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2023-08-03 11:45:33 1
篇一: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張文質在關於童年我有幾個基本的看法寫到:
一個人能安身立命,顯示自己獨特性,帶給你一生幸福、自信的,一定是你的長處。就像西方人說的天才如果放犯錯了地方可能天才就難以成為天才。所謂的天才就是他的稟賦、獨特性。但我們的教育常常不尊重它的獨特性。前面我為什麼要舉我孩子的例子,其實那是一種憂慮。她對寫作也有優勢??小學就出書,初二又獲一個全國性大獎,出版社跟她籤約,馬上要出第二本書。如果她要走這條路,可能走得很順。但她能否考上一類高中,這卻是一個很難預測的問題。按現在的評價機制,他再平庸,但會考試,他就可以順利地讀個「好」高中、「好」大學。一個人很有天份,某個領域很有才華,但考試成績上不去,她可能很麻煩。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同學劉增愛。我從很小的時候受母親影響,對繪畫很痴迷,在我的記憶裡,不是看畫就是畫畫。上初一時,我發現我們班還有一位繪畫高手,她叫劉增愛,她擅長畫紅樓夢人物,她畫的很快,很流暢,她的筆下一會兒就能流淌出婀娜多姿的林妹妹、晴雯、薛寶釵、王熙鳳等,個個裙帶飄飄,貌美如花,線條流暢,特別是手指的造型各不相同,有時,還要配上背景,看到她的畫真是羨慕死我了,好多同學都向她要畫,在我們學校已是小有名氣。我們倆經常在一起畫,當然是我努力地向她學習。可是,她不太努力學文化課,初中畢業就回家務農了,一直到現在,變成了一個早已和繪畫毫無關係的農婦。想到這裡我至今都為她惋惜,可惜了她的藝術才華,如果當年她的文化課好一些,她的人生道路就會改寫了。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會有很多吧?
篇二: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暑假期間有幸拜讀了張文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細細品讀,「慢教育」所蘊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讓人彌久難忘。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的是耐心與等待。時下的教育太過功利,有時甚至無視孩子的年齡特徵:三歲要背《唐詩三百首》,四歲要學外語,五歲要彈鋼琴,未滿六周歲要讀一年級……在學校裡,很多教師的課堂像做工程一樣趕搶進度、趕時間,追求所謂的高效率、快節奏、大梯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懼的教育誤區——「快教育」。實際上,對待孩子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從等待開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一種何等美麗的教育場景,這是一種何等美妙的教育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學會從容與寬容。對於學生的一次次小錯誤,根本沒必要放在心上,更無需揪出來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說對於犯小錯的同學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為誰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因此當你看到這一點,就能從容的看待這一個問題時,在教育學生時,就會多一點耐心,少一些生氣。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面對孩子的犯錯,更需要我們老師以一顆寬容的心,引導他,鼓勵他,只有處處為孩子著想,方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才是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著想。
正如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說的:「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範」。讓我們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慢慢地等待孩子長大。
篇三:《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暑假期間有幸拜讀了張文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細細品讀,「慢教育」所蘊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讓人彌久難忘。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的是耐心與等待。時下的教育太過功利,有時甚至無視孩子的年齡特徵:三歲要背《唐詩三百首》,四歲要學外語,五歲要彈鋼琴,未滿六周歲要讀一年級……在學校裡,很多教師的課堂像做工程一樣趕搶進度、趕時間,追求所謂的高效率、快節奏、大梯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懼的教育誤區——「快教育」。實際上,對待孩子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從等待開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一種何等美麗的教育場景,這是一種何等美妙的教育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學會從容與寬容。對於學生的一次次小錯誤,根本沒必要放在心上,更無需揪出來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說對於犯小錯的同學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為誰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因此當你看到這一點,就能從容的看待這一個問題時,在教育學生時,就會多一點耐心,少一些生氣。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面對孩子的犯錯,更需要我們老師以一顆寬容的心,引導他,鼓勵他,只有處處為孩子著想,方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才是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著想。
正如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說的:「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範」。 讓我們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慢慢地等待孩子長大。
篇四:《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這個學期一開學,我們校長發給我們每位老師一本書,我的書是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希望我們提高教育理念,能得到成長。
我在課餘和國慶節期間拜讀了其中的一些內容,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 1983 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小學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 1+1 讀書俱樂部,推廣 1+1 式的讀書理念。通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中,他寫道「其實,我們從每個人的經歷中都可以看出,教師的真摯關愛對人的幼年時期的成長,對人生建立的信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就像美國詩人艾米斯說的那樣,哪怕僅僅把一隻暈厥的知更鳥送回巢中,我們也就不虛度此生!」我很認同張文質先生 的這個觀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遇到過好多事例,我現在所教的四年級有一個調皮男孩,想像力特別好,繪畫形式很獨特,也很大但,我選他當課代表,當我剛說時他激動了好一會兒,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向我提出他不想當,但是,能看的出他是猶豫的,因為長時間的在班級中的表現不好,可能是對自己不自信的原因。我還是堅持讓他當,他也就依從了。時間過去了一個月了,有一天,調皮男孩的一個好朋友突然問我:「老師,王景鑫真的是美術課代表嗎?」我說:「是啊」,「啊 , 你真的是課代表!」這時,我看到王景鑫已經是滿臉自豪,激動地臉都紅了。我很是感慨,我深深的感到「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這句口號是多麼重要啊!
篇五:《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陳樂樂
這學期有幸拜讀了張文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細細品讀, 「 慢教育 」 所蘊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讓人彌久難忘。
「教育終究是基於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 信念 堅持更久。」這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裡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的是耐心與等待。時下的教育太過功利,有時甚至無視孩子的年齡特徵:三歲要背《唐詩三百首》,四歲要學外語,五歲要彈鋼琴,未滿六周歲要讀一年級 …… 在學校裡,很多教師的課堂像做工程一樣趕搶進度、趕時間,追求所謂的高效率、快節奏、大梯度 ……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懼的教育誤區 ——「 快教育 」 。實際上,對待孩子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 —— 教育的成功從等待開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 這是一種何等美麗的教育場景,這是一種何等美妙的教育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著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正如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說的: 「 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範 」 。讓我們以 「 慢 」 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慢慢地等待孩子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