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汽車市場(浦東30年③揭秘中美汽車項目落戶上海)
2023-08-04 02:23:28 1
編者按:
本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日。三十而立,浦東從農田遍布變為如今高樓林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市委黨史研究室採訪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參與者、執行者,推出《奇蹟:浦東早期開發親歷者說》。上觀新聞推出相關口述文章,憶當年篳路藍縷,也是從歷史維度,為浦東開發開放再出發提供新的視角。
【口述前記】
陳祥麟,1944年10月生。1984年1月至1986年1 月,任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總經理;1987年1月至1991年5月,任上海市計劃委員會主任;1991年5月至1994年4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及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1994年4月至1995年8月,任上海市海外公司總經理;1995年8月至2007年4月,任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總裁、董事長。是上海汽車工業發展的見證者和當事人,親歷了上汽通用的建立和發展。
口述:陳祥麟
採訪:嚴亞南、年士萍
整理:宋曉東
時間:2020年1月14日
1984年蔣以任同志和我一起從上海市機電一局調到當時的上海汽車拖拉機工業聯營公司工作,分別擔任公司黨委書記和總經理。1986年12月我調離上汽,1995年8月再調回上汽擔任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總裁。這期間,中央作出浦東開發開放的重大決策,拉開了浦東開發的大幕,上汽也借浦東發展的春風迎來了新的發展。1995年9月1日,時任市委書記黃菊在上汽集團成立大會發表重要講話,肯定上汽已經取得的輝煌成績,要求20世紀最後5年上汽要起點更高、氣魄更大、質量更好、步子更快,建設成為體現國際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特大型企業集團,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主要基地之一,成為上海名副其實的第一支柱產業。而上海通用汽車項目就是上汽集團落實市委市政府這一目標要求的重大舉措。通用汽車項目落地浦東金橋,成為浦東開發開放的重大標誌性項目,與浦東開發開放緊密聯繫在一起。作為親歷者,我有幸參與了上海通用項目的籌備和建設工作。
決定:突破制約
上海大眾汽車項目落地後,對上海工業和中國汽車工業的作用是巨大的,上海桑塔納轎車國產化成效顯著,零配件三分之一上汽自己造,三分之一上海配套廠提供,三分之一全國各地提供,對全國轎車零部件製造的帶動效應非常明顯。
1991年2月6日,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來上海大眾汽車視察。這時桑塔納轎車經過6年艱苦奮鬥,已經從起步時的年產三四萬輛達到年產六萬輛,國產率由2.7%提高到60%。參觀中小平同志說:「我看你們的車間很空,生產線布置得很稀,說明你們還有潛力。我看你們可以生產一百萬輛。」
我們領會小平同志說的一百萬輛,不僅僅是一個流水線布局的問題,實際上他看到的是一個現代化汽車企業的規模效應問題,沒有規模成本就降不下來,競爭力就上不去。小平來上海之後,我們最大收穫的就是要堅持改革開放,把經濟搞上去,把汽車工業搞上去,所以上海抓汽車的決心更大了,小平同志視察後的當月和1992年1月,上海連續召開兩次振興上海汽車工業萬人誓師大會,時任上海市市長朱鎔基和黃菊先後到會發表重要講話,號召上海汽車工業加快發展,建成上海第一支柱產業。
1993年上海大眾汽車創造第一個年產轎車10萬輛的中國紀錄,上汽建成中國最大的轎車生產基地和上海第一支柱產業,在國內形成轎車製造的領先優勢,桑塔納轎車成為「一枝獨秀」。但當時外部和內部都遇到新的挑戰和問題,對上汽進一步發展形成制約,必須進行突破。
