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的散文讀後感500字
2023-08-03 16:28:28 1
篇一:《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趙奕然
颯爽的秋風徐徐吹來,金黃的落葉翩翩起舞,在這如詩如畫的秋天,我讀了一本同樣如詩如畫的書,那就是《張曉風散文》。
張曉風的語言清新雋永,善於從小事中寫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這樣一篇發人深思,引人聯想的好文章。文中她回憶自己曾買來一串很便宜但有瑕疵的項鍊,手中這串項鍊引發作者的思緒,轉而用精煉的文字準確而詳盡地道出了對「瑕」的理解。
生活中,能把自身的瑕疵像這串項鍊般坦然相呈的人不多,人們往往是不遺餘力地精心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如果我們正視自己的這些瑕疵並坦然接受,這些瑕疵也就不算什麼瑕疵了。因為只有認識到缺點才可能加以改正,你越是去掩蓋,它就越明顯。一個人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為他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而不遮不掩。完美是難以冀求的,但在「完美」和「可愛」之間,人們更喜歡後者。
完美到極致就喪失了個性,變得千篇一律,而所謂的「瑕疵」卻可以體現出你的特性。誰能沒有一點小瑕疵呢?正是這些小瑕疵裝點了我們的生活。朋友之間如果不知道對方小小的缺點並以此打趣,友誼也許會黯淡許多。
豹的皮毛上有大大小小的斑點,誰說它的毛皮不漂亮?溪水浸著泥沙、石塊,誰說它的水質不純淨?曇花開放轉瞬即逝,誰說它的姿態不美麗?太陽表面有黑子,誰說它的光芒不耀眼?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瑕疵,既然完美是難以冀求的,那麼,就讓我們直面瑕疵,直面人生吧!
篇二:《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 李佳怡
「生命中的好東西往往如此,極便宜又極耐用。」「我喜歡相信他的話,我喜歡想像和他一同跨入永恆。」「我喜歡活著,生命是如此充滿了愉悅。」「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張曉風說。
我看過許多散文,但曉風的文字卻深深震撼著我。她的感情細膩而純淨,世間萬物在她眼裡,永遠都是美好的;她的愛是一種執著與堅毅的愛;她的同情是一種無私與綿遠的同情;她的力量是一種收斂自如的光芒。感謝她的純樸與乾淨,淨化著這混沌的世界及汙濁的人心。
有人擁有權力,有人擁有學識,有人擁有錢財,有人擁有快樂。你可曾想過,自己到底擁有什麼?有得到就會有失去,到底有什麼永遠屬於我們?當然是親情。有人抱怨自己錯過太多,並不是所有好事都會讓我們碰上,哥倫布去新大陸沒帶我同行,莎士比亞《李爾王》的首演我沒接到招待券……被錯過的,可多著呢,這些又算得了什麼呢?
世界萬物都有它的名字,每一個名字都是美好的,都值得我們尊敬。
不知名就是不經心。每次問名,就像一小段人生,去了哪兒,幹了什麼,吃了什麼,在那裡留下了哪些痕跡,它又在回憶中佔了多大的地方。人生一世,問的都是美好的名字,一樣好吃的菜餚,一塊紅得半透明的石頭,一座山,一種衣料,一朵花,一條魚……
就算是鬥爭,也要知道對方的名字,既不可以贏得不清不楚,也不可以輸得不明不白。
問名者只是一個與萬物深深契情的人。
自始至終,曉風是一個喜歡問名的人。
我也是。
篇三:《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劉忻予
自從閱讀《張曉風散文》之後,我對散文有了另一番見解。
以前讀散文感覺都是比較膚淺的小故事,只有看見有意思感興趣的才會仔細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讀散文。而張曉風的散文卻顯得截然不同。
讀張曉風的散文會讓我身不由己,有一種幸福而無以言表的感覺。她的散文語言深奧,卻優美如畫,細細賞讀會有身臨其境之感。生動的內容,樸實的語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需要燦爛的背景,依然扣人心弦般地帶我們走進故事中,讓我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我最喜歡張曉風散文《春俎》裡的《山月》這篇文章。這是一篇描寫並讚美山月的文章,雖然短小,但是精煉,所謂「濃縮才是精華」。認真品味、細細品讀後就能夠了解其揭示的深層含義,她用很簡單的詞句把山月的美藏在一字一句之中,一直圍繞著「山月」二字,把山月那種寂寞、偉大、平凡、無情、孤傲的美描寫得淋漓盡致,仿佛自己是山月一般冷漠卻又很偉大。
在我們眼裡,看似平凡,看似渺小的事物,在她的筆下卻能栩栩如生,讓我們學會放低眼界,觀察事物,學會用放大鏡看待事物,學會用筆寫出精彩文章。
張曉風的每篇散文我都很喜歡,讀後的感覺就是意猶未盡。我學會了很多寫作方法和技巧,我還從中收集了很多好的句子和詞語,相信會讓我的文章更生動有趣。
用心讀張曉風的書,會讓人了解到這世上不同人與不同物不同方面的心態,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諦!其實寫作並不難,難的是要我筆寫我心!張曉風就是這樣!
