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農曆的幾月幾日有什麼風俗(冬至具體時間是幾時幾分)
2023-10-16 03:52:56 1
冬至是農曆的幾月幾日有什麼風俗?今日冬至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古語有云:「冬至大如年」,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亞於新年它是農曆中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意味著這一年將要結束,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冬至是農曆的幾月幾日有什麼風俗?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冬至是農曆的幾月幾日有什麼風俗
今日冬至!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古語有云:「冬至大如年」,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亞於新年。它是農曆中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意味著這一年將要結束。
古人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後春天便翩然而至。
冬至時間幾月幾日幾時幾分?
①今天18時02分,迎來冬至,數九寒天開始;②這天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為「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與相對應的「夏至」相反,「冬至」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慢慢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逐步變長,夜晚漸漸縮短。
冬至起源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之後什麼時候最冷?
③從這天開始,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最寒冷的階段,到「三九」前後,天氣最冷;
所謂「冷在三九、四九」,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是因為冬至這天北半球雖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這並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標誌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數九,是中國民間一種計算寒暖日期的方法。民諺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數九是從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般「三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當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數九方法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乏記載,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數九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反映和天氣徵兆的經驗總結。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與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相對應的只有我國部分地區,並非全國各地都如此。在歷史發展中,各地的人們也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象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歌謠和順口溜。「數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過歌詞版本略有不同。
各地氣溫
在天文意義的氣候特點上,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這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裡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而冬至這天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通常在10℃以上。
冬至習俗有哪些?
④冬至日,我國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則有吃湯圓、冬至米糰和長線面的習慣。北方冬至習俗和南方有何不同呢?不同的習俗又有什麼不同的寓意呢?
冬至飲食養生吃什麼?
民間認為,「氣始於『冬至』」,所以此時為養生最佳時機。「『冬至』補一補,一年精氣足。」
羅澍偉建議,進補時應注意「養腎防寒」,多吃些溫補助陽、強腎壯骨、養陰益氣的食物,如羊肉、山藥、蓮子、大棗等,以增加熱量。為適應寒冬「萬物休整,陽氣內藏」的規律,宜遵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則,以養精蓄銳。午休後陽氣旺盛,是運動養生最佳時刻,但強度要適中,以微微出汗為原則。「冬至」養生,重在養心,要安身靜體,樂觀暢達,不為瑣事勞心傷神,以防早衰,保持旺盛精力,方可益壽延年。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甚多。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湯圓
江南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湯圓,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做法是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在江南水鄉除了吃湯圓還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水餃
每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餈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餈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冬節丸
潮汕地區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廣東人冬至還有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26]
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瀰漫著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炸點心
舒城縣山區冬至這天要吃炸點心,炸餈粑、炸南瓜餅是這天的主食。在舒城人民看來,數九寒冬從冬至開始,需要進食一些富含油脂的食物來補充熱量,抵禦嚴寒。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和冬至,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裡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除了餃子、湯圓之外,冬至美食可謂千裡不同風。南京,冬至要吃小蔥燒豆腐。常州人好吃熱豆腐,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蘇州冬至,親朋好友要用禮盒送一種類似春盤的食品;金華人冬至各設酒餚,舉家歡慶;杭州人則是煮赤豆飯,蒸新米糕,並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裡過一夜,第二天再拿出來吃,稱為「安樂菜」。
來源:中國小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