突破外部環境制約主要是一汽和二汽明顯加快了轎車建設的速度,他們本來就是「國家隊」,實力強,上汽是「地方隊」,只是轎車啟動早了一些,形成了先發優勢。國家隊上來了,真正的競爭就到來了,上汽必須在加快上海大眾汽車發展的同時,啟動新的項目,才可能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突破內部環境制約主要是建設支柱產業。首先要有新的車型,因為光靠一個桑塔納車型,實現規模跨越是不現實的。同時,桑塔納屬於A級車,上海汽車工業要發展,還需要B級車這樣的中高級轎車。但是,上新車型沒有那麼容易。上海大眾汽車雖然中外雙方各佔50%股份,但是技術和產品在外方手裡。而且德國大眾在中國有兩家合資企業,明確中高級車在一汽大眾生產,對上海大眾汽車上中高級轎車積極性不高,對上汽發展形成一定製約。所以上海市委市政府考慮,必須要在汽車合資領域創造競爭機制再找一家合作夥伴,而且要搞中高級轎車,並且要強化自主開發,不能受制於人。
選擇:通用勝出
要想搞第二家合資企業,首先要得到國家批准,當時這方面國家管控非常嚴格。我們當時就想出去考察。1994 年 3 月至 4 月,蔣以任副市長帶領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總裁陸吉安和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組團出訪韓國、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加拿大 7 國 10 多家跨國汽車,就整車合作等事項進行洽談。
考察團在美國考察了通用和福特。早在引進大眾項目的時候,我們就和通用打過交道。一開始我們想技術引進,當時通用給我們提出建議,用合資形式雙方合作更好,後來才有了上海大眾汽車。在底特律考察的時候,通用和福特都非常積極,很有誠意,並都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
經過深入洽談,1994年 6 月兩家公司分別就各自產品、規模、投資、股比、技術開發、CKD 價格、國產化和外匯平衡等問題提出合作意向。這些意向基本符合中方提出的合資項目建設指導原則,包括新建一個中外合資企業,雙方股權各佔50%;生產綱領第一期年產10到15萬輛中高級轎車;工廠建在浦東,建廠時間在1996年;1998年建成投產,起步國產化率為50%;實行外匯總體平衡;同時建立一個合資的技術開發中心,首期目標是車身開發等。
上海組織各方力量從各個角度對通用和福特的方案進行比較。分析下來,還是比較傾向於通用。比起福特,通用有幾大優點:一是引進價格的優勢。一開始談的時候,通用和福特開價都是一億多美金,後來都談到了5000萬美金。不過通用的這個報價包括兩款車型,福特只有一款,這無疑是個優勢。二是車型優勢。福特當時拿來的車型是金牛座,造型比較時尚,但是我們考慮引進的中高級車型主要還是作為公務車使用,這樣金牛座就不是很合適。而通用的別克轎車,造型比較穩重得體,適合公務使用。三是通用有完整的零部件體系,整車配套能力強,這對於我們後面要進行的國產化是個優勢。綜上幾點考慮,市裡面決定和通用進行合作。
隨後,黃菊同志親自帶隊進京匯報,對於最主要的資金問題,黃菊表示上海上第二家汽車合資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完全由上海自己解決,不要中央一分錢。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明確,如果這樣國務院可以同意。
合作對象確定之後,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吳邦國同志在會見美國客人的時候就向通用公司的代表表達了確定合作的意向。確定了與通用合作之後,就要對福特方面「送客」了,我們專門到美國向福特說明了情況,不再繼續談了。
1995年7月,鄒家華和吳邦國兩位副總理主持召開上汽與美國汽車公司合資建設轎車項目匯報會,肯定上海轎車工業發展取得很大成績,規模成本和管理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有條件進一步發展新車型,符合汽車產業政策;同意上汽與美國汽車公司合資建設生產中高級轎車項目,填補國內空白;要求抓緊前期工作,繼續進行比較,儘早組織審批立項。