這就是我讀完《張曉風散文》的感想,雖然沒有大師般的水準,但至少是我用心寫出的讀後感。
篇四:《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賈蕙萌
我喜歡張曉風,喜歡她的散文—把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讓我有無窮的幻想。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講一個故事,有的甚至是幾個故事,都是那麼生動有趣——先是引人發笑,然後又讓人深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詠物篇》裡的《木棉花》了。文章開頭先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木棉花的美,還運用了外貌描寫,把木棉花的樣子寫的生動有趣,讓讀者腦海裡想像出了畫面。接著又寫了木棉樹的樹枝,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樹枝比作了手,把木棉花比作了火焰,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樹枝的枝幹。最後又寫作者小時候的觀點——是世界上最高的樹,儘管只有幾丈高,寫出了木棉樹在作者眼中高大的形象,也體現了作者小時候的天真可愛。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木棉花比作了天空上折翼的雲朵,展現了木棉花的純潔,潔白。張曉風的散文總是娓娓道來,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後才隱約而神秘的把道理敘述出來。另一個另我印象很深的是《木林篇》裡的《白千層》。開頭先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千層的成熟穩重,又通過外貌的細緻描寫,寫出了他對白千層的看法。
讀了她的散文,總是把我帶進各種各樣的意境,我的心仿佛也融化在其中了。此刻,那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是牽動著我的心,留給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無盡地想去續寫這個故事。
合上《張曉風散文》,慢慢閉上眼睛,回想著每一篇優美的散文,每一個生動的故事,用心靈感受著。喜歡,我喜歡張曉風和她的散文。
篇五:張曉風的散文讀後感 盛林
在讀了張曉風的散文後,我被她那種溫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讀她所寫的文章,總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的平靜、美麗,體會到生命裡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而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了。
文中提到了一種叫「一夜皇后」的大曇花,「它每顫開一分,便震出噗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芯絲,登時也就跟著一震。」曇花的每一次綻放,都要自己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繃緊了自己,不得有一絲鬆懈,在最後一刻拼盡全力迸發出來。雖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被稱為了「一夜皇后」,但是,我想就像煙火一樣,只要曾經燦爛過,輝煌過,就算消失不見,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經破繭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混沌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而年少的我們有何嘗不是花蕾呢?我們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綻放,渴望輝煌。但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雖然可能每一次面臨的都是泥濘和荊棘,但是,只要堅持、奮進的話,還有什麼是能難得倒我們的呢?而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坐享其成嗎?不是的,我們正處於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為未來打算,為未來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嗎?有人說我們現在還小,不用那麼緊張,可是我們正處於花季,現在不努力,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有一天,我將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從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為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樂」。我努力過,便不再後悔。
篇六:張曉風的散文讀後感 呂文卓
打開這本書,翻動著紙頁,字裡行間透露著深沉的韻味,一幅幅美麗的景象展現在我的面前,這一本書中,仿佛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特的感情和意義。這本書便是《張曉風散文》。她的文章總能讓我悲喜交加,讓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許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覺得似乎撿回了一批失落的財寶,天的藍寶石和山的綠翡翠在一夜之間又重現在晨窗中了。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這選自書中的其中一篇:《畫晴》。晴天可以畫出來嗎?當然可以了。就如這段,這是環境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天空藍得像寶石,山綠得像翡翠。灑在山谷上的陽光無比溫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立即,一種歡快,輕鬆,愉悅的心情油然而生。此時的心情不也如那陽光一般明媚、晴朗起來了,那「畫晴」也畫到了心中,原來晴天不僅是晴朗的天氣,它還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也是一個個奇妙的文字。可以生動地畫在心中,也可以溫柔地寫在心裡。此時,我就像與張曉風心連心,因為我讀懂了她的內心。當進入她的寫作世界時,便沒有了自己的情感,一會兒為那無私奉獻、生命力脆弱的曇花默然流淚,一會兒又為那浪漫、可愛、美麗的桃花飛舞的景象讚不絕口。就是這種悲喜結合,咖啡與方糖融合的感受,讓我讀懂了張曉風的散文。這種感覺是美妙的,因為它讓我走進了另一個書的世界。
一會兒憂傷,一會兒歡喜,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當我讀它的時候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有一種陶然的幸福。」合上書,望著遠處,我忽然對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認識……
篇七:張曉風的散文讀後感 高婧一
頭一次讀女作家的散文,帶給我的感覺真是煥然一新。男作家的散文可直抒胸臆,而張曉風的散文卻如流水般溫柔,她將愛情,親情,友情,熟練地展於筆下。
她的散文意蘊深厚,事事洞明,如廣闊人生,淡有淡味,濃有濃情,懷舊的固然動人溫情,探新的也能發人深思,沒有那另行的憂鬱輕飄的文風,她的散文敘述自然,衝淡寧靜,文辭如水,一筆如舟,引領讀者步步進入一條條美麗的水流,她的散文,句法富有彈性,語言富有聲色。她的文章想像豐富與,所以說,讀她的散文不會覺得無趣。
在其中,有幾篇令我印象深刻:如《母親的羽衣》中,開頭是一個溫馨而富有情趣的畫面:在女兒睡覺前,她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世界上每一位母親,都是仙女。她們是為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到母親的呢?因為愛。因為愛,她不忍心飛走了。張曉風又從女兒的話中得到了意義,又從回憶得到了悲苦。是的,作為一個母親,怎能披著羽衣返回天界呢?
如《愁鄉石》,作者與朋友來到日本的「鵝庫瑪」,這個島嶼上有一個叫做「中國海」的海。「中國海」引起了張曉風的思鄉之情,作者借在「中國海」拾到的幾顆「愁鄉石」來抒發作者在「中國海」上遙望中國說不清的鹹澀。「中國海」的沙灘上有許多彩色的貝殼,但張曉風無法讓悲激的心情去適應一地的色彩。作者還在文章結尾寫道:雖望鄉亦情卻矣,是日徘徊低吟,黯然久之。
曉風,曉風,你如拂曉的風,柔,而輕。