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歸根觀後感
2023-08-03 21:30:19
篇一:落葉歸根觀後感
看了這個電影以後,我看到了一種崇高的美德,同樣這個電影表現出了一種社會現象。
看完《落葉歸根》已經是半夜時分,雖然身體有些不舒服但仍無睡意,有點後悔挑在晚上看這樣一部片子。片子的導演說:「一部好的喜劇一定是帶著悲情色彩的,在逗觀眾笑時還有所思考。」我想他是對的。
《落葉歸根》就是一種人生的旅途和磨練,就是從此岸到彼岸的一個過程,這種過程永遠都是個人完成的。在片中,老趙背負著承諾、執著在路上,雖然經常偶遇某些人的幫助但僅僅是片斷,最終還是獨自走完全程,其他人也是一樣,胡軍扮演的司機背負著愛情在路上獨自尋找,夏雨扮演的背包客背負著對自己懦弱的性格的痛恨在路上證實,宋丹丹扮演的母親背負著親情在路上獨自徘徊,郭濤扮演的丈夫背負著責任、家庭在路上游離,包括發生車禍的陌生人也是獨自一人背靠著汽車輪子獨自懊惱……,一個人始終還是一個人。
導演選擇老趙這個社會最底層的人物來作代表,有意指出我們在社會中都是卑微的,那些有著物質基礎的高層是虛偽的,在片中向老趙伸出援助之手的,不是開著小車的有條件的有錢人,而都是社會底層的人。這反映出了當今商業社會對人的一種影響(我在網上查社會對人觀念、思想的改變也可以說是「異化」,但在這裡就不寫出來了,害怕用詞不當)。我們口口聲聲說這個社會不道德,但是誰又曾真正的審視過這種不道德的社會究竟是誰造成的。
在《落葉歸根》中,勸慰我們外在的「根」——家、故鄉在商業社會中逐漸淡漠,受到顛覆,可我們內在的「根」——傳統的價值標準不能迷失。
聯繫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保持住一種美德。
篇二:落葉歸根讀後感
人死了,會去那裡?一個人的屍體對於一個人有多重要?記得一個女法醫說過,屍體就是事實的證明。其實,屍體是對過去的肯定,確實存在的證明。可是,誰能真正理解人死不能復生的悲哀?無論將化成灰燼也好,深埋地下也好,只是曾經走過,不就足夠嗎?
人的生命都不能永恆?又何況愛情?愛情的永恆只不過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心裡。可是,愛情雖然不能長久,依然美好。讓我覺得悲哀的是,愛情不能脫離所有而存在,隨之而來的是責任、道德。愛沒有對錯,可是,道德卻有。
對於一個曾經的承諾,可以走多久?往往事與願違的傷心,是給自己的心出路。可是,沒有承諾的愛情,是不是,就可以沒有任何的責任?對於傷害的原諒是不是變得偉大?道歉又可以改變什麼?走錯了路,就要用更多的愛去彌補,而不是逃離,應該面對。
落葉歸根,讓我想家。家可以不好,你可以對家有很多埋怨,可是,依然無法忘卻,即使不是刻意地去記憶。
一段旅途,應該會走多遠?有多少的艱難險阻?人的一生又有多少的路可以走?一句老話:好人一生平安。孝順、友善、樂於助人、仗義、忠誠……一切的一切,其實,只要心存善心,在不平坦的路,也容易走,就算走不下去了,躺下來,頭頂上,也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原諒雖然不容易,可是,如果你不能愛,不曾擁有希望,你不會恨,既然愛了,既然曾經擁有希望,看在曾經的份上,放開握緊的手。不要希望看到別人的愧疚,儘管他很可能會愧疚。不要計較太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過去的還是會過去,回頭的時候,偶爾也要流淚,因為你曾經真的很難過。可是,轉過頭的時候,請你,微笑。微笑會讓你變得更美麗。
篇三:落葉歸根觀後感
