所述傳動部件包括軟軸、旋扭轉軸連接軸和溫控轉軸連接軸,所述軟軸的一端固連所述旋鈕轉軸連接軸,另一端固連所述溫控轉軸連接軸,所述旋鈕轉軸連接軸同時與所述旋鈕的轉軸同軸固連,所述溫控轉軸連接軸同時與所述溫控器的轉軸同軸固連。
在本實用新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的技術方案中,還包括如下附加技術特徵:
所述旋扭轉軸連接軸具有中心軸孔,所述軟軸的一端與所述旋扭轉軸連接軸的中心軸孔過盈配合,所述旋鈕的轉軸具有中心軸孔,所述旋扭轉軸連接軸的一端與所述旋鈕的轉軸的中心軸孔過盈配合;所述溫控轉軸連接軸具有中心軸孔,所述軟軸的另一端與所述溫控轉軸連接軸的中心軸孔過盈配合,所述溫控器的轉軸與所述溫控轉軸連接軸的中心軸孔過盈配合。
所述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還包括用於將所述旋扭轉軸連接軸相對所述旋鈕進行軸向定位的固定座。
所述固定座具有中心通孔且其孔壁上具有一環形限位凹槽,所述旋扭轉軸連接軸的外側面具有限位凸臺;所述固定座以其中心通孔套設在所述旋鈕轉軸連接軸上,且所述旋鈕轉軸連接軸的限位凸臺嵌入所述固定座的環形限位凹槽內。
所述固定座由兩片分體固定座對合構成,兩片分體固定座的對合面所在平面穿過所述環形限位凹槽。
所述軟軸外套設有軟軸套,所述軟軸套以其一端固連於所述固定座。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烤箱,包括控制面板、內膽和溫控器連接裝置,所述溫控器連接裝置為上述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所述旋鈕安裝在所述控制面板上,所述溫控器安裝在所述內膽的其中一側板上,所述旋鈕的轉軸及所述溫控器的轉軸伸入所述控制面板與所述內膽之間的空間。
所述溫控器以其轉軸垂直安裝在所述內膽的其中一側板上或以其轉軸平行安裝在所述內膽的其中一側板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中實現旋鈕與溫控器同步旋轉的傳動部件採用軟軸、旋扭轉軸連接軸和溫控轉軸連接軸,軟軸不僅可以保證其兩端的旋鈕與溫控器同步旋轉,不存在零件誤差以及傳動誤差,傳動精確,軟軸還可以彎曲,則當將溫控器直接安裝到烤箱的內膽側板上以有效探測烤箱內膽的溫度時,無需限制溫控器與旋鈕之間的位置關係,安裝溫控器時只需以安裝方便為準,易於安裝。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的立體結構圖;
圖2為圖1的分解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旋鈕、固定座、旋鈕轉軸連接軸、軟軸及溫控轉軸連接軸的連接結構剖視圖;
圖4為當本實用新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的軟軸外套設軟軸套時,旋鈕、固定座、旋鈕轉軸連接軸、軟軸及溫控轉軸連接軸的連接結構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在烤箱上的安裝結構圖一;
圖6為本實用新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在烤箱上的安裝結構剖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在烤箱上的安裝結構圖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照圖1和圖2,本實施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包括相互分離的旋鈕1和溫控器2,旋鈕1的轉軸和溫控器2的轉軸之間由傳動部件連接實現旋鈕1與溫控器2的同步旋轉。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傳動部件包括軟軸3、旋扭轉軸連接軸4和溫控轉軸連接軸5,軟軸3的一端固連旋鈕轉軸連接軸4,另一端固連溫控轉軸連接軸5,旋鈕轉軸連接軸4同時與旋鈕1的轉軸同軸固連,溫控轉軸連接軸5同時與溫控器2的轉軸同軸固連。
本實施例中實現旋鈕1與溫控器2同步旋轉的傳動部件採用軟軸3、旋扭轉軸連接軸4和溫控轉軸連接軸5,軟軸3不僅可以保證其兩端的旋鈕1與溫控器2同步旋轉,不存在零件誤差以及傳動誤差,傳動精確,同時其是柔性軸,可以彎曲,則當將溫控器2直接安裝到烤箱的內膽側板上以有效探測烤箱內膽的溫度時,無需限制溫控器2與旋鈕1之間的位置關係,安裝溫控器2時只需以安裝方便為準,易於安裝。