決定選擇通用送走福特後,項目還要送中央正式批准,拿到批文才行。這期間我們有個顧慮,如果通用沒有競爭對手「翹尾巴」怎麼辦?得穩住通用。時任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呂福源就建議我們先和對方籤一個備忘錄性質的基礎性協議,把談判的結果白紙黑字落實下來。因為政府還沒有批,所以這個協議對政府沒有約束力,但是對合作雙方有約束力。只要雙方正式合作,就按這個基礎協議的內容來辦。和通用方面溝通後,他們也同意籤這樣一個協議,於是定下來在1995年10月底特律籤協議。
臨要走的前兩天,問題來了。黃菊叫我和蔣以任兩個人到他辦公室。我們了解到中央對上海與通用合資有不同的聲音。黃菊建議此次去美國僅作為企業行為,讓我自己去美國籤協議。我覺得這樣不合適,因為如果政府代表不出面,可能會引起美方不信任。何況呂福源副部長和很多政府相關人員已經在美國那邊等了,臨時有變,怕會有所影響。所以我當時表示,此次作為企業行為我代表企業去籤協議是沒問題的,但是蔣以任代表上海市政府還是要出席的,要保持信譽。黃菊反覆斟酌,最後決定還是讓蔣以任去,並提出了三個要求:一是去和通用談一下,價格再往下壓低一些,福特和通用的報價都是5000萬美元,對外沒法體現通用的優勢;二是不要宣傳,因為項目政府還沒批,所以一定要低調,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三是這個協議是約束兩家企業的,如果政府批准了就按這個協議來辦,如果政府沒批准那就算了。
來到美國後,我和通用方面溝通,提出價格上希望再讓200萬美元。通用研究後表示同意。這樣,以4800萬美元的價格敲定了合作協議。1995年10月30日,中美雙方在底特律舉行了基礎協議籤字儀式。雖然之前我們已經告知美方,要低調,不宣傳。但是對方在此次競爭中擊敗了福特,肯定想大張旗鼓宣傳。所以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籤字儀式現場有美國記者進來了,並做了報導。而在國內,上海的媒體也迅速根據國外的報導進行了轉載,《解放日報》還做了頭版。
我們在美國並不知道這個情況,等到一回國,才知道事情大了。沒幾天,中央領導的問責就下來了。上面並不清楚基礎協議和合同的差別,以為我們越過中央批文直接就和美國籤了。這下子我們很被動,幾番解釋後,北京方面似乎對此無異議了。
報批:曲折堅韌
1996年春節,國務院領導來上海,提出中央已經同意上海與日本NEC合作搞總投資10億美元的微電子項目,即「909」項目,上海新的汽車項目就不要搞了。我們分析這可能是之前基礎協議風波以及當時國內對這個項目有不少反對聲造成的。對此,黃菊同志表示要有堅韌性,慢慢來,繼續做工作。
在市裡面的支持下,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做工作,事情開始慢慢起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曾慶紅和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曾培炎兩位領導對我們支持很大。黃菊向時任江澤民同志做了匯報,江澤民同志十分理解和支持這個項目,至少三次在全國人代會等不同場合談汽車問題,說我們這麼大的國家,總需要搞一些好一點的轎車,好一點的轎車技術含量也高,還說汽車合資也要搞競爭,可以從另外的系統引進技術,博採眾長。
從1996年春節做工作做到了當年夏天,黃菊同志說,差不多了,可以嘗試向國務院領導做一次匯報。正好李鵬總理聽取「909」工程進展匯報,上海就爭取連汽車一起匯報,徐匡迪市長和蔣以任副市長一起去匯報。李鵬同志聽完匯報問:「有沒有市場啊?」蔣市長說:「有市場,能銷10萬輛,我們作過市場調研。」國務院何春霖同志也說,我們現在有的轎車質量不太過硬,是應該自己造些好點的車,也不要老是四隻呼啦圈(指奧迪)。李鵬同志頻頻點頭,表示贊同。就這樣,我們的匯報被通過了。
從1994年春天出去考察,到1996年10月國務院通過項目的可行性報告,兩年時間中,在審批沒有進展的情況下,上海一邊做上面工作,一邊進行項目的籌備準備工作。總體上既要遵守規矩,也要追求效率,有時候會產生衝突,冒點風險。在這一點上,我們上海的領導是很有擔當的,看準的事情,堅持不懈做下去。這就是黃菊同志說的「堅韌性」。
1995年10月,我們決定正在美國學習的集團副總裁胡茂元兼任上海通用總經理,並提早結束學習回國主持上海通用項目。項目組夜以繼日緊張工作,一個月就完成並上報可行性報告,有關部委研究後一致認為,該合資項目是國內汽車合資項目中合作條件最有利的一個。