平時喜歡香港片的快節奏,喜歡港片中偵破案子的懸疑,但一個個由愛情友情串聯起來的故事情節看完也就沒有過多的思考,好象只是對某某幾個演員比較關注就多看幾遍。這星期看了一部趙本山主演的「落葉歸根」,這部國產片,從一個簡單的故事展開主人翁為了一個工友的承諾,不惜一切,背著已經死去的工友送他回老家,入土為安,落葉歸根。一路上歷經的各種艱難,雖然整個故事氛圍有點悲涼,但卻以一種搞笑的方式「拉車和牛比賽」,「用輪胎滾屍體」,「快樂的唱歌逗貨車司機開心」,「暈警車」等等一些趙本山似的幽默,讓人在笑過之餘心裡會有更多的思考,一方面有對生活的思考,各種環境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自己選擇的,任何時候都需要快樂的面對生活!故事中描述了一個年輕人為了實現自己一個生日願望,騎著自行車勇赴西藏,證明自己是可以靠堅持和毅力挑戰自我;還有一個家庭雖然由於一個意外,妻子的容貌不能視人,但全家人找到了他們的方式樂觀的對待了不幸,選擇了世外桃源的地方靠養蜂快樂的生活著;還有為了兒子讀大學自己撿破爛賣血同樣樂觀面對生活,另一方面是對社會上各種人群的折射,有所謂的好人,熱心相助的髮廊女子;有樸實實在的農民;也有所謂讓人覺得可悲的壞人,貪圖錢財的旅店住客;為錢而感情冷漠的酒店老闆;用假幣蒙蔽打工者沒有良心的工地老闆;自私的只為自己利益的司機;由於山路塌方堵住了前行路,看熱鬧似的注視著背著屍體的主人翁麻木的路人;另外因為主人翁的精神而被感動的,從愛情盲目中找到了自我的人,從仗義中被感化的劫匪。故事始終貫穿在主人翁送工友回家努力完成承諾的信念感動著一個個陌生人,而陌生人的生活態度和幫助也支撐和鼓勵著他繼續前進。
一部電影,由這麼多形形色色的小片段勾畫出形形色色的人,真實的感受到社會的冷與暖,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現在的社會不就是如此嗎?社會的真善醜惡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會有自己的思考和共鳴,也會期待只有美好的真和善;現在的生活也不同樣如此嗎?在每個人一生的旅程中,就象從一個起點到達一個終點,一個漫長的過程,路途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我們只需要懷著一個夢想,擁有一份執著,挑戰自我,就一定能快樂的面對生活!
篇四:落葉歸根讀後感 劉曉琴
哲學裡說,每個人都應當有信仰,我想我是一個愛的信仰者。
前幾天開始讀《落葉歸根》,我告訴好朋友,這書看得我揪心,她很好心地告訴我那就少看點,我由心底裡感激她善意的勸慰。可是,心裡還是固執地以為,書中滿滿的無奈與淚水是命運的悲劇,悲劇打破的是有價值的東西,它並不悲觀。
我曾經一度以為那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錐心刺骨的疼痛只會出現在電視裡,小說裡或是一切虛幻的想像裡。可是,作者嚴君玲這樣飽經滄桑的半輩子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字字真實、生動。母親的早逝,後母的惡毒,兄弟的殘忍,姐妹的欺騙。一家人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她童年及成年的際遇,第一次戀愛和第一次婚姻的虐心,讓我看不到一點希望,人生怎麼會如此苦澀呢?
我想到看《活著》時自己情感恣意的淚水,那一輪又一輪的貧窮與死亡讓我絕望;看《花田半畝》時,女孩旺盛的生命,如花的笑靨,噴薄的才情及心田的大愛面對無情的病魔和死亡讓我絕望;看《落葉歸根》時,那一期又一期的苦難與折磨讓我絕望。討厭絕望,可是,生活處處都存在著絕望。
在作者漫長的生命歷程中,她慷慨、幽默和富於慈愛的姑爸爸如同黑夜裡一束微弱的光,溫暖著她、照耀著她一直向前。
希望永遠站在絕望的對面,愛,作為彼此的橋梁。
作者第一任丈夫百倫,分離的家庭和他狂妄自大的個性;第二任丈夫成輝,和諧的家庭和他謙遜溫和的個性是他們婚姻因果分明的真實寫照。「我固執地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們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我能盡一切力量幫到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我終有一天會贏得他們的愛。」愛,是無法等價交換的。無法去感化一個壞到骨子裡的人就像無法去感動一個根本不愛你的人。何必要乞求別人施捨的愛就像賤狗一樣巴望別人唾棄的食物呢?