對於軟軸3與旋扭轉軸連接軸4、旋鈕轉軸連接軸4與旋鈕1的連接,具體地,旋鈕轉軸連接軸4具有中心軸孔4.1,軟軸3的一端與旋扭轉軸連接軸4的中心軸孔4.1過盈配合,旋鈕1的轉軸具有中心軸孔1.1,旋扭轉軸連接軸4的一端與旋鈕1的轉軸的中心軸孔1.1過盈配合,從而實現軟軸3一端與旋扭轉軸連接軸4、旋鈕轉軸連接軸4與旋鈕1的連接;同理,溫控轉軸連接軸5具有中心軸孔5.1,軟軸3的另一端與溫控轉軸連接軸5的中心軸孔5.1過盈配合,溫控器2的轉軸也與溫控轉軸連接軸5的中心軸孔5.1過盈配合,從而實現軟軸3另一端與溫控轉軸連接軸5、溫控轉軸連接軸5與溫控器2的連接。當然,軟軸3的一端與旋扭轉軸連接軸4的連接、旋扭轉軸連接軸4與旋鈕1轉軸的連接、軟軸3另一端與溫控轉軸連接軸5、溫控轉軸連接軸5與溫控器2的連接也可採用其他連接方式,比如注塑成一體或鉚壓、壓鑄連接,本實施例對此不做具體限制。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還包括在將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安裝至烤箱上時將旋扭轉軸連接軸4相對旋鈕1進行軸向定位的固定座6,即限制旋鈕轉軸連接軸4的軸向運動,使軟軸3、旋鈕轉軸連接軸4及旋鈕1連接可靠,保證傳動精確。參照圖3,當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在烤箱上安裝到位時,固定座6通過固定在烤箱上的相應位置上,對旋鈕轉軸連接軸4起到軸向限位作用。
具體地,如圖3所示,固定座6具有中心通孔6.1且其孔壁上具有一環形限位凹槽6.2,旋扭轉軸連接軸4的外側面具有限位凸臺4.2;固定座6以其中心通孔6.1套設在旋鈕轉軸連接軸4上,且旋鈕轉軸連接軸4的限位凸臺4.2嵌入固定座6的環形限位凹槽6.2內,通過限位凸臺4.2與環形限位凹槽6.2的配合實現對旋鈕轉軸連接軸4的軸向限位作用。
進一步地,為便於限位凸臺4.2嵌入環形限位凹槽6.2內,固定座6由兩片分體固定座6.3、6.4對合構成,可以是卡接對合也可以直接是平面對合,兩片分體固定座6.3、6.4的對合面所在平面穿過環形限位凹槽6.2,這樣可以很方便地將旋鈕轉軸連接軸4與固定座6裝配到位。當然,固定座6也可以為一體結構,此時環形限位凹槽6.2位於固定座6的前側面上,限制旋鈕轉軸連接軸4沿軸向向後方向的移動,旋鈕轉軸連接軸4沿軸向向前方向的移動可在固定座6在烤箱上固定到位後由烤箱本身限位。
為防止軟軸3扭動導致旋鈕1和溫控器2旋轉不同步,優選地,參照圖4,在軟軸3外套設有軟管材質的軟軸套8,軟軸套8一起一端固連於固定座6,圖4中所示其具體固連於固定座6的分體固定座6.4以限制軟軸套8的旋轉,另一端可自由設置或在溫控器2上另設一固定座固定軟軸套8的此端。即軟軸套8不旋轉且不影響軟軸3的旋轉,對軟軸3起到防止軟軸3扭動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軟軸3傳輸同步轉動的準確性。
參照圖5和圖6,本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烤箱,為清楚地表達本實施例烤箱的改進結構,圖5和圖6為僅截取烤箱的一部分結構,且省略了烤箱殼體等。本實施例烤箱7包括控制面板7.1、內膽7.2和溫控器連接裝置,溫控器連接裝置的具體結構參照本實用新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的實施例及附圖1至圖4的描述,在此不再贅述。旋鈕1安裝在控制面板7.1的正面上,溫控器2安裝在內膽7.2的其中一側板7.2.1上,以有效探測內膽7.2內的溫度,旋鈕1的轉軸及溫控器2的轉軸伸入控制面板7.1與內膽7.2之間的空間,軟軸3、旋扭轉軸連接軸4和溫控轉軸連接軸5於此空間內連接旋鈕1的轉軸和溫控器2的轉軸。
作為最佳的實施例,圖5和圖6中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還包括固定座6,固定座6具體設置在控制面板7.1的背面上,與旋鈕1相對設置,通過螺絲固定在控制面板7.1的背面上,對旋扭轉軸連接軸4起到軸向限位作用,並使旋扭轉軸連接軸4穩固地安裝在控制面板7.1上,以保證軟軸3此端與旋鈕1的可靠連接,固定座6的具體結構也參照本實用新型烤箱溫控器連接裝置的實施例及附圖4的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5和圖6中所示,本實施例中溫控器2以其轉軸垂直安裝在內膽7.2的側板7.2.1上,即在安裝狀態,溫控器2的轉軸垂直於內膽7.2的側板7.2.1,當然,溫控器2也可以以其轉軸平行於側板7.2.1的方式安裝在內膽7.2的側板7.2.1上,如圖7所示,對於溫控器2的具體安裝方向本實施例對此不做具體限制。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進行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