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務人員鑑史問廉觀後感
2023-08-03 19:08:53 2
《鑑史問廉》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優秀作品,觀後讓每一名觀眾都能有所感悟、有所啟迪。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古人就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
【鑑史問廉觀後感_篇一】
每次登高臨遠,總忍不住幾聲高呼,忍不住要讚美我泱泱中華。放眼世界,開文明先於人者有之,歷史悠久者有之,而文明傳承數千年而不衰者,我泱泱中華卻是絕無僅有。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傳承不易,儒家應是最大的功臣。而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那麼什麼是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活在這樣的一個物質世界,想做到回復天理,一切回複合理化,克制自己的私慾是何其之難啊!
秦皇滅六國時,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是何等的威風。及至戍卒叫,函谷舉又是何等的令人嘆惋!一百多年的努力換來十五年的江山,未建成的阿房宮隨其付之一炬!不知始皇在天之靈有沒有為這六世換來的驕奢而感慨?如始皇不知,那麼行刑路上的石崇對那金谷園的墜樓人可有感?北狩的宋徽宗對被毀的艮嶽可有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成由勤儉破由奢,誠不欺我。所以說,廉則興,貪則衰,遏制了私慾就遏制了腐敗,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端州為官三年,離任時不帶一方端硯,包拯遏制了私慾。深夜拒金,口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楊震遏制了私慾。飯粗食糙米,老母生日才割二斤肉的海瑞遏制了私慾。無論古今,世界總是物質的,金錢必不可少,好東西也人人想要。他們真的沒有私慾嗎?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子曰:「力行近乎仁。」欲望人人有之,但只要力行克己復禮,誰敢說他們不是仁人呢?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我們無法保證人人都可以做到自覺的力行克己復禮,所以必須有一個制度去約束人們的欲望。有了制度還要有這樣的一批人去監督它,完善它。雖赴死吾往矣,齊國三位史官記下崔杼弒君之實,接踵赴死,不為他,只為復禮。天使強按不低頭,強項令董宣不為他,只為復禮。砍先皇陵上之木不得殺,狄仁傑不為他,只為復禮。畏強權,真理難在。為心中的信仰,損命豈足惜,不是還有丹心可以照汗青嗎?
站在歷史的高處回望,無限感慨,無限嘆惋,無限驕傲,亦有無限遺憾。但只要牢記克己復禮,哪裡還怕盛世不延,哪裡還怕噩夢再來呢?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歷史的深處,我們的先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無字豐碑,護佑著我們開創中華文明的新輝煌。
【鑑史問廉觀後感_篇二】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先後出現了包拯、狄仁傑、海瑞等清官,他們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懲惡揚善、嚴格遵守道德禮法,格守自己的做人準則,彰顯著他們自律、自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價值取向,人民歌頌他們,敬仰他們,傳唱著他們身上一個個的傳奇故事,正是折射出了民眾對於公平、正義和政治清廉的期盼,如今,中央提出以德治國,就是看到了道德禮法在治理國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對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發揚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大復興的重要保障。
但是,治理國家僅僅依靠官員的自律和道德約束是遠遠不夠的,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才是關鍵,才能讓為官者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行政行為中,有所想、有所懼、有所憂,才是一個法制國家所必須。
遵紀守法,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制度的遵守上,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就是制度,無論何種行業,任何情況,制度都是制約所有人的準繩,為官之人,更應模範遵守制度,同時才能帶動民眾敬畏制度,遵守制度。
廉政制度建設是政治制度的基礎工程,對於反腐懲貪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如何遏制腐敗和濫用權力,歷朝歷代在制度建設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嘗試和努力。縱觀歷代王朝,在選仁以廉,考核以廉,依法監察三方面都出現過科學規範的廉政立法,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制度,對於今天仍然有借鑑意義。《制度之重》通過挖掘古人在廉政制度上的探索和努力,將這些歷史的鏡鑑展示給觀眾。
廉政制度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環境,造就了一大批為官公正廉潔,為人剛直不阿的清官廉史,他們廉潔清正、奉法循理、剛直無私、勤政愛民的政治品質與操守作風,不但深受後世為政者的推崇和民眾的愛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廉政制度是每個為官之人都應遵守的,仔細思考廉政制度,探索如何廉政,如何遵守廉政制度,古人給了我們很多例子,我們還需要繼續探索,繼續努力,繼續創新。