1997年1月1日,李鵬總理主持國務院辦公會議聽取並通過曾培炎主任關於上海轎車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而後,蔣以任、曾培炎和我們再到美國,和通用草籤了合營合同,並約定3月25日趁美國副總統戈爾訪華期間,請李鵬總理和戈爾副總統出席正式籤約儀式。不料,上海報到中央的計劃得到的回覆是,這次還是草籤,等10月份江澤民主席訪美的時候再正式籤約,原因就是上面還是反對聲音很多,領導壓力很大。
上海通用項目經過兩年的曲折經歷,眼看即將水到渠成,結果依然面臨不確定因素。蔣以任向黃菊匯報,黃菊擔心繼續和美國人草籤,反反覆覆失去信用容易功虧一簣,所以提出還是要堅持「堅韌性」,蔣以任帶領胡茂元等同志火速進京,爭取支持。3月22日,他們一天之內跑了6個部委,與9位部長進行溝通,將項目文本送進了國務院。
與此同時,我們也聯繫美國通用公司,請他們盡最大努力做美國政府方面的工作,爭取讓戈爾參加通用合作項目的籤字儀式。美國通用積極努力,爭取到了戈爾的回應,同意出席籤字儀式。消息反饋到外交部,外交部回饋:既然美國副總統要參加通用項目籤字儀式,那麼原定的草籤就改成正籤。
1997年3月25日,上汽集團與美國通用公司合資項目正式籤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與美國副總統戈爾出席。至此,當時最大的中美合資企業、總投資額超過15億美元、雙方股份各佔50%的上海通用項目終於塵埃落定。
建設:上海速度
建設上海通用項目,就要考慮在哪裡建廠的問題。當時有好幾個區來找我們,給了很好的政策。但是黃菊希望我們這個項目帶動正在進行中的浦東開發開放。他說浦東需要有大項目支撐,不能完全算經濟帳。我們也同意落地浦東,但是浦東的開發成本是很高的。美方開玩笑說,你們的地價比巴黎還貴。我們向市裡反映,最後時任市長徐匡迪定下來給了我們一個非常低的價格,美方也表示認可。但是浦東當時有幾個開發區,項目具體放在哪裡,又成了需要考量的事情。外高橋是保稅區,進口設備可以免稅,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優勢。所以很多人建議項目放在外高橋。但是外高橋保稅區地方太小,如果放在外高橋我們幾個廠有的還得放在保稅區外面。這樣的話,每天不同廠區之間車輛貨物進進出出,等於「進出口」,很不方便。最後,確定放在金橋開發區,給了我們兩平方公裡的土地。當時金橋的自然資源並不好,地都是荒地、沼澤,路也沒有的。誰也沒有想到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地方,用了23個月的時間就建設好了上海通用。
1996年12月,黃菊到上汽現場辦公,要求上海通用項目做到「1998年年底出車,1999年4月批量投產,同時國產化率達40%」。兩年時間要在一片荒蕪的沼澤地上從無到有建設一個世界級的現代化汽車工廠,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達到既定要求,上海通用中美雙方負責人胡茂元、墨菲和陳虹帶領一千多名中外員工,在浦東金橋克服重重困難,打破常規、大膽創新進行建設。在工作步驟上,採用並聯操作,各工作步驟同時開展,並行運行;在施工步驟上,採用立體操作,上下項目同時進行。這些舉措都是為了抓時間、趕進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衝壓、拼焊、油漆、總裝等幾個車間同時平行操作,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上海市重大工程辦公室也花了大力氣,及時協調反映問題,推進項目落實。
1998年12月17日,上海通用總裝車間舉行了第一輛別克新世紀轎車下線儀式,美國通用董事長史密斯親自來上海參加。黃菊同志啟動別克轎車生產線按鈕,史密斯和我一起坐著第一輛別克車緩緩駛下總裝線。這時距離1997年1月工廠建設打下第一根樁,僅僅過去了23個月。23個月建設一個新廠,上海通用創造了又一個「上海速度」,這在世界汽車工業發展史上也是個奇蹟。史密斯覺得我們的建設速度非常了不起。他說,我們把美國通用的管理和車技術帶到了中國,而你們把中國速度帶到了美國,我要讓我們通用的人都過來學習。