當然,所以經典的作品並不是長篇累牘地要告訴人們生活多麼絕望,而是絕望裡總會有希望。
當我讀到成輝握著她的手對她說「記住,我永遠是你的」時,我終於看到了她來之不易的幸福的曙光。
我突然懂得了那句話,「這個世界上,人很多;而真正與你有切身關係的,真正把關愛施你的,確實屈指可數的幾個。這些人的存在,是支撐我們度過漫長人生的力量。」原來,支撐人活下去的東西並不多,有愛就可以,因為有愛就有希望。
我也突然記起到那天好朋友對我說:「家庭生活不幸福的孩子,以後的婚姻也很難幸福。」我一瞬間佩服她及早的真知灼見。我知道,我是一個盲目樂觀者;她是一個現世生活者。當然,我來自一個特別幸福的家庭。其實,不管家庭幸福與否,我一直固執地相信,幸福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篇五:落葉歸根觀後感
什麼是電影的「根」,這在電影理論中已經是一個非常名了的東西,但是在中國卻變得方向莫辨,因為中國特殊的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控制,電影常常要在幾方力量的博弈中艱難的生存,並且要額外的承擔許多它不必承擔的東西,因此中國的電影是多根的,有市場的根,有國家意識形態的根,有宣傳的根,在短暫的中國電影史上有不同的表現。在今天,重新討論中國電影的根,那麼對當下的中國電影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落葉歸根》中講述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在報紙上看過類似的報導,一個農民為了把自己去世的鄰居送回家,而千裡送屍回家,本來這個是一個文明社會中愚昧的故事,但是在強大的宣傳中他卻成為了一個誠信的代表,一個信守諾言的代表,這也預示著我們的社會太需要誠信之類的東西,而注重事件的意義,而不問手段如何。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選取這個事件作為電影的題材,本身就帶有很大的挑戰性,最容易把它作成弘揚社會主旋律的東西。結果,電影也確實成為了主旋律的東西,警察被大大的美化,上層建築很多東西都被美化為理想的狀態,而現實生活的主要矛盾,或者說事件的最深次的背景卻被淡化處理,下層的苦難被描述成為了少數人的作為,甚至裡面有很多戲謔的成分,大團圓的結局一切都在意料之後。電影可貴的地方是把現實社會中陰暗角落中的一些汙垢都被暴露在陽關之下,比如工傷事故、賣淫、欺詐、搶劫,把當下中國人缺乏同情、沒有誠信、唯利是圖的醜惡一面給暴露了出來,這是十分可貴的,因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太缺乏對當下中國人生活和精神的關注了,太缺乏說真話的勇氣了,只能藉助歷史去抒發那些大而空、淺薄而又搞笑的感情去了。中國作為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連續性的國家來說,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並且中國現在所經歷的工業化進程更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現實和內心所經歷的變化更是空前絕後的,這樣的人與事如果從純粹的藝術角度來說,為中國的電影提供了絕好的表現材料,中國的電影還是有很大的提升和表現的空間。但是電影畢竟不是社會紀錄片,它必須首先要把故事說的精彩,也不可能把社會所有的現象都包括進去,都進行揭露和諷刺。電影必須在故事中感染觀眾,潛移默化的去影響觀眾。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首先要把故事講的好聽、好看。而《落葉歸根》這部電影,似乎是把中國電影的弱點看明白了,似乎想擔負起整個中國電影的使命,把中國的現實焦點都放在這一部電影裡,把這些方面都談到,勇氣可嘉,但效果並不是太好,和一個現在的民生新聞沒有多大的不同。張揚是一個比較關注現實,並對中國社會現實有深入思考的導演,從《洗澡》到《向日葵》,到今天的《落葉歸根》,對現實題材的把握一直是他的強項,也是他的可貴之處,但是對現實的思考必須有切入點,必須有好的故事,合理的邏輯把它講述出來,《洗澡》講的就很從容,而《落葉歸根》顯然過於急躁,也缺乏沉澱,儘管電影內容都涉及了社會比較關心的話題,但是都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有些還帶有一些為笑而牽強藝術的嫌疑。實際上,張揚最大的優勢就是對現實的關注與理解,這也是中國第六代導演整體的優勢,如果他們能充分的利用好這種優勢,那麼超越第五代是必然的事情。
同時,在這部電影裡面,還是有很強烈的農業文明的烙印,不是說農業文明不好,這裡保存著人類最美好和純真的感情,淳樸、重信重情,都是值得我們這個社會或者說每一個個體都應該珍視的,但是我們的下層人民也不是那麼的愚昧,更不是充滿了劣根(比如偷盜、欺詐),實際上這是整個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大的環境造成的,是我們這個社會共有的現象,而不是下層人尤其是農民獨有。但是,我們同樣在電影中看到,影片中自覺不自覺的宣揚了一種社會普遍存在的仇富觀點,認為富人就是為富不仁,缺乏同情心,尤其是和下層人的品質相比,更是在品質上低人一等。(比如過路的汽車都沒有停下,而是一個手扶拖拉機停下等等)社會的發展不是均衡的,整個世界的趨勢都是這樣,當然我們要去改變,而不是說這樣的事情就是富人造成的,富人就有什麼罪過。如果我們的評價體系變成窮人為主,那麼是不是要變成仇窮心理了。以任何一部分的心理去壓制甚至打擊另一部分人的心理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自由,也都應該用健康的心理去面對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我們基本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落葉歸根」是每一個人中國人的夙願,《落葉歸根》也試圖用映像喚起社會的誠信,也是一種很好的夙願,只是要把電影這個「根」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