【鑑史問廉觀後感_篇三】
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了智慧的民族,科學上,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引領了當時科技發展的潮流;文學上也是燦爛輝煌,《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四大名著享譽海內外;在政治制度建設上,更是高屋建瓴。昨夜CCTV9記錄頻道播出的《鑑史問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古代優秀的政治制度。
舉薦制度:是古人選拔官員的一個重要途徑。舉薦制度脫胎於禪讓制--舜帝就是被民眾舉薦而成為「三皇五帝」之一。舜因為孝賢在民間威望極大,後在歷山耕田時,以德感召的當地人不再爭田界,互相謙讓,人們都願意靠近他居住,兩三年內就聚集成一個村落。堯帝年老,問四嶽天下誰能繼承共主之位,四嶽皆推薦舜,成為舜帝。否則,舜的一生只能是一介農夫而已;歷史上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是受到龐統的舉薦,才有劉備「三顧茅廬」,拜為丞相。否則,諸葛亮只能是「草堂春睡足」的山野民夫而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也是因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時,以《舉賢良對策》而受到皇帝賞識,擢拔為重臣,否則只能做一輩子私塾先生;還有西漢名將陳湯,一戰殲滅匈奴,穩定了大漢的江山。但如果沒有武安侯田蚡的舉薦,很可能一輩子流浪街頭,以乞討為生。
迴避制度:河南內鄉縣衙內的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是中國古代「民為貴、君為輕」為官理念的具體體現。在政治地位上,受到了歷代皇帝的推崇,民間享有崇高的威望,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內鄉縣衙之所以能得到推崇,與內鄉縣官無一人是河南籍有很大的關係,這就是迴避制度的作用,官員異地任職是籍貫的迴避,避免了團夥主義、家鄉派別的產生。後來避親、避近等制度的形成更是避免了家族式腐敗的產生的可能。
科舉制度:科舉制的形成,隋朝是個開創性的年代,隋文帝是個開創性的人物,他「上臺」後,下令每郡選三人考秀才,從此形成了以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開創了文人政治。「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寫出了學子中舉後的情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寫出了底層民眾因讀書考試而能有機會改變命運的驚喜;人生三大幸事之一的「金榜題名時」,更是對科舉制度的高度褒獎。縱觀歷史風雲人物,幾乎都是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範仲淹,小時劃粥割齏的苦讀,長大後中舉為相,因科舉而施展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文起八代之衰、後人稱讚「不虛南謫路八千,贏得江山盡姓韓」的韓愈,等等,不勝枚舉。科舉制度,體現了「公開、平等、競爭」的人文精神,為大批天下寒士步入官場開闢道路,實現社會各階層上上下下流動,帶動了政治的清明,推動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監察制度:監察制度起於秦,成熟於清,從出土的前秦的竹簡可以看出,秦朝已經明確了對官員的考核與處罰律令,設置了御史大夫這個監察的官職,並與丞相、太尉並稱為「三公」,共同主持國政,開創了監察的先河。歷代監察御史名稱雖不斷更換,但監察百官的職責沒變。監察制度的設立,成就了一大批諫官的美名,如包拯、魏徵等。其中韓一良是個悲劇性的諫官,他向皇帝上書《勸廉懲貪疏》,揭露官場賣官鬻爵的潛規則,可又不敢說出行賄受賄者的名字,本來可以成為「反腐先鋒」的他,因為瞻前顧後而被皇帝免職;清朝的高成齡與他的結局恰恰相反,因反腐而受到皇帝的褒獎,高成齡發現地方官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徵錢銀,搜刮民脂民膏,上書皇帝《耗羨歸公》,被皇帝採納,使國庫銀兩劇增,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監察制度是國家治理腐敗的有力工具,是治國治吏的法寶。有所作為的皇帝都會努力使監察機構獨立行使糾察、彈劾官員的職權,使官員不敢輕舉妄動。
巡視制度:巡視制度是監察制度的延伸和補充,是朝廷派大臣到各地監察地方官員是否廉潔稱職的手段,朝廷「官名」為「巡按御史」,民間叫他「八府巡按」。舞臺上的巡按御史更是威風凜凜,手捧尚方寶劍,有先斬後奏的權利。於是,民族一聽說有巡按御史來查,就會攔轎喊冤。巡按御史被百姓們視為清廉、權力極大的官員,折射出了百姓對巡視制度和監察御史懲治貪腐的期望。
習近平13日上午在中紀委五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在堅持中見常態,向制度建設要長效」,他要求,反腐倡廉建章立制要著重抓好黨內監督制度、選人用人管人制度、體制機制改革、國有企業監管制度4個方面的制度建設。不難看出,抓好制度建設,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相契合。制度與法律相結合,無疑是反腐的治本之策。要打贏反腐這場戰鬥,就要用制度建設打造反腐利劍,向一切腐敗行為說不。
20xx年反腐將進入「升級版」,編制科學、有效、實用的制度「籠子」,把官員的權力牢牢關進位度這個「籠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關鍵。以史為鑑,鑑往古今。反腐制度的建設,應該借鑑歷史上的經驗和智慧,紮緊制度籬笆,繃緊官員的神經,堵住讓人乘虛而入的漏洞,狠剎一切貪汙腐敗的行為。把反腐鬥爭和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