作為1998年上海市一號工程的上海通用項目正式竣工,實現了黃菊同志要求的「兩個後牆不倒」的第一個目標,也為第二個目標——1999年4月正式投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9年4月12日,上海通用如期正式投產。這時投產的車型不僅包括別克新世紀,還有別克GL、GLX兩個變款車型。上海通用的產品採用當時國際市場上主流的技術,而且產品定價還非常具有性價比,所以訂單不斷。上海通用建成當年即盈利,又創造了一個新的速度。
1999年底,上海通用又迅速推出了別克GL8商務車。GL8商務車是一開始和通用談合作的時候就包含的車型,只是因為當時上面反對上海上商務車型,所以沒有公開。GL8是當時全球排名第一的商務車,我們的商務車產品一推出,國內車廠的其他品牌商務車也都推出來了。原來和美國通用約定的投產車型現在生產出來了,美方覺得我們還是很守信用的。
作用:產業升級
上海通用項目對於上海乃至國內汽車工業發展意義都是巨大的。通過中外合資的方式,我們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並且消化、吸收及國產化攻關,加速了國內汽車工業的技術進步,並帶動了國內汽車工業體系整體製造技術和產品水平的大跨越,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促進了我國汽車產業的升級。這裡面,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提高了零部件的國產化水平,另一方面則是提升了自主研發能力。
國產化是上海通用在項目之初就重點考慮的內容。朱鎔基同志在上海的時候就特別重視抓產品的國產化。之前抓上海大眾的時候,就是一手抓整車,一手抓零部件國產化,必須都達到德國標準,不能「瓜菜代」。經過上海大眾十幾年的發展,帶動了上海乃至全國零部件配套體系的發展。這使得我們的別克轎車在首輛投產時即達到了40%的國產化率,開創了國內汽車工業國產化的新高度。不僅要國產化,同時質量也要達到美國水平。為此,上海通用按照美國汽車行業嚴格的質量體系標準,結合原有國產化的成功經驗,制定了嚴格的零部件認可程序,與相關的70多家零部件供應企業緊密協作,認真攻克技術和工藝上的難關。經認證,上海通用的別克轎車甚至超過了北美同類車的質量。
不僅要生產,還要有研發能力,合資引進項目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自主研發能力。這一點也是在上海通用成立之初就通盤考慮的問題。所以,在與通用談合資的同時就包括了後來的泛亞技術中心。
作為上海通用的配套工程,與上海通用同時成立的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投資4000萬美元,是國內首個合資的汽車技術研發中心,也是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汽車技術研發中心。泛亞汽車技術中心不僅僅為上海通用提供車身設計、開發及整車研發等支持,它還是通用在整個亞太地區的研發中心,對於通用的全球布局來說至關重要。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的成立對於培育和建設上海汽車工業自身的開發人才隊伍,加速發展上海民族汽車工業及轎車品牌的形成與發展,逐步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自主開發技術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泛亞建立起來之後,對於大眾也是個刺激。德國大眾也開始同意和我們聯合開發,搞技術中心,推動了上海大眾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
此外,上海通用還堅持產學研一條龍發展,開展校企合作。通過成立專門的基金會,與上海交大、同濟、復旦、上海工大、上海大學等高校一起資源共享、聯合研發。大學裡面的設備可以為我們測試使用,科研成果給我們汽車公司用,汽車公司的招標請他們來公關,他們的科技信息和我們交流,他們的優秀畢業生上汽集團提前半年招生。這樣,我們就既有了一大批優秀的員工,又有了技術開發能力。我們還與通用合作進行上崗培訓,通用項目出來的人英文都特別好。美方代表到上海通用,感覺像到了美國工廠,說我們的員工英語比他們美國工廠的工人還好。
欄目主編:王海燕 文字編輯:洪俊傑
來源:嚴亞南 年士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